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大全(精选4篇)

来源:其他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之后的教学内容。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并对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与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激素调节—–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另外,本课题安排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内容,向光生长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则可由现象进一步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究。

因此,本课题既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题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通过模仿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并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概述生长素发现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形成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激发起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认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作用

4、教学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二、说教法

1、本节以探究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和实验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使学习者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转变: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发现、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④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引导学生探究式

通过这些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向光生长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向日葵动画

提出问题:植物向光生长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板书:第2节神奇的激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二)探究学习,导学达标

设问:1、植物向光生长是否与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胚芽鞘及胚芽鞘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尖端横插有云母片的胚芽鞘在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3、尖端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吗?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此实验?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师: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作了研究

媒体演示达尔文胚芽向光性实验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胚芽与向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即生长和弯曲。)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事实,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设问:4、同学们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探究什么问题?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活动气氛,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设问:5、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媒体演示温特实验动画

学生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分析温特实验的用意,概括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能控制胚芽的生长。

板书:2、1928年温特实验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本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层递性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观察、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探求新知识,主动要求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和拓展知识深度的学习热情。模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中的“再发现”过程,已不再是单纯模拟走科学家实践过程的“老路”,而是把学生推上创新之路。并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思维、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媒体展示:郭葛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科学短文。

板书:3、1934年郭葛成就

设问:6、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哪里,有哪些作用,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缺点及分布的短文

板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媒体显示:)

1、生理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

(2)、促进果实发育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落花落果

(5)、影响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设问:7、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的动画

学生概括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展示(教师总结)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板书:2、植物的向光性实质(媒体显示:)

板书: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媒体展示像生长素那样,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设问:8、如何能让未成熟的柿子尽快成熟?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引出其他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整堂课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线,教师穿插引导。

(三)巩固反馈,持续学习

1、小结。

课后小结,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2、完成练习,互相评价。

通过完成开放的研究性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篇2

【课前预习】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___________,使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一方面产生_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___________;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_分泌,并且_____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______________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_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会分泌____________,促使垂体分泌____________,进而促使甲状腺增加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和分泌。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3.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范围广

C.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是通过体液传送的

4.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A.下丘脑和上丘脑B.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大脑皮层D.上丘脑和下丘脑

5.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D.皮肤血流量增加

6.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7.在动物的行为中,与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越发达的动物,其行为的表现也就越复杂

B.在动物的行为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

C.激素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D.大脑皮层越发达的动物,其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8.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B.肾C.大肠D.肺

【课后测试】

9.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分别在

A.大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下丘脑

C.大脑皮层、大脑皮层D.下丘脑、大脑皮层

10.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1.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12.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是

A.只有神经调节B.只有体液调节

C.主要是神经调节D.主要是体液调节

1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皮肤的血流量增多②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③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④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下图是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①~⑦的变化原因或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

(2)由③引起的行为变化是通过主动饮水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产生的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方式分别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调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篇3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神奇的激素》优秀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之后的教学内容。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并对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与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激素调节——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另外,本课题安排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内容,向光生长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则可由现象进一步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究。

因此,本课题既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题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模仿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并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概述生长素发现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形成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激发起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认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作用

4、教学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二、说教法

1、本节以探究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和实验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使学习者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转变: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发现、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④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引导学生探究式

通过这些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向光生长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向日葵动画

提出问题:植物向光生长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板书:第2节神奇的激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二)探究学习,导学达标

设问:1、植物向光生长是否与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胚芽鞘及胚芽鞘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尖端横插有云母片的胚芽鞘在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3、尖端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吗?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此实验?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师: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作了研究

媒体演示达尔文胚芽向光性实验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胚芽与向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即生长和弯曲。)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事实,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设问:4、同学们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探究什么问题?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活动气氛,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设问:5、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媒体演示温特实验动画

学生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分析温特实验的’用意,概括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能控制胚芽的生长。

板书:2、1928年温特实验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本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层递性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观察、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探求新知识,主动要求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和拓展知识深度的学习热情。模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中的“再发现”过程,已不再是单纯模拟走科学家实践过程的“老路”,而是把学生推上创新之路。并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思维、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媒体展示:郭葛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科学短文。

板书:3、1934年郭葛成就

设问:6、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哪里,有哪些作用,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缺点及分布的短文

板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媒体显示:)

1、生理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

(2)、促进果实发育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落花落果

(5)、影响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设问:7、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的动画

学生概括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展示(教师总结)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板书:2、植物的向光性实质(媒体显示:)

板书: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媒体展示像生长素那样,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设问:8、如何能让未成熟的柿子尽快成熟?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引出其他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整堂课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线,教师穿插引导。

(三)巩固反馈,持续学习

1、小结。

课后小结,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2、完成练习,互相评价。

通过完成开放的研究性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四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进行前两部分内容。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拮抗作用。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兴奋的产生、传递、传导认识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通过阅读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科学的熏陶。

2.血糖平衡的调节。

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抗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1.个案研究: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2.模拟:通过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拟后,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归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直观展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六、教学思想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学习过程,力戒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科学者。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没问题情愫: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

2.引入新课

(1)激素及激素发现过程的引入

学生在初中生物接触过激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最熟悉,离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入手,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激素调节,这样新中有旧,学生容易接受,加深了对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认识,理解了激素调节的含义。

(2)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设计意图: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3)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3.小结:

本节小结与开题呼应,开题提及糖尿病,但并未多提,只提到胰岛素,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糖尿病,并提出防治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