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概念(6篇)
来源: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1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MIS)在高职院建设中具有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阐述西部落后地区高职院MIS建设的现况,对西部落后地区高职院MIS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MIS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MIS建设
1MIS的概念和发展
1.1MIS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教育管理借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衍生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界定。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EMIS是在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1.2MIS的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蒙就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1970年瓦尔特・肯尼万明确定义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随着以PC机、和其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产生和迅猛发展,使全世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信息产业革命,开始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在中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90年代起西部地区的高职院也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的管理。
2当前西部地区高职院MIS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1西部地区高职院MIS建设的意义
(1)MIS建设显著缩小了西部地区高职院与先进地区职院的差距;(2)推动了西部地区高职院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3)MIS建设能大大改善西部地区高职院人才培养环境,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4)西部地区高职院科研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5)丰富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园文化生活;(6)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7)MIS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
2.2西部地区高职院MIS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西部地区高职院的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方式是静态和线性的封闭管理。MIS在西部高职院中的使用情况不理想,存在系统适用性差、信息共享度不高、开发维护困难等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要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需要加强MIS的建设,促进管理模式和观念的转变。
(1)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园网已经普及,但资源利用率低。从2001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有利地促进了西部地区高职校园网的建设,但从校园网的发展现状来看,西部地区高职院的校园网主要介绍性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校园网的设备档次低、数量少;网络覆盖面低;校园网的应用水平较低;与CERNET联网速率太低;人才严重不足,网络维护水平较低等。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虽然配备,但是信息共享水平低下。校园网上的管理信息零散地分布在校园网的各个部门栏目中,既没有统一的管理,也不能及时反映教育管理的动态信息,不能满足高职院管理的需要。西部地区高职院在MIS建设中,还存在着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自身的特色,例如本院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人员素质等进行MIS建设。
(3)MIS体制建设不完善。西部地区高职院的MIS一般由网络中心(中心机房)、信息中心和计算机中心(实验中心)组成,网络中心一般负责网络的设计开发、布线,基础设施的配置、系统运行的测试,以及系统维护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责权利分离,MIS体制建设不完善,同时相关技术人员的经验和认识不足,对MIS的整体化、系统化无法充分领会。
3西部地区高职院MIS建设的策略
首先,西部地区高职院在MIS建设中,要始终遵循以下八条基本原则:根据需求统一规划,以最大效益为目的分类进行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验收;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遵循开放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其次,西部地区高职院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园网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切实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规范统一管理,加强安全保障,确保经费投入,提高校园网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校园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总之,西部地区高职院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本院的实际需求出发,大力开发各种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网络应用,切实提高应用水平,推动本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2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假设;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FASB在其构建的会计概念框架中不再提及会计基本假设;IASC在其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忽略了会计基本假设,只提及从属于会计目标的基本假定。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削弱会计假设在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难以理顺会计目标与会计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二者的逻辑关系可表述为: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唯一逻辑起点;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会计假设需要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来提炼、修订或补充。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自1973年成立以来,共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其具体内容包括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等。令人不解的是,这7份概念公告均未提及通常被认为是重要会计理论要素的会计假设。国际会计委员会(IASC)于1989年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了“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两项基本假定(underlyingassumptiongs),这一提法,既未使用“会计假设”(Accountingpostulate)这一概念,也未提及“会计主体”、“货币计量”等几个被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
对于FASB及IASC对待会计假设的态度,人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会计假设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会计假设”实际上是一些不言自明的前提,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FASB不使用‘会计基本假设’的概念,并不等于否定会计的基础性概念――基本假设的存在。”并认为,FASB在研究会计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时,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涉及了会计假设概念。
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选择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理论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之一。正如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科斯(RonaledCoace)在其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所说:“过去,经济理论一直未能清楚地陈述假设,经济学家们在建立一种理论时常常忽略对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考察,以至于由于缺乏对理论所依赖的假设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然而,对会计这样一个信息系统进行理论概括时,到底应以假设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还是应以目标为逻辑起点,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
(一)假设起点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下运行的系统。系统按照其形成方式可分为天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天然系统自然形成,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等,人们只能利用或适应这一系统,而不能创造这一系统。若想利用这一系统,必须首先了解其功能及其运行环境,然后才能提出相应的任务或要求。以牛为例,要想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首先应了解牛的特性及功能,然后才能根据其食草可产奶、力大可耕地的特性对其加以利用。在这里,其自然特性就是一头牛可资利用的前提,当然并非每一头牛都可以用来耕地,也不是每一头母牛都可以产奶,但我们仍可以对牛的这一特性进行假设,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牛都具备这样的自然特性。因此,对于一个天然系统来说,人们只能根据一系列既定的前提,提出相应的利用目标,由于这些既定的前提通常可以用“假设”来描述,因此,对一个天然系统来说,其理论概括应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然后才能据以设计或提出“目标”。人造系统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制造出来的,如机械系统、管理系统等。对于一个人造系统来说,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构建这一系统,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因此,目标是人造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它要素的基础,因此,人造系统的理论研究起点只能是“目标”。会计作为一个典型的人造系统,显然不能以“假设”为其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
(二)目标起点论
自1973年FASB成立并发挥作用以来,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逐步为世人所接受,从而使会计目标起点理论成为共识。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K.S.Most)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在过去10年中,几乎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只有会计准则以一致的目标为基础,才能成为有用的或有效的。”1977年,亨德里克森(Hengdrike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也认为:“任何研究领域都要以阐明范围和确定的目标为出发点。”这是因为人们只有有了某种要求才需要设计建造某一系统,即所谓提出目标;为了保证系统按照既定目标运行,就必须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及运行条件提出要求,这就是假设;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现机制,即所谓方法和规则,因此,对一个人造系统来说,其理论要素的构成及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提出目标设定前提选择方法制定规则。
然而,对于会计这样一个并非新建的人造系统来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必须受既定前提的制约,而这种前提往往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货币计量”是约定成俗的会计前提,会计目标的提出显然不能脱离这一既定前提,否则,就难以称之为会计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有人认为目标与假设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假设或设定的前提在前,而目标在后。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强调以目标为理论研究起点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才回避了会计假设这一基本问题。
(三)双重起点论
葛家澍、杜兴强教授认为:“假设与目标基本上属于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同一层次(最高层次),假设至少决定财务会计的范围和特点。”依据这种观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见图1)
按照他们的解释,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就像是在地基上建立的大厦,而地基就是会计假设,“正如大厦的构建离不开地基(因为不能在半空中建立高楼),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不能离开假设,但是财务会计系统怎样建立,提供什么信息,供谁来使用,又都必须考虑并决定于财务会计的目标。”这种观点貌视合理,但一种理论同时有两个同级的逻辑起点却难以让人信服,因为按照逻辑常识,要么是先有一块地基,然后考虑怎样在这块地基上盖大厦;要么先有(建大厦的)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基,也就是说,若自己有地基就在自己的地基上建大厦;若没地基,就想法买一块,然后再在该地基上建大厦。前一种做法实际上是假设起点理论,而后一种情况则是目标起点理论。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假设的逻辑关系
(一)会计目标的确立
对于一个人造系统来说,目标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对这一系统的要求,它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选择并决定系统其它要素的基础。因此,会计理论的构建只能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而不可能以其他要素或同时以多个要素为逻辑起点。当然,以目标为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脱离该系统约定俗成的前提,随意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因为财务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根据人们的意愿新创立的,而是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在其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计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发挥作用的形式和范围,如以货币为基本计量手段;以复式记账为基本方法,并对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等。会计目标的提出显然不能偏离这些范围或方法太远,否则,所形成的理论或方法就很难称之为会计。也就是说,在会计目标提出之前,大致存在一个约定成俗的范围和界限,这一界限和范围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已被概括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根据这一约定成俗的范围和界限,人们提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在这里,这些模糊的范围、界限或概念是会计目标提出的依据,但还不能称之为会计假设。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目标是根据一些约定成俗的范围和概念提出来的,就说是以“假设”为前提。事实上,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会计目标”被视为首要的会计理论要素之前,复式计账方法、持续经营及权责发生制等会计概念或方法早已存在并发挥作用,人们显然不能因为这些概念或方法在会计目标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就否定会计目标起点理论的意义。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人们需要根据目标的要求,对会计系统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环境进行总结、提炼,并对原有的概念按照会计目标的要求进行修订,即提出假设,然后根据目标的要求选定方法,制定或修订规则,从而使原有的模糊不清的概念、前提、方法和规则变得更为清晰和规范,从这种意义上说,目标显然是假设、方法、规则等理论要素的存在依据。
(二)会计假设的性质及结构
在会计目标确定之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极为复杂且缺乏稳定性,为了确保会计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正常情况和一般趋势对系统的运行条件或外部环境做出合乎事理的判断并提出要求,这一推断往往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建立的前提。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就应该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首先,为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总目标决定了能够输入会计系统的信息只能是会计主体范围内发生的信息,会计主体以外的信息,包括企业投资人、关联方,以及企业员工个人的经济信息都不能输入该系统,即所谓“会计主体”假设。其次,会计目标还决定了会计系统加工处理的信息只能是货币表现的信息。因此,能够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只能是货币信息,其他计量单位表示的信息,如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信息,通常不能输入会计系统,并由会计信息系统来加工,或者说,此类信息充其量只能作为会计信息的注解或补充说明,即所谓“货币计量”假设。由于“会计主体”与“货币计量”对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做了最基本的限定,因此,这两项假设一般又被称为“基础性假设”。
当符合条件的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转换,以输出符合会计目标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加工转换会计信息的方法主要是确认和计量,而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建立在一些预先设定的基础之上,如为了能够正常地对资产进行计价,必须设定企业是能够持续经营的,即所谓“持续经营”;为了能及时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分割为相等的期间,即所谓“会计分期”;国际会计准则中还提及一项基本假定,即权责发生制。确切地说,权责发生制应该属于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一项会计确认原则,而不是作为方法基础的技术性假设。这里需要提及另外一条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技术性假设――市场价格假设。市场价格假设是指会计计量数据均应来自于因交易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可以是已发生的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也可以是未发生交易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一假设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的会计数据均来自市场价格;二是资产负债的价值应随其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一般地讲,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价格假设只包含第一层含义,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价格假设则同时具有两层含义。市场价格假设对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及会计方法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假设为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它表明会计数据只能来自于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交易基础的其它任何数据,如估计数据、预测数据等,不足以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数据;其次,这一假设使会计目标与会计计量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协调一致,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三)目标与假设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及其他理论要素的关系可用下图描述:
如图所示,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其它理论要素的逻辑起点;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会计假设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来提炼、修订或补充。如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会计主体”既可以是典型意义上的法律主体,也可以是由多家企业通过控制与被控制连接起来的企业集团;再如,会计目标要求会计系统能够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能够充分反映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而要求会计的计价依据,应建立在“市场价格”假设基础之上;会计假设大致包括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设两个层次。处于会计假设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假设界定了那些会计信息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具体包括“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这两项假设是会计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典型标志;方法和规则是会计目标的实现手段,处于会计假设第二层次的技术性假设,是为建立方法和规则而设定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市场价格”,技术性假设是确立会计方法和加工规则不可缺少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78.
[2]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37.76.
[3]K.S.Most,AccountingTheory.p.1982.147.
[4]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王澹如、陈今池译)[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87.78.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3
关键词:信息检索技术;基于关系;ir
一、引言
在众多的文本信息处理技术中,ir技术是最常用,也是大规模文献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发展,ir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如使用web搜索引擎或查找邮件。ir技术在巨大需求下迅猛发展,压倒传统的数据库搜索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息获取途径。
二、基于语义的ir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符号背后代表的语义信息。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事物总存在着基于广泛共识的本质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即一个事物的概念,用概念代表事物而不是用符号,可以避免通信或科研中由多词同义和一词多义带来的歧义问题,有利于人们对事物达成统一的认识。事物、概念和符号的联系和区别。
概念一般是公认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却不易使用,如果给每个概念一个唯一的id标识,则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基于语义的ir技术使用umls,wordnet等本体库作为语义的基础和标准,在语义层面上理解和处理查询或文本。例如,在一次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输入的查询是:计算机(符号),可知他的查询本意是查找名叫“计算机”或“电脑”(符号)的“用来计算的仪器,尤指可进行高速数学或逻辑运算或汇编、存储、整理或处理信息的可编程的电子机器”(概念)对应的相关文本。如果上述概念有一个公认的唯一的概念id:1234(概念与概念的id的对应关系一般由本体库收录),则用户输入“计算机”作为初始查询时,系统确定对应的概念id,并应用这个唯一id进行检索。
三、改进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
传统的ir用词汇项表示文本,后来改进为基于语义的方法,用概念(concept)表示文本,近年来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考虑了概念间的关系,把ir技术提高到新的层次。但是这种被称为基于关系的ir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关系”,因为系统根本不能提取出“关系”本身。关系获取(capture)是极富挑战性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基于对关系(relationship)的以下认识:
1)关系分为固有关系或长久关系(intemal/permanentrelationship)和临时关系(temporaryrelationship)。
2)ir领域的关系抽取有别于ie的关系抽取,由于二者的功能和目的不同,后者偏重于固有关系或者长久关系,在抽取出的实体的基础上,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知识库或机器学习,获取实体间的关系,其中关系的类型可采用ace测评给出的预先定义。
3)在ltmls,wordnet中记录的一般为固有关系,不同于文本中出现的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一般由动词表达),是经过专家论证过的确实存在的知识。umls中的关系是定义在语义类型上的关系(如:isa);wordnet中定义的关系是相对于词性的(例如名词存在反义、上下位、部分整体、属性关系)。
4)在文本中多数的概念对(指在一个句子中的两个概念)间的直接关系(指与概念在同一个句子中的关系)为临时关系,这类关系还未得到专家的验证,还未固化为长久或固有关系。ir主要用于发现和检索后这一种关系,固有关系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一)基于关系的查询与文本的表示
(1)查询与文本的类型
1.查询具有多样性:
1)项查询(termquery):这种查询方式还在普遍使用,其特点为多个(>=1)查询项(term)组成一个查询,项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强的关联。
2)问句查询(questionquery):问句查询是近年来应用的趋势,很多解释叙述型查询都可以转化为问句形式。
(2)查询与文本的三元组表示
1)概念的表示:鉴于基于关系的ir系统要在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关系,所以应该支持对概念的表示格式,其中cui(uniqueidentifierofconcept)是概念的唯一识别码,tui(uniqueidentifierofsemantictype)是概念的语义类型的唯一识别码,str(string)记录文本中出现的字符串,attribute记录文本中概念的属性(不同于umls定义的attribute),location用来记录概念在文本语句中的偏移量,用以定位概念对(conceptpair)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检索的未知(unknown)信息,未列出的概念和关系的参数取值为空。
2)关系的表示:其中关系是原子关系(atomicrelation),即关系中无并列成分,是保证完整语义的最小单位;rcui(uniqueidentifierofrelation)是关系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概念在wordnet中的唯一识别码,@rcui(uniqueidentifierofrelation'shypernymy)。
(二)关系的抽取与整合
1、抽取关系
首先,动词也存在同义词和近义词,但是对于名词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某些领域本体库已经给出了它们对应的概念及其编号(umls中记为cud,大大减少了多词同义、多词近义而词形不同带来的麻烦,但是这些本体库并不涉及动词;其次,有些其他词性的词,如某些特殊的名词代表某种动词的涵义。如果将此类情况忽略,一定会影响检索性能。但是,如果可以根据同义近义将关系归类编号,压缩为数量不多(umls中有50多个)的语义关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处理体现关系的动词的最实用的方法。幸运的是wordnet提供了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机制,我们的系统就是将领域本体库umls和广泛本体库wordnet结合起来用于概念和关系的抽取。
2、表示关系
获取关系的工作完成后就要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关系,关系表示的正确性和简便性直接影响了irir系统实现的复杂度,也关系到检索的性能。
(三)关系的整合
首先计算概念对的中心位置;关于概念配对,我们采用关于实体一实体关系生成的方法。概念对(conceptpair)与关系列表(relationlist)中第n个的关系组合形成三元组,即表明该关系与概念对在同一个句子中,并且距离概念对的中心位置最近。在得到triple三个分量的值以后,就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界定与triple对应的文字段(passage)的偏移量和长度了。文字段的界定策略有多种,本文使用的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组成文字段的策略,即文字段的起始(offset)是关系所在的句子的偏移量,文字段的长度(length)是该句的长度。
(四)相关判定一排序机制
相关判定一排序原则:1)匹配最佳优先原则:文本triple匹配上查询triple的分量越多排序在前:2)概念匹配优先原则:概念包含的专业信息更丰富,因此匹配时概念较多的文本triple排序在前,只有关系分量匹配上的不判定为相关;3)当topic处理为多个triple,每个triple按相同权重(=1)分别进行检索。
相关判定一排序(judgingesranking)方法将第k个文本triple比对第i个topic的第j个查询triple,根据匹配上的分量类型和数量打分,概念分量匹配上多的分值较高(=文本triple[k]分值*加权值0.4,文本triple分值即为该triple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关系分量匹配上的分值较低(-文本triple[k]分值*加权值0.2):对于查询triple中关系是多义的情况,首词义(a)或次词义匹配上时文本triple的排序计算公式(见算法2中式((1))的加权值((weight)分别为1和0.4,对于关系是单义的情况,排序计算同(a);合并处在同一文字段的不同triple,累加其排序权值(rankvalue),最后按分值高低提交triple对应的文字段(即triple表达式中的passage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CAA框架体系;核心技术;价值供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66—08
1
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
1.1
智慧旅游的起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smarterCities)”。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城市的举措。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专家对“智慧城市”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从城市角度,“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的已有成果。因“智慧旅游”是一项侧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惠民工程,将“智慧旅游”在城市视角下纳入智慧城市有助于明确建设主体并集约资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特性与需求差异,“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旅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并不仅发生在城市,前者要比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1.2智慧旅游的发展条件
智慧旅游概念源于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但其发展的推动力依托以下六个方面:(1)全球信息化浪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3)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促成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4)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旅游者的信息手段应用能力,使智能化的变革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5)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智慧旅游的应用载体;(6)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旅游者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
2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2.1
智慧旅游概念评述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5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2.1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3.1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为学术机构冠名以会计信息化并非文字游戏,学术机构担负着对本学术圈内学术研究正确引导的重任,学术机构的命名体现着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因此,适时转换名称是学术机构的必然选择。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6
关键词: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UML;本体
中图分类号:TP271+、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2.014
ResearchontheConceptualModelingMethodinDistributedMultimediaInformationSystemfUDa-jie(JiangxiVocational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Jiujiang,Jiangxi,332000)
【Abstract】Conceptualmodelingistheimportanttechnologytoimprovethequalityofdemandanalysis.Thereareproblemsinthe
distributedmultimediainformationsystem,whichincludeheterogeneity,differentformaofmassdataandtime-spaceinconsistency.thispaperintroducessomecommonconceptualmodelingmethodssuchasstructuredconceptualmodeling,object-orientedconceptualmodelingandontologyconceptualmodeling,thendescribesandrepresentstheconceptmodelofthedistributedmultimediainternetteachingsystemusingUMLclassdiagram,andestablishesthetranslationofUMLclassdiagramtoontologymodel.
【Keywords】Distributed;MultimediaInformationSystem;conceptualmodeling;UML;ontology
0引言
多媒体信息系统涉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特别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其数据结构的复杂性、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交互实现的实时性对系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加剧了系统开发的难度。实证研究表明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是由需求的不准确和不完整引起的,在开发的早期阶段的质量保证要比在末端测试的效益高出33倍多[1]。而概念建模是提高需求分析的质量的重要技术。研究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方法,对于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开发、引进、改造、标准化和集成都具有积极的质量保证作用。
1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面临的问题
文献[2-6]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建模进行了定义,不难发现,信息系统的概念建模是并不考虑系统底层的具体实现技术,它从需求的角度表述了系统的主要特征并形成抽象的轮廓。对于多媒体信息系统而言,概念建模并不涉及到媒体存储、转换、检索等相关的技术问题,但需考虑媒体的相关应用和类型。要在一个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中实现各种多媒体对象的集成、同步、交互和展现,就必须为其建立一个独立于现实环境的抽象的表示模型。当前,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分布式系统的异构性。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跨平台的特点,涉及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网络协议标准和不同的数据库,从而产生各种异构,导致应用系统开发的复杂化。
(2)海量数据存储和格式的差异性。多媒体数据有别于一般数据,它集成多种形式的内容,其数据量是海量(MASSDATA),数据量大,且数据格式差异极大,不利于信息系统的组织和存储,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
(3)时空的不一致性问题。很多多媒体数据带有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如音频数据、视频数据、图形数据,在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中,由各计算节点的计算延时、网络传输延时、节点空间坐标系不同等容易造成的时空不一致问题,从而影响概念建模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2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方法介绍
概念建模方法是提供使用概念建模语法的程式,通常主要规定如何把对一个领域的观察结果映射为概念模型[7]。从上世纪70年代起新的概念建模方法开始激增,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000多种概念建模方法,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增长[8]。文献[9-11]结合应用领域对概念建模方法做了实践性研究,从理论上讲,当前概念建模方法主要有三种:结构化概念建模、面向对象概念建模、本体概念建模。
(1)结构化概念建模。即根据“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采用自顶将整个系统功能划分成一系列实现独立功能且可相互调用的模块,用模块结构关系来表示系统模型。但其存在“需求冻结”的隐患,不适合结构复杂的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
(2)面向对象概念建模。使用类、对象、继承和消息机制进行概念建模。分析阶段通过类或对象的认定,确定类之间(或对象间)关系,然后对它们的属性、所提供的方法和所需要的方法进行描述,并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得到类(或对象)结构。面向对象概念建模,就是要将类和对象映射为概念,只要找出类和对象并建立了类结构,也就建立了概念模型[12]。面向对象建模单个对象表示的行为粒度过于精细,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总体结构,容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及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
(3)本体概念建模。通过对静态的领域本体和动态的任务本体两个部分进行分析描述,并结合用户需求分析,获得语义层面上的概念模型;借助本体描述语言及建模工具将概念化的实体与过程图形化表达,形成具体的功能模型[13]。本体作为共享概念形式化建模工具,可增强系统模型的语义表达能力,以便更好的消除语义差异,实现不同系统间的知识共享和互操作,是未来建模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4]。
3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概念建模实践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发现几种概念建模方法各有所长,下面笔者以分布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课程实例为例,简要说明面向对象概念建模念建模方法与本体概念建模方法的具体应用。
3.1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概念建模
UML是国际对象管理组织OMG制定的可视化建模语言标准,主要用于面向对象建模,UML的核心是以面向对象思想来描述客观世界,即通过类图、构建图、部署图等表示系统静态结构的静态模型和对象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体图、活动等表示系统动态结构的动态模型来描述系统的及其内在的联系。其中,UML类图是面向对象概念建模的核心,对于系统的核心概念,用类、属性和方法表示,概念间的关系主要采用聚合、组合、泛化(继承)以及依赖、关联等关系来表达。
基于UML的概念建模,主要用于系统需求与分析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它只对问题域的对象(现实世界的概念)建模,而不考虑定义系统中技术细节的类(如处理用户结构、数据库、通信和并行性等问题的类),从这一点上来讲,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比较适合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概念建模。同时,UML统一了Booch、OMT和其他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汇集了面向对象领域中的多种思想,为概念模型的表达提供了科学的、通用的、标准化图形符号表示,并能被交互的可视化建模工具所支持,使得领域内的系统相关者都可以通过概念模型了解相关概念。另外,UML包括概念的语义、表示法和说明,提供了静态、动态、系统环境及组织结构的模型。图1为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类图表示的用户(User)概念模型。
图1网络教学系统用户(User)类图
3.2类图与本体模型的转换
在信息系统领域,本体的核心是描述领域的本质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是领域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15]。本体表达的概念间关系通常包括部分关系、所属关系、实例关系、属性关系。比较本体与UML类图,可以看出:本体中的类或概念相当于UML中的类,以及类的属性和方法;本体中的基本语义关系可以与UML类图中的关系相对应,比如,部分关系可以对应类图中的聚合或者组合关系,所属关系对应类图中的泛化(继承)关系,实例关系可以对应UML中的类与对象的关系,属性关系实际上对应一个类图中类与其本身属性的所属关系[16]。将图1中的类图转换为本体模型如下:
O-User=
至于本体概念建模的实现,一般采用OWL(WebOntologyLanguage)标准描述语言完成。OWL本体包括类、属性和它们的实例(即个体)的描述,通过采用OWL对复杂的跨平台、异构性的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系统概念模型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使得系统概念模型表达为语义和语法准确规范的领域本体,能够被计算机自动识别处理,在同一领域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共享知识,从而有效保证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具体实现可参考其他相关文献[18-19]。
4结束语
信息系统建模,实际上是对信息系统进行认识、描述、分析并抽象表示的过程。对于复杂的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如何综合权衡各种概念建模方法利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直接影响了未来系统质量。本文结合UML类图对面向对象概念建模和本体概念建模做了具体的实证分析,下一步笔者将结合OWL语言针对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建模做进一
步研究[19]。
参考文献
[1]MoodyDL,ShanksGG.Improvingthequalityofdatamodels:empiricalvalidationofaqualitymanagementframework[J],InformationSystems,2003,28(6):619-650.
[2]MylopoulosJ.Conceptualmodelingandtelos.LoucopoulosP,ZicariR.Conceptualmodeling,database,andcase:anintegratedviewof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J].Wiley,NewYork,1992.49-68.
[3]孙凡.信息系统概念建模方法绩效评价的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4):15-17.
[4]吴永波,何晓晔,谭东风,等.军事概念模型研究综述.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2):3076-3080.
[5]HorrocksI,Patel-SchneiderPF,HarmelenFV.FromSHIandRDFtoOWL:Themakingofawebontologylanguage[J].JournalofWebSemantics,2003,1(1):7-26.
[6]GrahamWidemana.ConceptModeling:WhatItIs,andwhere’sTheSoftware?-IntelligenceandChangeinEnterprises[EB/OL].[1999-03].http:省略.
[7]WandY,WeberR.ResearchCommentary:InformationSystemsandConceptualModeling--AResearchAgenda.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2,13(4):363-376.
[8]SiauK,RossiM.Evaluationofinformationmodelingmethodsareview[J].SystemScences,1998,5:314-322.
[9]贾美英,杨炳儒,张文海,等.情报信息系统概念模型建模方法研究[J].情报研究,2009,53(22):35-39.
[10]谢春燕,李为民.区域反导组网作战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军事概念建模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5,19(3):34-35.
[11]华玉光,徐浩军,刘凌,等.军事体系对抗复杂系统概念建模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3):6507-6510.
[12]徐宝祥,刘爽.OOA在信息系统中概念建模方法[J].情报科学,2001,19(1):66-68.
[13]张维明.信息系统建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5-53.
[14]唐晓波,韦贞,徐蕾.基于本体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J].情报科学,2008,26(3):391-395.
[15]曾宪文,陈向东,杨明福.基于UML的本体建模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7):42-43.
[16]严璐,李利.从UML类图到本体的自动映射[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13):3645-3648.
[17]冉婕,,昌霞,等基于OWL的成语典故本体构建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5):63-64.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庆祝国庆节英语作文范文(4篇)
- 阅0庆祝国庆节英语作文篇1DuringtheNationalDayholiday,mymothergavemeapairofbadmintonrackets.I'mveryhappy.Onedaytheweatherwasverygood.MymotherandIplayedbadmintononth.....

关于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
- 阅0关于安全心得体会在加油站企业安全生产学习中,我们通常把对员工提出的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一.....

儿保科工作总结(整理9篇)
阅:0儿保科工作总结在区卫生局、妇幼保健领导及院长的带领下,圆满的完成了儿童保健工作。先将工作总结如下:1、截....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6篇)
阅:0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1摘要:管理信息系统(MIS)在高职院建设中具有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阐述西部落后地区....

小学数学《锐角和钝角》优质教案(整理13篇)
阅:0小学数学《锐角和钝角》优质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