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收集2篇)

来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1

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烂,但是1949年当国家归于安定,开始搞建设时,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层出不穷地涌现,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等各行各业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学习。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在总结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思考过道德的作用,统治阶级掌握文化霸权,透过教育、舆论、法律不断强化它,当政权与道德合而为一,就可以安稳地统治,这是资本主义成功之处。所以,他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的设想倒是在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通过树立一个个崭新的道德模范,强化了社会认同,凝聚了社会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们,大部分都退场了,只有雷锋是个例外。不过,雷锋也不再是那个充满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的同时,也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到了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雷锋,只是效果或许再不会如从前,主流媒体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声言犹在耳,如黄仁宇所说:“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多年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相反,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问题只是在于,在文化传播形态和人民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该如何确立和建设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想?现有的宣扬和动员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范文篇2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对策;方法

一、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数量较多

一些教师似乎是把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节课活动是否丰富的标准,甚至有些提问已经是“口头禅”。从此次调查发现,每堂课教师平均间隔几分钟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同时,绝大多数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由于教师的问题频次过高,导致学生机械地忙于组织问题的答案,从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是盲目的,热闹而无实效。不仅使整个教学的节奏性过于散乱,同时也会降低思想品德教学的庄重性,难以在学生内心形成良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致使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初中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教学流于形式。

2.提问的类型不均衡

根据调查显示,简单性提问的次数明显高于复杂性提问。多数教师的提问偏重于“记忆型提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还有的提问属于“重复性提问”,只是重复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强调或怀疑学生的回答。而“元认知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等较高层次的提问则出现得较少。这样的提问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得课堂的氛围陷入呆滞,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陷入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填鸭式教学”的桎梏。

3.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在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中,教师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答案模式(提问学生或者讲出答案),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被打击。同时,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或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学生过于紧张,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降低了实际教学效率。

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要改进的策略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方面使用一些设计技巧,保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炼的,并且要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意识等。

1.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频率

提问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反过来也是一样,无效多次的课堂提问,不但不能强化师生交流,反而浪费课堂有效时间,容易形成学生随意回答和随意思考的局面,这种教法不利于将教学难点消化掉,因此,要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频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在概念、知识、案例等方面的学习和思考下,树立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适当地降低提问的频次,进而增加有效提问的比例,通过少量高效的提问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具体的举措为: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典型案例,并设计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原则要少而精,质量高,效率高;另一方面,关注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深层次性,其中所蕴含的思维量是否合理,问题应该有一定思维高度,那种繁琐与直白的问题最好不要使用。当课堂提问达到高质量以及高参与度的状态后,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抛出的问题难度越大,学生回答时,其认知程度就会越高。反过来,当教师抛出的问题相对简单时,学生回答时的认知程度也不会很高。认知学研究者将认知水平分成不同层次,包括“未知区”“最近发展区”“已知区”,人类认知水平于这些层次中循环往复,并且在各个层次间转化和上升。因此,有效课堂提问不能仅限于在“未知区”和“已知区”的水平,而是将这三个层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问题情景设置到“增长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3.合理控制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

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常见问题就是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比较短,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的2秒,学生开始回答,思考时间很短,学生精神还很紧张,一般回答出的答案是有错误或者有差距的。而教师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纠正学生的回答,出现重复提问的情况,反反复复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最终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控制好时间。首先,应该根据问题类型不同,合理安排学生思考时间,如记忆类问题,就应该适当缩减思考时间。但是那种层次高的问题,可以为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时间。其次,以教学环节为基础,设置问题思考时间。新课导入的过程中,提问的问题是旧知识,学生等待时间可设置较短。讲解新课过程中,教师针对新知识提问,这时等待时间可以延长。而在课堂总结环节,问题以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为主,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