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集3篇)

来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篇1

[论文提要]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构成要素和合理的价值排列次序。20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也同时出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然面临着价值观重建的抉择。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在观念上的现代转型,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时空延展。

在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和实际运作中,始终会遇到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又非常深刻的问题:搞社会主义究竟是为了什么?对这~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楚的。事实上,能否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问题、信念问题。本文将与此相关的话题归纳为三:对19世纪经典社会主义价值构想的历史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分析、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地为之奋斗吗?对这一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诸多弊端的深刻揭示而得出了结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这种优越性何以体现出来?在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价值构想中,涉及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定量与定位问题,二者实质上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问题。而作为价值结构,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价值构成要素(定量)及其排列次序(定位)问题。

1.对经典构想中社会主义价值定量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定量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问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自身难以克服的。因而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有计划性所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所代替;相应地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必然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所取代;在思想文化上,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服务的各种意识形态必然被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取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本构成要素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各制度层面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构成要素,这一价值定量事实上已经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2.对经典构想中社会主义价值定位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定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前提和基础上的,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合理的价值排列次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社会主义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全部《资本论》的分析中最根本的结论就是: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必将炸毁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外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结论同时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构想中,首要的是社会主义应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现实基础上,而其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个制度层面的优越性或价值,就在于这种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者说,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或价值是沿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各项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繁荣这一次序由表及里而不断深化的。这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社会主义进行价值定量的基础上又赋予社会主义以合理的价值秩序。这一价值定位事实上已经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价值如何体现出来的问题。

洞察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构想,结论只有一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比资本主义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自身的价值。

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论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并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伴随着一系列的历史性飞跃,也同时出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在理论上陷入许多误区,在实践上步入许多歧途。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可作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归纳:

1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认识偏差开端于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终结于苏联解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移位现象的萌发及其纠正。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的首次检验而发起并取得胜利的。由于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论述过的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形成和展示在俄国革命胜利后还只是一种可能。一方面,由于不具备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所以列宁十分突出地强调:“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所以列宁同时又十分重视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如果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性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第一性的价值目标,应该说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内在要求的。但是这种价值结构的秩序性在当时列宁的认识中并不十分明确。一方面,由于俄国的落后,列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俄国的落后,列宁又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在这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二元性特点非常明显,以至于列宁在晚年产生了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仍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呢?在最后的思考中,列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层面的具体制度安排。新经济政策就是这种认识的产物,它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萌发的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偏差。

——从斯大林模式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再度混乱直至破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虽然及时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位移现象,但是由于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没有理论化、定型化,陶而列宁逝世后,苏联再度出现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认识偏差,形成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所谓“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引起了国内社会主义价值秩序的混乱,而且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分歧和动荡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到6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一直到8O年代~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剧变乃至苏联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两次严重的历史性挫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似乎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实行计划经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价值秩序中的第一性地位,则在这种认识的偏差中悄悄地消解了。苏联解体就是社会主义价值秩序发生混乱的悲惨结局。

2.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看,对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认识偏差开始于1957年下半年“左”倾思想抬头并逐渐占据上风,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时期

——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错位甚至于扭曲。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将发生重大转移,国家的根本任务也将从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却对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认识一再出现偏差,正如邓小平所说:1957年下半年开始,“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从而导致建国以来两次严重的历史性错误实践:一是“两种过渡”论的认识误区使我国步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歧途,一味变革生产关系、构筑新的经济基础成为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或第一性价值目标;二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的认识误区使我国步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歧途,对上层建筑的调整和重建成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或第一性价值目标。在这两次历史性的错误实践中,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混乱,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秩序被完全颠倒过来,在价值目标上,社会主义已经远远脱离现实,陷入空想社会主义的境地,抽象的理论原则高于一切,发展生产力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

——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归位与再造。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思潮抬头,直至“文革”中极“左”思潮的泛滥,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邓小平的话说,是到了“荒谬至极”的地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_2J这两件事的意义在于,一是经过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得以还原,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性价值目标得以归位;二是经过全面改革,马克思主义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得以进一步重建,服从和服务于第一性价值目标的各个层面的制度得到重新建立和完善。

来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受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因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失误所致。其中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认识偏差,可以说是导致一系列理论失误直至实践错误的深层原因。因此,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然面临着价值观重构的抉择。

20世纪的中国在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浩劫并目睹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解体的悲惨结局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思考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怎样才能保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本来是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因而也是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进行价值观重构时必须解决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前者涉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也即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问题,后者则涉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价值如何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即社会主义的价值手段问题。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是在集中了这两方面思考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构建。

1.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2l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新构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重新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秩序的逻辑起点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价值重审。他严肃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3J显然,发展生产力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首要内容,作为第一性价值目标,是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逻辑地纠正了过去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移位现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就是这一重大纠正的必然逻辑,它将长期以来导致社会主义步入歧途的“计划经济”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中剔除出去,作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经济手段而加以新的定位,这是将发展生产力定位于社会主义首要价值目标的必然逻辑。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价值秩序的逻辑归宿。一种合理的价值结构和正确的价值秩序既要建立在科学的逻辑起点上,又要归宿到现实的发展目标上。在邓小平看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目标,但不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全部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区别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因此,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完整地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重新构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一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坚持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同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也正是在这两层意义上,邓小平理论是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新构建。至于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取阿、按劳分配为主体等各项经济制度,它们相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而言,只是一些价值实现手段,在社会主义价值结构中处于服务和服从地位。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新建构,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中实现了又一次面向现代社会的观念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意味着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及其模式的建立。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建树和实践时空的延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篇2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要问题是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同时又必须认识到这一过程的艰巨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社会和谐是整个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就其最终的目标状态而言,应该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性质上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它初步具备了和谐社会生成的现实基础。

(一)思想基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从而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破了一个不和谐的旧世界,其执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领导人民建设一个和谐的新世界。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奠定了领导地位并形成了强大的领导力,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对社会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整合力。所有这一切,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三)物质基础。

1984年6月小平同志讲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1]P64在这里,邓小平提到了把小康水平作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衡量目标。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几十名以下,但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1]P216可见,在小平同志的语义中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物质基础。小康生活水平在上世纪末基本达到后,我们国家接着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之后的更高的目标追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显着增强可以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和觉悟,以上这些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和谐社会生成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一蹴而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进行全面慎重的考量后,必须充分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考察社会各个方面的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2]P119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前提,在实际层面“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的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P86另外,马克思也谈到社会制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的交往的产物。而且是必然的产物。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生活,制度一旦从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产生,不仅赋予社会关系以合法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且也成为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3]P79从上可以看出社会制度的好坏、合理与否对于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而言,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够高且很不平衡,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比较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尽管已经确立,但是很多具体体制上还存在着弊端,政治体制的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也显得滞后。所有这些,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言都是不利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层面看,必须注意到目前我国经历的深刻的变化。国内而言,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方面的矛盾开始凸显;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而言,和平与发展虽然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日益融入全球化,整个社会增加了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可能加剧和放大国内深化改革所激发出来的矛盾。以上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比较长且比较艰难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树立和谐改革观。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改革是龙头。我国自选择市场取向的改革路径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增长还一度被西方媒体视为奇迹。经济上的成就使很多人以为经济增长了,改革也就成功了;蛋糕做大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思想的极端发展就是所谓的GDP崇拜,直到社会演变到出现危机后,到改革的合法性本身都遭到部分群众质疑的时候,对改革思路的调整才日见紧迫。经济增长固然是改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社会和谐更应该成为判断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平同志曾经谈到:“过去先强调发展,这是必须的。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分配问题,比不发展的时候还要多,还要困难。那么多的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我们就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4]从中可以看到小平同志的基本观点是:改革是前提,但是能否在和谐中改革则更加重要。

(二)树立和谐发展观。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考察,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将处于快速变动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集中凸显。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也更复杂、更突出。在矛盾的重围中求发展是当前我国在发展问题上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小平同志曾经多次提到,中国的一切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是硬道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强调显然是必要的,现在来讲,这样的观点也还没有过时,但是,现有的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决定单纯的经济增长还不能解决问题,发展面临理念上的转换问题。目前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和谐理念要成为传统发展观念的必要补充,必须树立和谐发展观,要用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必须用和谐哲学来统领发展思路。只有如此,才可以在发展中和谐,在和谐中发展。

(三)树立和谐稳定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一个从社会稳定到社会和谐的认识过程。改革初期,思想长期禁锢后的反弹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所抬头,并一度引发政治风波。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思路无疑是执政党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局势所作出的深层次认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换,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稳定观也面临内容和观念意识上的转换。目前应该要切实处理好稳定与和谐的关系,树立和谐稳定观。尽管稳定在于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是稳定了,也不见得就是和谐社会,稳定不等同于和谐。当社会初步稳定后,还必须向社会和谐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稳定是和谐的基本内容,和谐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和谐是稳定的最佳状态,稳定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可以生长。没有稳定,和谐无从谈起。没有和谐,稳定不可持续。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篇3

2008年中,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也在5.12中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力量.面对困难,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团结一致,就能从困难中走出来。现如今的社会最需要什么?和谐。和谐是什么?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顾名思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谐,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现如今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

做为小学生,我们应该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其实,和谐很简单,只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来,为学校的活动、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同学的不足,就可以了。同时,和谐的社会还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他只对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负责。虚幻的想象并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分量。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力才能拥有真正精彩的人生。和谐的社会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这样,和谐的社会才会更加美满。人和人之间交往也只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美好心灵”。人的心灵是一个丰富的收纳袋,遭遇困难,经历失败都不该让我们的心失去爱的温暖,心地善良就能宽容,凭诚信得以合作,互协作心存感恩,有仁爱才能坚强……,在2007年11月30日,金华市的一位年轻解放军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真是大爱无疆!他的心到处充满了温暖。《孟子》里有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祥斌的事迹,正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为了我们幸福地活着,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点一丝丝,给身边的人多送去一些温暖,让我们的心处处充满温暖,把爱洒满和谐的大家庭—地球村。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走向和谐的春天,在和谐与爱中温暖的成长。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