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可能读后感(精选6篇)

来源:整理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1

2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时我20出头,刚刚找到工作,还没有对象,精力相当充沛,表面上看傻吃傻乐,其实内心却迷茫无助。那时经常去单位员工宿舍住,因为那里面住很多外地的员工,他们每天喝酒、玩牌,过着我羡慕的神仙般生活。有一次,我们自己做了炉子,穿了肉串,然后将炉子放到路边,生起炭火,一边烤着串,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大声说话。还清晰记得当日明月高挂,蝉虫名叫。喝过之后,又跑回寝室,悬挂宣纸,一边作画,一边写字,画不成形,字不成样,但是画完、写完,都会兴奋不已,以酒祝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几年后,我这些朋友就去了不同的单位,有一位甚至离开了这座城市。现在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对于青春只剩下甜美的记忆。

《尽管去做,别辜负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是豆瓣一些作者的文章合集。里面有很多故事就是讲20多岁时男孩、女孩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彷徨,读每一篇故事都像再读过去的自己。年轻时我们总会期盼遇到贵人,希望得到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然而现实让你不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跌得鼻青脸肿之后,突然明白了,当你迫不及待时,你总是离你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当你的羽翼丰满了,你会发现,那些你所期盼的,都在悄悄走进你,可是你早已经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现实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我也想帮助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可是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总是与你有些距离,甚至有时会给你的一腔热情从头到脚浇一盆凉水。我也常想,我那时是不是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别人不想帮助你,而是当别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却未必能够参悟透罢了。因为那时太年轻了,还分不清什么是帮助。别以为我在侮辱你的智商,你是不是觉得当时对你横加指责,甚至认为你做什么都不对的人,怀恨在心过,认为他们处处与你作对,甚至阻挡你前进的脚步。殊不知,要不是有他们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做你的“绊脚石”,恐怕你永远都不会长大,都不会激发你去努力超越自己,所以你必须感谢那些,在你人生道路上总是给你制造“麻烦”的人,是他们在帮助你,帮你成长。

都说人生遇到的贵人,是那些理解你,不断给你鼓励的人。当然,他们是你的贵人,他们不会放大你的缺点,总会推着你向前走,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站出来,帮你解决。等你有了新的方向时,他们又会成为幕后人,在那里默默地关注你,他们从来不需要你去感谢他们,也不希望你时时刻刻记得他们,他们只会祝福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觉得如果你在企业中能够遇到这样的人,你是幸运的,他们已经不是你的同事了,他们是你的家人,是你人生中最亲的人。都说企业中不会有这样的情愫,其实是大家都把自己包得太紧了,企业中可以有这样的情愫,只要你用心去做,你就能收获这样的情感,他们对你的爱可能会超过你的家人,珍惜他们吧。

关于青春,每个人都要走过,那时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辨不清前进的方向,甚至不管你如何努力,你都达不到自己内心中所期待的那个峰值,那又如何呢,只要你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做好自己该做的,相信我,你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不要小瞧你的实力,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别辜负你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2

暑假里跑了3趟书店,终于买到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另一种可能》文风幽默风趣,是一本读起来轻松,且能让人感慨、感动、受教的书。该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他童年独户居住深山,艰苦的上学、求职经历,多次穿越藏区、登顶雪山、不断跨界成长为特级教师,阐释了他从教以来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并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

在路上

池老师说,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峡谷、原野、麦浪、乡村、草垛……源于自然的教育充满泥土气息,能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池老师在拉萨找到了教师应有的平静、祥和、敏感与力量。他喜欢拉萨,是它可以让人宁静,让人看清心中的信仰。

教育同样需要宗教般虔诚的教育信仰。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当老师不容易,让人心生疲倦、倍感压力,最近还生起一种无奈、无力、累到极致的感觉。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各种检查,变得小心翼翼却也烦躁压抑。池老师说他找到了拉萨,让他的心灵有了栖息之地,安顿了那颗偶尔躁动的心。

拉萨,我也想去到你那里,在你的土地上,将包袱放下,将心放下,享受平静、感受虔诚,让我的灵魂得以短暂栖息……

师.生

池老师从爷爷身上明白了好老师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善良之心、慈悲之心、宽容之心,喜欢并懂得呵护儿童,给予他们希望和等待。不管孙子们种什么、怎么种,爷爷总是笑呵呵地在旁边看,从来不干涉,但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很有耐心地指导。而我却总是规定学生做什么,限制他们不能做什么,把他们绑在诸多的条条框框中。我昨天布置他们写一段话,接二连三的有学生问我:老师,写在哪个本子上?听了后我十分无奈,为什么写在哪还要问老师呢,是不是平时我管太多,让学生失去了自由和独立呢?

池老师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他的这段经历,他在做老师时就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会努力给予班级里的个性学生、另类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在我的班级里:公平、尊严永远比其他东西重要”。如果教师能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教师就会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在学校里会得到应有的尊严感。

看到这,我是惭愧的,我是不安的。现在的我越来越少去跟学生交流,一上完课就是回办公室批改作业,除非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我才会出面。我希望班里的学生要听话、懂事、好学、好问,反之就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后进生”的标签,并且不知不觉地放大他们的缺点。班里有个行径顽劣、目中无人的小女孩,她上课都不听课,一直在做小动作,我一般都会轻轻地提醒她,当提醒无用时,我就开始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昨天中午,当别的同学在看书写作业时,她一直在用科学学具袋里的针筒抽水喝。多次提醒无用后,我就让班长带她过来,将她手里的针筒夺过来并掰断了,还大声批评了她几句,我当下就知道这样不对,这样会伤害到她的自尊心,于是拉着她的手,动情地告诉她老师很关心她,关心她身上哪里多了个新的伤口,关心她上课不听作业不写,成绩会不好。她听到这留下了眼泪,也频频点头同意我说的话,下午终于愿意认真听课了。我没想到这样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对她的伤感同身受,对她推心置腹后能带来这样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

看一本书,学会了很多,希望你我的世界能有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3

周四下午我们如期举行了每学期开学的读书交流活动,作为中心发言人其实一开始我头脑一片混乱,不知道怎么梳理自己读完书的感受,想来想去想从作者的读书及成长经历入手。

就从影响作者成长、前进的人和事说起吧:

1.初中二年级时候遇到的好老师使他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扭转,使他能有考上中师的能力。

2.面试官卢老师帮他辅导并说情,为他争取到上中师试读的机会,可谓他生命中的贵人。

3.民主、识才、善引的温校长,虽不是很专业,学历也不高,却为了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也在精神上鼓舞作者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4.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好友为作者推荐的报纸《南方周末》……使得身处闭塞环境中的自己思维和眼光能与时代同步,甚至更超前。也对作者人生观及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作者的阅读更加多元化,涉及到各个领域,可谓是跨界阅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池老师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登山向导小沙,专业、尽责、守望、激励,给予人力量,给人安全感,以至于作者受到感染,后来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给予鼓励、正能量、温暖与坚定。

6.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专业的技术和独到的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和儿童立场给作者专业上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7.魏书生老师给予的充分肯定让作者更加自信,也让作者有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8.陈素平老师的关键引路。陈老师的鼓励创新、保护创新使作者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顺利开展。所以才有了后来与省里的专家实践一年,迅速成长起来。参加了2003年“百课万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时也成为作者专业成长的第一次拐点,后来……

不管是多次登山让池老师的意志力得以锻炼,给予了他成长的力量,还是漫步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体会那种平静、祥和又或是丽江那种久违的闲适与宁静,都引发作者的思考:我们是否已在教育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太快?与自然万物相处久了,敬畏之心更甚,尤其在看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野生动物与盗猎分子在斗争中英勇牺牲,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激发池老师用一种信仰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教育。

与池老师的共鸣之处

1.如果教师面对一个孩子感到无助或是无计可施,不妨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环境,换一种方式,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同。

2.我们需要走在成绩和成长的中间地带,尽管这样颇为无奈!但这也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至少我们不要成为考试成绩至上的主导者或是“帮凶”!

3.教师是人,不是神!(只有让教师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社会众望所归的好职业,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有出路,教育质量的改善也才能有保障。)

池老师的成长、成功,为我们诠释了不管是我们的成长,还是我们的生活,都存在多种可能性。我们都应该努力地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有为了目标不懈奋斗的动力,有不忘初心的坚持,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4

这本书很快就翻阅了一遍,本来以为自己会一无所获,结果却是有一些惊喜。

小川叔写的文章中提到他到一家家族企业去做设计工作,早起无事可做就早上去跑步。结果被单位的总经理发现,总经理就让他早上代替厂里摆自行车的大爷早上搬自行车(无收入)。对这一点我也是很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的。我也遭遇过一次,而且是在现在的单位。某天老板问我是否愿意多接一家他另外企业的会计工作,我拒绝了。幸好我拒绝了,领导后来的话令我太意外加心寒了。他说本来以为你工作闲着也是闲着,多增加一家企业,他就可以少付另外一家企业会计的钱。也就是说,老板根本就没有打算给我增活增钱,只是想让我多干点活。我本来就没有打算在这家单位久待,只是过渡一下而已。每个人在职场上面对他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该拒绝的时候拒绝,你该争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要去争取,没有人会考虑你的利益和想法。

百无禁忌的理想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了看书、写博客、健身、学英语有什么用。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博客、看英语、看课外书、跑步,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可就是这些貌似不重要且没用的东西,才拉开了我和别人的差距,支撑我在北京一步步的成长。看课外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和心胸,让我心静,让我内心强大,淡定地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跑步让我很好地锻炼身体,睡眠质量好得不像话,即使我晚上写博客到2点,早上起来还能不瞌睡地应对一天的工作。

这本书虽然是每个人各写了几篇文章的汇总,但是还是有一些话可以打动你的内心。

以上是读另一种可能有感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5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

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篇6

读完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百感交集,收获颇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间地带”这一节。

池老师说,我们需要走在成绩和成长的中间地带,尽管这样颇为无奈!但这也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至少我们不要成为考试成绩至上的主导者或是“帮凶”!不反对孩子应该拥有优异的成绩!成绩不等同于分数。问题的关键是取得分数的方式,教育不应该只剩下分数。

人是不断成长发展着的,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成长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紧盯着分数不放,而要多角度,多层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命教育

近些年来,学生轻生事件越来越多,让人闻之惊心。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后欲跳楼后获救、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在旁人看来可以承受的挫折,却最终转化为不可挽救的极端后果。许多网友在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以如此轻忽的态度对待生命?其背后的症结在哪里?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家庭和学校用心呵护培养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却“不堪一击”?生命教育的缺失到底有多可怕?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爱与被爱中感受生命的可贵,才是发展其他一切技能的基础。

鼓励教育

池老师提到1996年初夏的那场火灾,有个叫小庆的孩子冲进火场,就只抢到了一个书包,他妈妈一直说:“老师啊,这孩子真傻,好多东西都没有抢出来,他就抢了一个书包,真傻啊!”孩子的母亲惯于用价值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救火行为,但作为老师,池昌斌自己是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因为对孩子本身而言,书包才是最珍贵的物品,也是他生活的意义和希望所在。面对孩子的无助,在第一时间能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支持,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态度。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挫折面前,来自师长的鼓励,能让孩子不再惧怕,甚至越挫越勇。

我们都当过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或权威人士的认可,师长认可孩子,尤其是孩子靠努力获得成绩时,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也更努力。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遇到挫折不放弃的态度,就需要师长不断地肯定孩子自己做主的行为,在鼓励中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拼搏。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后面还有一句话,大树底下永远长不出大树,大树底下只会长出矮小的灌木。只有落在开阔地带的种子,独自面对阳光和风雨,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自信教育

震惊中外的“江歌”案宣判,陈世锋被判20年。起底凶手陈世锋的人生经历,就读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2015年到日本福冈语言学校,2016年就读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汉语研究科。事发时,他正值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对他的评价:“从小不和父母一起”,“我们感觉他挺圆滑心机的,觉得他挺爱装,比较喜欢端着,看起来很潇洒,讲话也很有腔调。”“貌似很帅的男生,其实很穷,要强的反面是很自卑。”

当下随着乡村的没落,年轻人外出打工,或是离异的居多,而且我们生活在贫困县,很多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充满安全感的爱,而是一味被逼迫要努力,要出人头地,在最好的年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就会变得好强,可是好强的反面很可能是来自内心的深深的自卑。在他们高考之后,见到更广阔的天地,难免会有比较,会自卑。这种关于贫困的自卑,关于家庭的自卑,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比起每天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教会他们找到自信,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不嫉妒,不自卑,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重要。自信的人,会不惧生活的种种刁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享受幸福。

探索教育

池老师讲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明明上学》的这一课,课文讲明明上学路上因为抓蛐蛐,所以差点儿迟到的故事,于是自己就抓了蛐蛐带到学校。老师臭骂“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我本想解释一番,但是老师不给机会,还把他赶到办公室门口站了一节课,课后还引来一堆同学围观。到他自己做了老师后才知道,原来那是好学的表现,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很可惜,当年就那样,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扼杀了。

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儿,《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课,有道题目是问“百万雄师”的“百万”是否准确,本来新闻有“真实性”的特点,我知道该答准确的。但我当时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想法,我想当时战况如此危急,万一有人临阵脱逃,有人受伤怎么办,那很有可能就不满百万人了。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道题答了出来。但后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语文成绩是全级前三名,但就因为这道在老师眼里非常简单的题目,我被狠狠批评了一顿,我接受老师的批评,但我对自己丢掉的分数并不可惜。多年来,我耿耿于怀的是,老师在批评我之前,从没有认真听听我的想法,没有问问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写。后来在他的课堂上,即使我有很多想法,我也不愿意举手回答了,因为觉得就算说出来,也得不到尊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我仍然记得这件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注意孩子的感受,有想法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探索世界,思考世界,也许有不对的地方,但倾听永远是对探索求知的一种尊重。

第五、幸福教育

很多人看起来很成功,但却不幸福。而对我自身而言,我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时刻都有享受幸福。

讲一下我的例子,我家在农村,从小受教育条件不好,但我对文字有天赋,虽然上学晚,一路成绩还不错。13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我就任性地回去又念了一年,14年如愿读了西北师大的中文,18年毕业,迫于压力,考公务员,以失败收场。然后临时就业,第一次真正去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我很感激这一段经历,让我清楚知道,我还是喜欢学校,2019,我裸辞,跑去考了个试,然后回归校园。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顺利就业了,他们总觉得我太任性,对我表示担忧和同情,哪有人能事事如愿呢?工作都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但我觉得我可以。现在,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很喜欢学生,读书,上课,一点儿也没觉得工作有多痛苦,竭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够了。与此同时呢,我的很多同学又很羡慕我现在的状态,他们每天忍受着工作的摧残和折磨,心里极度不愿意,却也不敢辞职。一眼就看穿未来的绝望,无法脱离的挣扎,逐渐丧失的热情都让人痛苦。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未来的美好,可是一生都没能真正享受过幸福的感觉。其实何必等到“我有钱了”,“我成功了”,“我长大了”,每一天面临生活的苟且时,换种心态,一样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忙着追逐未来,和嫉妒别人的人,难以获得真正幸福,因为他们忘了当下和自己。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的世界本来很单纯,但是成长的路上,有太多陷阱和诱惑,因此,作为师长,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引导他们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勇敢坚强,有正义感,安全感,能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只剩下分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