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精选8篇)
来源:网友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1
兰迪·波许教授,2007年8月被查出胰腺癌,那是一种基本无救的癌症,医生宣布他只有3-6个月的生命(事实上,12个月之后他才去世)。他那个时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时年46岁,是一个学术从业者最好的年龄。
他是虚拟科技的先驱者之一,我们在迪士尼乐园体验的虚拟实景的快乐,很大程度来自于他的研究和参与。他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授,该大学所有系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他的课,极其热门,他的课甚至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招牌课程,并由此输出到其它大学开设。
2007年9月,他登上大学的讲台,为所有学生讲述“最后一课”,这是美国很多大学的传统,他假设一个教授如果将不久于人世,他会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智慧和经验。但对兰迪教授来说,这种假设不存在,他确实就是不久于人世,他确实把一生中最重要的智慧和经验告诉了所有的学生,和,更多更多的人。
那个演讲带给我都第一个最重要的启发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对世界保持热情和乐观的精神。
那个演讲带给我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如何面对困难。兰迪教授有一个“墙”的概念,他说,每一个困难都是挡在你面前的一堵高墙。但墙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阻拦你的,而是为了激励你的。墙的存在,是想要检验你到底有多么想要墙背后的那些东西,是为了阻拦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的人的。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的渴望,一切的墙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推荐每一个面对生活迷茫的人,去看看这个值得每一年都重温的人生一课。祝你我面对艰难,也能过好这一生。
以上是关于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2
每个人都要死的,忘记自己在几岁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时的自己还是个孩子,想到百年之后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朋友和玩具,心里十分地恐惧,甚至还为此大哭一场。随着年纪的增长,死这个字却成了生活中的忌讳,往往避而不提。长大成人之后,进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自然无瑕去考虑几十年后才会压在身上的重担。
这本书不是说死的,死只是个由头,作者真正要讲的,是生,也就是题目中所指的生活。与生相比,死是永恒,生才是瞬间。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生就像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八十年也罢,百年也好,哪怕就像作者一样,人在中年却因绝症离世,其实相差仿佛。但是,人们对生命,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
能够写出这么一本书来,可见作者的心态还是不错的。如果作者患的不是这种和乔布斯相同的绝症,也许他还真有可能靠着乐观的心态再多活几年。不过生活没有假设,当我们无法反抗的时候,要学会享受他。绝症带给人心态的改变是世大的,一个健康的人是无法理解一个将死的人对时间的渴望。整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个人世有多么的眷恋,尤其是对他的亲人,更是依依不舍。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原来活着是这么美好。
书很好读,虽然本书是作者的绝唱,但你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太多悲鸣,更多的则是正能量。全书其实就是作者的自传,尽管不像传统的自传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讲,也没有那么详细,只是抓取了作者一生当中的几个片断。不过仅仅这几个片断就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生当中最幸福的一面,这些片断正是他幸福的剪影,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乐观向上,还是消极沉沦。虽然中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作者书中的那些小确幸读起来令我们怦然心动,但是心动背后却又难免觉得有一丝凄凉,毕竟这些幸福只能成为片断,成为记忆,作者再也见不到,作者的亲人再也见不到了。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尽管没有苏大家的词这么悲惊,但也难免令人心生遗憾,要是这么一个积极向上,乐观拼搏的人能够继续活下去,像常人一般慢慢老去,那又该有多好呢。
书中的那些照片里,每一张作者都充满了笑容,都能看出他是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只可惜,他没有机会再去享受自己最爱的东西,而我们这些还有机会享受生活的人,真的是要抓紧时间,好好生活了。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3
每个人都会从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一生后,最终会一无所有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面对死亡的状态都不一样,有的人很惊恐,有的人很是坦然,有的人很是遗憾,但是兰迪·鲍许选择延长生命的长度,将生命的真谛写到最后的演讲。
《最后的演讲》描写的兰迪·鲍许,他是一位热情、风趣且教学认真的大学教授,在46岁时被诊断出罹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翌年(2007年)8月,医生说他的癌症已经转移,可能只剩下3~6个月的生命。9月,鲍许教授应学校之邀发表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让现场所有人笑声不断,也上不少人潸然泪下。
兰迪教授所传达的信息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他以诚恳、幽默的态度去分享他独特的经验。他谈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克服障碍,实现儿时梦想,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把握每一个时刻……
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太多道理,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都应该为了梦想去追求。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敢想,不甘去做。我们每个人都差不多,差的是每个人的勇气不一样。记得有一位女演员,从小就在街头卖东西,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他懂得要努力工作,努力做到最好。她一步步走向明星的位置。我们或许只考到了她光鲜的一面,但是她的一生更像电影,经历更多苦难,经历更多挫折。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很多是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山,但是这只是表象,只要我们坚持,用于奋斗。在小的时候经历过挫折,长大后就会容易克服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更应该像兰迪·鲍许那样的心态,乐观面对困难。前不久,摩拜单车有一职员跳楼,她拥有很多令人羡慕的光环,她是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她是很优秀的人,但是可能是太多的负担压的她太重。现代的人应该减负,给自己减负,给家庭减负。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在乎眼前一点得失,眼光应该看远一些。
现代人装着太多,装着别人的眼光,装着自己的面子,装着自己过去的荣耀,没有给自己一些空间,没有让自己思考。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追逐别人的脚步,没有看到自己的路。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4
“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从兰迪?鲍许的书中,收到最好的礼物。这句话惊醒了我,让我对未来不在徬徨,而一切的开始,是从我看到这本《最后的演讲》之后。
前些日子,在书店闲逛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作者因病,剩下鲜少时间可活,于是便发表了最后的演讲。看完之后,“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徘徊,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中。我对这句话有极深的感触,原本的我,对往后的日子是徬徨无措的,不过因为这句话,使我不再迷惘,这句话是我听过最能抚慰心灵的话。
这句话给了我希望,使我在既黑暗又崎岖的道路上,找到一片光明,它让我不再畏惧未来,让我明了,自己应该要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学校和父母的期望走下去。听到这句话时,我就像被春雷惊醒的冬眠动物,顿时醒悟明白。它提醒我,要去追逐梦想,依照其他人的期望去做,只会让自己更加的失望,完成梦想,使我变得更有信心。这真是我收过的礼物中,最好的,最棒的。
语言是具有说服力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每一句话,都有深厚的意义,发现它,了解它,就是个最好的礼物。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5
“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从兰迪?鲍许的书中,收到最好的礼物。这句话惊醒了我,让我对未来不在徬徨,而一切的开始,是从我看到这本《最后的演讲》之后。
前些日子,在书店闲逛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作者因病,剩下鲜少时间可活,于是便发表了最后的演讲。看完之后,“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徘徊,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中。我对这句话有极深的感触,原本的我,对往后的日子是徬徨无措的’,不过因为这句话,使我不再迷惘,这句话是我听过最能抚慰心灵的话。
这句话给了我希望,使我在既黑暗又崎岖的道路上,找到一片光明,它让我不再畏惧未来,让我明了,自己应该要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学校和父母的期望走下去。听到这句话时,我就像被春雷惊醒的冬眠动物,顿时醒悟明白。它提醒我,要去追逐梦想,依照其他人的期望去做,只会让自己更加的失望,完成梦想,使我变得更有信心。这真是我收过的礼物中,最好的,最棒的。
语言是具有说服力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每一句话,都有深厚的意义,发现它,了解它,就是个最好的礼物。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6
今天读完了兰迪教授《最后的演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无法再继续陪伴他的妻子和孩子继续生活了,他患了癌症,要永远得离开他的家人和朋友。他是这么年轻的杰出人才,幸福得拥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而他们又那么小,对他几乎没有什么记忆。作为一个父亲,这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他要永远的离开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活得像个健康人一样,快乐的享受每一天,更多得陪伴妻子和孩子们。为了准备演讲他没有好好的给妻子过生日,在演讲的现场他给妻子准备了大大的蛋糕。他的妻子是那么的惊喜,在他俩拥抱的瞬间,妻子在他耳边低语:请不要离开我。这句话有多重的分量啊,失去他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情。看到这,我不由的流泪了,似乎能感受到一个被丈夫的爱团团包围的幸福女子,将会永远失去丈夫的那种悲痛无助和绝望。或许只有用眼泪来洗刷这种心情。看到他跟孩子们幸福在一起的照片,心中倍感惋惜,惋惜的又不禁流泪,照片上多么灿烂的笑容,多么温馨的画面。面对死亡,突然感觉到人是这么的渺小和无助。我们每个人都会死,这是自然规律,在我们健康的时候,总觉得死离我们很远,以至于我们从来没想过死的问题。当真正直接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情况。想想要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不复存在,没有思维,没有呼吸,这个世界与你再也没有任何关系,想想是多么的可怕,生命是多么的宝贵。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如何珍惜生命,又如何珍爱健康,这或许是我们在世的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珍惜生命不浪费时间,珍爱健康科学饮食保健,笼统的是这样讲,这需要贯穿到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兰迪教授在2008年去世的,而到现在,我才看到有关他的演讲,由此看来,我是多么的孤陋寡闻,08年当年的事我竟然不知道,况且这是轰动一时的事件。我的关注范围太狭小了,希望以后要多注意。多关注一些事情,生活或许有不一样的精彩。
兰迪教授的一生没有白过,可以说是精彩的,他离世五年我仍能看到他留给在世人们的宝贵遗产。他虽然离开了人世,可他的精神他的才华却永远的留在了世上。能做到这一点,此生也已足矣。看他介绍自己的生平,感觉他是由梦想引领了自己的一生,也正因为有了梦想他才努力努力再努力,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阻墙,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孩提时代有梦想是多么可贵的事情,激发孩子的梦想又是多么神圣的事情。他有好的父亲和母亲,应该说父母做了正确的事才促成了今天的他。好的父母是多么的重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生长阶段不容忽视。以后我也会是母亲,如何做一个好母亲,或许是我从目前就应该开始思索的问题。
不知道兰迪的妻子和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希望他们过得依然很幸福,因为兰迪,她的丈夫,他们的爸爸一直都没有离开他们,他永远的爱着他们一家人。
如果把每一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或许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在我们死去了,留给世界的是什么。
生命是一个过程,不在于长短,在于活得质量。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留下美好的回忆,或许回想起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7
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讲稿,这甚至不是一篇演讲稿。这是一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激扬出来的战斗的檄文!这是一篇愤怒和仇恨喷发冲天的如火山般的檄文!任谁读了能不目毗欲裂,能不热血沸腾?这是闻一多先生用满腔悲愤发出的生命最后的强音!
不难想像闻一多先生演讲时那种行将爆裂的激昂和愤怒,不难想像当时那种群情涌动的气氛。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的鲜血洒遍了国统区每一个角落。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是会愤怒的’,反动政府的暴力只会激起更为剧烈的反抗。其中,闻一多先生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闻一多先生的每一句话都简短、明晰,充满了火焰一样的激情。他此时的心境也应该是十分复杂的:好友遇害内心如割的伤痛,对国民党无耻残暴行径极度的鄙夷和仇恨,对内战将临民不聊生的忧心如焚,还有对人民斗争精神深深的欣慰以及对人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闻先生的每一句语,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坚实笃定,说出来都足以使天地惊动风云为之色变,在场的听众又怎么能不热血如沸、掌声如雷?
这股浩然之气是长存华夏历史、纵横神州山河的。这股正气是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风骨,必将永远在天地之间。
兰迪波许最后的演讲观后感集锦篇8
兰迪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在去年9月被确诊为胰腺癌后在卡耐基·梅隆向做了最后一次讲演,分享他人生的快乐、经验和体悟。“最后一课”在网上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流传极广。因为这次演讲,他被ABC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所在的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布什来信称赞他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看兰迪的“最后一课”,首先是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所打动。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却有着和平时一样饱满的热情。谈起儿时的梦想,谈起成长的经历,谈起父母、同事、学生,谈起他的妻子,我能听到的只有真诚和爱。把兰迪的“最后一课”放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来考量其实并不一定恰当。这次演讲哪怕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也丝毫不能减弱它的光芒和力度。这是一次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少数,善于讲演的人也是少数,兰迪正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更何况他所讲的又是人生这一个重要的话题!看兰迪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了那本《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是加州理工的物理系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以爱闹、爱玩、特立独行著称。也许他们两个人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他们留下的演讲和书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他们的存在,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两个headfake,在兰迪没有说出来之前,我都想到了。这不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讲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去过人生的讲演。生活在这个时代,会突然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技巧、教程、howto、guide。。。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心情。。。有时候不由生出些许反感,仿佛没了这些书人们就不会工作学习与人相处了一样。但不得不说,这些书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当然,我的经验仅局限于中国),人们一方面需要面对传统社会架构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得应付过去所没有的新环境、新问题。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还顾不上人生的重要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今天的中国谈论终极关怀也许还太奢侈,但相对于它的重要性而言,这个问题绝对是谈的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在纯粹的宗教和世俗之间,我们需要更多坦诚的、积极的、热情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箴言。毫无疑问,兰迪的最后一课正是这样的内容。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坦诚和爱心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地留下“最后一课”的印象,这份遗留下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只能属于他的孩子。然而我们又何其幸运,能亲耳听到、亲眼见到这最后一课!
关于死亡,我们经历的太多,“最后一课”也绝非先例。之前也曾读过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还有黎家明《最后的宣战》。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然而面对死亡这一共同的事实,他们又是何其相似!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神秘,然而又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神秘。当这一天或快或慢来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真的都准备好了么?“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死无非是人生一体之两面,没有透彻的人生,又何来坦荡的死亡。“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一种人生境界,兰迪无疑是做到了。兰迪的家人和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伤痛。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突如其来或是渺小的死亡面前,不得不说,对于兰迪,除了惋惜,也还有些许羡慕。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是曾经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从最初的浑浑噩噩到后来的立志发奋,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我,爱读刘墉的励志书籍,爱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尼采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然而很快我就面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怎么办?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面对“平凡”这一件事?全世界有几个梦想体验零重力的孩子可以真正实现梦想呢?全世界又有几个人可以进入CMU学习甚至成为终身教授呢?如果不能——怎么办?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往其自身的解放之路,是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自内而外,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没有尽头。。。唯一重要的是:“Ifyouleadyourlifetherightway,thekarmawilltakecareofitself.Thedreamswillcometo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