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来源:其他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1
言诤诤,沙场绝笔,父母兄长谆谆叮咛。语切切,鸿雁传书,夫妻恋人依依深情。——题记
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为《重读抗战家书》的书。我最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共鸣,甚至然没有多大感觉。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和现在相距甚远,我们根本就无法体会到。
但是,当我看完戴安澜、左权、张自忠、吉鸿昌、黄洛峰、王雨亭等十数位爱国志士的家书之后,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觉。因为在这些家书中,既没有那些虚伪的措辞,也没有那些夸大其词的演讲,只有他们笔下朴实的言语,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牺牲的坦然。
从戴安澜将军的家书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抗战志士“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强烈爱国之情,更能体会到一位孝子对“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这是左权将军对于抗战的决心,既然日寇要灭我中华,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应该为了祖国,为了中华去战斗。
他们所写所记的,是包含了自己对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书,
同样也是在牺牲前夕的一封封遗书。其实,这些先烈们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爱自己的妻儿,也想侍奉自己的双亲。但是,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毅然选择投入战场,“以报国家养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种怎样的大义凛然,如果换做他人,又怎会有如此魄力呢?
《重读抗战家书》让我的到了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他用爱国志士自己的笔,令我们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
虽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场战争早已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一封封从沙场上保存下来的家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
曾几何时,有多少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祖国母亲而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场上,用自己的血肉为祖国母亲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我们应该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2
当年的那场抗日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当我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家书有那么几封。“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信,大多数写给爱人父母子女,但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前夕,留下了两封信,一封致将士们,一封致他的副将,却没给家里留下只言片语,他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他说“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死,虽生亦死。”我十分佩服他们的精神气概。透过一封封的抗战家书,我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我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之前看到一句话叫“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将收获更加清醒的责任担当。
朋友们,这些就是《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范文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3
总爱在床头放几本书,睡前翻上一翻,来来回回换了很多本,可《重读抗战家书》却一直舍不得移开。一封封家书,让我清楚闻到了战场的弥漫硝烟,看到了革命先辈以身殉国的坚强意志,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亲情柔情似水的温柔下藏着的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怀。
这些家书的作者有抗战名将,也有普通士兵;有幼儿于怀的母亲,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虽然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愿为革命事业奉献牺牲,相信革命终将胜利,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好。家书中有严父慈母对儿女的叮嘱,有热血男儿给亲人的绝笔,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也有同胞兄弟的深切寄语,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在家与国的抉择中,都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左权对叔父说:“我牺牲了我一切的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吉鸿昌对妻子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赵一曼对记忆中的儿子说:“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年仅19岁的金方昌对几个哥哥说:“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为了革命事业,他们舍弃了亲人亲情,但他们却为万万国人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他们不爱家吗?当然爱!赵一曼在受尽敌人惨绝人寰的酷刑后仍宁死不屈,“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4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希望做却不能做或者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情,有所不为,虽重利在前不为所动,有所必为,虽舍生命亦不改初衷,大抵英雄就是这样子,因为能为我们所不能,所以我们崇拜他们;因为给我们以指引方向,所以我们尊敬他们;因为给我们汲取力量的榜样,所以我们学习他们。看完《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深深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张自忠“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豪情,赵一曼“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的面对死亡的淡然,左权“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的信念坚定,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民族大义大节,左权“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儿女情长……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一封封家书,让我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重读抗战家书,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作为这些爱国烈士的福泽享受者,我们没有权利抱怨太多,也不应该有太多抱怨,正如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的名句“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你们的国家做些什么。”,想想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与爱情、亲情吗?他们的付出不够多吗?他们有什么抱怨?所以,我们更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让我们一同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的年轻生命,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5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苏联学习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时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中写道的。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这些家书,是一笔永远不能忘却的精神财富。如赵一曼在1936年8月2日牺牲前一刻留下的遗言。她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留下的这封家书,虽然由于她牺牲前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使这封家书迟到了21年后才传到其儿手中。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随着这封家书一起在1957年被解开。她原名是李坤泰,四川宜宾人,牺牲时年仅31岁。这是一封激励了整整三代人的家书。
重读这些沉甸甸的抗战家书,可补好精神之“钙”,能让心灵得到滋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让清明成为生命的礼赞,勉励世人勿忘先烈。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6
建国前的中国,战火四起,山河破碎,内忧外患。在此期间,无数爱国人士揭竿而起,告别家人,踏上了灭敌救国的道路。但对于家人,他们却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来寄托对家人的牵挂。而这32封家书被编写进《重读抗战家书》一书。
32封家书,32种字迹文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朋的关心以及一些遗憾与惭愧。但无论是哪一封信、是写给谁的,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志:舍小家,为大家;敌人不灭,何以为家。而这正是中国革命者的精神写照。正是有了他们和这种信念,才使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新中国成立,国泰民安。英烈们在家书中写下的心愿也终成现实。
现在的中国,飞速发展,科技发达,国力不容小觑,再也不是曾经极易被侵略的“东亚病夫”了。我们的革命烈士如果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应该会很欣慰、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吧?
很巧的是,2021年8月15日,也就今天,正好是日本无条件投降76周年纪念日。而76年前的今天,是无数革命英雄用血肉换来的,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数年的成果。这一天,是上千万华夏子孙盼望甚久的一天。这一天的来之不易,告诫我们要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前人苦苦奢求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不能忘记国家之前所蒙受的耻辱,应该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少年强则国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32篇家书共同的心声:振兴中华,国泰民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们在集体献词中许下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强国有我”的誓言!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7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
”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左权将军的家书,还记载了八路军面临的困境,但将士为国抗争之心,却未曾有分毫的动摇。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重读这些家书,在我们大家的心中,写信的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铁骨铮铮的男儿也有柔情的时刻,他在信中述说对妻子的思念,对女儿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国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他留给女儿的这十一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时候,经常会听爷爷奶奶说起当时日本鬼子侵略时,曾经所经历的艰难的岁月,每天夜晚只能点个小小的蜡烛,一听防空警报响起就四处逃避,经常为吃穿忧愁,遇到家里断粮,面对七八个孩子挨饿的痛苦,怎样通过日本人的关卡,如何将粮食从关卡外带进来,怎样乔装孕妇将粮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会经常说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节约惯了,现在我们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费。每每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和我讲的这些,现在想来都是一次真真实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先辈们的正义和无畏,捍卫了国才有今天我们温暖的家。
重读沉甸甸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家书中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悲壮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凌然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们取之不尽的精神之”钙”,读家书也让我回忆了祖辈,使我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教育。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和平盛世,现在的丰衣足食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繁荣。曾经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须由我们一代代去维护、开拓和创新,不去虚度每一个光阴,做最好的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重读抗战家书》小学生读后感篇8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好日子里,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遇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编印的《重读抗战家书》,这本书共收录抗战家书32篇。每看一篇,内心的触动就多一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就多一分。
这32封家书,很多都是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在最危急紧要过头,他们将每一字每一句都当做生命最后的嘱托,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大爱;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牺牲于30—40岁之间,他们用年轻又富有朝气的身躯背负上家仇国恨,做好了随时为国家、为民族、为时代而牺牲的准备。
从他们身上,我真正的知道何谓初心,何谓使命?他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时代而牺牲”;是“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是“勿忘国耻,强我中华”;是“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辈之人,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度,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很多人就以为生活本就如此,而忘了这种美好的生活,是无数的英雄先烈在过去那些动荡的年代,用鲜血、用生命来为我们后来人创造出来的。写到此,又想起了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
吉鸿昌,牺牲时年仅39岁,在就义当天致妻书:“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仅仅十一个字,言简意赅,却充分体现了他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赵一曼,牺牲时年仅31岁。在她牺牲当天,给她儿子陈掖贤写的信里,字字句句满含对儿子的爱和愧疚,“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民族危难之际,像赵一曼这样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忍痛抛下年幼的孩子,其意志之坚定,真是我辈遥遥不可及的!
高捷成,牺牲时年仅34岁,是我国金融事业的奠基人,在给他叔父的家书中说到:“我要和你们离别了,或者是永远离别了,我不挂念家庭,希望家庭也无须挂念我于我!这是从戎的决心,这是救国抗战为国牺牲坚决的立志!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万里长征,在所不辞!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
蔡炳炎,牺牲时年仅35岁,在牺牲前三天,给他妻子写信,说到:“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一声呐喊,一声反问,将生命付诸于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豪气,实在是死得其所!
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在他写给叔父的家书中写到:“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战争是无保障的。”
郝梦龄,牺牲时年仅39岁,在信中跟他妻子没有依依不舍、儿女情长的诀别,而是抱定为国牺牲的壮志: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
这些人,只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代表;这些信,只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想说的话的缩影;还有无数的未曾留名、未曾留下只言片语的牺牲者,他们有着拳拳赤子心,饱含满腔爱国志,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民族大义,他们在战争硝烟中,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伟大历史是由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创造而来的,中华民族是从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中走过来的,而英雄,正是这些历史的开创者和守护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初心不忘,奋斗不止,是我们对所有英雄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