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2篇)
来源:整理
不等式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总结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过程,提高归纳能力,并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明确指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让学生利用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尝试说一说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探索新知
学生类比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总结出: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不等式x-7>26如何解决的,并提问学生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解不等式?让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解题。
给出不等式2(1+x)<3;
强调每一个步骤,在第二题最后一步,强调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解完不等式,先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并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的形式。
(三)课堂练习
问题:解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数集:5x+15>4x-1。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可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中的变形步骤。
(四)小结作业
小结采用发散性问题: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四、板书设计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不等式》的教学设计范文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不等式的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3.会用基本不等式解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以及取“=”的条件
难点:对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且仅当”的真正体会
一、知识梳理
1、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1)定义:一般的,对于正数,我们把称为的算术平均数,称为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为什么要限定
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与数列的学习中的等差中项.等比中项的联系与区别?
它们的大小又如何?
(2)结论:
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__________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2、基本不等式
1)形式
2)成立的前提条件
3)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____________取等号.
3、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证明一:-=
当且仅当,即时,取””
证明二:要证:只要证:
只要证:只要证: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显然成立。所以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三:对于正数有
说明:(1)、证法一是比较法,证法二是分析法,证法三是综合法,要认真总结证法的思路与步骤,并初步领会
(2)当且仅当时取””号的含义.一方面是当时取等号,即.另一方面仅当时取等号,即
3,基本不等式的几何平均数在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
二、例题示范
例1.设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
(1)(2)
例2.(1)已知函数,().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2)已知:.求的最大值。
(3)已知:,且.求的有最大值。
点评:(1)获取最值的条件是应用基本不等式的难点与关键,常用拆项、添项、配凑.
(2)使等号成立的条件,可概括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3)变式:若将(1)中的改为,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例3.错在哪里.(1)求的最小值。
解:
的最小值为2.
(2)已知:,且.求的最小值。
解:由(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于是
解得,所以的最小值为5+5=10.
三、当堂反馈
1、设,且.则的最小值为。
2.函数的最小值为,函数取最小值时=。
3、已知,求的最小值
4、已知且,,试比较的大小
5、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
四、课后练习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推理过程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
(1)若,则(2)若则
(3)若,则(4)若,则
3、设,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有___________
(1)(2)(3)(4)
4、已知,且,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____________
(1)(2)(3)(4)
4、两个数4、16的几何平均数是________,算术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_
6、已知。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5、已知,,,,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的为________________
6、证明:1)2)
8、求下列函数的最值:(1)已知求的最大值
(2)已知求的最小值;(3)当,求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