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来源:收集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1

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来的,更加难以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能切实地感受到“这样做,很好,很美”。这说明,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一件事的“美感指数”,但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做教育也是如此。

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美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不能和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许多担忧。

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

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因此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守规矩、“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面对那些木讷、内向、“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那该多好啊!”

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时,忘记了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的并存,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我们有可能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教练员”这句话。做教师是如此,做校长也应如此。

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发现美和欣赏美是作为一种心态存在于当下的,而追求完美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理想而存在。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不能保证他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有闪光、动人的瞬间。教育就是要善于抓住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好行为、好想法,在发现中肯定,在肯定中激励,在激励中传播,在传播中影响每一个人,让这些行为慢慢地由一个偶然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从一个人的行为变成一个群体的共识,并逐渐成为一个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追求。

发现、培育、传播好的行为,造就好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2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其实很美。这样的标题,听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引用,但是真正认为很美的人恐怕不在多数。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可钦校长所撰写的教育著作的名称,“其实”二字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说明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并不美,说到教育我们泛指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可能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就是以目标和结果导向型的教育,如果无法达成想要的目标,或者教育的结果与自己的目标相差甚远,那就会产生强裂的沮丧感、挫败感,逐渐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要么成为教师职业倦怠之始,要么成为破罐子破摔的肇端,家长也为如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等到发现现实不是如此时就会焦躁不安,变得没有耐心,他们还会认为教育的美好吗?诚然,一个没有目标和结果导向的教育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但是,片面追求成绩、分数、精英、升入重点高中、考入一流大学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显然不是!

我理解刘可钦校长的眼中的教育是以目标前提下过程导向型,追求和享受教育本身原本应有的美的元素,美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也许受到其他太多“不美”的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美,在刘校长看来,它有学校文化的场域之美,教师在职业生涯从一般走向优秀的职业之美,静待花开的学生成长之美,课堂教学的生命之美,能够在教育中打开另一扇窗的教育博大之美。

在本书的第三章《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的成长之美》章节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比如,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就有多大,掩卷深思,我们是否给足了孩子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有没有充分的把该放手的放给孩子们去做?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没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不是以孩子们的发展为中心,还有多少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一说学校固然少不了几率、制度、规范和规则,但是面对违反规则的孩子,我们是维护规则重要呢,还是站在孩子未来的发展更重要呢,也学有人说,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吗,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在坚持孩子发展第一的前提下去维护规则。那就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去体现教师的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不是机械化的原则坚持,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加工和塑造。那时把教师比作艺术家的事业。所以,本书97页说,老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我想也许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

67页中,《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高?》也对我颇有感触,面对喧嚣的课堂,或者犯错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经常性的喜欢用更大的嗓门来制止学生或者压制学生?我们愤怒的声音和冲动的情绪对于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行动上暂时收敛,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还会徒增我们的生气和烦恼,实际上显得自己的无能。记得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说过,要想让教室里安静的唯一方法就是老师要带头在班上闭嘴,减少经常性唠叨,在自习课上老师不能想起啥就说啥,要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尝试在学生面前讲话要有准备,而不是想到说出;要有条理,而不是东拉西扯;要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说教;要有鲜活事例,而不是单讲大道理。更重要的要讲究讲话的艺术,降低声调讲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同时,低声调的讲话将更多的包含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有爱才有教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它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社会。我们应该也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112页),作者说,我想,如果任由互助、关爱、理解、尊重等这些人间可贵的情感在教育消失的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惩罚一个偷懒的孩子,赶走一个犯了众怒的“坏学生”还要大。诚然,我将我校的学校精神在经过周密调研和思考后确定为:热爱、尊重、理解、珍惜,也把它镌刻在墙上,以期达到对广大教师的感染和影响,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师者应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理解家长对教育能力的不足、理解家长的难处,理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珍惜教育生涯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珍稀一段师生之缘,珍惜美好的教育时光!

教育其实很美,教育真的很美。期待花开和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都是值得留恋和珍惜的!教师的幸福就在于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看自己播种的希望一个个能够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有的伟岸挺拔、有的枝繁叶茂、有的仅有一片浓荫、有的是花香四溢、还有的是结满了果实,它们都在为这个社会做着不同的贡献。但愿我们共同享受这份教育的美好!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3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底线与巅峰之间生活。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这个区间的均值水平。

做了多年的教育之后,才体会出“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真正含义。“求”不是简单地从A点出发就一定能够顺利到达B点,因为从此岸到彼岸的旅途中,不仅存在多种途径,而且每一条途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理性、感性、悟性三者并用。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事实与逻辑是否符合客观真理,然后才能“晓之以理”;感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感觉与形象是否带来了美感,这样才能“动之以情”;而悟性,指的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换位思考,是共同担当,是“抚之于心”。唯有真、善、美、爱协同并重,才能最终实现“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

追求完美,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典型心态,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完美才能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标准,同时又不要一味地苛求身边的人必须完美,这样就有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调整空间,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

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人生来说,最想向教师和校长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以上是《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范文合集的具体内容了,总之,心得体会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从这些优秀范文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4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来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又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做教育也是如此。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回望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学生来说,我很赞同刘校长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今年假期读了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是刘校长的教育随笔集,是一位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她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发现并彰显教育之美,既是刘可钦校长的治校之道,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读完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点滴进行总结。

书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5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6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教育其实很美》,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爱孩子,就让我们把这三件宝物送给他们:阅读,自由,良好的表率!因为这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7

最近拜读了《教育如此美好》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到教育是幸福的事业。一是教师成天与朝气蓬勃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二是教师成天与书本在一起,可以享受人生读书的乐趣;三是教师成天生活在校园里,可以享受教书育人的崇高。

当你看到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孩子,经过你的教育,变得成熟、变得懂事,成为爱学习、爱劳动,有道德、有理想的小伙子时,难道你不为此骄傲、自豪和幸福吗?学生就是小树,你要给他雨露,给他阳光,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就是小溪,你要疏其道,畅其流,他才能蓬蓬勃勃奔向大海;学生就是诗句,你要用情感、用思想将其串起来,他才能成为伟大的史诗……做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学识、情感、思想和人格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教育,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幸福的人”。

这本书里摘录了很多的课堂案例,一节节生动的案例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流淌出至真、至情、至爱,孕育出思想、智慧和美德。让孩子们浴着课堂爱的光辉,象山花一样自然生长,烂漫绽放。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中,我们都可以把爱深深地灌入孩子们的心底,在那个暖暖的地方生根、发芽。

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觉与感受。教育的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平凡的我,也能收获教育的美丽吗?作者为我点亮了一盏教育道路上的航标灯。是啊,心中有梦,美丽便不再遥远。这首先得从完善自身做起。这需要我平时不停地学习,不懈地钻研,严格地修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心灵美好,内外兼修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坚持每天多学点,多做点;平时多思想,多钻研方能生智慧,长才干,不负年华。厚实了,强大了,你的学生才会服你。”只有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把教育演绎得更加美丽多彩。今后我要满怀一片爱心,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看待,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用真爱滋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最诗意的童年生活。老师们,让我们把爱献给教育,献给课堂,献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吧,相信只要在彼此心灵的天空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我们也能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也能收获教育田地的一点美丽。

本书的作者陈宇和于洁也是两位慧质丹心、才华横溢的教师,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们让我深深体悟到:教育事业虽然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如此的美丽,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虽然是繁忙着、辛苦着的,但也是幸福的。

教师授业解惑。授什么业,教书育人,使人长道德、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解什么惑,解学问之惑,明世之惑,做人之惑,人生之惑。有的说:教师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近你,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甚至崇拜你,并愿意与你无拘无束地交谈,把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都告知你。有的说:教师应成为学生需要的代表,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单纯靠知识是永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的,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造就不平凡的自己。有的说: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向着切实而高尚的目标,去开拓适合自己走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多么崎岖和坎坷,都乐于去走,有信心去走,坚忍不拔地去走,直至获得成功,达成目标。有的说:教育就是使人懂得爱,爱民族和国家,爱亲人和朋友,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爱学习和工作,爱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爱百家争鸣和万类竞秀的自然。有的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重体验、崇践履、尚诚信、求真知,能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天下,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真理,能确立为科学、为真理而抱终其身执著为之的精神。有的甚至说:教育有其稳固的文化之根和思想之脉,不能随风向而随意改变目标;教师应有其坚定的教育立场和道德准则,不能苟生存而丧失教育理想,不能昧良心而毁掉一代人等等。他们虽是在聊天但不失深沉,他们虽是在阔论但不失严肃,我发觉他们个个都是思想宏富、胸襟开阔而清澈明净的哲人或智者。因而,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是使人类获得幸福,社会趋向文明的事业。我想:“作为教师,只有当你把育人的事业视为是幸福的,你才能感受到幸福,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人。”这话在《教师的幸福观》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有了教育,才有人类的文明。我们有各行各业上的学生,应该感到幸福。应该敞开胸怀,大胆地拥抱这幸福,尽情地享受这幸福,并积极地、努力地创造这幸福。

我的一生,感觉到最幸福的,就是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一种朝气蓬勃、享受生命成长的事业。是教育点燃了我人生的火焰,我决心用生命的烈焰,去照亮学生成长的旅途,用加倍的努力,去换取学生的人生幸福,去体现教育的生命价值。……作为一个教师,我与书本为伴,与学生为伴,与学校为伴,与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事业为伴,我算是幸福地活过了,没有遗憾了。……”

谁都不会为自己平添遗憾,也不会为自己平添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是最幸福的。教育真的是如此美丽。

《教育其实很美》心得体会篇8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

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

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1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2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