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来源:整理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凡之物,*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说重难点
结合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中的不足,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淡自然的语言。
五、说教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速读、精读、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六、说学法
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思结合的原则,我确立了这样的学法:
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我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既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同时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
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要着重介绍。
3、预习检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认读词语,第二个是根据意思猜词,这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4、解读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便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同时注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如何阅读。
第一部分: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我设置了4个问题:(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几个问题旨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采用速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提炼文章的关键词句,由点带面来把握课文。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而最后一个问题除了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可谓一题两意。
第二部分: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文文质兼美,学习散文语言是绕不过的重点,这里我选了三段富有**性的文字,让学生在其中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三个句子分别是: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部分就突出这样的思想。学生可能谈的不够深入,不要紧,思维的调动很重要,长时间如此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是会提高的。教师在学生谈论后,可再进行一点分析,最终让学生对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部分: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最终要为我所用,这里探究写法,实际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第一个是结构安排的特点,而第二个问题是选材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的关注、体察,很有思想价值。
5、课堂小结,我设计了如下的文字: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既是对课文特色的再回顾,同时在强化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入大语文的观念。
6、课后作业: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7、板书设计:突出课文在选材写作上的特色,既便于把握课文又为写作提供借鉴之处,一目了然。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喜爱、怀念雨中之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以小见大)事;酒店小酌
八、说教学评价:
及时评价,让学生明确得失;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多鼓励,多表扬。
九、说反思:
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速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便于学生很好的走进文本。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创造性阅读,导而弗牵,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准确。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进步的。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汪曾祺是一位诗意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常,但饶有趣味,充满诗意。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感受这份诗意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ìxié)鲜腴(yú)篱笆(lí)逛(guàng)
晕倒(yūndǎo)深褐(hè)吆唤(yāo)缅甸(miǎn)
黄焖鸡(mèn)绿釉(yòu)密匝匝(zā)苔痕(hé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骨朵儿:指还没有开放的花朵。
饱涨:很饱满。
鲜腴:新鲜肥美。
晕倒:昏迷倒下。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4、背景链接
汪曾祺在西南**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2、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季
昆明的雨雨季的果子、花想念、怀念
雨季的乡愁
五、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阅读《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进一步体会汪老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含蓄、空灵、优美、淡远,这是雨中的昆明,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雨中赏花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3、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交流点拨]“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二)语言赏析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3、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交流点拨]写出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三)写法探究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乡愁:淡淡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
通过本文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昆明的雨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昆明的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历史和情感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让昆明的雨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也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并用传神妙笔娓娓道来,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情感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进而感受汪老在这类文章上的创作风格。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真正深入体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作为其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语,我展我秀——语不惊人死不休
1、创设情境
循坏播放雨滴的声音,播放雨中画面图(仙人掌、缅桂花等),雨滴声自始至终贯穿课堂。美丽的雨景图伴随悦耳动听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立刻将学生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精彩导语,我展我秀
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文意的基础上,自己写出精彩的课文导语,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导语导入课文的学习。
我们来看张晓雪同学写的导语“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样的昆明,四季如春。春城昆明下起雨来会是怎样的呢?在昆明生活了七年的异乡人汪曾祺,对昆明的雨有着怎样的情结?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去品读文字中的真情。
要想真正实现教读到自读的转变,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万水之源。“精彩导语,我展我秀”是学生预学成果的外化。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设计导语的水*也越来越高,几乎每一节自读课都能出现让人惊叹的导语。
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凡人小事寄深情
1、出示学习任务。这节课,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一、我们将复习巩固一种阅读学习方法——圈点批注;二、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自读课文的教学,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好好的“读”、个性的“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
2、接下来,三次读文:速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句子。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按照示例梳理文本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三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书上相应语句旁边做好批注。学生完成圈画,在相应语句旁做批注,教师巡视并做相关指导,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已掌握的自读课文学习方法的巩固与运用。三次读文,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整体阅读出发,梳理文本内容。让学生发现昆明的雨中,还有昆明的人事景情,与文本对话,抓出文章特色“凡人小事寄深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凡句子显不凡
这一环节,小组合作完成两项任务:1、交流批注,选择最有味道的一处进行讨论并修改完善。2、探究思考,回复读者**。
通过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单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师生对读、演读、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使得语言赏析的过程深入而有趣。“回复读者”环节的设计,既抓住了这篇散文中微小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又具有开放性,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体悟升华,拓展阅读——淡而有味情韵悠
1、体悟升华。教师引导:通过大家精彩的分享,我们发现文章的有味在于雨季昆明的景、人、事、物上。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其实是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人事景情,请同学们再读文章,仿照示例说话。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资料展示,结合汪曾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由“昆明的雨”到“昆明的生活”,体悟作者对昆明浓浓的眷恋。
2、拓展阅读。出示汪曾祺的话:我希望把散文写的*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接着引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选段,引导学生品味。由一篇到一类,对学生进行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细细咂摸中领略汪老直白而*和,富有韵味和生活气息的散文语言。
五、课堂小结,书目推荐——天街小雨润如酥
教师总结: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课堂上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两本书。书目的推荐,又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得这场雨真正浸润到了学生的心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篇5
一、课题《昆明的雨》(语文八年级)
二、教材简解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色、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文章的形很散,内容有一幅题字书画,一个民间风俗,一碗人间烟火,一则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首情味小诗等,但始终只有一个神,就是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
三、目标预设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感悟平淡的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设计理念
1、对话互动理念
2、自主性学习理念
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
六、设计思路
1.知识和能力: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昆明的雨中的人、事、景、物等内容,体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品读字、词、句、段平淡中的不平淡,体会作者对昆明人、事、景、物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情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汪曾祺的一段话导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汪曾祺
板书课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平淡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文中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一幅题字书画”这种句式来概括。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幻灯片。
一幅题字书画
一次雨季回想
一个民间风俗
一碗菌子美味
一则从容笑话
一个杨梅女孩
一盘缅桂香花
一对热情母女
一次雨中小酌
一幅酒店小景
一首情味小诗
2.直接表现题目的内容是哪些?看似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哪些?所有内容都想表达什么情感(用原文的话回答)?
直接描写是第3、4段,其中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直接描写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其他各处都看似无关,实则有关。
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所有内容的共同点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难道本文作者仅想表达“我想念昆明的雨”吗?
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1.朗读并品析一个平淡的字。
①:“极”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昆明菌子极多。”
“极”是程度副词,十分,很的意思。作者对昆明的雨及昆明的雨中植物的盛赞,非常之喜欢才会用这种程度的副词。
②追问:本文还有类似的字词吗?
“浓”“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最”“家家”“连。。。。。。都”“无可方比”“满”“很”“透”
③追问:这些表示程度的词怎么朗读呢?
④补充背景材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晚年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2.朗读并品析一句平淡的话。(可以从修辞等角度)
①比喻句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思考:这些比喻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情感?我们如何朗读呢?
这些比喻都是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喻体,明白易懂,又具有生活趣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朗读时,要读的生活化,读出喜爱之情。
②对比句
“青头菌比牛肝菌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中吃不中看”与“中看不中吃”
“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
思考:这些对比句除了掩饰不住对昆明的雨季的菌子、果子、树的长势旺盛、硕大的赞美之外,还表达了什么?可重点分析一下“格调”以及为何强调“中吃”与“中看”的问题?怎样读好这样的对比句呢?
补充背景资料:
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汪曾祺《泡茶馆》
这里作者旨在强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格调,无论是作为菌子被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还是作为人,一定要做那种“哪怕不中看,也要中吃的”。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内外兼修固然好,但退而求其次时,我们要坚定的选择宁修内,勿求外。保持初心,坚定内心。正如他自己所说:“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
3.朗读并品析一段记叙的事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明雨季里的景物让我想念,昆明雨季里的人是否也让作者无法忘怀呢?为什么?
分析后总结:
作者想念的是昆明的淳朴的民风、温暖的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安然。表现作者爱昆明的雨、爱昆明、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情怀。
(四)再次回顾全文内容,品析平淡构思的不平淡。
出示之前的幻灯片:
思考: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思考后,自己谈谈感受。
学生谈完,老师总结。
内容结构别样的味道
一幅题字书画(引子)由画入文,出人意料
一次雨季回想(直接)直白如话,恬淡悠远
一个民间风俗(承接)风土人情,热爱生活
一碗菌子美味(间接)佳肴菜蔬,皆有情致
一则从容笑话(插叙)跳捡鸡枞,平添乐趣
一个杨梅女孩(蓄势)如花女孩,柔和倍增
一盘缅桂香花(借物)长势喜人,香气沁人
一对热情母女(喻人)热情分享,民风淳朴
一次雨中小酌(情境)乡愁陡增,借酒消愁
一幅酒店小景(环境)安宁如鸡,木香如织
一首情味小诗(心境)首尾诗画,彰显文化
出示补充资料: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汪曾祺
(五)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课外散文汪曾祺的《泡茶馆》《跑警报》,进一步了解汪曾祺在昆明的生活。
2.阅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3.写一篇《江南的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