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观后感简短(精选5篇)

来源:收集

《迷雾》观后感简短篇1

以芥川龙之助的小说为蓝本改编的故事,当然还是黑泽明大师的罗生门最为成功。享誉国际的影片后来有很多模仿者、致敬者,本片就是其一。

不过开篇,女主母亲被杀,然后她记住了少年盗贼手上的蜘蛛一样的胎记,我觉得这段十分多余。难道想表达最后真砂为母亲复仇了?其实砍掉这段,就从真砂跟宏在水边那段,作为影片的开始更好更简洁,多出来的情节跟线索实在累赘,并没有觉得盗贼跟少女之间有啥令人感动情愫。

天海女王一向是给人们强大、硬朗、干练的形象,毕竟是宝塚的top男役。但是此片,她极具少女那种娇羞、圆润的美感,以及初尝人事后的娇美动人,后面被强盗在大雨中侵犯后,那种楚楚可怜,那种美丽被撕扯的支离破碎的样子,非常打动人心。小武本色出演,年轻稚嫩,在女王面前稍稍逊色。丰叔表现力不错,不过这个人设本来就纠结,他又不是三船敏郎,所以看着很别扭。

《迷雾》观后感简短篇2

影片对未知绝境中的人性、宗教和信仰刻画入微,但最让我触动的还是结局。

刚看完结局时,有点不解,为什么男主不能再坚持几分钟?把结局再看了一遍,仔细体会,才明白,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对未知的恐惧感。骁勇善良的男主,他勇敢与异性生物搏斗,可他也见过其他同伴那痛苦的死相,五脏六腑撕扯出来,内脏填满蜘蛛虫卵,身体被撕成得四分五裂……当汽车的汽油耗尽,车还停留在迷雾之中,四周都是那些可怕的异性怪物的嘶吼,男主的心理防线决堤了,所剩的希望破灭,只有绝望笼罩在身,在这看似必死的结局里,死得体面一点反而是种解脱。男主只有四枚子弹,他用这四枚子弹让车上其他四人解脱,包括自己最想守护的儿子,而只能留下孤独而绝望的自己去面对凌迟之死,面对不知道是何种物种以何种方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死亡。然而,当他下车,却发现迷雾之中,有坦克车开来,车上是获救的人们,全副武装的士兵们手持火焰喷射器杀死怪物,迷雾逐渐散去,他得救了。只是这样的得救,比让他死去更难受更悲剧性,他前几分钟让他所保护之人的“解脱”,变成了一种罪恶,其实他们本可以不用死,他跪地哀嚎,“Forwhat?”看得我心酸压抑而又遗憾。

结局非常合理,对于我的启示,还是那句俗话,大道至简:Nevergiveup.在面对未知时,正如其他答案所说的“无限恐惧,不可名状”,不知道在未知中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的心理防线很容易崩塌,理性不再。但是,请一定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可能之后人生就不同。总是想起在车上,自杀之前老人说:“至少我们尝试了,没人会否定我们的努力。”“谁说不是呢?”这句话既是对之前他们的勇敢坚毅的肯定,又表明他们求生欲的丧失。我们已经尝试这么久还能活着,我们能否再尝试或者再等待一下呢?在绝境求生时,能多活一秒就多活一秒,坚持到死,就算死的难堪,不死谁知道日后会不会有翻盘的机会。对,我就是这么强的求生欲~

这片也让我联想到最近听过的一本书《怀斯曼生存手册》,这是本介绍人类在野外自救,自我保护的生存技巧的书。作者打了一个我非常赞同的比喻:生存技巧犹如一个金字塔,塔的最底部是求生的愿望和勇气,哪怕你选错了道路,遇到了绝境,但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求生欲,你也有可能活下来,求生意志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的精神;塔的上一层是生存的知识与技巧,掌握技巧并养成思考和观察的习惯,生存的机会就越多;金字塔的顶端则是工具箱,学会制作工具,生存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人生就是在迷雾中前行,保持希望,坚持到底。

以上是《迷雾》观后感简短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迷雾》观后感简短篇3

电影《迷雾》改编自著名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小镇忽然被一阵来路不明的大雾笼罩,那雾中似乎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一群人被困在一个超市中,一个志愿者身上系着一根绳子出去,最后绳子断了,有血迹但人却不知去向……单是这惊悚、悬疑的情节就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了,然而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是贯穿其中对人性的反思、追问以及对一些人们内心深处都思考过的问题的剖析、探索。这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它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投射,从隐藏于内心的某个地方升起奇妙的共鸣……

正如影片的名字,人类社会有谁会说它不也是一团迷雾呢?人性又何尝不是变化莫测、不可捉摸的?怀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探索,影片的导演将这一社会性的命题投射在了一个极端条件下的超市小环境中,从中折射出得到极大表现的人性迷雾,并进而指引出一条爱的希望之路。

一、让爱指引人生方向

古人云:”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秉气含灵,人为称首”.

人被称为是万物之灵,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创造了无数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设计出各种谋求和谐共存的制度文明。走到今天,人能飞上天空,踏上月球,能潜入海洋,遨游峡谷。那么人类自身的本性会随着外部文明的演进而有所进化吗?影片的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导演抓住了单个人原始本性的恒定特征,人在面临一切现代外在设施失去作用的时候,极容易恢复到原始的本性——骨子里对死亡、未知的恐惧,以及为自身利益不惜一切的疯狂、残忍。瞧瞧那个被众人强行送给怪物的大兵,还有被逼出走的男主角那群人……不都是众人在绝望中出于自保的本能,听信巫婆的蛊惑而做出来的吗?那一刻,人们之间的关爱、同情、文明礼节统统没了,剩下的只是霍布斯描述的狼一般的残忍、野蛮。

影片中男主角在说服大家走出去时的一段精彩对白,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Amanda:你不相信人性是吗?我不能接受这些,人还是好的,善良的。我的天!David,我们是文明社会。

David:只要机器还能用,只要还能拨通911,但是当这些没有时,把人们扔进黑暗,你把他们都给吓死了,法律就是废纸一样,你会看到他们又会是多么原始野蛮。

Dan:你把人吓得够呛,你就能让他们做任何事。他们会转向任何给他们承诺的人。

ollie:和其他生物一样,我们的本性还是疯狂和野蛮的。把两个人放在一个房间,时间长了就是幻想杀掉对方。你觉得我们为什么创造了政治和宗教?

这段话真是一语道出了人类制度文明的起源:既然人性中避免不了丑陋、野蛮、自私的魔性,那互相之间和平共处的最好办法当然就是互相妥协,互相克制自己无界限的欲望,制定必要的制度,引导人性的善的发挥。法律、宗教、政治就是这个产物,即扬人之善,惩人之恶,为人类群体的长期共存规训其行为。然而在制度文明崩溃之际,人性恶的部分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深刻揭露了人性恶的表象,作者就像个嘲笑人性自私、野蛮、无知的批判家,又像个看透人性脆弱、恐惧、渺小的方外人。其中刻画了”黑人邻居”那群人的固执;第一个牺牲的小伙子的无知自大;巫婆极端信仰透露的自私、愚昧;服安眠药自杀女人和上吊自杀大兵的懦弱;还有众人失去理性的疯狂,和男主角最后讽刺性的绝望……这些贯穿影片的主要人物最后都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一部讽刺悲情片么?细心的人会发现作者只用一点点镜头透出了该部影片的真正主题:那个短发女人,开场只几句话的戏,为救自己的孩子勇敢地走进迷雾,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剧情结束时,人们都快忘了那个女人时,在男主角绝望痛苦时,救援车上的她带着两个孩子投来一丝怜悯、同情的目光。为什么她得救了?影片中的她为了孩子的无私母爱,那人性中光辉的亮点在她身上闪现出来。同样类似的人性美在男主角理性、果敢、责任感、积极中,眼镜男ollie的勇敢、理智、沉稳中,在老教师的智慧、勇敢中,在小男孩的善良、单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一旦能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自私等野蛮魔性时,外界的威胁又有何惧呢?就像那无私的短发女人轻松得救一样,反之,即使没有外来威胁,自己无法克制内心的魔性时,自己足以毁了自己,如巫婆及其众人,也包括结尾自杀的那群人。如何摆脱人性”恶”的本性带给人类的诅咒?唯有不断充实自身善良、勇敢、无私的美好品质,也就是胸中要有爱,有爱人爱己的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中不至于被人性迷雾迷失方向。

二、用爱对待自然万物

梁漱溟先生曾说:”西方哲学里,人对自然始终抱着一种欲求探索,征服的态度”.此话不无道理,西方的实证科学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观建立起来的。然而,人一步步在克服着自然给我们设定的界限,同时在这过程中人类自信心也越来越膨胀,以致碰到很多科学无法解决的,甚至就是科学带来的灾难时,才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多么地无能和渺小!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迷雾》影片中告诉了观众这场灾难造成的原因——人类无限度地欲求、征服自然而带来的后果。正如导演借女巫所说:”你们违背上帝的意志,wALKoNThemooN!……科学家们的‘箭头’计划带来了上帝的愤怒,我们在受惩罚!”这其实就是蕴涵着近代以来科学与宗教对持的深度拷问。或许近一两个世纪以来我们太过于崇拜实证科学,或许我们在文艺复兴后从神的禁锢下解放后走得太远,迷失了方向?也许现在该是反省现代科学局限性的时候了吧——

今天,现代科学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相关的几乎所有领域,以至于许多人不自觉地把现代科学等同于真理,人们在疯狂地崇拜科学,然而现代科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已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头疼的难题。一批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局限了。来自西方的实证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范畴:物质与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与物分割开来。这样一来,精神活动游离于现代实证科学的视野之外,道德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纯粹说教,人和自然也不再是完整的一体。其后果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由人主导的科学发展却有着很大的盲目性。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引发的工业革命带来大规模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新时代,谁也没想到200年后的人类会因此陷入温室气体带来的窘境;杜邦引以为傲的发明——氟利昂,作为当时最理想的制冷剂,给人类带来无数便利,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由于它对臭氧层的破坏而几乎成为毁灭人类的杀手;可卡因是临床上局部麻醉的良药,因为发现了它,才有更多的生命从无影灯下被拯救,然而今天,可卡因的吸食者以千万计算,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卡因毁灭的生命比它拯救的还要多;爱因斯坦发现质能方程(e=mc^2)的时候,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核威胁成为人类头上挥之不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于此类话题,《迷雾》、《后天》、《完美风暴》、《龙卷风》等等反映由于人类的无知狂妄、滥用科学引发灭顶之灾的影片,不都是在反思这些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作为科学工具的发明者、利用者,人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着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此时人类更需要爱的指引,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不至于迷失了人在自然外部世界中的前进方向。

《迷雾》告诉了我们,在人性的迷雾中,人们会迷失自己,会在无知中毁灭自然、毁灭自己。如何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寻求信仰吗?沦为恶魔的宗教信仰只会使人们更加疯狂。寻求英雄吗?过于自信的英雄主义依然将人们带向绝望的深渊……唯有爱,亦如母亲对子女天性的保护之爱、人们互相帮助的友谊之爱、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爱。心中怀有最纯粹的爱,方能驱散迷雾,在迷雾中寻找希望……

《迷雾》观后感简短篇4

这个故事很简单,金城武死了,然后三个当事人说了三个版本的故事,当然金城武死了没办法说话,所以他的版本由孩子说出。正当我们比较着谁的故事是真是假的时候,故事的真相出现了。这样的构思很不错,但是节奏很拖沓,故事诉述得让人有些不耐烦。也许导演想拍出神秘唯美的风格,但是看完整部电影感觉过了三个小时的样子,我想除非你很喜欢听故事,否则应该会坐在板凳上睡着吧。

电影中不得不赞一下天海祐希,非常的妖艳,让人很快就想到了阿修罗,不过相比阿修罗,这里的天海祐希更带着一股古灵精怪之气,和通常印象中的御姐气女王气有些不一样。电影想表达什么,导演的想法如何,这些都不太想去深究,至于罗生门,偶也不知道是神马,但是总的来说,这部剧中金城武帅得精致,也许因为太完美所以有些无趣。而天海祐希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很喜欢身上带着的这份邪气

《迷雾》观后感简短篇5

首先电影一开始,遭遇暴风的小镇,男主家被砸到的树屋以及隔壁稍有些傲娇的黑人律师邻居,似乎都算是相对而言较为正常的电影开端,然而真正的槽点则从便利店开始。

从一个满脸沾血的老头奔赴便利店后电影的走向就开始蜜汁拐弯,一个在看到迷雾肆延的中年大叔边呼喊着“我不信,我要回到我的车里去”边奔向迷雾,随即理所当然地被迷雾吞噬而发出了生命中最后一声惨叫,紧接着一个妇女开始了尬之思念孩子showtime,各种我家里有孩子我要回家,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高谈阔论并大肆抨击便利店所有人不送一个女士回家。Excuseme?在这种境况下先不谈有没有命回得了家,就提及让别人面临未知的危险去送自己回家我就很想问问凭什么?只是单凭自己是一位lady?只是因为男性就该谦让女性并为女性服务?真像是打着男女平等旗号的活生生的女权狗呐(电影最后此女士最终存活)。

随后剧情跳转到库房五人在关于是否出去清理发电机堵塞的问题产生争执,一个急着送死的年轻店员此时满脸自信地跳出来说我要出去清理堵塞。实在是没有办法理解就在刚刚有人在迷雾中遇到未知危险之后居然还能一脸风轻云淡出去清理一个无关紧要的电机的人脑回路有多清奇。更没有办法理解的是在男主单纯劝年轻店员不要出去的时候一个叫Jim的中年男人就开始无脑嘴炮男主,以站在被文化人凌辱的低下劳动人民(Jim这么认为)角度开始各种抨击男主。后年轻店员成功作死,Jim成功啪啪啪打脸,真是史诗级尴尬画面。

接下的剧情是一行人从库房出来之后打算告诉大家已经陷入危险的局面,四人组又又又…陷入了无法说服大家的境地。哇,刚刚才损失一个人,满地鲜血甚至还有男主斩断的触手竟然无法说服我难以想象?后就在大家决定为了保护孩子而打算逐步说服之时,先前拥有傲娇属性的律师跳了出来,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废话,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我不信,你骗人”,我不听我不听我就不听…

在这里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一开始男主们试图说服律师相信他们去库房看看就好,律师随即开始脑残show,从而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也包括男主的孩子,之所以提及孩子是源于男主决定逐步说服大家的理由之一就是保护孩子)。从后面剧情可以推敲出来,第一次律师并没有跟着大家去储藏室,第二次去了回来后因被斩断的触手已经融化而说凭据不足依旧不信,说是这些人合起伙来骗他,地上的血只是他们撒的牛血。就先不提从何而来的牛血,就冲着他这份所有人合起伙来骗他的蜜汁自信我都想给他疯狂刷飞机。随后一群人跟着律师走出便利店安然赴死我也是很迷,不知道为何这么多人集体忽略那个已经领便当的年轻店员?不知导演(或者说编剧)在这一刻安排这样的一个角色的用意是什么,难道说是为了体现人类在面临残酷而真实的现实时选择自我蒙蔽从而表现出来的丑行吗?但无论是因为什么,这部电影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崩盘了…

而在脑残律师带领大家出去送死之时,一个大无畏(神经病)说要和这群人同行,当然目的是为了出去拿枪而保护大家。即使这种动机很不错,但是在此有一个完全没有办法说服观众的点。那就是这个汉子在突然决定出去拿枪时,并没有太多下决定时的应有表现,神态上也没能体现出来他该有的情绪变化。此情此景可谓一句生硬了得。人类最为恐惧的时刻是什么呢?是面临既定死亡的时刻?亦是说生命的突然消逝?我想最为恐惧的时候应该是面临可能致死的未知时吧。而在这个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那可能会提高大家安全的可能性的男人身上我没有看到这种恐惧,也没有看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推动剧情而产生的生硬的转折,仅此而已。

时间线跳转到第一天夜。虫子被灯光吸引来袭,就在此时,一群猪队友在男友大喊关灯的时候打开了所有的灯。其中一个男人点着浸满汽油的拖把,后踢到油桶,绊倒自己,最后点燃自己,真是一场迷人的烟火。还有被变异蚊子一口咬死收银女以及身旁那么无所作为的年轻军人,真的是槽点满满。

紧接着时间线跳转到第二天白昼,此时男主一伙人又决定去药店赴死拿药救被烧伤的男人。为了救一人而所有人决定冒生命危险的英雄行为我承认这很伟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真的十分可悲。在付出了一些人的生命之后一群人如同丧家之犬般回到了便利店,后发现被烧伤的男人死于感染。紧接着那个邪教女又开始煽动大家情绪,而男主一行人则面面相觑开始旁观…

在这里我想先谈谈三个角色:

其一是Jim,那个一开始站在被凌辱立场的中年男人,在看到自己害死了那个小伙子的时候开始不断道歉,后来跟从男主,再后来成为了邪教女的忠实簇拥。这是一个被情绪所支配的可悲的人呐。从一开始的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愤怒,到自责,到恐惧,到疯狂。将一个理性薄弱的人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想必很多人都能从其看到自身的影子,也体现了做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的必要性。

其二是邪教女,作为一个剧中的关键角色,表现的确实很有几分狂热宗教分子的色彩,但美中不足的时,角色塑造的并不够完美。在体现宗教问题上应该有更多宗教化的表现,而并非一开始就给大家一个我就是一个脑残宗教粉的这样一个印象。不过对于宗教问题我涉猎不深,就不多言。

其三是那个和收银女互生情愫的兵,从故事的开头我们可以得知,三个兵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发车(从后面剧情可以推敲出来他们知道异变内情,此时三人正在休假),而这个戏份最多的兵先是说你们去拿糖我先排队,紧接着居然和收银女开始调情?难道这个时候不应该是告诉她有危险吗?甚至在之后的被困在便利店里这三个人始终无所作为,而最后两个配角兵上吊自杀,这个主角兵被邪教女一群人抨击,连捅三刀然后送出去喂螳螂,也真的是罪有应得。

在此还有四个小槽点:

其一是那只像章鱼一样的怪物被砍断触手居然不愤怒不回来报复,那只螳螂每次只吃一个人,那么大只一个人就能吃饱吗…而且每次都在恰当的时候来吃人我也是很服…

其二是男主以及拿枪的店员没有一开始就把邪教女控制住(不说杀掉,只是控制),而是任由她来煽动大家情绪(在此不提被煽动者的愚蠢),后来在事态不可控制的时候也没开枪救那个兵(虽然他该死),甚至分明只要控制住邪教女,再把大家争取过来就是很大的力量,而这群人选择的只是无动于衷待在小团体,不得不说其目光之短浅。

其三就是在夜晚虫子来袭的时候,男主拿着拖把棍一路追赶那个着火的未知生物,然后这时男主的儿子喊着要找爸爸,那个照顾男主儿子的中年妇女,就半瘫在地上不停喊着回来,甚至还能被一个小孩子挣脱,想必这也许就是重症肌无力患者吧…

其四就是分明这些军人知道内情,但很奇怪的是既没有召集军队也没有疏散人群,可能这一切都是为了拍这场没有丝毫逻辑可言的片子吧…

最后我想谈谈结局。结局就是一行人漫无目的开车直至车没油后,突然间所有人(除了小孩)就放弃生之希望决定集体赴死,一群人英雄至此突然间只是因为车没油就放弃了希望…难道就不考虑一下步行或者说换一辆车,甚至再等几天多坚持坚持吗…

我知道也许是导演想体现一个反转式引发思考的结局,但这样的转折真是无比生硬,细节做的很差,没有看到精心打磨的诚意,也没让我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思考,反之漏洞、槽点十分之多。生活本就充满任何未知的可能性,也没有什么必须顺应好之一面的规则,而电影也自然如此。

在这部电影里除了这么多的败笔之外,也有其一些可取之处。但很多影评人写过了,就此不多赘述。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做到细节、情节、配乐、角色塑造以及演员演技上真正无暇的完美,只能追求尽可能的完美这是人之常情,而瑕不掩瑜想必也是极好的。不过很遗憾的是此片的瑕疵毁掉了整体布局和观影体验,实至名归的烂片,感慨之际特于此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