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整理2篇)
来源: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旅游市场;越秀区
1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
“民俗”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汉文文献里,《周礼》载:“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但严格来说,这与后来我们所说的民俗有较大的差距。“民俗”不仅包括了“风”与“俗”,还包括了文艺、信仰、服饰、交通、喜好、禁忌、居住、娱乐等等民间生活的各方面。
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是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和生活习俗与客源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对游客具有无穷的魅力,因而构成了民俗旅游动机的主要诱因。
2越秀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2.1民居建筑的开发和利用
就如同“到了北京不去胡同就不算来过北京”一样,我们需要展示越秀建筑独特的文化气氛和历史风情。而作为二千年文化古城的岭南越秀,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广东迎宾馆、爱群大酒店等名楼充满了沿海特有的建筑文化气息,加以整合,能让旅游者感受越秀城建和名楼的深厚历史意蕴。
越秀公园的五仙观拥有羊城广州最古老、最有影响、最美丽的传说,“五羊衔谷”和“五仙观”应成为广州市城市文化品牌的标志之一,经营五仙观要重点突出五仙观的个性特色,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城市历史博物馆或羊城历史博物馆,条件成熟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我们建议整合五仙观及其周边民居资源,用数年的时间建一个综合性和专题性的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越秀民俗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
2.2饮食文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食在广州”闻名中外,南粤人特有的饮食文化习惯是顺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产物,具有很大程度的地域性、娱乐性及旅游审美价值。历史有名的一德路,提供了全市70%的海味干果,被誉为“海味干果一条街”;被誉为“广州外滩”的千米长堤和风味食街——惠福路,既继承了传统中华饮食文化,又融入了西方饮食新概念。越秀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密集的饮食资源,开展诸如“饮茶社交活动”、讲究色香味的“美食节”、“水上艇仔粥”等传统饮食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继续发扬具有越秀特色的饮食文化。
2.3民间节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气氛热烈,游客可参与性强,能充分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以越秀为例,越秀政府可以在元宵节期间组织举办舞狮子、舞龙灯、猜灯谜、闹元宵、放烟花等习俗,然后组织国外旅游者来越秀过元宵节。外国游客对我传统的节庆感到好奇的同时,再推出一系列民俗节日旅游产品,如越秀风情画、灯彩等,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此外,广州的行花街、清明拜山、端午扒龙舟、重阳登高也是具有典型特色和魅力的旅游项目,这些群众自发的活动将民俗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旅行者身心得到休息、愉快的同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文化差异感。
即使是非节庆假日,也可策划类似“到越秀做一天广州人”的旅游体验活动:让旅游者住进一户越秀人家,同这家人共同分享24小时普通市民的生活。上午,同主人一起喝早茶,一起去逛街,看骑楼,购物,挑肥拣瘦,讨价还价。中午,一起进厨房做饭,插手锅碗瓢盆,学习粤式烹饪,品尝广州风味的家常菜肴。饭后茶余,同全家人一起看电视、聊天,交谈彼此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体会鲜活的岭南生活、市井风情。
2.4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越秀区形成包括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三元宫、五仙观、石室的宗教文化游览带,在如此小的区域内集中了各大宗教场所,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属罕见。随着这些寺观庙堂的保护和改善,政府可在不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庙会形式改造更新,纳入旅游活动范畴,使之具备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教育性,从而带来旅游商业的兴起。例如,与罗仙姑诞、郑仙诞、观音诞等具有越秀文化色彩的景点区可以联手举办活动,弘扬越秀古朴的宗教文化;越秀山南坡的三元宫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是中国道教在岭南播传的基地,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条件成熟时可以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联合越王墓、九眼井、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各景点一起开发,形成规模效应。
2.5民间文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所谓“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否具有旅游文化意识,将决定民俗文艺旅游的盛衰。越秀政府要结合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去反映民间的喜怒哀乐以及民众创造的智慧。
享有“南国红豆”盛誉的粤剧,被外国友人称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是体验式文化旅游的一道高雅的景区;许多民间文艺组织,如知音乐社、舞蹈队、曲艺队、粤剧队、诗书剧艺社等等,他们为越秀增添了欢乐喜气和文化雅致的一道祥和风景线,陶冶了市民和旅游者的风尚情操,政府必要时应该给予这些组织一定的扶持,设置高档次旅游剧场,组织团队编排高水平的经典剧目,以岭南艺术、粤剧表演为品牌特色,吸引游客;对广州传统的“咸水歌”“客家山歌”“沙湾飘包”“鳌鱼舞”“瑞狮采青”等,则要给予政策方针和规范要求,使之沿着健康方面持续发展。
3开发越秀区民俗旅游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是一项双刃剑,也可能对旅游地民俗文化资源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应未雨绸缪,尽量杜绝因人为而造成的祸害。越秀区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应认真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对开发后的服务对象,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论断,以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突出自身特点,走出“大而全”的开发误区,扬长避短,实现旅游产品精品化。
3.1必须区分真伪民俗文化,防止造假
在我国各地蓬勃地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造假的民俗景观并不少见。例如在一些天然的溶洞里弄进不伦不类的宫殿建筑和妖魔鬼怪,或者在苏南的水乡修复古民居时,造了一排排徽州格调的建筑群等。越秀区在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开掘真民俗,拒绝伪民俗,建议在一些大型的景观修复或人造景观的开发中,请民俗学会或相应的研究机构专业论证鉴定,如果出现伪民俗现象要追究责任。
3.2因地制宜,发掘越秀的特点
越秀民俗旅游在策划时,必须做到的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使游者产生“越秀不可不来,越秀不可不再来”以及“想看的都看了,该看的还没有看完”的旅游感受。游客希望看到的,是二千年古城繁华的历史,了解越秀独有的风俗传统以及富有越秀个性的事象,只有在越秀特色上做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展演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WwW.133229.CoM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天龙屯堡古镇简介。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具有600多年历史,全镇现有1250户,4080口人。自元朝起这里就成为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落之一。这些屯堡人多来自江苏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带,他们来到贵州后,数百年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爱好、祭祀礼仪等方面,至今仍顽强地固守着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这种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资源,先后被评为“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古村”。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屯堡人情感的张扬与寄托。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的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饮食:屯堡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如鸡辣子、腊肉血豆腐、油炸山药块和松糕、枣子糖等。
四、旅游展演视角下的天龙屯堡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1.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持。贵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为发展经济而不遗余力挖掘传统文化,由此恢复了许多中断或消失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作为激活民间传统文化的“偶然的因素”,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以再生。
2.民族认同感得以凸显和加强。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和向“他者”展演自身的文化,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文化由“自在”状态转为“自觉”状态。正月的天龙屯堡,有很多古老的习俗,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值得世人的关注。
3.催生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中的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他们对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致,开始学习用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逐渐意识到景观保持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4.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很多人担心虽然通过具体的规划和良好的管理,民俗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但往往会使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化,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廉价的、简单的自我模拟。但是,从旅游展演的角度来说,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生命力,并不会轻易消失。无论人类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世界如何快速发生变化,传统将一直伴随人类世代延续。而且,人们为应对旅游的冲击,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解析,从而形成一些新的传统,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应充分尊重社区的自我选择,相信社区有能力保护自身文化。
四、总结
“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在旅游业的开发中,形形色色的文化被搬上了舞台。但我们注意到,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变。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怀和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变。反而通过展演的形式,许多文化产品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从多方面来看待“旅游展演”和民俗生态旅游的问题。总之,要积极地看待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问题,把它看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特征的、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这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本身的保护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民俗研究,2003,1.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陶立瑜.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6.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收集3篇)
- 阅0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旅游市场;越秀区1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民俗”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汉文文献里,《周礼》载:“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

护士求职自荐信(收集13篇)
阅:0护士求职自荐信范文篇1尊敬的院领导: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中从自荐信的海洋中挑选翻阅了我这一粒普通的石子,你的....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整理2篇)
阅:0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旅游市场;越秀区1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民俗”一词很早....

考察调研方案(收集3篇)
阅:0考察调研方案范文篇1近两年来,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