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5篇)

来源:整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篇1

07年读过这本书,今天重新捡起,又有不少新收获。看来社会学是需要足够社会阅历才能深入理解的,所谓知行合一吧。

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社会体系是如何架构和运转的,人们是如何联为一体、冲突和交往的。从宏观和微观、结构和动力、秩序和混沌、合作和冲突等多种角度去理解影响人与社会互动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社会网络、组织、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社会设置,社会互动、社会化、越轨和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社会动力,及它们共同作用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等。

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的社会力量,这可以有助于我们从事与社会学无关的职业发展,有助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最终理解我们自己,并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篇2

(1)重新审视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人,生下来就不平等。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学概论》配有网络课程,大大丰富了社会学教材的内容,对社会学教材做了广度和深度的延伸。《社会学概论》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学知识点面结合的特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通过对《社会学概论》的学习,读者能够具备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的方法。《社会学概论》不仅适用于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还适用于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其他社会人士的学习。

作为社会学专业入门基础课教材,《社会学概论》秉承社会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主旨,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突出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特色。在篇章结构上,《社会学概论》以理论发展与方法为绪论,以社会互动、社会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社会制度、社会变迁与发展为逻辑主线,通过五编十九章的内容,展示了社会学学科研究需要遵循的理论原则、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学逻辑发展中的不同观点,以及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篇3

内容简介

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名称,自那以后,社会学经历了最初的创立阶段、制度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当代发展阶段。虽然其内容、流派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但其中最基本的主要著作自始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E.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就属此列。本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由于本书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著名社会学家许德珩先生的译本。我馆考虑到当前社会需要和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重译这本书。中译本依据的是法国巴黎费利克斯·阿尔冈出版社1919年的版本。

作者简介

E.迪尔凯姆(mileDurkheim,1858-1917),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858年4月15日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士家庭,早年曾继父志作一名拉比。1879-1882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1887年在桑斯、圣康坦、特鲁瓦等地的许多中学任教,1885-1886年赴德游学,深受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的赞赏。18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教授社会哲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898年,他创建了法国的《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个刊物,一批年轻学者组成了一个社会学家的团体:社会学年鉴派。1917年11月15日于巴黎逝世。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篇4

社会学何以成为科学?涂尔干这本方法准则便为社会学在20世纪学科中创造了立锥之地。在本书中,为了将他所批判的观念论层面的社会学改造成科学,他的首要目标是要把社会锚定成可以分析的物(实在论意味),因而不得不去拜谒形而上学的神殿,将从个体身上抽离出的普遍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里涂尔干踏入了两难的迷途:

一方面他需要反对“无根之木的观念论”,他选取培根的预断观念论作为自己的武器,并依次批判了孔德粗陋的单维度的自然论,斯宾塞具有唯心倾向的建构主义个人论,伦理学的观念实在论,政治经济学中预想的现实,并指出社会学是关注全部的社会事实的学科,社会学需要完成近似于心理学的变革。

但另一方面,他为了完成康德式先天综合批判的建构,他只能关注具有共同特征外在表象的社会事实(因此他只在密尔求因果五法里谨慎地选取了共变法)并将其收束,为了规避忽略不断溢出的符号,他指出必须挑选脱离个人的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但敏锐的他也意识到因此产生的形而上学阴霾,因此他将正常现象定义为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类型(这里引入了历史主义的思想)【涂尔干将犯罪归为正常现象的时候他也许已经渐渐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延异】,他也承认把现象的普遍性设定为正常现象的标准,这是一种为了寻求科学化的妥协。

涂尔干的社会类型学因此表现出很强的折中特点(单节,多环节,双重合多环节),彼此之间差异也非常含糊,正如他所说的哪样,社会的类型学不可能像生物类型学一样精确,这也是他遭遇科学化滑铁卢之一。在谈论解释社会的时候,他虽然承认原因和结果的互补性,但为了避免混乱,他又不得不先研究原因后研究功能。

但涂尔干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去锚定社会,他汲取了卢梭霍布斯的具有人造特性与反对特性的社会概念与斯宾塞的具有很强苏格兰启蒙传统的自发结构的社会,涂尔干所“创造”的社会是一种受到个人影响不断处于融化与重结晶状态的社会。在这里涂尔干完成了他的社会实在论的构造,他很有节制的填补了动力密度与社会容量以表现变动社会中的状态。并拒绝了个人意识主导心理主义研究社会学的方法,涂尔干的社会具有自我目的,由自身环境孵化的社会。

在涂尔干的结构与游戏之中,结构的中心(个人)并不隶属于这个结构本身,结构组织它,知道从理论上说替代和控制它,同时又一直与它保持联系和一种张力关系,而社会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这个矛盾之中,个人的确决定着各个可变的要素,但是他却被排斥于游戏之外。

这就是涂尔干理论断裂之处,他并没有将形而上学学驱逐出他的社会学科学之外,相反最后残留却以最稳固的姿态盘踞其中,这也是后现代的切入点——解构的目的不是恢复混乱,而是为形而上学奏响最后的镇魂曲。

以上是关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书报告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精选篇5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一部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涂尔干是社会学重要奠基者之一,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

在这部书中,作者为社会学确立了一个不同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分析阐述。围绕“为社会学建立研究准则”这一中心,作者按照“定义——分类(病态与正常,不同社会种)——解释——求证检验”的思路进行了自己独到的分析论述。

子曰:“必也正名乎!”涂尔干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学家的首要工作是界说他所研究的事物,而这种界说应根据现象固有的特性来表达。在第二章伊始,他就批判了人们从观念到物,用预断的观念而非客观科学的概念去处理事物的错误。那么我们又为何需要这样一种定义和界说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我们根据科学需要建立并用专业术语表达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指示器,它能够指引我们一群现象存在于哪里,并大致向我们指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它们。

凭此观念,他对“社会事实”这一概念进行了严谨的定义。

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个人之外(外在性或说是客观性),同时又普遍存在于团体内部(普遍性),并对个人有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强制性)的一类事实。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事实的三个特性首先都是因为它是“社会的”才能够具有。

其后,涂尔干列出了在确定的组织中(如法律、道德等)、在未结晶化的事实中(社会潮流、集体情感)以及培育儿童的方法,来说明约束的外在性和强制性。

约束不一定会被我们直接感受到,但一旦被抵抗,便会表现出对我们的束缚力,如法律对我们的纠正和惩罚,纯道德准则、社会习俗对我们的惩罚和嘲笑、疏远。这些都远非我们的意志所能左右。又或者是,即使我们对于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一切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但这种接受绝不是消除了而是掩盖了这种压力。我们是因为教育、环境、自我纠正等因素而将约束逐渐内化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和内在倾向。

正如涂尔干在后文中所论述的,我们的这种对社会的同意和接受仍然是被迫的,而且这种同意无法牵涉到我们可能并不同意的过去,也即过去规定了现在;并且在我们不知悉未来的情况下,这种同意也无法对未来产生道德价值。

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将社会事实与社会事实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进行区分。后者是个人对社会事实和社会强制力的一种消化,是个人将之沉淀下来,稳定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固有形式,可被称为“社会——心理现象”。而无疑,社会事实则是先于个人存在的,具有更为广泛和普遍的性质的事实。二者实际上往往处于一种分离状态。

就全书看,除了直接的论述和例证,涂尔干最常使用的论述方法便是比较和驳论。一方面,他常常列出生物体的某些观念来与社会学类比,如社会有机体,社会种等。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引来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与社会学进行比较。更为突出的是,他时常冷静地批驳人们惯有的某些思维,或是某些社会学家常见的谬误,抑或是大段地引孔德、斯宾塞等人的言论进行条分缕析的反驳,来说明他自己的观点。这无疑更有利于读者排除错误的观点进而对他所想要说明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多种论述方法的结合,使他的论述尤显深刻性和批判性。

他对社会事实这一概念的规定,以及对其客观性的阐述,对社会学这一学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就本书而言,我认为例证仍然太少,涂尔干常常引用“犯罪”和“家庭”等等概念来进行某些说明,例子比较单一,并且相对于他的长篇论述而言数量仍是太少。这让他的书更显晦涩和些微的空泛。另外,某些概念的提出(如社会种)和某些问题的申明(比如他时常会有的补充说明——这虽然让他的论述看起来更为全面),因为缺乏事实证据的支持和说明,令人觉得难以理解和信服。

但是毫无疑问的,这本书为社会学的入门者提供了最基本的视角和准则,令我们在学习社会学之初就能秉承一种科学、客观的态度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和研究,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学习。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