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精选5篇)
来源:收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篇1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启示:杜绝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本应自觉遵守,结果却要国家来作出硬性规定,真的是让人深思。回想以往许多官员会上喊的要精简节约,散会就铺张浪费,节约喊了很多年,结果一直不见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该句出自孔子《论语·子路篇》。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篇2
今天批改“国培计划”新郑初中生物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学员的作业。我有一些收获,又阅读了《论语》中的一些言论,有一点感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俄罗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幼儿树立榜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以上是有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的全部内容。总之,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篇3
首先大家应该理解这句论语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号施令,事情也能执行彻底;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会听从。”由此我感触很深。比如,为了实施好停课不停学的计划,学校就安排了老师开始线上教学。对于网络技术很好的年轻老师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对于像吴老师这样的老教师就应该有难度。听妈妈说,吴老师为了给我们上好网课,每天工作时间为早5点,晚12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不休息。都在不停的备课不停的修改教案中。还有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吴老师为了顺利给我们上好网课,淘汰了他的旧电子设备,花“巨”资购置了一套先进的电子设备。我认为,作为老师,吴老师是老师的表率!更是我们这些弟子的表率!所以我们同学不用吴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乖乖学习,否则就对不起吴老师的一片好心!假如吴老师不像现在这么用心上网课,随便应付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慢慢也就开始应付学习了呢?吴老师再让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是不是就不想听话了呢!这就真正应验了论语这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篇4
近翻古籍,看到《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从政论述中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为官要义在于正,如果居上位的领导拿正道做表率,下属岂敢走歪道?由此可见,孔子论从政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古往今来,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廉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经久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谷文昌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向着伟大复兴前进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坚持真理,敢于自我革命,才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年前,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净化了党风政风。十年磨一剑。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了社风民风,不只天价月饼、粽子、高档烟酒茶遭遇市场“寒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民间陋习也得到了遏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新晋“网红”,新风正气充盈社会。
早年间有个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哄孩子睡觉后,帮年迈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醒来后看到了这一幕,便踉踉跄跄端着一盆水跑过去,要帮妈妈洗脚。身教胜于言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要“正其身”,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比一般群众更高的标准来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把执行做到位,把工作做好。当群众批评或者提醒、指导时,先自我内省,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改进,而不是怀恨在心。
党员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感悟篇5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孔子还非常挑食。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1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2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