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高一作文(整理7篇)

来源:

底色高一作文篇1

时光荏苒,日子平淡如水,却亦有声有色。

窗外小雨滴滴答答得下个不停,小巧圆润的雨滴落在银杏叶上,仿佛在叶子上镶嵌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整个天空都被渲染成了银灰色的,好像一块巨大的画布,涵盖了整个校园。巨大的校园仿佛是一幅新鲜出炉的水墨画,那一颗颗银杏树更是透着一股灵动的美,修长的枝干,茂密的叶子,无一不彰显出这银杏树的魅力。银杏树的美是清爽的,是空灵的,它的美犹如种子一般在我们心中扎了根,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这边是大自然最美的底色吧。

记忆中的初中校园,书声朗朗,满脸是稚嫩纯真的笑容。那时临近中考,每个人心中的压力都很大,全身心投入其中。班主任每天来教室里的次数越来越多,却总面带微笑,给我们送来温暖的阳光。

有一次班主任把我们叫到了教室外,开始观赏校园之旅。蝴蝶在草丛中翩翩起舞,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却选择独坐在一旁。我想,人之初本是一张白纸,经过时间的洗礼,一点点增添色彩,也渐渐蒙蔽了双眼。

老师指着前方的银杏树,说道:“大家快过来,比比谁能够够到银杏叶。”一群男生猛地跑过去,开始不断蹦跳,脸上个洋溢着肆意的微笑,好不快乐。

可女生们都一个个腼腆的站在一旁,眼神中都夹杂着几许期待。班主任微笑着走到我们身旁,说道:“你们也去试试啊。”我们便纷纷向前,踮起脚尖,用力一跳,勇敢伸手去够,一片叶子便稳稳握在手中。

伞状的叶子就这样摊在手心,亦是一份初心。爽朗的笑声充斥在校园里,我想这便是纯粹的童心。班主任在一旁说道:“我们每个人的底色都是纯白色,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你们慢慢变得冷淡,对生活渐渐失去乐趣,也失去了一双善于观察自然之美的眼睛。”听到此言,我默默低下了头。

脑海中渐渐浮现出童年美好的时光。在农田里自由自在奔跑的我们,在下雨天里玩闹的我们,以及那个在家里无忧无虑的我们。带着一份初心,童心,方能成就幸福人生。

当人生原本的色彩,被无奈的添抹了黑点,便给人沉重的压力,让人难以呼吸。但是带着初心,坚守初心才能探索到生命的真谛。

曾有人说:“人生原本很纯白,阴影在缓慢的越过底色。”淡淡人生,方才永恒。

让底色谱写生命的画卷吧!

底色高一作文篇2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感叹于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庄子,竟有如此一番生活大智。庄子所在追求的,正是这生命的洒脱、达观。

生命的底色,便是这一份无拘无束的达观。

井底之蛙的故事,人人都已心知肚明。井中的青蛙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眼中的咫尺天涯便是整一个世界。“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者。”缺少对这世界有一分清醒的认识。于是只能屈居一隅,自然算不上达观。

人的一生,便一直需要保持着这一份达观。世界纷乱和复杂。便需要一颗懂得得失的达观之心。苏轼,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正用他的一一言一行描绘这生命的底色。从“乌台诗案”开始,苏东坡惨遭贬谪,人生看似萧索,前路一片迷蒙。殊不知,被贬黄州后,经历了人生种种不舒心的苏东坡,在此时完成了生命的突围。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那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无不透露着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对世界大彻大悟后流露出的豁然开朗。

在逆境中达观,是一种勇往直前的态度。对待挫折要保持一份本真的得失心。正视自己,砥砺前行;在顺境中达观,更需要宽广的胸襟。

居里夫人,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一位一生名誉满身的著名科学家。当年在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便把奖章送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当玩具,自己却继续于潜心研究。这难道不是一种淡泊、达观吗?

然而,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们大多失了这一分达观之心。大家都在为自己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而不懈追求。忽视了那最质朴无华的达观之心。

《庄子》如是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愿人人都有这一分底色。不被外界所困扰,真正达到从容,让生命在其达观的底色上绽放出绚丽的耀眼的光芒。

底色高一作文篇3

正如好电影都有背景音乐一样,人不可以没有底色。

所谓的底色,已就像一场好电影,它被认为好,大都不仅有动人的情节,也有令人难忘的背景音乐一样,一个人,他之所以被人赞扬,是因为他有巨大的贡献,更是因为有卓尔不群的底色。

所谓的底色,不是指一个人的肤色或发色,不仅指一个人的政治世界、学术世界,更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在输给第六次反法联盟后,跟据《枫丹白露条约》,一代枭雄拿破仑与1814年4月6日退位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联盟划给他的终身领地,这个小岛被英法两国的皇家海军包围着,时刻提防着他回来。

如果你是拿破仑,你会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会承认自己被打败了,并在岛上安度天年。谁都知道,如果被联盟发现出逃,后果自然是被杀。但是,拿破仑之所以是拿破仑,是因为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着不服输的底色。正是凭借着这种底色,拿破仑闯出包围,攻回法兰西,把革命的火把再一次的带进巴黎城。实现了身体与心理上的突围。

说起南丁格尔,没有人会陌生。那位著名的人道主义,那位使护士这一职位变得伟大的人。她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她救过许多士兵。时至今日,又有谁知道那些伤兵是谁呢?而在于就算当时“护士”一词总与低下有关,她也乐意把自己奉献于此,乐意于尽全力扭转这一现况,这与她童年的经历有关,但更与她乐于奉献的底色有关。

许许多多的人觉得自己乐于奉献,也有许许多多的人高呼:“奉献!”但是这些都是空的,只有当一个人在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都体现出奉献,他才会有乐于奉献的底色,才是真的乐于奉献。

从前有一条黑色的跛猎犬,因为他跛,所以主人打猎时很少带它,它因此被主人另外几条猎犬嘲笑:“你黑,所以你坏!”,黑色的跛猎犬也不说什么。有一次主人捉住一头大野猪,但它竟跑了,另外几条猎犬吓得一动不动,唯有跛猎犬颠簸着赶上并制服了野猪,受到了主人的夸奖,也改变了其他猎犬的看法。

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自有积极向上的底色。这就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那么,朋友,你的底色又是什么呢?

底色高一作文篇4

世界的背景色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灰色。

六朝古都南京,在南京出生长大,无数人文风情中我最爱的就是它的弄堂。

也许你会问我,南京的小巷有什么特别的?无非就是白墙白瓦,跟所有城市的小巷一样。

不,不是。我也见过北京的小巷。如果把北京的弄堂比作海洋,那么南京的弄堂就是走在山河里的小溪。

海洋从明到暗都存在,海面是那么平静温柔,海浪是那么闪耀着金光,眼前的视野是那么开阔明亮,往往隐藏着深深的暗礁。弄堂面对灯光的一面几乎是燃烧的,而灯光后面的一面漆黑潮湿,像一团无法溶解的浓墨,锁住了一切说不尽的痛苦。

在南京胡同,没有明显的明暗界限。是光明与黑暗的交织。黑暗可以存在于光中,黑暗也可以通过光。虽然墙壁依旧洁白如雪,瓷砖依旧黑得像中国女孩明亮的眼睛,但是放入人们心中的却是淡淡的灰色。

世界的底色和南京的弄堂一模一样。南京的小巷都是包容的,甚至是包容的。它给了你一切,无论是贫穷,市场,还是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温暖。

巷子里有个小脚老太太,刻板不苟言笑。当孩子们看到她时,他们不得不绕道摇晃。但是有一天,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哭着看着掉在地上的糖葫芦。老太太站起来,颤抖着走到小女孩身边,从袖口里拿出一颗糖,放在小女孩的手心。小女孩泪眼汪汪地盯着珠儿,说了声谢谢。老太太弯下眉毛,尽管笑容依旧闷闷的。

黑色和白色都有过度和极端的成分,只有灰色才是真实的。

灰色,不能染成白色,不能涂黑。正是因为在黑暗中看到了白色,在反复的失望和打击下看到了更好的可能而不是最好的结论,所以即使跌跌撞撞,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所以,世界上所谓的人性,不是没有杂质和丑陋的善,也不是看不到光明的恶。但偶尔油嘴滑舌却不苦,偶尔失望却不怨天尤人,无论你经历了多少委屈和痛苦,或者看到了世界的阴暗面,你对世界还是有善意的,对身边的人还是温柔的,内心还是富足的,对一切还是有热情的。

我一直相信,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灰色的石头也会在寒风中闪闪发光。

底色高一作文篇5

厚重的笔锋轻轻停顿在宣纸上,顺着峰向,向后拉去。霎时,黝黑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绽放开来。随后,又用笔尖随性地上面勾勒几笔,一幅画慢慢呈现出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师在落款前添上这句诗。一朵墨荷就这么在纸上悄然绽放着。没有所谓的清水,更没有什么雕饰,只有那纯净无瑕的芙蓉,这或许就是国画的魅力吧。重墨配上洁白的宣纸,无需过多表达,便是一纸荷香。

不由得想起西方的油画,从美学的角度看,色彩,明暗,构造,都是经过缜密推敲的。不得不说,的确很美。但又总觉得其中少了些什么。较之中国的水墨画,西方油画总是喜欢用大量油墨去渲染事物周围的环境,用各种各样的底色去填充一幅画,如此一来,那么要画的物体便是显得有些局促了。

人们常说国画的留白,但为什么要留下那一片白呢?就像画上的荷花“清水出芙蓉”,方才能体现荷花之清美。那一片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纸上的浓墨重彩。那么,最好的底色便是一片清白了吧。如同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徐悲鸿画马,大都留下一大片白底。正是如此,齐白石画出了他“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泊,郑燮则显出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任性,徐悲鸿道出了他“乘骐骥以驰骋兮”的气魄。

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代染上了花哨的底色,于是乎才有了勾心斗角,欲望纷争。反观人类的历史,最为纯净的时候,或许就是亚当与夏娃的诞生,他们秉承自然而生,他们的世界是在无暇的自然之上,附着一层白纸,最为单纯,清澈。

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张宣纸,毛笔一丝一毫的点缀,便是在勾勒出生命中的至美荷花。当然,留白的底色更是必不可少,清白便是池中的清水,在出水芙蓉之间荡漾穿梭,洗涤人在凡尘中的污秽。于是,人生纸上,便是最最真实的自己,无须过多底色去表达,只留一片清白。

既然如此,何不活出一身清白,溢出一生荷香。

底色高一作文篇6

世界的背景色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灰色。

六朝古都南京,在南京出生长大,无数人文风情中我最爱的就是它的弄堂。

也许你会问我,南京的小巷有什么特别的?无非就是白墙白瓦,跟所有城市的小巷一样。

不,不是。我也见过北京的小巷。如果把北京的弄堂比作海洋,那么南京的弄堂就是走在山河里的小溪。

海洋从明到暗都存在,海面是那么平静温柔,海浪是那么闪耀着金光,眼前的视野是那么开阔明亮,往往隐藏着深深的暗礁。弄堂面对灯光的一面几乎是燃烧的,而灯光后面的一面漆黑潮湿,像一团无法溶解的浓墨,锁住了一切说不尽的痛苦。

在南京胡同,没有明显的明暗界限。是光明与黑暗的交织。黑暗可以存在于光中,黑暗也可以通过光。虽然墙壁依旧洁白如雪,瓷砖依旧黑得像中国女孩明亮的眼睛,但是放入人们心中的却是淡淡的灰色。

世界的底色和南京的弄堂一模一样。南京的小巷都是包容的,甚至是包容的。它给了你一切,无论是贫穷,市场,还是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温暖。

巷子里有个小脚老太太,刻板不苟言笑。当孩子们看到她时,他们不得不绕道摇晃。但是有一天,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哭着看着掉在地上的糖葫芦。老太太站起来,颤抖着走到小女孩身边,从袖口里拿出一颗糖,放在小女孩的.手心。小女孩泪眼汪汪地盯着珠儿,说了声谢谢。老太太弯下眉毛,尽管笑容依旧闷闷的。

黑色和白色都有过度和极端的成分,只有灰色才是真实的。

灰色,不能染成白色,不能涂黑。正是因为在黑暗中看到了白色,在反复的失望和打击下看到了更好的可能而不是最好的结论,所以即使跌跌撞撞,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所以,世界上所谓的人性,不是没有杂质和丑陋的善,也不是看不到光明的恶。但偶尔油嘴滑舌却不苦,偶尔失望却不怨天尤人,无论你经历了多少委屈和痛苦,或者看到了世界的阴暗面,你对世界还是有善意的,对身边的人还是温柔的,内心还是富足的,对一切还是有热情的。

我一直相信,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灰色的石头也会在寒风中闪闪发光。

底色高一作文篇7

底色是什么,是人性之根本,是灵魂深处闪着光的金子。人无底色,何以为人;人无底色,何以顶天立地?

底色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以实际行动与心血铸成并最终沉淀的产物。拥有底色的灵魂必定是深厚的。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无疑是一个拥有底色的高尚之人。他废寝忘食,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因李陵之案遭受酷刑而留下终身残疾的他,本可因此埋名于世,安稳一生,但他毅然选择了著史这一重任。顽强和坚韧便是司马迁的底色。这是流传千古的史记告诉后人的。要拥有底色,必用心血来换取,当一个人付出够多、足够伟大之时,他便自然拥有了底色。

古今中外,拥有底色者成千上万,为什么他们能够拥有底色?因为崇高,更因为奉献。不仅是付出够多,更在于其本身精神的崇高。放弃荣华富贵,志在救死扶伤的南丁格尔,以她慈祥仁爱的心与最高贵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尊敬,更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代表崇高善良的底色。虽然不是所有拥有底色的人都同样伟大,但至少他们的精神是同样的崇高,至少他们的灵魂都是高尚纯洁的。

常常在想,人拥有底色究竟意义何在?除却得到敬佩与赞美,他还不是他?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底色本身便具有价值,而人不过是这种价值的载体罢了。善良与奉献、坚韧与顽强等这一系列的高尚品格,难道没有了被修饰的人就不高尚了吗?当然不是,这些高尚的品质本身就是无价之宝,而同样底色也不是存在于一个人才具有价值、才值得敬佩。

一个人拥有底色,体现的是其自身人格的崇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同样拥有底色。国家与民族的底色,体现的是一国之本。作为一名骄傲的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的底色融为一体便是中华民族的底色。中华民族的底色比个人的底色更伟大、更崇高,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底色对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一样珍宝。

拥有的底色不论优劣,可以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也可以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因为具有了底色,一个人才具有了价值,其存在才具有了最正当的意义。人不可无底色,而国家不可无具有底色之人。底色,不过是一个“神”字罢了,“神”所代表之意是“精神”,因为精神是一个事物得以存在的唯一意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珍爱人生作文(收集28篇)

    - 阅1

    珍爱人生作文5篇1夜晚,我正在回忆白天学习的课文,突然,我想起了杏林子说的一句话: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

    我和妈妈作文(收集29篇)

    - 阅2

    我和妈妈作文篇1我很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每天放学,我最想见到的就是妈妈,只有见到她,我心里才踏实;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