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来源:网络

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湘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田间的精灵》第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乡村是材料的聚宝盆,文化的沉积带,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能培育儿童美术朴素、率真的品性,本课就是以乡村常见的“稻草、树叶、麦秆„„”等材料,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联系。本课主要介绍了捆扎和编织的技术手段,并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能,运用穿插、分支、弯曲、编织、捆扎等手段,来完成一件立体造型的手工艺术作品。在对本课教材的处理上,我在不改变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首先我根据教材中呈现的稻草、棕毛,以及提到的落叶、花枝、狗尾巴草等材料,结合我校周边,这个时节可利用的材料,将本节课的制作媒材进行了删减和添加。删除了还没长出来的狗尾巴草,增加了玉米皮、棕榈叶、适合编织的野草、野花、树枝等材料。这样就使的本课制作的材料更加丰富。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鄢家河及周边六村三场,对自己生活的农村资源比较了解;小学六年级学生从身心发展层面分析,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对于这样动手操作的课也特别感兴趣,但对动物形体特征的表现能力,立体造型知识的掌握、编织技巧等方面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本课的主要技法之一编织,在四年级《纸条穿编》和六上《编花篮》一课中已经反复学习过,这部分内容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课中对于这一内容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进行立体塑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走进乡村,开阔视野,了解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保留纯真的学习情怀和勇于创作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材料,用捆扎、编织的方法制作一件立体造型的小动物或小人。

难点:在制作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制作方法,做出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立体造型。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各种草、编织材料和工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出宜昌首届田园稻草人艺术节,请学生欣赏艺术节的各种作品图片。(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稻草人艺术节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的导入新课)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加深了解,感受新知

1.播放介绍草编工艺的微视频。(设计意图:播放认识草编工艺的微课,让学生加深对草编工艺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问:通过观看微课,你知道制作草编工艺的材料有哪些?

2.认识制作草编工艺的各种材料和材质特征。

①学生观察,并说出材料的名称。

②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请学生说出这些材料的材质特点,预设这些材料分别来做什么比较合适。(学生回答:有的比较细,比较软,有的比较硬,有的比较有韧性,还有的像一块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小结点状、线状、块状材料。材质软的可以用来做毛发,硬的可以用来做身体和四肢,宽大的可以用来做衣服、帽子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辨认各种材料,加深对材料材质的了解,为后面制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做准备。)

三、尝试探究,掌握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书中第28页各种草编的技法。

①学生1分钟自学,并反馈所学知识。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说一说28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的制作技法。(板书捆扎、编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技法。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能力。)

2.播放田间动物、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田间精灵。(设计意图:展示各种田间的精灵图片,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避免学生制作作品都只是人物的单一性缺点。)

3.初次尝试:请同学们两人合作,用捆扎和编织的方法试着来做出小动物或小人的基本型。(设计意图:通过初次尝试制作,使学生在尝试中掌握捆扎、编织的方法,并做出小人或小动物的基本形状。同时,通过尝试进一步加深对各种材料特性的了解。)

4.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馈学生作品中优秀做法和出现的主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①教师展示作品中巧妙利用材料进行制作以及使用穿插、分支技法较好的学生作品,以于肯定。

②展示部分在形态结构或制作方法上有问题的作品:捆扎的位置不对,使得比例结构不准确;捆的不紧,使得作品松散;

因制作的方法不正确,导致作品摇晃。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的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后的反馈,发现学生作品中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这些问题中包含了制作技法上的、制作仔细程度上的、形态结构上的。制作技法上简单的问题可以请会做的学生来帮忙解决,较难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师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和学生一起探寻解决的方法,解决了本课制作技法上的难点,从而避免后面的制作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5.教师展示没有动态的骨架,引出一段微视频。来帮助学生学习动态制作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一段微视频来帮助学生解决动态问题,从而为后面制作出生动有趣的造型做铺垫。)

四、二次尝试,完善作品

1、课件展示民间艺人和同学们的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一件增加了道具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增添情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一件好的作品,不光要有好的造型和动态,更要有一定的情趣性。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学生欣赏、分析,学会这一方法,从而使自己后面即将创作的作品更具有创意和特色。)

2、提出二次尝试的作业要求:

修改刚才的基本形状,与同学合作对小动物或小人儿进行装饰、整理,完成一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所学的制作方法、装饰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和同学一起创作出一件富有情趣的草编作品)

五、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召开鄢家河小学草编艺术展

1.组内评出优秀作品插到展示泥上。

2.然后把评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到展台上。

3.选出自己最喜欢或觉得最有创意的作品,并说说理由。

4.老师展示部分学生创作时的图片,并评价。(设计意图:在和同学交流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帮助自己领悟到更多草编的知识。同时在展示作品中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六、教学拓展:

图片展示各种草编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将做学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此来装点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草编工艺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工艺品和生活用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用多种色彩描绘田野;

2、能力目标:记忆、想象能力和以线布局以色构成的表现力;

3、情义目标:体验线与色有机结合的造型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内容: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水笔的流畅,油画棒的厚重),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流畅稳定地画出较长的线条,进行随意交织的布局划分;认识常用的颜色,在划分的各区域中涂画田地的色彩,表现出一片想象中的田野。

三、学习重点:

认识颜色,用各种颜色涂画出一片田野。

四、学习难点:

1、流畅的运用曲线或直线交织出田地;

2、运用各种颜色效果表现出不同的田地。

五、教学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展示板

六、教学程序:

(一)线线交织,构成田野:

1、我们把画纸想象成一片肥沃的土地,现在熊老师牵着大家在这画纸上散步,我们随意的走着,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再从另一个方向走一走?三条路,把这片土地分成了好多块田地了,这几块太大了点,谁能画条小路再分一下?谢谢你,又多了几块地了。

2、现在我们换一种走法,在这片更广阔平整的土地上,我们快速的直直的开垦农田,老师快速示范用直线分割田地。请一位喜欢直线的同学帮我再分分。

(二)色彩认知,参观田野:

有了这么多田地,种点啥呢?

1、我们来向农民伯伯学习学习。农民伯伯说要先要考考大家——知识抢答。(课件出示几种代表性的田地)认识它吗?是什么颜色的?

1)、这几块田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田?——蓝色,刚刚插秧的水田。

2)、这是什么颜色?生长的是什么?——绿色,没有成熟的水稻

3)、这一片呢?——橙色,成熟的水稻

4)、这是什么颜色?——棕色的土壤。

5)、这个呢?——油菜花、红高粱、紫云英,这些都是田里的庄稼,没想到有这么多颜色!

2、现在农民伯伯请我们坐飞机,去参观他们耕耘的田野,出发吧!

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三)启发想象,涂画田野:

看完了农民伯伯的田野,农民伯伯也想看看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田野,那我们的田野里种些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试试。

1、师生共同尝试大片涂色(哪里也种这个呢?)、线条排列(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点点播种(表现苗、花、果子)、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2、这几片中间还留了一块画什么颜色好呢?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

3、如果你想还可以在一个田里画个田野守护精灵或者是收割机、稻草人、谷仓。

(四)欣赏范作,明确目标:

1、看看小朋友的画作,他们希望的田野是什么样子。

2、作业要求:线线交织、块块涂色,画出一片心中的田野。

(五)学生作业,巡行指导

(六)展评作业,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制作“希望的田野”展示板)

看到这么美丽充满希望的田野,农民伯伯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调了,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

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湘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田间的精灵》第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乡村是材料的聚宝盆,文化的沉积带,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能培育儿童美术朴素、率真的品性,本课就是以乡村常见的“稻草、树叶、麦秆„„”等材料,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联系。本课主要介绍了捆扎和编织的技术手段,并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能,运用穿插、分支、弯曲、编织、捆扎等手段,来完成一件立体造型的手工艺术作品。在对本课教材的处理上,我在不改变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首先我根据教材中呈现的稻草、棕毛,以及提到的落叶、花枝、狗尾巴草等材料,结合我校周边,这个时节可利用的材料,将本节课的制作媒材进行了删减和添加。删除了还没长出来的狗尾巴草,增加了玉米皮、棕榈叶、适合编织的野草、野花、树枝等材料。这样就使的本课制作的材料更加丰富。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鄢家河及周边六村三场,对自己生活的农村资源比较了解;小学六年级学生从身心发展层面分析,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对于这样动手操作的课也特别感兴趣,但对动物形体特征的表现能力,立体造型知识的掌握、编织技巧等方面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本课的主要技法之一编织,在四年级《纸条穿编》和六上《编花篮》一课中已经反复学习过,这部分内容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课中对于这一内容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进行立体塑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走进乡村,开阔视野,了解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保留纯真的学习情怀和勇于创作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材料,用捆扎、编织的方法制作一件立体造型的小动物或小人。

难点:在制作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制作方法,做出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立体造型。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各种草、编织材料和工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出宜昌首届田园稻草人艺术节,请学生欣赏艺术节的各种作品图片。(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稻草人艺术节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的导入新课)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加深了解,感受新知

1.播放介绍草编工艺的微视频。(设计意图:播放认识草编工艺的微课,让学生加深对草编工艺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问:通过观看微课,你知道制作草编工艺的材料有哪些?

2.认识制作草编工艺的各种材料和材质特征。

①学生观察,并说出材料的名称。

②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请学生说出这些材料的材质特点,预设这些材料分别来做什么比较合适。(学生回答:有的比较细,比较软,有的比较硬,有的比较有韧性,还有的像一块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小结点状、线状、块状材料。材质软的可以用来做毛发,硬的可以用来做身体和四肢,宽大的可以用来做衣服、帽子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辨认各种材料,加深对材料材质的了解,为后面制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做准备。)

三、尝试探究,掌握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书中第28页各种草编的技法。

①学生1分钟自学,并反馈所学知识。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说一说28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的制作技法。(板书捆扎、编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技法。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能力。)

2.播放田间动物、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田间精灵。(设计意图:展示各种田间的精灵图片,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避免学生制作作品都只是人物的单一性缺点。)

3.初次尝试:请同学们两人合作,用捆扎和编织的方法试着来做出小动物或小人的基本型。(设计意图:通过初次尝试制作,使学生在尝试中掌握捆扎、编织的方法,并做出小人或小动物的基本形状。同时,通过尝试进一步加深对各种材料特性的了解。)

4.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馈学生作品中优秀做法和出现的主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①教师展示作品中巧妙利用材料进行制作以及使用穿插、分支技法较好的学生作品,以于肯定。

②展示部分在形态结构或制作方法上有问题的作品:捆扎的位置不对,使得比例结构不准确;捆的不紧,使得作品松散;

因制作的方法不正确,导致作品摇晃。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的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后的反馈,发现学生作品中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这些问题中包含了制作技法上的、制作仔细程度上的、形态结构上的。制作技法上简单的问题可以请会做的学生来帮忙解决,较难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师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和学生一起探寻解决的方法,解决了本课制作技法上的难点,从而避免后面的制作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5.教师展示没有动态的骨架,引出一段微视频。来帮助学生学习动态制作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一段微视频来帮助学生解决动态问题,从而为后面制作出生动有趣的造型做铺垫。)

四、二次尝试,完善作品

1、课件展示民间艺人和同学们的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一件增加了道具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增添情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一件好的作品,不光要有好的造型和动态,更要有一定的情趣性。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学生欣赏、分析,学会这一方法,从而使自己后面即将创作的作品更具有创意和特色。)

2、提出二次尝试的作业要求:

修改刚才的基本形状,与同学合作对小动物或小人儿进行装饰、整理,完成一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所学的制作方法、装饰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和同学一起创作出一件富有情趣的草编作品)

五、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召开鄢家河小学草编艺术展

1.组内评出优秀作品插到展示泥上。

2.然后把评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到展台上。

3.选出自己最喜欢或觉得最有创意的作品,并说说理由。

4.老师展示部分学生创作时的图片,并评价。(设计意图:在和同学交流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帮助自己领悟到更多草编的知识。同时在展示作品中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六、教学拓展:

图片展示各种草编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将做学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此来装点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草编工艺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工艺品和生活用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民间的艺术文化,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创作。

2、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方法与过程目标:

1、理料。将所备草料略加理顺使其整齐

2、捆扎。可先尝试捆,确定后再紧捆。一般先主体,后枝节。

3、辅助。利用弯曲、搓捻、剪切、削割等手段完成作品。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本课重点难点析

重点:尝试体验捆扎、编织等方法制作一件生活品或工艺品。

难点:相互学习,解决形态不美、松散不稳等问题,使作品精美。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与导入:

1、(师):教师将《稻草人》的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与回忆。

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见过的稻草人的形象。

二、尝试与发现:

1、教师提出学习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尝试捆扎一个稻草人(时间为5分钟)。

2、学生分组动手尝试捆扎。

3、讨论作品与发现问题。教师预设问题:

①、形态不美。(身体高矮比例失调,头重脚轻分配不匀。)

②、松散不稳。(轻轻一碰即倒下,部分结构松散未扎紧。)

③、没有完成。(合作部愉快、顺利,分配不公正合理。)

三、学习与释疑:

1、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1)、形态不美怎么办?

①、应大致确定人物的身高比例,找准脖子、腰部、肩部的捆扎位置。

②、稻草的分量要做到心中有数。代表手部的稻草分量明显少于身体部分(包括腿部)。稻草量少的情况下,有时可将稻草整束弯曲后再捆扎,头部显得精致一些;有时也可将代表手部的稻草挽回进行捆扎。

(2)、松散不稳怎么办?

①、稻草人各部分的分量合理,重心稳定。也可适当添加工具使稻草人稳定且动态有趣。

②、注意捆扎的松紧要合理:扎得松则稻草显得体量大,一般在关节转折处扎紧。

(3)、没有做完怎么办?用最短的时间做出精品就有效率。

2、优秀组学生代表介绍经验。

3、课件出示:稻草人捆扎示意图。

4、教师示范并介绍制作步骤。

课件:(1)试扎。用手比划人物的关键位置,

(2)分扎。捆扎做出人物的大体形。

(3)装饰。最后修剪、装饰、整理。

课件演示过程。ppt

四、制作与评价: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成、完善、或者重新制作稻草人。

2、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3、欣赏与评价。

(1)自评。介绍自作的稻草人的特点。

(2)互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整的建议。

(3)师评。肯定成绩,提出希望。

五、总结与拓展: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给你的作品起个名字。

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六、作业与课堂评价

同学们,乡村是材料的聚宝盆,文化的沉积带,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将培植我们美术朴素、率真的品性。让我们进行美术创作,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吧!

板书设计

8、《田间的精灵》

确定主题构思立意

以上是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小学美术田间的精灵教案及反思篇5

一、教材分析

乡村是材料的聚宝盆,文化的沉积带,其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能培育儿童美术朴素、率真的品性。本课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就是以乡村常见的“稻草、树叶、麦秸……”等,巧妙地运用这些材料,用剪、切、削、弯曲、插接、捆扎、编织等手段,以及增添、附加有关材料的方法来完成一件手工作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联系。

2、学情分析

城市里的孩子对乡村的稻草、麦秸等材料不是很熟悉,使用得也较少,但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高年级的孩子对手工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手工制作中折、剪、卷等基本制作方法已掌握,但对本课主要介绍“捆扎与编织”的方法较陌生,学习起来稍有难度,本课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走进乡村,开阔视野,了解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保留纯真的学习情怀和勇于创作的热情。

技能目标: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进行立体塑造,制作一件工艺品。

情感目标:能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热爱大自然,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四、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方案、学习捆扎、编织等方法

五、教学难点

巧妙地运用材料,用捆扎、编织等方法完成一件手工作品

六、教学准备

稻草、草绳、树枝等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稻田一片金黄,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去寻找田间的精灵吧。(看视频)

2、谁来告诉老师,田间的精灵指的是什么呢?

3、稻草人及用麦秆、稻草、狗尾巴草等田间常见的植物做成的小工艺品,这些都是田间的精灵,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田间的大精灵——稻草人。

4、前不久我们学了一篇稻草人的文章,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是什么样的?你见过的稻草人是什么样的?

(二)分组设计确定方案

1.观察老师带来稻草、草绳、树枝等材料。

2.6人一组,讨论、设计稻草人设计方案,画出设计初稿。

3.师生共同欣赏、分析各组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

4.选择设计最合理、步骤最清晰的一组同学在讲台区做示范性制作

(三)集体合作实施方案

1.请优秀设计组的6位学生代表尝试制作稻草人,全班同学边看边出主意共同完成一个稻草人。

2、确定稻草人的支架和比例

确定身高比例,找准脖子、腰部、肩部的捆扎位置。稻草的分量要做到心中有数:代表手部的稻草分量明显少于身体部分(包括腿部)。稻草量少的情况下,有时可将稻草整束弯曲后再捆扎,头部显得精致一些,有时也可将代表手部的稻草挽回进行捆扎。

3.师生讨论,如何捆绑定型,保持平衡?

①稻草人各部分的分量合理,重心稳定。也可适当添加工具使稻草人稳定且动态有趣。

②注意捆扎的松紧要合理:扎得松则稻草显得体量大,一般在关节转折处扎紧。

4.装饰美化

修剪多余或不整齐的稻草,给稻草人戴上帽子,穿上衣服。

5.总结制作步骤。

①设计方案

②捆扎制作

③装饰美化

(4)布置作业拓展方法

美就在我们身边,艺术品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装饰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8.田间的精灵

制作步骤①设计方案

②捆扎制作

③装饰美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