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飘零久》读后感(精选3篇)

来源:其他

《我亦飘零久》读后感篇1

从看了《我亦飘零久》独自爱上了这本书,非常喜欢作者舟舟葛婉仪,看了一遍又一遍犹钟的爱上了她的书,欣是欢喜。[可爱]不由得我在责怪自己,怪自己关注她微博太晚,以致于今天不由得动下了手指,悄悄进入她微博时,第一眼发现一股文艺气息韵律十分浓厚,然后看到娴静穿棉麻连衣裙的文艺女青年。哦,顿时吃惊了。感觉到她身上的一种特别和自己有非常相似的一面,比如她的文笔色彩。原来她犹如七月莲花带给我一种美感,这种美也只有心意临久独显青春的实现。

就像她在《我亦飘零久》中那些话,让我记忆深刻:[香销玉殒,时隔多年,我们来到了一个歪瓜裂枣都能当明星的时代,或许已经没有太多人记得这个笑容和歌声同样甜美的.女人]关于梦想,我也想再次远行[远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工作,要查攻略,要学语言,事实上它很简单,当你对远方的向往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出发了。无关梦想,没有那么大那么空那么遥远,它只是你发自肺腑地想去做的事情]说了那么多,能成为她的忠诚读者,我很幸运,在她的书中文字中成为朋友觉得这个青春很美好[微笑]。

《我亦飘零久》读后感篇2

看得断断续续,很久以前在摇摆的打开,终于在寒假看完了。

对于我来说,要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看电子书是很不容易的,何况那时候还是站着。但是读完它,我由衷地相信这是一本随时随地只要有阅读的念头都能往下读的书。

因为作者的真诚。

也许是形容词用得丰富,把情感烘托得充沛无比;也许是文字的提行用得多,让人觉得每一段都郑重其事;又也许只是她叙述的口吻有那么一点理智的貌合神离,让人信以为真。

但重要的不是真不真,是自己的感受。我所感受到的是她渴望被爱,也丝毫不吝啬她的爱。

并且在她这里,被爱和爱不是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我被爱,我才去爱,而是不管被不被爱,我都用力地爱。

这是她生活的姿态。

就好像她说,爱是本能,不是欲望。

读完我也不纠结书里的我到底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我只是相信,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书的内容就是她的故事,不疾不徐地朝读者娓娓道来。她这一路的成长可谓是流离颠沛,晃晃荡荡地逃离故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短暂地居住。不停地遇见,不停地告别。看似无所事事,其实内心有所找寻。

不知道现在她找到没有,但我喜欢她的态度。哪怕是自己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对生活的细节非常敏感。社会人总是避免不了功利地计较物质的得失,因此也忽略了很多隐藏在日常里的眼睛,借由那些眼睛,也许可以发现一片片新鲜的天地。在她的叙述中,能感受到脱离物质追求的束缚,像个惊喜的小孩一点点找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是梦想吗?是自由吗?是爱吗?我不知道,也许那只是自己和内心和谐相处的哲学之道。每个人的都不一样,甚至有的人还没有要找寻的意识,有的人没有寻找的必要也未可知。

我想用书里她形容司空的话形容自己对她的感受:她是个有心机的女孩,但她的心机都是能摆上台面的。

这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亦飘零久》读后感篇3

我起身走了,于是我会有安宁。

精选独木舟数年旅行随笔,首次全程剖析独木舟行走在路上的私语心声。从甘南到泰国,从厦门到印度,遇见的不仅仅是世俗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心酸人事,也是独木舟对生命以及自身的诚恳审视。

透过独木舟的眼睛,我们看一看这冷暖人间。

行在路上,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人事:孤独地在风中散着纸风马的藏袍男子,麻木而悲伤的新郎,一直强调自己不是骗子只是一位母亲的妇女,直到离别那天才告诉我身份的传教士,温和纯真又让人落泪的“哈利波特”,说“只爱一个人最幸福”的鳏夫,鸣沙山逃票,与十七颗流星不期而遇,泰国的水灯节,菩提迦叶的'法会,睡过收容站的通铺,也去寺庙领取过免费食物……

漫步人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

这些年来,我从来都不是你喝醉时突然叫出口的名字,我只是这么多年一直站在你右侧,与你谈天说地,陪你成长的女子。

若干年前,你是著名不良少女,其实你真正做过些什么坏事呢?

你伤害的,只有自己。

那些珍藏一生的至交,与那些分道扬镳的旧友。

那些无以为继的梦想,与那些恍惚而过的时光,

那些求之不得的爱情,与那些一事无成的岁月,

那些永远无法体会的父爱,与那些总是隔膜牵绊的亲情……

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80后最具共鸣的青春与行走读本。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