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精选8篇)

来源:网友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1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匯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裡面装满了匯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匯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匯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以上是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事迹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2

刘盛兰,1920xx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20xx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20xx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20xx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20xx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3

刘盛兰,男,汉族,1923年9月生,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自1996年起,靠拾荒资助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学,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家庭发生变故,面临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这位中学生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只要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往外寄钱,帮助最多的是失学的孩子。

刘盛兰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汇款单,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刘盛兰是五保户,镇上每月给他200元养老金,他又把大多数养老金都拿去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刘盛兰的事迹在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来看望老人的越来越多,有不少人资助他钱物,收到的钱他又一分不留地全部捐了出去。

18年来,他把自己10万多元的积蓄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近百个孩子。

刘盛兰荣获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4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最近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2014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2013年度人物”。

2016年1月16日晨5点半左右,靠拾荒捐资助学20多年的“感动*”老人刘盛兰在山东烟台离世。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5

20xx年的感动中国已经播出了,面对十个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刘盛兰是非常令人敬佩与印象深刻,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篇关于刘盛兰的人物事迹介绍吧,赶紧来看看吧!

刘盛兰,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20xx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20xx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20xx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20xx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6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刘盛兰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刘盛兰,1922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18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18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18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7

刘盛兰,1922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18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18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18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篇8

刘盛兰,人生感悟;—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手刺】:

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幽微的光,苍老的手,在世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尚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一叠叠汇款,是寄给咱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当思考谜底。

【推荐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不更多的语言,独以无声的举动,有力诠释着一个巨大民族对教导的深入懂得。

吴孟超:一位一般的白叟,靠拾荒资助贫穷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恰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激动着身边的人。

【业绩先容】: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青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存员。73岁的时候,老伴逝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为时,身边会有一个照料他的人,他开端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范围远远的超越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本人菲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步从周边多少个地市“扩大”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赞助着50多名学生。

天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略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褴褛。他17年简直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小气”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始终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涯补助。这些钱他全体捐给了贫苦学生。

刘盛兰独一收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跟回信。这么多年从前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由于肾病,刘盛兰住进了病院,但他依然惦念着捐资助学,担忧汇款中止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盼望。得悉老人住院,良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探访他,照顾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