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倔强的小红军》教案(精选5篇)
来源:整理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猎人海力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基础训练。
二、教学重点:
1、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受到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细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13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要求: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倔强、忍饥挨饿、疲惫、满不在乎、浮现、口吻”等词语,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读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介绍时代背景,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
读懂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途中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那草地不是我们公园的草地,而是沼泽地,就是许多的泥潭,草长了一人多高,没有任何可吃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住下休息的。而红军的粮食非常缺乏,在草地上粮食几乎就是生命,没有了吃的,就走不出草地,就会饿死在草地上。《倔强的小红军》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漫无边际的草地上。
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他们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也有不少则牺牲在途中。《倔强的小红军》,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真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小红军。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二、(现在老师就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四、读后谈感受,激发儿童的情绪。
1.读了这篇课文,什么地方使你心情最沉重?(小红军在陈赓将军的马背上停止了呼吸)
2.小红军因为什么而死?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启发:既然小红军是因为没有粮食,他忍饥挨饿,但他仍然坚持着。到最后他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终于停止了呼吸。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遇到了陈赓将军,陈赓将军有没有关心他,帮助他?下面再进一步读读,边读边想。
2.陈赓将军先是给他马骑,后来给他粮食,他有没有接受?这是为什么?我们下面再细读课文。先把课文段落层次搞清楚。
3.提示: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步懂得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引起这个故事。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哪儿就是陈赓将军曾经深情谈起的这一件往事。(第二自然段–末尾)
4.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陈赓将军遇到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接着写了小红军坚决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帮助与照顾。你们看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骑陈赓将军的马;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
5.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件往事(第一自然段)
六、讲读课文。
1.“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情?(已经过去的事)
2.既然已经过去,陈赓将军为什么谈起来又那么深情。这样的开头,是用陈赓这位国内外有名的大将军的亲身经历的事来谈,一开始就给读者真切感,使读者非常想知道是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深秋的一天
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人物:陈赓、小红军
事情:两人都掉队了
指导:写一件事必须清楚地告诉人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5.这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在草地上行走十分艰难?指名读一读。(荒无人烟、忍饥挨饿、十分疲惫、瘦马、一步一步)
指导:从“瘦马”的“瘦”也告诉我们,马因为没有吃的,也十分疲惫、瘦弱。“一步一步”说明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突出。
6.指名朗读。
7.轻声齐读。
七、课堂练习。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熟读课文,并按课后提示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深刻理解小红军说服陈赓骑马先走,以及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的原因。
2.学习小红军为了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轻声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
1.叙述:在这茫茫草地上,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因为马疲惫不堪,他掉队了。陈赓将军此时发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这个小红军什么样儿呢?下面就描写了小红军的样子。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这一段描写,什么地方使你感动?
“不过十一二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是他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和大人一样迈上了艰苦的长征路。
从“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告诉我们长征路上又苦又累。“黄黄的小脸”告诉我们小红军又黄又瘦。但从那“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儿翘”又觉得小红军非常可爱。
4.当陈赓将军让他上马时,他有没有骑: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时已是小红军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支持不住了,他为什么不骑马?从小红军“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而没有骑马。我们可以猜想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眼前是一位比自己年长的老同志,身体也十分瘦弱,我怎么能骑他的马呢!)
指点:他把眼前这位“老同志”的身体看得比自己生命重要。
5.现在你们想想,他为什么要“摆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满不在乎”就是一点儿也不在乎。事实上这样的艰难,这样的饥饿,这样的疲惫不堪,是一点儿不在乎吗?这里“摆出”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同志放心,相信他行,故意做给他看的。)
6.下面陈赓将军与小红军的对话,非常感人。一个坚决要他骑,一个坚决不骑,都是为了关心照顾别人,让自己吃苦受累。
(1)同座练习分角色对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读。
(3)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要读得非常亲切,非常恳切。)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要读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同志显得非常关心体贴。)
“上去,骑一段路再说!”(注意后面是感叹号,是“命令的口吻”。“口吻”在这里是“口气、语气”的意思。)谁来做陈赓将军,用命令的口吻读?
7.小红军又是怎么拒绝的?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小红军的倔强?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陈赓将军总有点不放心,想与他一块儿走,好有个照应。这句话“那”,是无可奈何的。“我们就一块儿走吧”显出对小红军的“爱”。)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真的等同伴吗?为什么不与陈赓将军一起走呢?(实际上,小红军已经快支持不住了,他已经不可能与陈赓走下去,他知道如果与陈赓一道走,会拖累他的。)
8.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
男生读陈赓的话,女生读小红军的话。
9.陈赓将军见小红军不肯与他同行,又送给小红军青稞面。因为在草地上赶路没有粮食是不行的。但小红军仍然不接受,他又是怎么说服陈赓将军的?
11.轻声齐读九、十自然段。
12.描述:从后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干粮袋吗?里面装的是青稞面吗?看谁已经被小红军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你们应该怎么回答?
(这是一只早已空瘪的干粮袋,原来装进的不是青稞面,不是窝窝头,而是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一块硬梆梆的一点儿肉也没有的骨头。)
13.启发:但是因为太饿了,小红军想用这硬梆梆的骨头充饥。这里描写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牛膝骨上有几个牙印。这可以让我们想到怎样的情景?
(饥饿折磨着小红军。他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饿呀,他伸出小手在干粮袋里摸出一块牛膝骨,他使劲地咬着,他多么希望能咬下一口呀!但是骨头太硬了,他只得失望地把它重新放进干粮袋里。)
14.启发:饥饿就是这样折磨着小红军,但是当陈赓将军给他青稞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
(他想的是老同志。自己年纪小,饿一点可以忍一忍,可不能饿坏了老同志呀。他已经累成这样。在草地上粮食就是生命,我收下老同志的青稞面,他吃什么!于是产生一个坚定的想法:宁可自己饿死在草地上,也不能饿坏了老同志呀!)
15.指点:其实这也就是陈赓将军心里全明白的内容。
16.学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小红军倔强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让我们把内心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7.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指导:那些穷孩子在旧中国没有幸福,连温饱也没有,所以他们参加革命的决心很大,不怕苦不怕死,有一股倔劲儿。所以“一个个”要读得分明,“浮现在眼前”要读得缓慢而深情。)
“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些描写陈赓将军为抢救小战士生命的急切的心情,表达了红军首长对战士的强烈的阶级友爱,读时要加快语速,把陈赓将军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当陈赓将军把昏倒的小红军抱上马时,心情十分沉重。这又该怎么读呢?“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读时几乎是一字一字吐出。这时真相大白,是全文的高潮。我们心里恨不得说:多么可爱的小红军,多么倔强的小红军战士!
我们一齐来轻读这一自然段。
文章最后“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这是多么严厉的自我责罚!对小红军的疼爱之情,对自己轻信小红军的话痛恨之心交织在一起。
谁来读读?
18.轻声齐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19.有表情朗读全文。
(1)指名读。
(2)全班轻读,指名两人分别读“陈赓”与“小红军”的话。
三、总结
1.练习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概括的各段主要内容说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在红军过草地时,陈赓将军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为了不让陈赓将军挨饿受累,坚持不骑陈赓将军的马,不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最后累死、饿死在草地上,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指点:这类叙事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先怎样,后怎佯,结果怎样。
四、课堂练习
1.积累词语、句子,自选好词佳句写下来。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回顾深情
回命令明
愧悔白
忆外表饥寒交迫神态
满不在乎
小红军语言说服
舍己为人
动作欺骗
教学后记:
年月日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篇2
教学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
难点1.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理解陈赓为什么会说“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倔强(juéjiànɡ)的小红军
陈赓(ɡēnɡ)同志回顾❶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❷。[①“深情”一词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ái]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bèi)。[句导读:这句话体现出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苦条件,“常常忍饥挨饿”更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②两个“疲惫”说明了什么?]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❸,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③从“黄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什么?]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④从“上马骑一会儿吧”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十分虚弱的小红军,想帮助他。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sāi)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句导读:“摆出”意思是装出,小红军是想通过这样的假象,证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加上“微微一笑”更能使对方相信自己说的话。][⑤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
段导读:小鬼摆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让陈赓先走。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⑥“命令的口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同志知道小鬼走不动了,命令他骑马。
小鬼倔强❹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⑦小鬼是想让陈赓相信什么?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小鬼装出自己很有力气的样子,让陈赓相信他走得动。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⑧为什么陈赓提出一块儿走?]
段导读:陈赓提出和他一块儿走,互相照顾。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段导读:小红军又找出一个理由拒绝了陈赓。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kē)❺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⑨“无可奈何”一词指什么?]
段导读:陈赓没有办法说服小鬼,想给他些干粮充饥。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mɑ)。我的比你的还多呢。”[⑩小鬼为什么要“轻轻地拍”?]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终于”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陈赓在小红军一推再推的情况下,只好自己朝前走去。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了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老平静不下来”说明了什么?]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上了马,但仍然放心不下那个小鬼。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着来路跑去。[陈赓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段导读:陈赓忽然明白自己上当了,可当他看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了地上。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xī)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句导读:“牙印”说明小红军曾经啃过这块骨头,暗示他曾处于极端饥饿的状况下。][你从“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发现了小鬼干粮袋的秘密。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明白了什么?]
段导读:小鬼最后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捶(chuí)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xiōnɡdi)呀!”[“搂住”“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反映出了什么?表达了陈赓当时怎样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感到深深的歉意。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插图,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时代作必要了解。
一导入
(出示插图)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意,说清在什么环境下,谁和谁在干什么,两位红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对学生的表述内容不应要求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自学生字。并将自学中遇到的难点标出来,集体交流。
3.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中的收获。(说说字形、字音上易错的地方。)
4.指导几个易错的字音。
(1)“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āi”。
(2)“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bó”。
(3)“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qī”。
5.小组合作,互查字音是否读准确。
6.书写指导。
(1)倔:右边是“屈”,不要把“尸字头”写成“户字头”。
(2)饥:末一笔是“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提”。
(3)薄: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第9画是“横折”。
(4)段:注意右上部分是“竖撇、横折弯”,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5)狠:注意右边不是“良”。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讲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他的青稞面,最后牺牲的故事。)
2.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往事”。“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以前的事,这里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发生的事。)发生在什么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3.老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4.作者有序而生动地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小组自由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跟他一块儿走。小红军不仅没有接受帮助,还说服陈赓骑马先走。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去找小红军时,发现小红军已经牺牲了,他深深地自责。
四小结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接受陈赓的帮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学生通过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充分,领悟深刻。
3.要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重点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例如,描写小红军的动作,应抓住“摆”“一挺”“一拉”“轻轻地拍”等重点词语;神态方面,应抓住“微微一笑”“满不在乎”“倔强”等重点词语。找出重点词语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最终悟出了运用这些词语的匠心所在。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形象。
1.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篇3
教学要求: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学设计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思考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五、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痛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己的比陈赓的还多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即使自己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别人。)
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深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大森林的主人》。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思考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五、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痛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己的比陈赓的还多……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即使自己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别人。)
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深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大森林的主人》。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篇5
学教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有些地方比较难读。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听了录音,同学们一定又被深深地感动了吧?没有发现自己的读书和录音中的老师有差距呢?你们想读得和这个老师一样好,甚至更好呢?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哪个同学愿意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小组研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呢?
课文取题为《倔强的小红军》,请你们来想想,针对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哪些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来帮助我们学习理解课文呢?
二、学生充分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大致罗列出以下问题:(投影片)
1、为什么称这个小红军为倔强的小红军?从哪些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
2、小红军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面对这样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同学们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同样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自己寻找答案,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一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个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寻找,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问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直接问问老师。
四、组织交流以上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在陈赓同志内心的后悔、自责中表现出的对小红军的关心。
1体会小红军的倔强。指名各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投影句子。课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内容。指名学生抓住小红军的神态动作来感悟他的倔强。
2小红军的倔强和课文中的陈赓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陈赓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强来。
对比投影课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说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不肯骑体力强
不肯走等同伴
不肯吃有干粮
3教师小结并置疑:面对小红军句句在理的回答。陈赓同志终于被说服了,他骑上马背走了。我们想一想,这个小红军果真像他说的一样有这样强的体力,需要等同伴,并且还有这么多干粮吗?他的实际情况是?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板书一心想着别人
陈赓同志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4学生表情朗读课文11到16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5出示练习题,启发想象,深化认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他是多么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师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将士都会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寻找收集。
大班语言《倔强的小红军》教案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案设计的有关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7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5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