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来源:网友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德”。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4、积累学习古诗的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教学难点:积累学习古诗的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大家,我来说某句诗的意思,看你们能不能快速把诗名猜出来。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

生:《过故人庄》

师:这是我们前不久学的一首古诗对吗?我们一起把它背一遍。

2.师:这首诗是作者受到农家朋友的邀请写下来的,他也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孟浩然。我们再来复习复习有关孟浩然的知识。

请大家齐读。(课件出示孟浩然的简介)是的,孟浩然家住襄阳城,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写山水田园,所以他被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唐朝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古诗,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4.“德”字是我们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右边中间不能漏掉这一横。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两遍。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一)解诗题

1.会读题目吗?我表示怀疑,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生读课题)

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老师给大家一个小的提示,建德江是浙江省一条江水的名字。

请学生重新齐读课题“宿/建德江”。

会读了吗?我们划分节奏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来划分。

2.读懂题目了吗?我依然表示怀疑。你读懂了什么?

生:宿是住宿的意思

那诗人的身份是什么呀?(游子)

这才算读懂了题目。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古诗。(生自由读)

2.师:谁想读一读给全班同学听?(指名学生读)你可以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吗?

确实字正腔圆,特别是有个非常难读的词语他读得很对,这个词语是“烟渚”。有谁知道渚是什么呀?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一起读一读注释。

《诗经》中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渚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看图,那“烟渚”是什么呢?(烟雾蒙蒙的小陆地)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是学习的好方法。

2.谁还想再读一读?(指名学生读)你对自己的朗读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吗?读出节奏。

确实是有节奏,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节奏是二三,我们把节奏划在书上。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3.除了字正腔圆、有节奏,我们读古诗还要读出感情。是的,我们要入情入境地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一)学习前两句,感知“日暮”意象

1.请同学带着你的感觉读第一句古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你从这句诗里读到了什么?(孤单、忧愁)移舟何来的孤单?

一个人划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没有人陪伴,十分孤单。

2.移舟泊何处?烟渚。烟渚又如何?这是一块怎样的烟渚?(寂寞、凄凉)

诗人今天晚上只能住在哪?水中的一块小陆地上。惆不惆怅?读诗句“移舟泊烟渚”。(读出孤苦)

3.移舟泊烟渚,何时客愁新?日暮。日暮何来的孤独?(指名学生回答,联系实际生活,日暮时分你们在干嘛?回家的路上。)

是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而诗人自己无归,怪不得“日暮客愁新”。

4.日暮谁愁新?客。客是谁?孟浩然。为何称自己是客?他的家乡在远方,只是过客,他的心情就是孤独的。

5.你们刚刚说的孤独、寂寞、孤寂、惆怅全部融入在了诗中的一个字里,这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叫作诗眼。这个字是“愁”,圈出这个字。(板书愁)

6.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古往今来有着愁绪的诗人比比皆是。

(1)崔颢的愁是这样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在马致远的笔下,愁是这样的。“转眼日暮夜已昏,愁思满胸泪无痕。”

(3)在马致远的《秋思》里,愁是这样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在孟浩然的笔下,还有愁,这愁便是“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而在本诗中,愁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些诗句中所有的愁绪都和一处景物有关,日暮。在书上圈出这个词语。(板书日暮)

7.(配乐)渐渐地,渐渐地,夕阳西下,暮色下沉,孟浩然一个人独坐孤帆上。从远方传来了一阵绵长的箫声,这是从故乡传来的歌吗?那悠长的风啊,带着孟浩然的心,一直飘啊飘,飘啊飘,飘到了家乡,飘到了襄阳。

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

(预设2)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预设3)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心中有的只是满满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

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感知到了作者的愁苦,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板书:想象)

(二)学习后两句,感知“明月”意象

1.故乡在千里之外,而自己是如此的思念,这心思还可以向谁诉说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找一找还有哪些景物陪伴着孟浩然。

这天,这树,这江,这月,这心,你们懂了吗?完成作业单。师巡视指导。

2.谁懂孟浩然?(指名学生回答)

树太高,显得天太低,心就更惆怅了。

怎么树就能比天还要高呢?人在船上,周围都是树,看过去树就比天高。看树高是因为树很近,看天低是因为天很远。原来如此,水天交接之处,树比天高,你果然很懂孟浩然。

野外太空旷,显得人太渺小,心就更孤独!

江水太清澈,显得影子太明,心就更孤独!

月影太近,显得故乡太远,心就更孤独!

3.此时此刻,与遥远的故乡相比,离孟浩然最近的就是江水里倒映着的这一轮明月。(板书:明月)作者就是借这野旷,这树,这天,这江,这月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的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4.亘古不变的明月静静地听着孟浩然的诉说。古往今来,它陪伴着多少人,寄托过多少人的情怀啊!你知道哪些有关明月的诗句?

预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酌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壮阔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渴望团聚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之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乞巧之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稚子眼中之月)

……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亮仅仅还是天上的月亮吗?不是,它成了中华民族厚重情感的寄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

月亮是同一轮月亮,如果心中有春,所见之花无不是花,所见之月无不是满月。

(出示课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辛弃疾的笔下,这明亮的月光让人感到何等的欢快,何等的喜悦。这是一轮——庆丰收之月。

若像孟浩然一般心中无春呢?那这一轮明月便成了悲怆之月。

在诗中,这一轮明月为何月?孤独、孤寂、思乡之月。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古诗中可以抒发作者的不同情感,对比阅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对比)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若仅仅只是思乡之情便也罢了,可作者是这样写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新”说明了,有新的忧愁。

2.(出示课件)借助资料理解。

如果说旧愁是思乡,新愁就是仕途不顺。(板书:仕途)

我们是通过联系资料,得知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感知他新愁是因为他仕途不顺。(板书:联系资料)

3.思乡情切,前途渺茫,仕途又不顺,新愁旧愁交织难解,在此种境况下,诗人写下了《宿建德江》。请男生读古诗。

一个愁字,状难状之景,抒难抒之情。皇皇三十载,书剑无两成。就让这千愁万绪融入这滚滚的江水,融入这茫茫的月夜吧。请女生读古诗。

4.千年之后,如果你去到了这个地方,你一定会想起那一轮如残血的日暮,你一定会想起挂在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你一定会想起这样一位诗人,他叫做孟浩然。

你一定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他一个人划着小船……(指名学生说)

你哪里是看到了孟浩然,你明明就是孟浩然啊,因为你已经和他有了同样的心情。(板书:共情)

5.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让我们再一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带着孟浩然满满愁绪的古诗。(配乐师生齐读)

6.同学们,学古诗没有诀窍。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想象、对比、联系资料、共情,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让我们最后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吟唱吟唱这首《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岸的意思。

泊:划船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合集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