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桔者言读后感(精选8篇)

来源:收集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1

卖桔者言是在书香博客的书目中看到的,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以为的是一篇叙事小说,往往不会与经济联系起来,当在网上搜了这本书的简介后,我不假思索的将书浏览阅读了一番,虽是粗略的翻看,里面的内容却深深地触动思维的迸发,开始对张五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张是一华人经济大家,从他的著作开始慢慢了解他,了解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经济学家。

看后,我想大多数人记忆尤深的是其实证实证主义精神,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再有就是书中摒弃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没有烦人眼睛的数据图表,经济理论原来可以和我们如此接近。但对着电脑闪烁的屏幕,虽抱着极大兴致,终究还是囫囵吞枣,只能日后借来摸的着的本子再看三遍。

当然,也正因为未能细读,加上文中内容广泛,自己不可能一一道来了。但既是读后感,那就把自己看后所感写上便是。

张在此书后部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1.5,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谈到信息,自己的实证经历让我得到了“买家的信息更完整交易更容易达成”的论调,这在后面会谈及。

接下来的章节,张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

当然,张所书的时期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拉开了序幕,而今天,我们终于赶上了这个话题。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归属,早已吵的面红耳赤,但各为其主,分散经营,毫无“权威”说法。最无争议的应该是成本收益说,当产权界定的成本(交易费用)小于(大于)其后所得收益时,那就私有(保持)算了……

张的书所网范围太大了,真的说不了多少。发明专利篇以国内当时刚出炉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为题开论。当时中国还在准备而已,而世界范围虽已推行多时,仍有待完善。而今国内的相关法规已是与时俱进颇为得意了。张当时所说的问题,如保护对象,保护年限…都已是一目了然。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详尽的内容在图书馆有很多参考书。由于自身的资历尚浅,不能领略其中的真谛,待我日后慢慢研读,继续改进。

以上是有关卖桔者言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总之,这篇小说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家庭和社会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刻思考人生和人性的机会。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2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也有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带给我们很多精神财富,我非常喜爱读书,古文《卖柑者言》就是我的最爱之一。

《卖柑者言》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写的一则寓言。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个杭州人很会贮藏柑桔,有一天,刘基在街上闲逛,看见许多人争相购买桔子,他很好奇,便挤进人群中,发现这些桔子颜色光鲜,很诱人,于是买了一大堆,可是当他剥开却大吃一惊,里面竟然像一团破棉絮,根本无法食用。刘基很气愤,立即跑回去找那卖桔子的人去“维权”,哪知那小贩面对刘基的质问,丝毫没有慌张,他把“理由”娓娓道来:“这些桔子确实表里不一,可是路上衣着华丽的人哪个不是仪表堂堂,内心险恶,先生不管他们,却偏偏来挑剔我的桔子,这太不公平了!”刘基被其一通抢白,顿感语塞,无言而去。

看到这儿我忍俊不禁,这小贩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竟然把大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驳得无话可说。但是当我回头想想卖柑者的“歪理”,其中倒有一番深意,引人沉思,他语言风趣,实则讽刺着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这种人自古有之,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不乏其人。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房价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开发商勾结不良官员,只顾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管百姓的承受能力一味哄抬价格,招致广大群众怨声载道。爸爸妈妈也经常絮絮叨叨地谈论此话题。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新闻中报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连出重拳,平抑房价,并严惩类似于人称“许三多”的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等贪腐官员,将这些混在“金玉”中的“败絮”清出干部队伍。卖柑者所言极是,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社会不就只剩下虚伪和丑恶了吗?“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卖柑者言》虽然才短短几百字,却揭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以此为鉴,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3

最近,利用工作之余,在同事的推荐下读完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这本书。张五常先生的著作,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着作那样晦涩难懂,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阐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通过读卖桔者言,我认识到不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实践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济学着作,我向来是不看的’,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还有千篇一律的以大量的理论为铺垫,让我对大多数经济学着作避之又避。而此书收录了张五常先生谈价格、土地、劳动合同、国际贸易等多篇随笔,以闲话家常的文字,探讨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这本《卖桔者言》,文笔轻松,但却力透纸背。张五常先生笔下的世界千奇百怪、精彩纷呈,从邓丽君、中国大酒店到铁饭碗与国企职工,从养鳟鱼、除夕夜香港街头卖金橘到中国的体制改革……落笔处看似很细小,但其背后的视野却是一个百废待兴、锐意改革国家的全方位形象,而经济学两百多年的知识脉络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张五常先生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即实践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尝试解释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却未必实用。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张五常先生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的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有这种务实的精神,税务工作最是要求细致、准确,每走一个程序、每卖一份发票、每核实一家企业都不能抱着“想当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这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

在这本书中,张五常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不喜欢用数学的线条来解释经济上的东西,而是抱着经典经济理论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提出方法。同样在我们基层税收工作中,不能用纯理论指导工作,要根据辖区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法律的范围内,改进工作方法。分局曾就本辖区内农产品企业的管理开展税企工作座谈会、并且深入企业调研,从实践中找到税收管理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4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骗人的事情在我们旁边,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一点新奇的东西就着了别人的套路了,绝对不能这样,我们要提高警惕。

《卖柑者言》里也是这样的:在杭州有个会储藏水果的人,即使过了一年,他储藏的柑子和以前一样,和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这个人在市场上大喊说,他的柑子好。他把柑子的价钱长了十倍。虽然柑子很贵,人们都觉得新奇,大伙都买了一些想尝尝放了一年的柑子到底什么味。有个人也买了一个,他剥开皮一看:一股刺鼻的味道让人受不了,再看看它的果肉,干得没法吃。于是,他去问买柑子的人说:“你出售的柑子是供奉神灵的吧?这水果不能吃,你这不是骗人吗?太过分了!”卖柑子的人说:“世上干这种骗人的事的人不少。那些大官神气的样子,他们真的立了大功吗?盗贼四处流窜,百姓贫困不知道解救,他们和我的柑子有什么两样呢?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些官府,外表光鲜亮丽,而却败絮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让徒我们的外表变得好看,还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的美丽,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会被骗。

虽然《卖柑者言》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但它却揭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而且从卖柑橘者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一个道理:“做人要真实,不能虚假做人,不然最终害的还是你自己,但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在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一步走错,步步走错,我们一定不要误入歧途!”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5

刚看到《新卖桔者言》这本书时,我内心也期盼着重新认识一下张-五-常。

既然有《新卖桔者言》当然就有“旧”《卖桔者言》了,后者于1984年出版,前者问世已经是25年之后了。无论新旧,两者的目的都是“希望可以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力,训练同学们的想象力,训练同学们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来解释表面看是复杂无比的世界。”作者希望“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有趣现象多得很,只要能放开自己的好奇心,没有成见,可取的题材俯拾即是。需要的理论根底,懂得选读物两年的苦学足够。”

经济学果真如此简单?老人家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他没骗大家。老人家最得意的一个是:除夕之夜,他一个大教授带着一群学生在香港街头卖桔。第一次尝试这项”壮举“时天公不作美,降下倾盆大雨,打落了不少桔子,最终惨淡收场,老人家笑言”空多桔少“。

第二次总算顺利把所以桔子卖光了,而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此举”有证有据地推翻了经济学传统的大名鼎鼎的价格分歧理论“。”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只消三招两式,就把一个纯理论高手杀得片甲不留,老人家直呼过瘾!

虽然头顶教授头衔,老人家卖桔也没有秘方,在大街上的阿伯怎

样卖,他也跟着怎样卖。所谓”价格分歧“,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便不同的价格出售。就这样简简单的一个实践,就把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推翻了,老人家对用复杂无比、高深莫测的数学方程来拟合经济活动、推导结论一直有微词,他本人也不屑用数学作推理,他说”实不相瞒,经济推理斗快,斗准,用数的斗不过我“。

卖桔者多如恒河沙数,卖出个经济学成果来的却只有张-五-常。老人家告诉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带着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读罢整本书,我对作为老人家推理依据的政府公布的失业率、通胀率是否真实可信心存疑问,但不敢否定老人家来源于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的”真知灼见“。至于里面有一篇文章谈到“autarchy”与”democracy”,老人家的观点恕难认同了。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6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的大文豪刘基写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故事由买卖一个柑橘子引起议论,委婉地揭示了当时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武大臣,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读着这篇文章,细细品味着小贩的话,觉得他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但歪理中还有对人间的愤怒,也有一定的哲理。其实,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不乏其人,也不乏其事。

最近,媒体爆料了一起事件:长春长生生物儿童疫苗,自20xx年起,经营25种未经严格冷藏、存储,或已经失效的成人、儿童疫苗销往十八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即使各级严格监管,可是犯罪分子还是从指缝中溜走了。可悲呀,可悲!这疫苗本是治病防病,救死扶伤用的,可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害人的工具!更可悲的是,经销了5年才发现!这种人是什么?是人民的败类,国家的蛀虫!商家暴利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真是可悲,可憎,而又无耻!可谓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有人将死猪、死兔、死鸡、死狗的肉用机器绞成肉泥,再添上色素,再重味调味,裹在五色缤纷的包装里,便摇身变成了火腿肠。小孩与大人吃得津津有味,殊不知,漂亮外表的背后,藏着一颗歹毒的心。这也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食品,药品不安全,其实,衣物,生活用品也有不安全。以前卖柑者是:吾业是以食吾躯。他这样做是为活命用的。可现在,可谓是吾业是以发吾大财也!

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社会有一份纯净的未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让我们拒绝黑商吧!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7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贮藏柑子,经历一年也不腐烂。拿出它来,依然光泽鲜亮,玉石般的质地,黄金似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售价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子,是准备用它装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招待宾客呢?还是要夸耀它的外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呢?干这骗人的勾当,太过分了啊!”卖柑子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种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还没听见有说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世上干骗人勾当的人不少,难道就我一个吗?您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埃当今那些佩带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人才,他们真的能够传授孙武、吴起的韬略吗?那些高高地戴着官帽,腰上拖着长长带子的人,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挡,百姓贫困却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敞的厅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足了美酒,吃饱了鱼肉的人,哪一个不是庞然大物、令人生畏,哪一个不是威严显赫、可供效法呢?可是无论到哪里,又何尝不是外表象金玉、内里像破絮呢?现在您对这些不去分析明辨,却来查究我的柑子!”我沉默着,无言答对。回来再想想他的话,觉得他好像是东方朔一类人物,难道他是对世事表示愤慨,对邪-恶表示憎恨的人吗?他是假借柑子来进行讽刺吗?。

卖桔者言读后感篇8

透过生活看经济,通过经济懂生活

—-《卖桔者言》读书报告

马克思哲学中提过:‘‘实践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想张五常先生的实证精神也一定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传的。‘‘生活处处皆存经济学’’,张老先生用脚步丈量全世界,与中国以往崇尚的君子动口不动手、顶级学者都是高居象牙塔的形象不同,他一会讲他在美国养鱼的经历,提出对私产保障的启发,一会儿又到香港夜市卖桔子,用实践检验价格歧视论,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高深的道理,他让所有初学者、外行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感受到经济学的趣味性。正如他在书中所言:‘‘经济学的实验室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你们天生下来就生活在这实验室里。问题是你们不知道自己活在其中。’’而读完书,我似乎感受到了实验室陈列的各种标本的丰富多姿,我也逐渐更加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接下来我将从书中的几个例子来分享我对生活中经济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价格理论专家,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的分析无疑是张老先生的强项,对于价格歧视,无非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阶层的买家,由于手中掌握的货币数量不同,不同买家的边际收益有所出入,相同价格带给他们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这种参差的心理满足感,使得所有买家对自己的购买价格都守口如瓶,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他们不愿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这也就形成了信息的阻断。这种买家心理在生活中其实比比皆是,买家间的心理博弈直接为卖家使用价格歧视的方式获取更多收益提供了机会。所以下次当我们在为自以为购得的低价沾沾自喜时,是不是得想想张老先生在街头的呐喊:你已经中了价格歧视理论的圈套啦!

接下来的章节,张老先生花了大篇幅来讨论产权这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任何经济理论,若含义着产权对人类的行为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都是谬论。’’由此可见产权在经济学中份量之重。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五常先生谈论的养鱼话题。鱼作为‘‘游动’’的资本,想要保障它的私有性显然是极其困难的,你既无法截断某条河流来划分鱼产,也无法阻止鱼儿流向海洋,进入更加广阔的公有领域。那么,有人会说,既然无法保障它的私有性,那我公产化我养鱼的资源,与所有人共享捕捞的权力好了。可当市场经济在捣鬼时,事情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饲养的鱼产的非私有化会降低进入市场销售的鱼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对公海捕钓的渔民来说利润是减少甚至亏本的,那他们肯定不干了,向法院起诉去维护他们的权益,至此轰轰烈烈的养鱼运动以失败告终。而这一切都是产权从中作梗,这就不难理解张老先生为何如此看重产权这一理论了。

生活中处处有经济,读完《卖桔者言》,我学到了不仅是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还有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在看似普遍的生活现象中其实也蕴含着深奥的经济学理论,而在看似复杂的事件中层层剖析后余下的也就是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掌握经济学的思想,为的就是让人们透过生活看经济,通过经济懂生活,这就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原因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卖桔者言读后感字(精选8篇)

    - 阅0

    卖桔者言读后感2000字篇1其实在今年以前我都较少刻意地去留心身边的经济现象,但一直都能感受到某些规律的存在,比如为什么人们总是会在年货市场上讨价还价,在双十一超额消费,去.....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1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2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