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桔者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来源:网友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1
看完《卖桔者言》这本书后,作为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整个脑子都是懵的,读的过程中也懵。最深的体会就是“生活处处皆存经济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思想要像天马行空>一篇中的“没有人为约束的思想,叫作天马行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本经济学书籍,故事多,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看书过程中仿佛在听张五常先生讲述,所以作为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容易看得下去,即便如此,里面的道理还是大部分没看懂。
高中时就听老师说过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看完这本书后,“老师诚不欺我”。我听到养蚝,会想到家乡;听到鲑鱼,会想到寿司;听到灯塔,则会想到”光明的指引”之类的鸡汤作文等等,而张五常先生想到的是产权的界定,怎么盈利,怎么经营,怎么收费等。说到底,我觉得我过于缺乏经济学思维,对经济学接触过少。
《卖桔者言》这本书涉及面极广,不仅仅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等,还谈了一些作者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张五常先生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经济行为。在这本书中,张五常先生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对农民、土地、外贸、劳动合同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并附上了有趣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让我对经济学上的一些常见的专有词汇有所初步的了解。
虽然这是本经济学书籍,但张五常先生还写了一些对人生的建议。在<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一篇中首段有句”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无论在什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推荐和一读再读的书。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2
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让我感触很深,我才渐渐明白该怎么去学习理论,该怎么去质疑,该怎么去研究。
在该偏文章中,张五常先生着重探讨了市场和价格定价理论。在经典经济学中,如果采取价格歧视定价,那么消费者剩余将被极大的榨取,生产者获取的剩余也会增加。价格歧视定价有前提条件:市场分割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张先生通过自身年夜时在香港市场上卖桔,来切身体会价格歧视的做法、条件和效果。
而根据实际卖桔的情况,在开始时要价都很高,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意将价格提高,给消费者来侃价,这时价格的高低主要受双方侃价能力的影响。到11点天下雨后,要价也因此降低,当然成交价格也随之改变。午夜之后,因为买方侃价能力强,所以成交价格价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价格却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的实现却与经济学教材上写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现为市场或者顾客分开:一般认为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家fede讯息费用相当高,且这讯息买者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定的价格够便宜,他便不会去浪费时间查询,而且很多时候也无处查询,因为买者也不太会公布自己的买价。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张先生觉得信息少的人付价较高,信息多的人付价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他认为价格歧视的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
其实,我觉得张先生讲的也不完全对。他在一天卖桔,但是多个顾客到来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卖给多个顾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卖的(如果同一时间的一般也会只按一个价格来卖),其实通过时间的不同还是将顾客市场区分开了。这样几乎可以达到第三种价格歧视的状态。而对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问题,我觉得这只会影响到双方的侃价能力,在卖桔的价格决定过程中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点并不影响市场分割的条件有效性。
对于第二点,我想经典价格歧视条件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完全和无交易成本下,如果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适用于低价方针。但是实际情况中,存在着摩擦的情况下,这种理想的状况似乎体现得不强,反而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情况在价格决定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由此引发我的感想,那就是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和信息掌握程度对交易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使得原来完美的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反而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原来的理论不对,只是适用条件不对。因此,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经典的理论妄加评论,而是应该尊重前人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找出更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条件,并加以研究,使之更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当然,张老师的这种实践精神和思考方法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通过这个例子他教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学习,而实际上多部分人士做不到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该继续学习,尤其是当现在工作时,这种学习方法会更加可能成为现实,应用于现实生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将会继续努力的,争取做一个博学有用的人。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3
近日我阅读了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新卖桔者言》,书中以浅显的故事阐述了一个个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令我受益匪浅。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产权,我原以为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读完才知道,这本书完全不似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那样有着大段的理论,多幅的图表,这是本短论式的经济学小品文。所讲的理论都通过现实案例来分析,让即使是没有理论只是基础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也可以看得懂。
这本书涉及面是极广的,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还谈了一些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在作者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两者合并是必然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作者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也是颇有成果的。有一篇文章曾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选为当年最佳法律论文之一,恭贺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学的法律系。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写了他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使“知识”投资事半功倍。文章《卖桔者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张五常和他的助手们用两百多盆桔子证明了价格分歧的第二个条件即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不同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实例中出价较高者皆为缺乏信息的人,因为他无法将张教授所卖的桔子与市场上其他人的比较,而以低价购得桔子的人却恰恰相反。因此,也论证了诺贝尔获奖者施蒂格勒所认为的价格分歧必然带来浪费,因为付不同价格的人的边际价值不同这一论点是错误的。张五常先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即实践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新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你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尝试解释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然而未必实用。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的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我们每个平常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更需要有这种务实的精神,尤其会计工作最是要求细致、准确,每走一个程序、每核实一家企业都不能抱着“想当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这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这样的想法也是极其危险的。
朋友们,这些就是《卖桔者言》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4
看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生活处处皆存经济学”。以前就听老师讲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看完这本书,我发现,的确,张老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现象或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人。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讨厌经济计算之类书籍的人,但自从看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卖桔者言》后,我发现经济学其实没那么枯燥,并不都像《经济学原理》一样专业、深奥。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1.5,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
接下来的章节,张老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了高深的真理。张教授利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或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向读者一一解释了各种科学理论。他一会儿带我们去香港夜市卖桔子,实践检验真理(价格歧视理论),一会儿讲了他养鱼的经历及启发(私产保障),一会儿又细细描述了灯塔收费难这一经济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能对这些生动案例如此信手拈来,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
很佩服张老的两点:一个是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教授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实证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经济1
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收,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又可用实际经济活动来分析理论甚至得出新的学说,真正是发财研究两不误。而在历来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教授高居象牙塔的中国,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地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
第二个是从“乐观”角度分析了自私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初看觉得有悖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作者又改用了一个较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个人利益极大化。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爱迪生是一个很伟大但很自私的人,对工人苛刻,对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对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如果觉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发明,就立刻诉之以法,有人估计,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超过他发明专利所得。所以作者认为人以自利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贡献大。交易、社会分工其实都是人们为实现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产生的。他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问题,看得很深,也很创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张老在此书后面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也学到了看问题的方法。记得刚开始上通识阅读时,我曾问过黄老师和陈老师有关阅读经济学书籍的问题,当时老师给我提了几个经济学在生活中的例子,说让我看术后试着自己去解释、分析。我当时感觉是一头雾水,当看完了这本书以后,虽然我不能很有逻辑的去解释老师给我提的西红柿和高速公路的问题,但却已经可以理解,经济学是需要人思考问题时联系周围,不去单一的思考一点。比如建造高速公路时,我们需要考虑修建的成本,地理因素,对未来的副作用,设计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出现意外后的责任问题及补助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问题。
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我们的思维就需要拓展,从多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就对于这本书而言,我承认它当中80%以上的观点,但也由我所反对的疑惑的地方。孔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习惯性的看书时带一种怀疑的态度。我觉得作者似乎对死缠和资本主义的经济评价挺高,而且他总有一种倾向,中国大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似乎缺陷多于资本主义。他更支持资本主义,更加强调私产。当然,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看看张教授的生平便知,他生在香港,常年居住在美国,接触最多的便是资本主义经济,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对他的影响较大,使他对资本主义产生优越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给张老机会,让他在大陆研究观察我们的公有制经济,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看,如果没有从小受资本主义的影响,那么张老还会那样褒奖资本主义吗?他难道看不到资本主义已经引发了两次经济危机吗?他是否会对我们的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难道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应该更客观些公正些吗?为何不能把他自己的“事必躬亲”用到体察大陆经济制度上来呢?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5
两个月后的今天,我终于掀开了《新卖桔者言》的最后一页,回头看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圈点勾画,竟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犹记第一次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书时,我的心也是沉甸甸的,经济学,似乎对我十分遥远,一个个专业术语、一条条数学公式,让我望而生畏。然而,张五常先生笔下的《新卖桔者言》,带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年宵卖桔,到街边的补鞋少女,再到地上的香口胶,这本书用一些闲话家常,让我体会到,原来经济学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细细拈来仍趣味无穷。
经济学的学习,离不开实证工作。正如张五常先生所言:“经济学的实验室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从日常经济活动而生的经济学理论,不应该因其晦涩湛深而被束之高阁,它从生活中来亦应回到现实中去,去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位老教授带领学生在年宵市场卖桔进而深入了解价格分歧的局限条件,一位经济学家因为养蚝的经验思索了产权制度之重要,一位老人家在街边与补鞋少女攀谈进而了解自由择业的必要……经济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学会用审视的目光看待社会,通过实证工作剖析每一件小事之中的经济奥妙,勾勒一个丰富的经济学宇宙。
经济学,要从浅现象看深问题。书中有三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其一为讯息费用与物聚定律。由欢场女子相貌和身材的平均,作者探索出了所谓“物聚定律”:由于价格或质量的讯息费用过高,人们往往会混淆,认为其价格相差不大,最终优品与劣品因为机会成本过高或无人问津而退出市场,导致物的类聚。由此,作者又将目光放到商场,我们不难发现商品总是物以类聚,这样便于有目的的人找寻商品;亦有物不类聚的情况,这实际上类聚的是无目的的人、一家大小或者同购多种商品的人。其二是玉石市场的研究。因为玉石优劣混杂,切开所期望的获利往往低于不切的获利,因此卖方选择隐瞒讯息。为了防止自己的专家讯息被他人利用,买方与卖方进行巾下交易。买卖双方因为不同的利益需求纷纷选择隐瞒讯息,最终导致讯息费用奇高,使得玉石专家不惜花费数年时间进行知识投资。至此,玉石市场神秘的交易方式被掀开了一角。其三是打假货的行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态度。于政府而言,假货的存在有辱国体,理应打假。而于游客而言,若真假混淆,因为害怕中计,他们自然提倡打假;但倘若真假可鉴,假货的存在使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真货厂家,一方面,假货的存在相当于免费为其做宣传;一方面,假货又会影响真货的销售,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此,我想到一句话:“存在即合理”。所谓打假,并不一定要一概而论,而应该打击那些假货天价出售的行为。在这三个案例中,张五常先生用通熟易懂的语言层层剖析,从浅现象看深问题,其逻辑之严谨,读来好不过瘾!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经济学家应有的敢于质疑、敢说敢言、不囿于理论的气质。面对新《劳动合同法》,作者敢于否定。通过层层剖析,他指出工作时间的上限导致劳工掌握的技术减少,最终抑制劳工成长,导致阶级固化;他指出最低工资会造成大量失业、工厂倒闭,厂家亦步亦趋、不敢扩大生产。种种言论,初听时觉得刺耳,读后又不得不服。面对数学的大量运用,作者敢于指出其难以顾及细节,与现实有脱节。纵然深受非议、面对反驳,张五常依然坚持己见,一位孤独又热爱真理的经济学家的形象跃然于纸。
《新卖桔者言》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已翻完,经济学的世界,我亦会以无限的热情与天真,去探索自己的一番天地。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6
作为一名非经济类专业的人,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类的书,感觉很新鲜。《卖桔者言》里没有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和大量的数学公式之类,里边的大多是讲故事一样的结合生活中的事讲一些经济学的理论,让人一读感觉豁然开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学到了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首先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比如价格分歧产生的一些原因。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这种情况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等,买家的边际收益等等。比如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灯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
其次让我认识到了要以浅观察看深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大的视野去观察宏观事物,那么我们可以从小的地方着手,毕竟大的是由小的组成的。对于重要的经济问题,往往也可从微不足道的现象中找到答案。即用浅观察来先找答案的大概,再用其他观察加以引证。我们统计局调查队是研究社会经济的部门,要先行进行客观地观察、调查,并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推理,得出与客观世界最相符合的结论。要以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引用真实世界过去的和现在的数据来推论将来的社会经济运行情况。
最后,这本书给我指明了辨别真理与谬误的科学方法。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很难站得住脚。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用三招两式,就可以把一个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
我们不是理论工作者,而是实际工作者,以上科学方法对我们同样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我们为了在工作中求准求真,就应该到现场看看,进行调查了解、推理和验证,不能光凭经验办事。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7
第一次知道“张五常”还是在21世纪经济报上,那年我20岁,印象中的张五常是经济界的名人,似乎也是参与经济改革的大人,学识渊博,研究内容艰涩。5年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张五常是名人,更是凡人,是个是乐观积极,喜好颇多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者,更是一个主张用“简单”的方法阐述经济学的人。
原来,那时读不懂,是因为我所知太少而已。前几日因缘际会在某本图书中看到张五常与其师艾智仁的故事,顿时对这个人感兴趣起来,今日读完他的《卖橘者言》,不得不也在此赞一句,真是好老师。就像当年艾智仁对他的影响那样,张五常给人们带来的,在我个人看来,不是他的研究成果,也不仅仅是他学习思考的方法,而是他对知识的态度。
在知识的海洋面前畏难,在高山般的师者面前仰止,或有勇敢的说,不会被名声的光环的压迫,却往往在社会的舆论中低头,这是普遍现象,从那些对海归的态度中,对人们看待工程师的眼光中,从赞叹博士生的唏嘘中,甚至从那些谕喏甚至嘲笑有知新贵的眼红中。人们是羡慕高知阶层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中所取得的“超额收益”,却又同时迷茫于自身的“无知”而心生羡慕。假如是这样,可以读一读张五常,读一读他的简单,他的乐观与平凡,从中或许能感受到他当年感受到的,“知识的求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关键在于掌握属于你的方法,持续的思考与研究,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当然,不是鼓励所有的人都去学经济,只是面对你比较优势一方的专业,面对“求知”的态度都可以是这样基本而平淡,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比较优势一项中发挥出个人的最大优势。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8
读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的大文豪刘基写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故事由买卖一个柑橘子引起议论,委婉地揭示了当时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武大臣,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读着这篇文章,细细品味着小贩的话,觉得他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但歪理中还有对人间的愤怒,也有一定的哲理。其实,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不乏其人,也不乏其事。
最近,媒体爆料了一起事件:长春长生生物儿童疫苗,自2010年起,经营25种未经严格冷藏、存储,或已经失效的成人、儿童疫苗销往十八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即使各级严格监管,可是犯罪分子还是从指缝中溜走了。可悲呀,可悲!这疫苗本是治病防病,救死扶伤用的,可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害人的工具!更可悲的是,经销了5年才发现!这种人是什么?是人民的败类,国家的蛀虫!商家暴利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真是可悲,可憎,而又无耻!可谓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有人将死猪、死兔、死鸡、死狗的肉用机器绞成肉泥,再添上色素,再重味调味,裹在五色缤纷的包装里,便摇身变成了火腿肠。小孩与大人吃得津津有味,殊不知,漂亮外表的背后,藏着一颗歹毒的心。这也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食品,药品不安全,其实,衣物,生活用品也有不安全。以前卖柑者是:“吾业是以食吾躯。”他这样做是为活命用的。可现在,可谓是“吾业是以发吾大财也!”
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社会有一份纯净的未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让我们拒绝黑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