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整理2篇)

来源: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篇1

一、强化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激励教师增强使命感

为了真正使学校教师学习、认识新课程,强化引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学校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教育资料引导教师分析、比较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激发教师重学新课标、认识新课程的使命感。

1.引领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

学校在进行新课改实验前和实验中及时针对性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新课程,充分强化教师认识和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个教师十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调整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弘扬个性;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利于与世界教育接轨,实施科教兴校;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强化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学校首先是对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引领教师们通过分析、比较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课改实验,改革课堂教学。

二、强化教师发展

理解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转化学习观念。这一层面,重点突出强化教师发展的维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两层深刻内涵: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学校在强化教师发展,主要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迎接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2.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转变角色―――体验教师的人生价值,树立新型教师观。

3.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

(1)强化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有机同步实践,强化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优化途径。

三、强化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的同步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学习氛围的创设,适应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引领教师将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有机和谐同步,激励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与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

1.精心备课,强化教师突破备课新观念。

2.专心课堂,强化教师突破课堂教学新理念。

学校潜心引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点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突破。

其一,是理论层面:①教学理论方面强化引导师生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知识有特定的背景、氛围,必须扣准时代的脉搏,探索知识更新的规律。

②耐心指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只有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升华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强劲推动教师更新教学观。

课内课外还给学生自主、自学、自究的发展空间,教师适时恰当科学准确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

①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学习方法,形成各自的有效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②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只是培养学生的载体、中介、桥梁。学校强化教师用教材教,以教材为范例,为引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本知识,通过学习、研究、吸收内化为自己头脑思维,加工构建成新的活的知识体系。

③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采取专题讲座、名师课录像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印发教改信息、交流互动等形式。经过一年来的推广和实验,教师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自学自究、小组学习形式、组内讨论互动、归纳、大组互动交流、教师指导、点拨、总结、评价,更有利于把知识的掌握为立足点转为学生发展、成长为立足点。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校长课程管理教育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校长能否在多元化的教育管理环境胜出,成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关键因素在于如何有计划地在顺应时势的过程中凸显特色,开拓创新。在此,笔者基于管理的实践,并结合现有的对课程管理任务的考虑,对小学校长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仅供参考。

一、课程管理理念的转变

小学校长要转变学校管理观念,从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课程管理理念,并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能顶住家长、社会等种种舆论压力,捍卫和贯彻新课程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不仅自身要坚持新课程管理理念,更要善于发挥学校领导者的领军作用,引领全校教职工的理念革新,并将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首先要把课程管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然后通过制度的约束力使其最终转化为课程管理实践。所谓“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高明的校长应该善于“立法”。校长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也可避免主观武断与个人专断。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课程管理理念制度化,扎根在学校基层职工心中,成为学校发展之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永保青春,充满活力,而不是昙花一现。因此,小学校长要围绕自己的课程管理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优势执著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二、课程管理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课程管理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课程管理应以教学为主,坚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课程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程管理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变要求校长从传统的刚性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弹性、对话式的管理方法。传统的小学课程管理方法,校长从自己角度出发考虑多,硬性指令多,教师只能被动、机械地执行校长规定的任务,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新课程改革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也给予校长、教师更大的自。因此,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多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多倾听教师的意见,鼓励教师为教学工作的改进出谋划策,为老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操作方法。

(一)深入课堂,带头上示范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这件工作科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许多方面,整个教育过程的文明,取决于课堂教学每天都要有所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要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情况。”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就曾听课1000多节,还亲自上示范课,在亲身实践中寻找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的不足,这样的校长是令人佩服的。而有的校长远离一线、浮在水面、闭门造车,其学校课程管理只能是固步自封,如一汪死水,这样的学校的课程管理改革也只能是浮于形式,无实在意义。校长只有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依据;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领路人。

(二)关注教师个体、挖掘教师潜能

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呼唤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校长更要结合小学教师谦虚、好学、大胆、少顾虑和畏忌、单纯的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更新知识结构,为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四、课程评价标准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校长课程管理也要由以往的终结性、选拔性的评价标准转变为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多元性、综合性、过程性、激励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从传统的以“分”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和教师的因素放在小学课程管理工作的首位,真正使全校师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性得到完美体现。

综上所述,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应努力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重新审视自己课程管理的职能,并根据需求,不断提升管理技巧,运用有效的课程管理经验和策略服务于教师,积极主动的为教师创建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使教育工作在理智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包铁军,黎其翔.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J].《中小学校长管理》,2004(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收集3篇)

    - 阅0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篇1关键词:中小学课程管理;意义;问题;对策学校的课程管理应该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我国由于长期秉承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传统,学校管理课程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