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优秀教案大全(精选5篇)

来源:收集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抓观点句,理清文章观点;梳理文章层意

2.理清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3.学习文章语言和理性表达

一、导入

出示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是谁拟的?表达什么意思?

参考:【出处】明朝解缙的对联。形容傲娇自满的人,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事;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用来讽人论事,希望人能够踏实做人做事。

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应当踏踏实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专门引用了这幅对联替“好虚名,不务实”的人画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这篇文章。

二、写作背景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当时是建党20年,许多干部“想当然”地发号施令;对于我国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和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自读课文,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积累字音和成语

1.读准字音

哗(huá)众取宠谬(miù)种流传谆谆(zhūn)告诫

前仆(pū)后继有的(dì)放矢闭塞(sè)眼睛捉麻雀

2.成语积累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性。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一知半解:指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

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

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

任务二:文章共四部分,找出每部分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句子。

参考: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第三部分: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四部分: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任务3:下面两句话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开头)

②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最后一段)

参考:第①是全文中心论点。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第②总结全文,指出写作文章的意义。

四、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活动一、“一”部分共7句话,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1句是论点,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是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

第2至6句展开论证,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认识(由“幼年”到“现在”)及其发展过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和“抗日战争以来”两个阶段)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7句是小结,说明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论证层次:总(1)——分(2-6)——总(7)。

活动二、梳理第“二”部分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1.“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成绩转入对存在缺点的论述,由正面论证转入反面论证。同时又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开启下文。

2.第“二”部分共10个自然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用单竖线划分层次,并陈述理由。这部分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画出结构层次思维导图。

参考: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第①是中心句,②③④⑤列举存在那些缺点(表现),⑥⑦⑧⑨⑩指出危害。

(2)论证层次: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活动三、第“三”部分分析了两种学习态度,细读文本,完成表格:两种学习态度的对比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2

1.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毛泽东这位伟人的一首很有气魄的诗词是(学生回答):《沁园春长沙》,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下呢?(由学生自愿背诵)《沁园春长沙》以宏伟的气势和强烈的激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同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板书文题)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亦称巨擘,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他的诗词里包含着他咏叹景物、军事指挥、治国领导、人际交往等思想和体验,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

2、题目解说

“改造”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目的就是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题目表现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内存在的不良学风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3、文学常识

政论文

政论文,就是政治性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大事什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从政治的角度评述或论证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重要问題的各种议论文,也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章。具体地说,它包括政治家的经典著作,政治性的文章、报告、讲诂,政府和政治集国的宣言、声明,报纸杂志

上的政治性社论,评论员文章、专论、评论、按语,等等。它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语言讲求确切、严谨、鲜明,富有鼓动性;句式结构变化多样,重整体布局,重修辞手法。在运用语言材料上要求准确性、严密性同生动性、形象性密切结合。

4、写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某些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党的作风纯洁,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5、资料链接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到一个新阶段一列宁主义阶段。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又简称钦差,是明清时的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重要。担任该官职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担任此职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取消。在清代钦差又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例如,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就是以钦差身份前往。总体而言,明、清两代,钦差大臣的流行与此两代均不设宰相,皇帝权力空前强大有关。

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基层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三、初读课文

思考1、本文脉络分明,有许多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快速浏览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明确:

显示思路的句子:

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其理由如次。

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③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④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⑤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⑥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思考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

论证过程:

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

说明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最后,作者提出了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思考3、探究3: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删去呢?

明确:

不能删去。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课文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批驳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了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

思考4、分析第一、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一、二、三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第一、二部分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第三部分与第一、二部分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四、品读探究

(一)品读

1、下列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当然

②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明确: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常常”一词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②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词很有分寸。

2、“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深刻与“丰富”两个词能不能互换?

明确:

不能。“深刻”与“肤浅”相对,表明认识程度加深;“丰富”和“贫乏”相对,表示认识的广度增大。作者将这两组反义词对举,说明党的进步之大。

3、读下面句子谈谈体现作者情感态度?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明确:

一连串的排比,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态度。

语言的生动性。

4、“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特点:运用口语,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闭塞眼晴捉麻雀”“瞎子摸鱼”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盲目的工作态度。“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等成语形容主观主义者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

效果:语言形象、深刻、简练。

5、文章运用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萌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其中含的意义。

明确:

①墙上芦苇”指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比喻没有立场,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敌我界限;“头重”比喻官大、权大;“脚轻”指无工作基础,无群众基础,无知识基础;“根底浅”指没有经验,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能力。

②“山间竹笋”指厚脸皮的人,俗话说,有的人脸皮像笋壳叶,剥了一层又一层;“嘴尖”指只会讲歪理,讲党八股,夸夸其谈:“皮厚”指没有羞耻心,没有自尊心;“腹中空”指不读书,不看报,胸无点墨。

③选用这副对联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二)探究

探究1: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明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俄国)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人员,有些人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面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探究2:课文第三部分第一句“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中“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作者明确地说这部分旨在“反复地说明”,是不是对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

明确:

①“这个意思”具体指文章前面提出的“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必须“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②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对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详细分析:这一部分中虽然也谈到了主观主义的态度的表现、危害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二部分的内容,而是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将其分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指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的应有态度。同时在这部分里不是只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用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相对照,是非分明,更加突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这部分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也不同于第二部分的例证法。这部分在语言上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探究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加议论力量。

例证法。文中多处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

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作者为了增强说服力,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态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探究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试从修辞、句式、词语运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明确: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

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

如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②词语运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

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③用多种句式使行文灵活自如节奏富于变化。

一是长短结合,多用长句。如:“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而是”是一个长复句,而“找观点,找方法”又是这一复句中前一分句中的短句。文中像这样的长单句和长复句还有很多。长短句结合使得表意严密、灵活,行文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二是整散结合。如:“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对……对……”是整句,“他们心……就是…”是散句,整散结合,使得语句灵活自然,语气舒卷自如。

五、主题归纳

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六、作业布置

《改造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请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示例:《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思路非常清晰,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典范。标题就旗帜鲜明地告诉听众这篇报告的中心内容。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方面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总结经验;其次,提出我们在学习相关方面的内容上仍存在重要问题和缺点。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缺点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第三部分将学习态度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主观主义的态度加以比较来论证主观主义的态度后果的严重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正确性。最后一部分则在结合当时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对如何学习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总起来说,就是观点鲜明,态度明确,说理清晰有条理。这一点,对写作议论文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

课题:改造我们的学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成语的含义。

2、能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找出论点,分清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分析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3、能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例证、对比论证及引证法,能说明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特点及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4、能体味分析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5、引导学生学习对问题的辩证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见目标2、3、4。

教学难点:课文中如何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是当时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板书课题。

“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这里的学习主要指学习态度,也即学风,是学习的根本问题。

思考:标题中为何使用“改造”而不用“改变”?

明确:“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地改变,而有“改掉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意思,含“改”、“造”两个语素。而“改变”缺少“立新”的一面,只是一般的变化。

二、亮标。

三、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读法指导:

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及结构,可采用跳读法,也即速读文章的首尾及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有小标题应抓住。用此种读法找出显示全文结构及内容要点的重要句子。

2、阅读讨论后明确:

我主张将我们的^改造一下。

其理由如次:

一、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的二十年

二、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

三、为了反^对照讲一下

四、我有下列建议

这篇课文的逻辑思路可用这些句子加横线的词语来概括,“主张、理由、建议”也就是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思路?

*层进式。

3、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3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里有一个学习的时间是很充分的,我们的课堂是围绕着这个学习的学习主题,而这个学习主题是我们这些老师所要面对的课堂,而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这个学习主题来进行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围绕着这个学习主题展开的。我们的课堂都不是围绕着这个学习主题展开的,而是围绕着我们学习主题展开的。这里的学习主题不是学习的主题,而是围绕着我们这些老师所要面对的课堂。

但是,当我们的课堂围绕着这个学习主题展开的时候,我们又要面对的是这些学习主题。我们要面临的是我们学习课堂的主要任务——复习。复习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我们的复习不应是重复,而是要在我们学习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学习来提升我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我们的复习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对我们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我们的学习中更好的巩固知识。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知识得到提升。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我们的学习中提升我们自己的知识。我们的学习才不会出现遗漏了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才会出现遗漏的知识。

当然,我们的知识也不应仅限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要对我们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我们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我们自己的知识。

我们学习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的语文。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我们自己对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我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对我们的语文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并且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能够提升我们学习语文的效率。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己对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补充。这样,我们的语文能力也才可以得到提升。我们的学习才不会出现遗漏的知识,在我们学习了语文之后,我们才可能在我们的学习中得到提升。我们学习语文的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来提升我们学习语文的效率。我们应该通过我们自己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提升我们自己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优秀教案大全的内容分享了,希望这些参考教案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好的撰写思路。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4

一、课前布置预习,明确预习任务:阅读深思,划出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

二、第一课时,分成三个教学阶段,1、检查预习,讨论确定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2、整理这些表达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成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缩写);3、讨论讲评作文。

三、第二课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1、朗读训练及重点词语落实;2、重点语段综合练习。

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布置预习《〈物种起源〉导言》,倡导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

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突出了课堂训练,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口、耳”并用,充分发挥了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学习效果特别好。并且,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只需给出一些启发性指导与评讲,占的时间很少,化的力气不多,而又落实了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

[实例一]

对缩写作文的讲评总结,笔者的做法是:将学生的习作抽两篇出来投影,进行对比分析,先让学生读、评、议,然后教师总结。

〖甲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但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三方面的错误表现,造成不懂得历史、不会创新、理论与实际脱离等严重危害。

所以,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1、向全党提出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要有组织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乙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其理由如次:一、纵观中国的革命历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至抗战时期,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二、在主观主义的态度下,党仍存在着许多缺点,会阻碍事业发展,应及时采取措施,不可等闲视之。三、对于如何改正缺点,我有3点提议:1、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深入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一定要改造学习。

教师总结:1、两篇作文,论点是对原著“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句话进行概括和提炼后得出的,正如同学们评价的一样,的确很凝炼,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论点的表述用语雷同,缺少变化,能否将其中一篇的论点句改为“我们要改造党的学习”?2、两篇作文,论据概括的质量优劣特别分明,前一篇明显优于后一篇,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再给大家归纳一下:①甲文经过作者改造,语言是自己的,不仅表明读懂了原文,而且还有创造;而乙文基本上是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摘录,尤其是第“二”个理由还忽略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比,很不妥当。②甲文还揭示出了原文中固有的两个因果联系,一是“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这一分句,与原文中第“一”部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二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这个主谓结构,与“三方面的错误表现”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而乙文,缺乏因果分析,有“以叙代议”之嫌。③甲文基本上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三方面的错误表现”明确具体;乙文则以“许多缺点”略之,无视原文的这一重点。④甲文对原文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把握得很准确,而乙文将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地划归“理由”中。

[实例二]

重点语段综合练习,教师也只需稍加点拨即可。笔者的做法是采用幻灯片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全段七句话,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篇5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

学习

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

论文

,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

学习

方法和

学习

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

学习

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

学习

方法和

学习

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

(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

(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

学习

——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

学习

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

学习

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论文

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

论文

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

学习

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7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5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