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例(3篇)
来源: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9-0319-02
Countermeasures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
GONGZhi-qiang
(Centerfor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
AbstractCountermeasures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wereanalyzedincludingthemedevelopment,tourismdevelopmentmodeoptimization,tourismproductpedigreeof"thetrinity",perfecttravelservicesystemandetc.soa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practice.
Keywords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特色农业是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农业产业基础和相关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是主导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以特色农业为资源基础的旅游开发,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地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休闲时代的到来使特色农业旅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目前,特色农业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粗放式开发现象较为普遍,以致难以达到农业与旅游互为补益、相互促进的预期效果。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要素众多,其中主题、模式、产品和服务是四大核心问题,本文便以其为中心对特色农业的旅游开发对策展开分析。
1主题开发突显独特旅游体验价值
目前,我国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回归自然,追求田园生态、清净闲适乡村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可以为满足休闲旅游需求提供必要的、满意的活动空间和相关产品。但是,现代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希望获得更为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因此,“无特色”旅游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主题开发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事业的不二法则。在此背景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也应紧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主题是在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断展示和体现出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主题开发是紧密依托资源基础,以系列化的旅游产品和独特旅游氛围彰显某种主题文化的旅游开发方式。主题开发追求的是为游客创造独特旅游体验价值,其实质就是以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竞争优势。主题开发将使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并实现合理配置,形成聚合旅游吸引功能,其目的是要使特色农业资源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使特色农业环境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环境。实现上述两大转变,一方面要求特色农业向着规模化、精致化、景观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开发主题的统领下,配置系列旅游项目,强化特色农业的旅游休闲体验功能。总之,就是要紧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特定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展开系列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在环境风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协调跟进,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才能为游客呈现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进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1]。
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主题的选定一方面要立足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市场需求。特色农业具有常规农业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特征鲜明、种养加工过程独特以及产品品牌效应明显等方面。当今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是城镇居民,对特色农业旅游的兴趣指向较多集中在农业景观、农事参与、乡村生活体验、农产品购买及品尝等方面。因此,特色农业旅游主题开发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以“农”为本位对旅游项目展开系统规划设计。具体开发主题的选择可以视不同项目的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不同而定,既可以是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主题,也可以是传统特色农业主题。
2优选旅游开发模式,拟合资源与市场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项目开发条件的差异性普遍存在,旅游项目开发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开发模式。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其目的都是要成功拟合资源与市场,实现农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目前,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大多是集初级产业、次级产业和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下的旅游项目体现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点,但往往存在发展定位模糊,产品谱系杂乱,开发成本较高以及目标市场不明确等问题,因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应针对不同的开发条件采用不同开发模式,避免同类旅游项目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拟合[2]。
资源、环境、区位和市场是决定旅游开发模式的四大要素,要素组合条件不同,开发模式的选择亦有所不同。特色农业旅游包括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等4种基本开发模式。不同开发模式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旅游产品对应的市场消费群体也存在较大差异。生态度假和文化体验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针对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大,但是对资源和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农事参与与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面向中低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小,因而对区位和市场条件的要求则相对较高。
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宜采用生态度假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良的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开发品质突出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要着力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最大限度提升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通达性。文化体验模式则比较适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这类地区通常现代化程度较低,但有蕴积深厚的传统特色农业活动,孕育了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产品加工工艺、特色乡土饮食和地方民俗等丰富的传统农业资源,具备开发高品质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条件。文化体验开发模式必须重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在此基础上将文化有机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使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
城市化发展对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环境都将带来明显冲击,因而城市近郊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通常都比较有限。但是,这类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市场条件,特色农业旅游比较适宜在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开展。农事参与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较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渴望回归乡村生活,参与特色农业种植、培育、采摘等农事活动的需求,游客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由现代城市生活到传统乡村生活的快速转换。科普教育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则主要是满足城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三农”、增长科普知识的需求。这类开发模式既可以依托传统特色农业资源,也可以依托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资源,但都要求突出旅游项目展示和参与体验功能。
3“三位一体”构建旅游产品谱系
旅游产品既是游客的购买对象,也是旅游消费的主要内涵。对现代游客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正是通过推出系列化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构建着风格迥异的旅游生活方式。特色农业旅游要给游客呈现的是以“农”为主题的休闲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谱系。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和乡村生活3个层面,其中农业生产是基础资源,农业生态是核心资源,农村生活则是拓展资源。紧密围绕上述资源,“三位一体”构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才能将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完整地呈现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农业生产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就失去了资源基础。因此,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来看,农业生产属于基础资源范畴。农业生产不仅有自身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发挥着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对游客而言也是一种活态的景观,具有较强的现场展示功能和参与体验功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有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的期望,也有适度参与农事活动的需求。特色农作物种植、水产捕捞、畜牧喂养和农业采摘等生产活动既可以供游客观摩学习,也有条件开发成为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因此,应在农业生产区开辟游客观光通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又可以有效控制旅游活动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必要划出特定区域设置参与体验型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给游客创造亲自动手参与农事活动的机会,但要加强指导和适度控制农事参与的难度和强度。
农业生态决定着特色农业的风景美学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康体保健价值,是特色农业旅游的主体吸引要素,因而属于核心资源范畴。特色农业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2个部分。自然生态由特色农业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自然环境构成,文化生态则包括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器具、产品加工工艺和农业习俗等方面。特色农业旅游要为游客制造突出的旅游体验价值,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营造特定的风景场域和文化体验空间。在此过程中,旅游产品设计应重点体现视觉景观效果和休闲游憩功能。一方面,要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进行创意景观设计,利用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等条件构建特色农业景观,使之有看点、有亮点、有卖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特色农业文化生态内涵的发掘和利用,将之物化为景观和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旅游的内在品质[4]。
乡村生活依托于农业生产、农业生态而存在,其内涵十分广阔,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拓展资源。相对现代时尚的城镇生活而言,乡村生活呈现的是一种传统朴实、自然清静的格调。现代旅游强调的是差异化体验价值,为游客创造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是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应有之义。因此,可以将吃农家饭、住农家小院和下乡过大年等典型乡村生活片段开发为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增强项目的整体旅游吸引功能。
4“以人为本”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服务既是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消费的必要因素,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对象。特色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旅游活动过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需要,向游客提供及时、高效乃至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做到有效满足游客需求,旅游开发中就必须解决游客进出、消费引导和现场消费3个环节的服务供应问题。因此,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围绕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消费服务3个方面展开。
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要实现以城镇为中心的客源地和以乡村为中心的旅游地的顺畅连接,同时还要将旅游消费体系、支撑体系及区域内旅游景区(点)串联起来,必须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5]。这一方面要求旅游交通路线设计合理,有效缩短旅游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让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行得畅;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交通服务站点、交通标识、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服务人员,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令游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倍感便捷、舒适。应注意的是,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也应服务和服从于旅游开发主题要求,要加强旅游交通干线两侧的景观配置和环境营造,消除脏乱差现象,凸显景观廊道功能,使游客在空间移动过程中也能领略到美的享受。
旅游信息服务是引导游客顺利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这项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和旅游满意度。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要求达到全面、及时、准确乃至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由于不同游客接触的传播媒介不同,特色农业旅游的对外信息传播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提升旅游信息传播效率。景区外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有效吸引问题,应重点宣传景区位置、主题特色、旅游功能等信息内容。景区内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消费引导问题,应着重在旅游景点、旅游宾馆、游客中心、旅游商店等主要旅游节点开展,重点传播与旅游消费活动相关的信息。此外,为了使旅游信息服务覆盖面更广,信息传播更为有效,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应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和多维的旅游信息传递。
旅游消费服务是旅游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件。特色农业旅游消费服务涉及游览、食宿、娱乐和购物等领域,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2个层面内容。硬件建设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要做到能够及时有效满足游客基本消费需求,同时又能够体现个性化、特色化功能,进一步激发游客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软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实质是旅游人才建设问题。由于特色农业旅游地往往偏离中心城镇,专业旅游人才较为缺乏,导致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从而实现旅游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3(3):27-30.
[2]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求实杂志,2007(22):25-28.
[3]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73-76.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篇2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1.2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1.3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1.4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2.1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2.2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2.3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2.4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旅游管理旅游影响
前言
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观赏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到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世界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旅游业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就开始盛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旅游业给国家所创造并带来了较为稳定的高收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旅游业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产业更是为稳定发展的势头持续的保持增长,一些景点开始使用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地方景点景区的发展。地方文化软实力让景点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与游览人数。同时把地方文化作为景点景区的特色可以更好的发扬地方景点的文化特色,是一种较好的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手段,令地方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同时,使得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繁荣。
一、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现状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让景区的景点可以吸引得到更多的游客,只有保持景区景点文化的特色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他们希望通过文化的发展让国家与地区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把地方文化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的要素之一。当地的民族风情与信仰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有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都应该把旅游的发展置于首位,把景区的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民族文化信仰与地方民族风情等都要与景点融为一体。地方景点还应该组织当地的民众生产与景点相关的旅游用品,具有特色的旅游饰品可以更好的提高景点的经济收入,景区景点的特色装饰品可以激发出游客更高的购物欲,让景区增加收入。此外,很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味美食,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问题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与开发它们的关系十分的不明确,在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很多的地方文化被过度的进行开发,地方的景点的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同时很多的地方文化节目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缺乏新意,很多文化在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节目在制作水平上处于低下水准,进而破坏了地方景区景点的有效管理。
在中国也有很多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投入与保护,因而很多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到现在还没有被许多游客所熟知。旅游景点不能够形成统一的品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成熟,不能够进行较高水准的策划与包装。具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必须要坚持在景点里的进行适当的开发与保护,把民族民间的文化放到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中去。很多景区景点的地方文化得不到足够的宣传与保护就进行上市以求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进行表演地方文化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直接进入地方文化的表演中去。所以缺乏地方文化的旅游管理的专门审核部门是对地方文化缺乏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
三、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策略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是传承地方文化与提高旅游收益的基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从业人员可以更好的形成地方景点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旅游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教育机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质量。地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宣传与实践,因而在地方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旅游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要更好的完善地方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严密审核,对已经具有较好的地方文化水准的文化节目进行鼓励,同时加设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力求更快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与从业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与文化素质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维护,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需要较高的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地方政府与旅游部门可以大力的培养大专院校与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同时根据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出相应的工艺品,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好维护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推广的新体系,使得旅游人才的资金与从业人员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地方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地方文化一旦脱离了宣传与广告就会变得没有说服力,更加没有公信力,因而很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民族文化的推广力度可以把品牌进行整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旅游形成较大的文化软实力,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有重要的作用。把地方文化打造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文化的品牌需要在地方文化本身上下足功夫,推出一系列具有旅游价值的项目。旅游景点的在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本着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的经营模式进行旅游业经营。地方的旅游业必须把文字、图片以及动态的宣传片等手段相结合,形成有层次全方面的宣传与推广。通过这些手段逐步把地方文化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都非常吸人眼球也非常具有特色,但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地处于中国较为偏僻的地区,因而不能够让游客进行更多的参观与了解,但是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完全可以被附近的景点进行引入与吸收,形成更好的地方特色文化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便于管理。
总结
地方文化性的旅游承载着地方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大力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令地方景点更加具有特色与竞争力。地方文化旅游还需要把地方文化进行加强,把地方文化转化成为文化商品进行转化为市场经济商品,所有的景区环境与景区文化都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景区景点的商品必须与景区景点的相协调,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了解必须与当地的风景与产地进行相对应相适宜的发展。旅游风景宣传画册、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工艺品与小修饰品等,都是旅游景区进行地方文化旅游管理的重要策略。旅游的纪念商品在外观上要小巧精致,这样一来就既能够便于游客的携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让游客认识到当地居民的灵巧的手工,感受不一样的艺术,从而为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旅游纪念商品还要注意拓展商品的用途,增强纪念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宏.传统“旅游文化”对旅行社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14).
[2]廖洪泉.文化旅游的变迁对我国景区形象的影响[J].天府新论.2008,(S1).
[3]王晓娟.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医学知识基础范例(3篇)
- 阅0医学知识基础范文篇1【关键词】:执业医师;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1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目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性质是医疗行业准入考试,是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必须参加并通.....

绿色低碳出行的意义范例(3篇)
- 阅0绿色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策略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49-02一、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