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归纳(6篇)
来源: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1
1利用二次函数求解物理试题中的极值问题
物理规律和物理条件在一般情况下都制约着物理过程量或状态量的变化和发展,这些物理量的取值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才能符合实际的物理问题,然而这些取值往往就成为要求物理量的极值问题.物理的极值问题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求解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类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与数学结合的综合性强,所以给不少高中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是物理考试试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种题型在力学和电学中均有涉及.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若a>0,当x=-b2a时y有最小值ymin=4ac-b24a;若a
例题1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汽车由静止开始以3m/s2加速度行驶,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在追击自行车的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解物理试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数”与“形”的相互结合就是把物体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相互结合,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实现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的有机统一,以“形”助“数”,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化简了“数”的抽象,以“数”解“形”,利用数学规律对复杂的图形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加深了对图形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高中物理试题中一般涉及U-I图形的电学问题比较常见.
例题2如图1所示,电源电动势E=100V,内阻不计,R1=R2=100Ω,白炽灯泡L的U-I图线如图2所示,求:开关S断开和闭合两种情况下,灯泡两端的电压、流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点评本题中灯泡的U-I是非线性关系,灯泡的电阻值是变化的,不能直接利用函数模型下的方程进行求解,化“数”为“形”是首选的办法.题中列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源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然后构建图形得出交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之处.
3运用数学递推归纳法将复杂物理过程简单化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思维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典型的方法,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是数学归纳法的组成部分.不完全归纳法在高中物理试题中经常用到,归纳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快速、高效解决部分物理问题,数学归纳法适用于物理运动规律有反复性和相似性的题型,高中物理中以不完全归纳法处理碰撞类的题目最为常见.
例题3如图5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1kg的静止的木板,与右墙壁相距L=0.08m木板左端有一个质量m=1kg的小物体以v=2m/s的初速度向右滑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不会碰撞到墙壁,木板与小物体之间动摩擦因数μ=0.1,木板与墙壁碰撞后以原速率反弹,求:小物体和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所用的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木板与墙壁碰撞的次数.
解析小物体开始阶段在木板上运动,木板受到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使木板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2
如何将物理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本文试以“密度”知识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观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最根本的角度讲,物理本身就是一门观察的科学.在物理史上,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等等,都源于他们敏锐的观察.所以,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观察之中”.如,在密度知识的教学中,笔者以重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为出发点,既契合了学生的思维起点,又自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师依次出示三组物体供学生观察、比较:铝块和铜块、海绵和铁块、酱油和醋;让学生说出区分每组不同物体的依据――颜色、软硬、味道.
二、归纳――引入“特性”的概念
所谓归纳法,就是指从个别事例中概括出一般概念、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按被归纳的对象是否完全来分类,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物理中,由于某一类现象常有无穷多个事实,所以常用不完全归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开始运用简单的归纳法进行研究;现代归纳法则是由培根提出.在物理发展史上,巴末尔公式、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公式、定律的发现,都是与归纳法分不开.牛顿曾说:“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如密度知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采用归纳法得出“特性”的概念.
教学设计在上述观察的基础上,师提出问题:物质的颜色与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吗?(注:1.在问题中并不将其与“质量”直接联系;2.本例中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举例进行解释.)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物质的颜色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的变化而变化.
同理,可以得出有关软硬和味道的结论.(师以一小块海绵与一大块海绵、一瓶醋与一缸醋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关结论.)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颜色、软硬和味道相对于物质的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的变化而变化;物质的种类不同,物质的颜色、软硬和味道一般来讲也并不相同.于是,我们称颜色、软硬和味道为物质的“特性”.
三、探究――寻找新的特性
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被提出,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如密度的教学中,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核心内容.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续上一环节,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用“向杯中倒水,水的体积与质量如何变化”的问题来引导.)
(二)猜想与假设
本环节中,师可与学生通过举例进行猜想,如:设1枚硬币的质量与体积分别为m和V,则2枚、3枚……硬币的质量、体积就应该分别为2m和2V、3m和3V……,将这些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析数据,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根据笔者三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均能得出结论:对于硬币而言,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即是不变的.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其它的一般物体而言,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变吗?接着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师: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呢?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略)
四、演绎――“发现”新的特性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其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物理上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用演绎的方法将它们系统化的.
物理史上,爱因斯坦便是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础,演绎得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对演绎法有过这样一段论述:“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法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在上述探究的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中,笔者设计以演绎的方法去“发现”物质的新特性.
教学设计
师: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个比值与这种物质的量的多少没有关系.根据前面归纳得出的结论可以得出“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将称之为“密度”.
五、类比――掌握密度知识
所谓类比,是指通过联想,把未知事物对比已知事物,然后根据两者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相似或类似关系,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的一种性质.与归纳、演绎不同,它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归纳思维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44-02
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不像物理或者数学一样那么严谨,因此我们教学时可以适度从技术的培养偏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能力中,归纳思维方法是学生需要不断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实验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共同规律并进行假设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产物,更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予以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每种方法下又分为不同的方法,因此它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生活,讲解概念
概念学习是学生学习生物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又因为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很多生物概念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常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概念。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糖类以及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并能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体现C是生命的核心元素。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将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问他们说:“同学们仔细想一下,你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糖类都有哪些呢?”这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纷纷列举:白糖、冰糖、葡萄糖,等等。之后笔者又问他们:“根据你们的化学知识,在你们列举的这些糖类中你们能够写出几种糖类的化学式吗?”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笔者请了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他们刚刚想到的化学式。之后,笔者指出他们在认知上犯的小错误并进行更正,然后进一步讲解本节课要学的糖类以及它们的化学式。这时,笔者仍然没有将糖类的概念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这些糖类的化学式,让他们自己尝试对糖类进行定义。学生发现这些分子式中均含有C、H、O元素,经过归纳推理,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较规范地定义糖类。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糖类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而是联系生活常识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逐步形成概念。这样做不但能够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意识。
二、制作图表,比较异同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非常多且细碎,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以整理、总结,那么就会非常容易混淆甚至记不住一些知识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制作图表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比较异同,以方便他们记忆。
比如,P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以及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能力。上课时,笔者简单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做几道题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发现学生错得很多。他们纷纷表示知识点很混乱,分不清。这时,笔者没有责怪他们。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知识,让他们每个人都按照笔者的要求自己制作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要将之前讲解过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浓度梯度、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实例进行对比总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先互相参考并完善表格。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做了几道题目,这次学生的整体情况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不但做题的准确率大有提高,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较大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自主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归纳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必然也离不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实验数量多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实验探究。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细胞的增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并重点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个实验,即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来观察有丝分裂,这是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较难的一个实验,因此,笔者没有直接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带他们去实验室,而是先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让学生先行预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让他们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先预习这个实验。结合之前做过的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回顾归纳染色的步骤,并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思考以下问题:(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丙酮代替么?(3)若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原因是什么?(4)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提前知晓或者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都开展得很顺利,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成功观察到了有丝分裂现象。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预习,减小了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归纳实验操作知识的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实验探究大有助益。
四、提取信息,高效解题
由于学科的人文性与生活性,高中生物的题目有时不像数学一样那么简洁,冗长的题目往往会成为影响学生做题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归纳思维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高效解题。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够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上课时,在已经讲解了基本的知识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四组实验……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组;(2)B组和A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D组和B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组ABC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
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
这道题目非常冗长,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要利用自己的归纳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X得较难的地方可以来问老师或者进行小组交流。在学生的努力下,终于攻克了这道题目,也大大鼓舞了学生。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不要惧怕较长的题目,主动进行归纳,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归纳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常识可以更高效地讲解生物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之前进行实验归纳可以降低实验失败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并有效提取信息更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升华学生生物素养的不竭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熳.在归纳中提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教师,2013(25)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归纳
高考复习课,由于受课堂容量的限制,一般教师多采用演绎式教学,即先告诉学生该这样,不该那样,学生自己没有总结、归纳、提练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深刻。而归纳教学法模式是指教师利用一系列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许多个别例子中归结出某种原理或定律。此种教学法一般适用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多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某种观念的实例或特质,学生有较多机会从实践中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及活动的带领者,主要是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者课堂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具体到生物这个学科,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归纳教学法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老师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按一定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前面所说即是这一层次,当然它也是归纳教学法高层次应用的基础。所谓归纳教学法的高层次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悟,这才是实在的生成和发现训练,学生既能学得知识,又能得到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教师应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
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
(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生命的结构基础这章内容时,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来进行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学完生物的结构基础后可按生物有无细胞结构分类,对细胞生物又按真核、原核来归纳。
(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
(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等。
(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如近年来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常用的“概念图”。
(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如:对实验设计题可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牛顿是一位因创立了牛顿力学而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却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纳为机械运动,以致被恩格斯谑称为“归纳法的驴子”。在生物教学中,面对零碎的生物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把规律绝对化,把问题硬往“规律”上套而犯错误并不鲜见。因此,如何避免犯这类错误,是教者不能忽略的。运用归纳法归纳出的知识规律时,一定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不会成为“归纳法的驴子”。
归纳教学法在生物高考复习中的高层次应用,主要是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把所有知识全面地归纳,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生物教学中有许多训练学生归纳能力的素材,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材料,而只重结论的教学。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使学生归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具体的归纳方法就是从实验和观察的具体事实材料、实验数据出发,从中得出一般性和理论性结论的推理过程,而高考题中的实验分析说明题主要就是这种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高三复习课中对学生归纳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对试题按一定方式进行归纳讲解,我认为就是第一层次,高层次最主要体现在对某一题目的讲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只是第一层次,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才是高层次的归纳法。这就是俗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试卷讲评课时,对某一类型习题进行归类讲解时,统一说明正确答案不如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从中领悟该类习题的解答规律及注意事项。当然这要求老师在编制习题时,要作这方面的有意识准备,习题要典型,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5
有些知识点是从归纳中得来的。讲授这些知识点,先从其同类的众多复杂的具体知识或现象材料的认识入手,概括其共性的内在的一般的东西来,即得出新的知识。如哲学“物质”概念,就是从各种形态的具体物质中概括出来的。哲学上的所有知识点,都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共性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看来,了解各门具体学科知识就是学习哲学的前提和基础。归纳新知识点,首先必须选取恰当的具体材料。要概括其共性东西,二者缺一不可。后者是关键,需要师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筛选、分析、综合。
有的知识点是从已知知识点中演绎出来的。例如前面讲到的“物质”概念,知道了它是“不依赖于人意识但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之后,我们从中就可以演绎出:物质可以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可知的,即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同时也为后来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学完一个知识点,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还应加以引申演绎,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在哲学教学中尤其注意哲理的运用,要从一般性方法论引申出具体方法论。诸如教育意义、我们应该怎么样、经验教训等,防止犯“理论与设问两张皮”式的错误。
在文科综合教学方面,综合性材料的处理,也应坚持归纳与演绎。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中归纳概括哲理自不必说,运用哲理指导涉及上述具体学科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需要演绎推理,即共性的哲理演绎为具体的与设问相符合的具体化语言表述。这一点是近年来高考学生丢分最多的地方。以朝鲜半岛问题为例,从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的停战协定、撤军朝鲜到今天中国关于朝核问题三个基本立场中归纳并认识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个基本点。又可以从这一外交政策进一步理解我们目前有关朝鲜问题的态度、主张和声明,这就是演绎和推理。
生物知识点归纳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对比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C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是职业高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职校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底子薄,这就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对比归纳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一、对比归纳法的内涵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比法是科学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一种研究方法。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最终结论的方法。所谓对比归纳法是在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对比归纳法是对比法和归纳法的综合运用。把对比法和归纳法联合起来使用,可以通过对比,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或知识区分开来,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这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比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归纳法教学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学习、前后连贯、识同辨异、探寻规律”。它的程序为“学生自我感知――师生辨别对比――教师总结归纳――探寻规律――学生理解巩固”,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巧用对比归纳法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为学贵慎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第一章是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而第一节课就介绍了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即开路(空载状态)、短路和通路(有载状态)。电路图如图所示:
其中Ec是直流电源,S是开关,R是电阻,FU是熔断器。如果照本宣科,这个知识点几分钟时间就能讲完,但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吗?因为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学生连接电路时照样乱接,短路和开路情况经常发生。从表面上看该知识点简单,实际上它内含和引申的知识点却很多,我讲该内容时一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先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连接一种不同状态的电路,并且把电阻换成小灯泡比较好观察到实验现象,接着通电,让大家对比三种状态下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得出以下现象:开路状态下(又称断路)灯不会亮;通路时灯泡正常发光;短路时不光灯泡不会亮,熔断器还烧断了。但是现在的家庭线路中不装保险丝了,因为更换起来比较麻烦,一般在配电箱中安装空气开关,当出现短路时,空气开关断开,切断电路,就是俗称的跳闸,等检修好电路再把开关合上即可。如此,一个知识点通过实验对比,加以归纳,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现象和实例,即使是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2、巧用对比归纳法辨析异同,有利于知识对比深化
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对比归纳法,对相近的、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发现知识间的个性和共性,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使学习达到深化。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教学中,电阻、电感、电容等负载元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电路的功率计算等内容比较相近,学生最容易弄混淆的,在做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在讲到此知识点时我是利用先对比再归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纯电阻交流电路学生比较好理解,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I=U/R在这里继续适用,只不过I和U要换成相应交流电的最大值或有效值。电流和电压是同频率同相位的,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出来。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总是消耗能量,所以只有有功功率,而无功功率为零。在纯电感电路中,是电感对交流电路有阻碍作用,称为感抗,单位也是欧姆,这和电阻的单位一样。流过电感器电流iL的有效值I=U/XL,也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一样,对比前面的知识,这个公式也不难理解,把电阻换成感抗即可。至于电压UL和电流iL的相位关系在实验中用双踪示波器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们的频率相同,但电压超前电流π/2。和电阻不同,电感是储能元件,和电源不停地进行能量转换,所以只有无功功率,而有功功率为零。接下来的纯电容电路的知识我几乎没有花太多时间,对比前面的所学大家自然就掌握了。
3、巧用对比归纳法实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对比归纳法,通过不同实验现象的对比,能够很好地识别和检测一些外观类似的、学生易认错的电子元器件,从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发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光电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在电子电路中经常使用,所以这些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很重要。在实验课上我先讲了它们的种类、极性、符号和作用等理论知识,接着把相应的实物发到学生手上,有不少学生发现发光二极管的颜色很漂亮,有红、绿、黄、蓝等颜色,但是有一种白色透明塑料封装的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颜色和外形很类似,如果不仔细观察,学生会把这两种二极管弄混淆。为了更准确地识别它们,我让学生用万用表来测量,根据我讲的理论知识,学生知道光电二极管的PN结面积较大,可以通过管壳上的一个透明窗口来接收入射光,在测量时,当施加反向电压时,有光照时其反向电阻小,表针偏转的角度大;无光照时其反向电阻大,表针偏转的角度小,即管子对光照比较敏感,并且光照越强,这种现象越明显。而发光二级管的正反向电阻和光照没有关系,测量时不管有没有光照,万用表的表针都指在同一个位置,这个实验很简单,现象又特别明显,并且这两种现象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二极管。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要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实际出发,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收集4篇)
- 阅0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篇1根据20xx年度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评议的基本内容,对自己近两年来(20xx年7月至今)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

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收集3篇)
- 阅0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篇1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今年的____月____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经党组织的批准,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兴奋之余,我也感觉到压力.....

保育员工作总结(整理6篇)
阅:0保育员工作总结时光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总结一个学期工作的时间了,作为一名保育员。我在领导和各班老师们的共同....

生物知识点归纳(6篇)
阅:0生物知识点归纳篇11利用二次函数求解物理试题中的极值问题物理规律和物理条件在一般情况下都制约着物理过程....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收集2篇)
阅:0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篇120XX年2月22日、23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农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惠农区第三批骨干教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