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角楼上教案(精选3篇)

来源:网络

八角楼上教案篇1

《八角楼上》这篇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其实在小学《语文》第6版(人教1988年版)就被选录过。课文的背景是在1927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井冈山上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叫茅坪村,村子里有一座小楼,毛主席就住在那儿,因为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毛主席不但白天紧张繁忙,而且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的工作。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掌握新鲜词汇,体悟峥嵘时代下的作者的情感,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夜”3个字。初步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理解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看图,初步了解内容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启发质疑:通过课题,你想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吗?

2.出示局部插图,提问:你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毛泽东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开创新天地的伟大领袖。

3.教师出示整个插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启发学生思考:

(1)图上画的是谁?他正在干什么?

预设:图中画的是毛主席正在灯下写文章。

(2)毛主席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有什么动作?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预设:毛主席穿着单薄的衣服,正在用手拨灯芯,神情很严肃,好像在想问题。

(3)桌子上有什么?

预设:桌子上有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几张稿纸。

(4)引导:结合插图,细看毛主席的穿着与简陋的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1: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毛主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革命。

预设2:毛主席生活特别简朴。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在茅坪村八角楼上工作的毛主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及时正音。

薄毯子()夜幕降临()

三、分组识记生词,巧用方法理解

出示字词,认读理解字词。

第一组:八角楼、斗争、年代、夜幕降临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3)交流方法:你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其中的生字?

预设1:“楼”是个形声字,“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楼大多是用木材筑成的。

预设2:可以用“净”减去“7“的方法识记“争”的字形,“斗争”就是指和敌人战斗。

预设3:“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除了“年代”,还可以组词“古代、现代、当代”等。

预设4:“临”有来到的意思,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欢迎光临”。

讲解: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

(4)引导学生想象:读了这组词,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景象?

预设:读了这些词语,我仿佛看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会亮起来,毛主席一直在工作。

第二组:握、凝视、察觉

(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一做动作,说说这三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引导运用:你能试着用“凝视”或“察觉”说一句话吗?

预设1:王老师静静地凝视着纪念碑,身边人来人往都没有察觉。

预设2:大家凝视着这幅美丽的画。

(3)引导学生读词语的同时想象画面,说说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时可能在思考什么。

预设1:毛主席在想,革命什么时候才能胜利。

预设2:毛主席在心里说,我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

第三组:腊、章、油

(1)出示生字“腊、章、油”,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字。同桌先互相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腊”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助熟字“错”来识记;“章”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油”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

(2)引导学生给这三个字组词:腊肉、腊八粥;文章、公章、盖章;加油、汽油、奶油。

四、练习书写生字

1.出示“楼、年、夜”三个生字,请学生观察字形,并按照结构分类。(“楼”是左右结构,“年”是独体字,“夜”是上下结构)

2.学写“楼”字。

①课件出示“楼”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范写“楼”字,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笔画的避让,“木”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变成点。引导学生注意“娄”的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③学生描红、临写,提示要求:看清位置、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巡视指出学生书写中的问题并纠正。

④教师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并评价;学生再练写。

3.学写“年、夜”。

①教师范写“年、夜”,提示书写要点:“年”字横画较多,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最后一横最长,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短竖;“夜”注意右下部分的笔顺是撇、横撇、点、捺,不要写成“夕”。

②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再次练写。

五、回归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预设: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时间背景和地点,引出人物毛主席;第二句写了每天晚上八角楼上的灯都会亮。

2.出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分层次理解句意。

(1)指名读句子,画出“每当……就……”这一组关联词语。

(2)提问:句子中的“每当”是什么意思?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每当”指每到了这个时候。这句话告诉我们,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办公的。

(3)点拨:去掉“每当”行不行?

预设:不行,“每当”表明毛主席每天都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燃灯火,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表现了毛主席为了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3.启发思考:八角楼上的灯亮了,毛主席在怎样工作呢?引导学生联系插图想象画面,练读第1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要求:读好停顿,注意连贯,边读边想象毛主席夜以继日工作的状态。

(2)教师范读,提示:找出老师着重突出了哪些词语。(艰苦斗争、毛主席、夜幕降临)

教师重读这几个词语,学生边听边体会。

(3)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

小结: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毛主席是怎样在八角楼上工作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八角楼上教案篇2

一、欣赏图片,引出课题
1、依次出示“鹳雀楼”“同安钟楼”“八角楼”图片。
2、学习“楼”。你们知道八角楼是如何得名的吗?学生汇报,借助图片介绍“八角楼”:因为小楼的屋顶是八个角,所以叫八角楼。出示生字卡片:观察“楼”,为什么是“木字旁”?教师相机点拨:“楼”形声字,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楼”是木字旁。可以组成词语如“楼房,高楼,楼道”。如何把“楼”字写好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边唱笔顺歌,边书空“楼”字,书空完,描一个写一个。老师完整板书“八角楼上”。
3.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八角楼上,看看那儿发生了什么故事?一起读课题:15八角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八角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自由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情?用方框标出人名,用波浪线标出表示做什么的词语。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毛主席写文章,你能看着板书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吗?(谁)在八角楼上(做什么)。
3、出示插图,介绍毛主席。同学们对图片上的人物了解吗?指名说,相机补充毛主席资料。强调毛主席是个伟人。毛主席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在八角楼上写文章呢?
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毛主席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在八角楼上写文章呢?
2、生汇报,读句子。
3、随文识字“争”出示生字卡片,正音,在语境中识记。“斗争”在课文中指和敌人战斗。通过组词“战争、争吵、争第一”加强记忆。
4、随文识字“代”,生字卡片,正音,组词识记。可以组词“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引导学生体会“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在……年代”一般指过去的某个时期。
5.指导朗读知道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年代?请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句。
读得很准确,很流利。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开始。全班一起读。
6、随文识词,指导朗读。谁来猜一猜“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教师相机借助图片补充: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提示学生“临”有来到的意思,词“来临、临时”帮助巩固识记。课文是写毛主席只有一次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八角楼上写文章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学习“每当……就……”“每当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找近义词“每次、每回、只要”,用替换词语的方式送回句子再读这句话。这一句前后关联紧密,暗示了毛主席每晚都坚持工作,朗读时要一气呵成,引出下文。
四、细读品味,读写融合
1、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评价朗读:老师听出来了有好几次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现在老师听出了明显次数多了。这个同学读出了每晚毛主席都坚持工作,真了不起。我们也学着她一起读一读吧。
2、这个每当就”就把毛主席坚持工作的每一天都写下来,你们能仿照作者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教师点评。
4、动笔写一写。
5、让我们把自己写的读给同桌听。指名展示来读。
五、生字教学,写好笔画
学习生字“年和夜”。
1.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指名说。
2.教师点评“年、夜”是上下结构,“年”字横画较多,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最后一横最长,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短竖;“夜”注意右下部分不要写成“夕”。
3.范写“年、夜”,学生书空,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批阅点评。

八角楼上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按顺序、有重点观察图画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本课有关词语。会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照样子写句子。会运用“艰苦”、“光辉”造句。
4、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为革命日以继夜地工作,对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这段的学习,理解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样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
(二)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第二、三句话是课文的难点,理解这两句话的象征意义,以及深刻含义。
(三)解决办法
1、重点的解决办法。
通过图文对照,从画面人物的动作、神情以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来解决重点。
2、难点的解决办法。
通过图文对照,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来解决难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让学生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本课挂图(或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介绍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导言。
早在1927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井冈山上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叫茅坪村,村子里有一座小楼,毛主席就住在那儿,因为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毛主席白天和战友们一起紧张的工作,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的工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由图及文。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桌上有什么东西?
(2)图上画的是谁?穿着什么衣服?他在干什么?神态怎样?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内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思想,然后师生同议。
(二)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1、指名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4、让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
(三)交流自学情况,抽读生字卡片。
1、出示带字音的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冈、艰、茅、幕、腊、椅、章、拨、凝、辉
2、指读不带字音的生字卡片。
井冈山、艰苦、茅坪村、夜幕降临、寒冬腊月、椅子、文章、拨灯芯、凝视、光辉
(四)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有几句话?(两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讲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第二句话讲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2)学习第一句话。
①出示生宇卡:认读“冈”、“艰”、“茅”。
②理解“艰苦”的意思。(条件很差、困难很多、生活很苦)
(3)学习第二句话。
①出示生字卡:认读“夜幕降临”。
②理解“夜幕降临”的意思。(夜:夜晚。幕:大幕。因为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叫夜幕。降临:来到。夜幕降临就是黑夜到来。)
③用投影片出示第二句话。“每当……的时候,……就……”换个词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只要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教师板书:每当……的时候,……就……
对,这是字面上的含义,实际上是在说什么?谁在八角楼上?谁把八角楼上的灯点亮了?想一想毛主席会在灯下做什么呢?那么,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什么呢?(毛主席每天夜晚都在油灯下工作。)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读。
③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有几句话?(四句话)主要说什么?(毛主席在灯下写文章)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看图,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几句话描写的是图画的内容?(前三句)
(3)学习第一句话。
①指名读。
②板书引导“寒冬腊月”并理解词语。(腊月是指农历12月,这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在这寒冬腊月的深夜,你会做什么?(在温暖的家中,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甜甜地睡大觉)引导学生看图。可毛主席在干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有关词语。
③用投影片出示第一句话。理解“单”和“薄”的含意。(教师板书:单、薄)在这寒冷的冬夜,毛主席却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这说明了什么?(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教师板书:写)依然这样忘我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教师板书:条件艰苦)
(4)学习二、三句话。
①指名读。思考:毛主席是怎样写文章的?
②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毛主席正在做什么?神态怎样?(突出“右手……”“左手……”)
③在书上找出有关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握、拨、凝视、沉思、没觉察)
④引导学生看图:毛主席右手握着笔,在干什么?(写文章)为什么拨灯芯?(灯光昏暗)看图观察清油灯发出的光亮。(说明当时生活条件艰苦)
⑤尽管当时生活这样艰苦,但我们看到毛主席仍然日以继夜地为革命,为人民工作,你们看他的眼睛怎样地看着灯火?用投影片出示第三句话。理解“凝视”(集中注意力看)(教师板书:凝视)引导学生看图,毛主席如此聚精会神凝视着什么?(星星之火)看图理解“星星之火”(清油灯发出的光亮小)。对,这小小的灯火,就像星星发出的光亮,所以称它为“星星之火”。(教师板书:星星之火)毛主席在专心地干什么?(沉思)(教师板书:沉思)理解“沉思”(专心地想,想得很深,想得时间很长)看图再读句子,毛主席想到了什么程度?(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理解“觉察”(发觉,感觉)。联系第一句话,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如此单薄的衣服,他本想披着薄毯子抵御寒冷,可是当他望着清油灯考虑到革命前途时,竟连毯子掉下来也没有觉察到,这说明毛主席沉思到什么程度?(人神、专注、忘我)发挥学生思维,毛主席凝视着这“星星之火”会想到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正像这“星星之火”吗?毛主席在黑暗的旧中国,在国民(反动派的步步紧逼之下,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儿的革命力量与强大的国民(反动势力相比,是多么的弱小。但是,同学们可别小看这“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它的威力是无穷的,不可低估的。或许不久,在整个中国就会燃起熊熊的革命之火,把国民(的反动势力统统烧光,让受尽了苦难的旧中国人民翻身做主,过上幸福的生活。此时此刻,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就在这样的寒夜,就在这盏清油灯下,就在这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不眠之夜,在这里想着、写着,他写出了什么样的文章?指名读第四句话。
①什么样的文章才叫著作?(很有价值的文章)
②为什么说是光辉的著作?(因为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不是一般的著作,它好像放射着万道光芒,所以称之为“光辉著作”。)(教师板书:光辉著作)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六十多年前黑暗的旧中国,犹如这寒冬腊月的深夜,而毛主席就是在这艰苦的战争年代,以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写下了许多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光辉著作。(教师板书:忘我的工作)
扩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2、3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字(6篇)

    - 阅7

    四年级绿豆发芽观察日记400字听说绿豆泡入水里就可以长出豆芽,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就在装好水的盆子中泡了一....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

    - 阅5

    欢乐的元宵节作文6篇1今年的元宵节过的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我前天做了个小手术,所以我不能干活啊,只好看着他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