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来源:网友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篇1

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台湾民歌《丢丢铜仔》

2.了解该歌曲所属的民歌分类

3.了解民歌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愉快的音乐时间,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一个互动,当我的手画点(.)的时候,请你发出“克特克特”的声音,当我的手画横线(——)的时候,请你发出“呜”的声音,注意有强弱。

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生:火车过山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描绘的就是火车过山洞的情景,它的名字叫做《丢丢铜仔》,它是一首台湾民歌。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一动,同桌面对面(你拍一,我拍一)和老师一起跟着歌曲的节奏拍起来。

师:这首歌曲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回答,师总结:欢快、风趣、热闹

师:在唱旋律之前,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音阶练声。(柯尔文手势+练声)

师:老师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分为了4句,让我们边划拍子边慢慢的唱旋律。(四二拍子指挥图示)各句的易错节奏加强练习。

师生互动,旋律接龙,师生角色互换

师:这首歌曲的节奏规范,旋律婉转,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哪一类?生:小调一类

手势:(画一画)

师:跟着老师一起拿出手,伸出食指,画出这首歌的旋律线,看看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与我们之前的课前互动不谋而合。

声势:(唱一唱)

将歌词带入旋律中。

问一问:

磅孔是什么?生回答

铜仔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体势:(动一动)

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手叉腰,后一位同学的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肩上。让我们用台湾话唱起来,火车开起来。

看似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被台湾的同胞们演唱得妙趣横生,让我们再来用台湾话演绎一遍,火车开起来。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一首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它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小调类型,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一湾浅浅的海峡搁不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情谊,祖国的民歌多姿多彩,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多学、多唱,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篇2

1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积极参与律动活动,用背景音响材料进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2学情分析

《丢丢铜仔》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歌词简短,旋律活泼,非常受师生喜欢。教师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学生的喜好展开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声势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1、播放《小苹果》,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

2、欣赏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中的《丢丢铜仔》。活动2【讲授】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背景音响材料:人声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

2、声部学习:

①声部1:模仿火车的行进声音“克特克特”,注意使用气声轻念。②声部2: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

③伴随歌曲音乐,结合两个声部进行配合。注重声部的表现,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三)主旋律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出示歌词,对歌词中的虚词和客家话进行讲解,教师带唱闽南方言。

3、根据歌曲编配一套简单的身体律动节奏,“原地踏步与下蹲”动作结合配合歌曲进行教唱。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5、随琴进行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活动3【活动】活动

(四)三部合唱

分成三大组进行声部的配合练习,教师进行指挥。

在前两个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主旋律的演唱。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五)歌曲拓展

1、播放龚琳娜版的《丢丢铜仔》。学生说感受......

2、跟随音乐歌唱,放松身体,强调歌曲欢快情绪的表现。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丢丢铜仔》这一首台湾民歌,它的旋律非常活泼、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说明了我们的民歌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我们茶陵的本土特色民歌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去!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篇3

《丢丢铜仔》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幻灯片呈现一组展示台湾优美风景的图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

观看图片,放松心情,了解台湾的地方特色。

利用优美的台湾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从风景美过渡到民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图片上的风景美不美啊?你知道这是哪儿的风景吗?

3.小结:大家见识了台湾优美的风景,可你不知道台湾的民歌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幻灯片呈现课题)

(二)新歌学唱

1.幻灯片呈现:《丢丢铜仔》由来简介。1.了解歌曲的由来。2.幻灯片呈现:火车行驶隧道的图片,2.听赏歌曲,初步感知以此为背景,播放歌曲《丢丢铜仔》。歌曲地域特色。

3.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节奏朗读。

4.认识下滑音记号,通过对比听赏了解下滑音记号的装饰作用。

5.跟琴学唱歌曲第一部

3.幻灯片呈现:歌曲中的衬词。分,突破歌曲难点。4.幻灯片呈现:下滑音记号,播放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供学生听赏对比。

5.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逐句弹琴引导学生模唱,学生自学有困难的乐句教唱。

6.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1.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及形象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由来及特点。2.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特色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做铺垫。3.对比听赏带与不带下滑音记号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滑音记号的装饰作用。4.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二声部合唱练习1.老师伴奏,引导学生练习二声部合唱部分。

2.幻灯片呈现:背景音响材料。

比一比:看哪组模仿的最像?模仿最好的一组承担合唱的伴奏任务。

3.将学生分三组分声部指导训练。4.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训练。

1.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重点学唱第一声部最后两小节。

2.按节奏练习背景音响材料。在演唱背景衬词“克特克特”的三连音时要求声音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

3.练习自己所属声部乐句。

4.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练唱。

1.通过视唱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识谱能力。2.训练学生的声音表现力。

3.通过合唱练习,使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演唱的乐趣。

(四)全体学生合作演绎,巩固全曲

1.艺术指导

指导学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2.歌曲的完整表现。

指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

1.用明快、清爽的声音,以“领—合”的方式完整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境。2.反复练唱。

1.通过合作演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反复练唱,使学生更熟练地、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品味台湾民间小调的风格韵律。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大家合作非常默契,这首歌只是众多民间小调中的一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发现并学习更多更好听的小调民歌。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今后努力方向。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特点,并对民族管弦乐的演奏形式有一定了解。

2、在对比聆听、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特点等,体会作品内涵。

3、能够熟悉乐曲主旋律,听出一、二段主题音乐的演奏乐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辨一、二段主题音乐的演奏乐器

难点: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感受作品的特点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生问好。

2、问题导入:你们有听过火车经过隧道时,水滴下来的声音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聆听乐曲

1、初听。听完乐曲,你有什么感受?看看下面的这些词,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再听。出示乐谱ppt。请你们看着乐曲,再次聆听感受作品。

3、分别播放两段主题音乐,请你说说他们的主奏乐器各是什么?两段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4、对比聆听。用钢琴弹奏两段主题音乐,请同学们说说在听觉上的不同。

5、请同学们唱一唱两段旋律。

6、完整聆听作品。

三、拓展赏析

1、介绍作品的背景

《丢丢铜仔》是根据台湾民谣《丢丢铜仔》改编的。《丢丢铜仔》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者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所以又叫《宜兰调》。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仔》配上词描写的是老式火车穿过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

2、聆听台湾民谣《丢丢铜仔》,《一只鸟仔》等,感受歌曲中的衬词滑音的特色。

3、说说你知道的台湾歌曲民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

4、简单认识台湾、观看台湾风景。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管弦乐作品《丢丢铜仔》,它是根据台湾童谣《丢丢铜仔》改编。它的旋律活泼、优美,很有地方特点。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音乐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歌曲演唱的语音语调很有特色,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改编成民族管弦乐版本也是很有特点,更加说明了我们的音乐就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

丢丢铜仔音乐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欣赏《丢丢铜仔》【教材分析】

《丢丢铜仔》选自《台湾情思—中央民族乐团—丝竹徽音》,是指挥家赵咏山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仔》改编的。原乐曲形式为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趣味。改编的曲式大致和原曲相同,为二段式;而本乐曲经由二胡、柳琴、唢呐等乐器连接担任主旋律的演奏,展现了不同风格的情趣,再加上中间各段的快板变奏,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教学目标】

(一)能听出乐曲《丢丢铜仔》的主奏乐器二胡。

(二)通过欣赏、聆听,说出1、2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聆听等方式,感受乐曲表达的情绪。【教学难点】

能听出乐曲《丢丢铜仔》的主奏乐器二胡【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1、2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情绪【教学准备】

音乐光盘【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境导入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师:《一只鸟仔》、《摇船调》、《外婆的澎湖湾》和《乡间的小路》等,这几首歌曲都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一只鸟仔》生随音乐演唱《一只鸟仔》

师:《一只鸟仔》是台湾的民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台湾,去听一听台湾的歌曲《丢丢铜仔》。

二、欣赏歌曲

(一)初次欣赏,感受歌曲情绪

师: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乐曲是的速度和节奏是怎样的?

(二)再次聆听

师:这首乐曲的旋律和哪一首歌曲相似?

(三)三听乐曲

师:这首乐曲的主奏乐曲是什么?师:二胡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四)介绍乐曲背景

《丢丢铜仔》原为流传于宜兰及其附近地区的曲调,后来就以宜兰为名,称为“宜兰调”。最初表现的是:二百多年前,山路上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的宜兰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的淡水,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在从淡水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歌中的‘丢丢铜’是象声字,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宜兰,运送木材再也不必经过河道的急流险滩了。这首歌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歌词虽然完全改头换面,但是原来的轻快旋律和诙谐衬字依然保存了下来。是流行在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民歌,两百多年前,顺水路运送木材的工作在返回宜兰的路上,常常唱着这首歌走过山洞。“丢丢铜仔”的意思是模仿山洞里的滴水声。

(五)完整聆听全曲

1.师:比较乐曲1、2段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2.模唱旋律1、2段

师:现在我们来熟悉一下乐曲第1段的旋律(1)师示范(2)生随琴演唱乐曲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钢琴唱一唱3.比较1、2段旋律

师:

1、2段旋律有什么不同?

(六)完整聆听感受

三、拓展总结

(一)为乐曲伴奏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来听听乐曲,用乐器为第1段伴奏。生聆听音乐为第1段伴奏

(二)全课总结

师:在台湾还有很多有名的民歌,大家感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去收集。今天我们就在《丢丢铜仔》中结束课堂。

生在音乐中走出教室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