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整理9篇)

来源: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

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个橙子,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请学生比较判断出哪一个是真的,哪一杯是假的。为什么说这一个是真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什么观察方法)小组讨论回答。

2、谈话:用眼睛除了看颜色还可以看什么。形状、颜色、大小。请一个小组上来看。

3、提问:光用眼睛看我们能区分吗。

4、总结:学生回答用鼻子闻气味、摸粗糙程度、冷热程度,尝味道。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感觉器官没有用到。

5、总结:认识物体的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对于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尝和闻,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6、组织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

7、明确本课研究的问题:水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今天老师带来四个杯子,可是我今天要找水时遇到问题了,你们可以当老师的小帮手吗。出示四杯液体,让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然后分小组活动。

让学生用眼观察颜色和是否透明(水——无色、透明;牛奶——白色、不透明);“水和白醋”——让学生用鼻观察气味(水——无气味;白醋——酸味);“水和盐水”——让学用嘴观察味道(水——无味道;盐水——咸味)从而概括出水是什么样的。

2.带领学生一起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

3.总结: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

[设计意图:选择牛奶、盐水、白醋、水四种液体,利于学生用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与辨认。在辨认过程中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水的基本特征。]

三、联系生活、认识液体

1、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观察水的形状的变化

2、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说说瓶子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先观察三个瓶子,找出它们的不同——形状不同。

3、教师演示:将染成红色的水依次倒入四个瓶子中。

组织学生观察并画图。

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瓶子中的形状,并用水彩笔画出来。

4、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并得出结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设计意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抽象,通过玩一玩、画一画的活动,形象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就呈现瓶子的形状,说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握一握水,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感知水的流动性特点

1.请学生在水龙头下面握一握水。

2.组织学生在手背上滴水,观察水的流动。

3.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手握水”和“在手背上滴水”活动,细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从高处往低处流,完善对水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五)总结升华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谈话:水的秘密还有很多。我们以后还要继续探讨。在探讨水的秘密时,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安全,要远离危险的水域。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用证据说明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1号材料袋

演示材料: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水

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教师指导:

●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

●“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

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

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

二、活动二:辨水识水

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吧。

1、提出任务:

(牛奶、醋、水、食用油、盐水)

师:每个小组桌上有五杯物质,分别标明了1、2、3、4、5号,其中就有纯净水,我们试着找找纯净水。大家在找的过程中觉得可能是纯净水的放桌面,觉得肯定不是纯净水的交上来。

2、分组活动:

(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说说方法和理由。

(3)回顾刚才的活动,你们刚才是用了哪些方法找到这杯纯净水的?首先用的什么方法,然后用的什么方法?填写记录单。

(引导学生分析辨识的顺序,什么样的顺序更合理、安全、快捷。最后能得出人们辨识时一般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尝的原则。)

三、活动三:水占空间

1、观察魔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塑料盒,(展示一下)里面是空的。下面,我要表演一个魔术。我先往里面装几个大石头,装满了,还能装这样的大石头吗?再装一些小石头,不能装小石头了。还能再装一些细沙吗?细沙也装进去了,又装满了。还能装吗?装什么?为什么还能装水?

(里面还有空间,水因为可以流动,还可以装进去,水可以占据里面剩余的空间。)

2、归纳概念:

师:适时板书,水占据空间。看来大家对水的认识又进一步了,有了新的.发现。

师:反过来,假如:先装满水,还能装石头吗?

四、拓展:说说大自然哪里有水

1、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水。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水?这些水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利用PPT出示一些自然界中水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图片或资料中,可有隐含水的形态变化的内容,如教材展现的有晶萤剔透的露珠,也可以展示雪山上覆盖的冰层,以此拓宽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气泡图形式板书水的特点

2、比较水的多少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

1.聚焦分类话题;

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

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

(2)科学探究

1、能够辨别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

2、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历较长时间地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

(3)科学态度

1、树立长期观察、如实记录的意识。

2、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3、愿意倾听他人诉说的观点,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4)STSE

正确获取天气信息能为生活带来方便。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引课用的玩偶、关于本课的课件(天气的图片、天气符号)

学生准备:便签纸(画天所符号)、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有一天,小羊苏希遇见了小兔瑞贝卡,于是他俩在树林里愉快地玩耍起来。不一会天上下起了雨,他俩赶忙躲进了一个山洞里。在山洞里他俩还商量着第二天仍在这里一起玩。小羊苏希说:可是如果第二天还会不会下雨呢?2、孩子们,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预设:看看第二天的.天气怎么样?看看天气预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大家说得对吗?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

(二)新课学习

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1)这是什么天气?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

(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①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②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

(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最后出示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5)看符号认天气: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3.指导学生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

(三)课后延伸: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

(1)指导学生观察一天的天气: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9点、12点、下午3点)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地,每天7点)小结观察一周的注意事项。课后观察,坚持。及时记录和交流。让学生说说第二天的天气如何。根据图片说说是什么天气?(预设:太阳没有被云遮住)(预设:太阳被云遮住了)学生试画,然后交流。找出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1)亲自观察、测量。

(2)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天气预报。

(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预设:不同)(预设:不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考查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升归纳总结能力。考查学生心里想的与画的是否一样。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回答中获得成就感。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养成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

板书:

《天气的影响》四维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表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

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教学准备

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看图猜谜的游戏,谜底只有一个字,你们猜是什么了。(出示图片:小河、海洋、雨水、小溪)

2、提问:那你在生活中哪里地方用到过水。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1、出示四杯液体(编号1—4),你能找出哪一杯是水吗。为什么。

2、我们先看看,你觉得哪一杯不是水。(4号是白色的,不是水。)1—3号哪一杯是水了。(通过颜色来判断。)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一根筷子放到水中能看都便是透明的。透明的物体是不是就是没有颜色呢。

(出示红色颜料水,用筷子试一试,透明与有颜色是不一样的概念。)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有别的方法把不是水的排除掉吗。

强调不能随便的闻和尝,还记得一年级学生的科学的尝和闻吗。(通过视频引导学生科学的闻和尝。)

3、分组利用先看、后闻、再尝的方法找出哪一杯是水。

4、带领学生一起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三、观察水的形状的变化

1、出示四个瓶子,看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把水倒进五角星瓶中,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它的形状画出来吗。

再倒进三角形瓶子里,现在又是什么形状的,也画在你的记录单上。再倒进其它形状的'瓶子,并画出来。

提出问题: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四、感知水的流动性特点

1、如果把水龙头打开,水会怎么样。

水会流得到处都是。

那你能抓住水吗。谁来试一试,尽你所能抓住水。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水抓不住,从边缘流下来了。

2、小结:水会流动。

3、自然界中的水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4、(通过视频了解滴管的使用。)教师再次示范滴管的使用。

学生利用滴管滴水,观察水的流动。

五、总结、

谁能根据气泡图来说说水的特征。

课后作业:

①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②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将你了解到的水的样子说给大家听。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9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期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收集8篇)

    阅:0

    期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篇1岁月如梭,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冷静的思考和进取的动力。在这....

    一年级科学教案(整理9篇)

    阅:0

    一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战胜困难作文(收集9篇)

    阅:0

    战胜困难作文篇1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走的路不可能总是平坦的,每个人必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你应对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