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现状范例(3篇)

来源:

建筑工业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

1旧建筑改造的现状

三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面对着高大的混凝土森林和高架桥,发现许多曾经的记忆永远消失了:首都的四合院成片的被拆掉,只有故宫博物院守着那条古老的中轴线;更多的城市在经济大潮中“旧貌换新颜”,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一天天丧失,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甚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不到正常使用年限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工业建筑也被大量拆毁,导致了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旧工业建筑改造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热潮:当时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例如将瑞士苏黎世面粉厂、德国鲁尔工业区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等案例。当时西方的一些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交通运输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大城市的主要职能,过去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其遗留下的工业建筑的功能、结构、形态需要得到更新以适应城市新职能新工作、生活方式的需求。

当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动力机制、技术手段、观念及政策等具体实施运作方法方面都有区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与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和设计

往往建筑本身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造的方法。我们按照工业建筑原有的外部特征以及建筑原有形象的美学、文化价值,把工业革命至今所出现的工业建筑分为以下三类:

2.1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

这类旧工业建筑历史相对较远,建于20世纪初或者更早,对于这类旧建筑,其外部形象的处理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外部特征,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整修或更换局部构件。

2.2有城市地标特征的旧工业建筑

许多工业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由于其外观特征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对这类旧建筑的更新,如果通过保留、美化原为人们所熟悉的建筑特征,进行符合逻辑的更新,可以很大程度地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新的建筑体验。

2.3普通工业建筑

对于大多数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来说,并没有上述那么多的文化价值,也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历史、美学价值和特征,一般说来,这类旧建筑历史价值相对不高,但大都结构坚固,内部空间宽阔,使用性较为灵活,而且数量肯定是最多的。我们的改建方式也可以更加自由,多样化。

2.4改造过程中常见的几种方法:

2.4.1保护(Preservation)

如果旧建筑的结构没有大的损坏,现状与原貌的差别只是因为时间所留下的痕迹:如建筑的表皮材质因为风化、降水等原因变旧,色调发生改变;室内构件如金属制扶手等器具因为长期磨损出现光滑的现象等,应采取保护的措施,尽量不做大的改动。这些不妨碍建筑功能的局部变旧――建筑会因为这种“旧”显示出一种沧桑感,保护的方式应选择保持现状;当然,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毁坏,应加大保护和维修的费用。

2.4.2修复(Restoration)

即通常所说的“修旧如旧”,指的是在原物部分残损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的结构用材等特点进行修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和原来的风貌相同。使用当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尽量使旧建筑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损坏严重,材料、结构使用寿命已到,可按保护内容部分或全部复建,须遵循“原真性”原则,确保地址、尺度、式样、材料、工艺等的一致,尽可能利用原构件、装饰。

2.4.3更新与重塑(Remodeling)

建筑工业化现状范文

1.1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北京的很多近现代建筑物中,由于建筑物的形式多样,建筑时间早晚不一,建筑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导致其建筑结构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北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特殊性,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和修复,避免一概而论的现象发生。

1.2缺少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时,不应该忽视对木结构建筑物的微生物劣化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于木质构件的腐朽问题,其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可能是地理原因或气候原因,如温度、湿度、雨雪等,也可能是由于古建筑本身的原因导致的,如管道漏水、排水考虑不合理等。但是在对古建筑劣化现象进行分析时,微生物的腐蚀对于构件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将会导致木质构件发生不同的腐蚀变化,而且其变化的类型、程度和范围也不一样。微生物的腐蚀具有其独特的降解模式,并具有特定的衰变信号,这些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分析的信息。

1.3对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选择不合理

如今的古建筑修复人员由于所掌握的技术相对比较陈旧,虽然有关部门对该建筑物的修复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却不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方案。并且对于近现代古建筑的修复也缺乏一套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承接这些修复工作的单位只是一些普通的修缮企业,有些工人甚至未经受专业的培训,导致他们对古建筑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最终导致“修复”变成了“破坏”,且结果常常是无法弥补的。有些修缮单位由于盲目的崇拜新技术,在缺乏技术论证的情况下将一些新材料或新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修复之中,致使产生了一些严重的损失。

2.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原则

19世纪80年代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保护法中对古建筑的修复原则给予了明文规定。在《文物保护法》所提到的“原状”实际上是指古建筑在开始建设时的状况,是未被别人拆改过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状况,属于健康时的状况而不是残破时候的状况。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又进一步强调了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过程中“恢复原状”的原则,并指出如果恢复原状时所需要的资料不足,可以“保存现状”,待日后资料充足时在进行“恢复原状”修复。但是不管“恢复原状”还是“保存现状”,都属于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对于古建筑的修复,有反对将其修成“金碧辉煌”的形式,这样的反对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应该视情况而定,有些古建筑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他们的一些彩绘已经被破坏的很难修复,因此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时候,可以先修缮建筑物的主体,不对彩绘进行恢复,这也充分体现了“保存现状”的原则。

3.我国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过程中亟待进行的改革

如今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工作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主要问题还是一些体制问题导致的。我国很多的古建筑修复都是由于企业承担的,最近几年甚至引进了施工队伍对古建筑进行修复。我认为这样的修复体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导致大量古建筑被破坏。古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保护项目之一,对其的保护和修复具有特殊的内涵、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做法,因此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不应该属于企业的行为,而应该是事业行为。在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企业一味的追求利益,故意扩大古建筑的工作量,对于一些不该修的地方也大修特修,导致一些问题处理起来很被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本应该是一件非常认真、非常细致,并含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的工作,但是修复企业他们为了赚钱,结果导致偷工减料、干活粗糙,这样的工作不是修复文物,而且进一步的毁坏文物。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尽可能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以推动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工作。

4.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与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近年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目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探讨对于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及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及保障。虽然近年来随着安全施工频发,安全管理工作较之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仍然很不完善,甚至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具体体现在:

1.1.1部分管理制度缺失

比如权、责、利等方面的划分与规定上,大多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来明确这一问题。

1.1.2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难以落实

虽然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文件,但是安全责任则很难得到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1.2施工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基础差

施工安全意识是影响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施工领导施工安全意识不强,过于考虑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重速度和效益而轻安全管理,导致施工安全管理投人不足,相关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缺乏一定的施工安全意识和知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违规操作等问题大量存在,给施工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3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制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由政府主导逐渐向企业投资体制转变,建筑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政府对建筑企业的行政管理约束作用也逐渐减小。虽然国家一直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现状仍然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并没有实现标准行业化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漏洞较多,监管力度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众多。

1.4井工作疲劳与作业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较大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环境都比较复杂,施工强度也较大,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工作疲劳和作业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很大的。首先,建筑施工现场中,对施工人员来说,单调、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造成疲劳感,施工人员一旦出现工作疲劳,所形成的安全隐患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为了提高建设进度和效益,建筑工程施工往往都比较紧凑,这就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建筑施工作业环境条件较差,噪音、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大量存在,对施工人员造成正常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形成的施工安全隐患也是很大的。

2、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探究

2.1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制,规范安全行为

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首先,建筑企业要设立专门的施工安全管理部门,指定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明确施工安全管理各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真落实好每一项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工作。其次,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制度文化宣传工作,让所有施工人员都熟悉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操作规程、规范标准等,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并在施工人员实际施工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逐渐形成自觉、习惯性的安全施工行为。

2.2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一个关键。首先,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的召开安全施工工作会议,尤其是在新工程开始的时候,通过动员的形式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管理意识。其次,建筑企业在选拨工程施工人员时,尽量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既要施工技术过硬,又要责任心强。此外,建筑企I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通过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系数。

2.3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建筑行业逐渐成为市场的独立行为主体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更加应该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监管职能,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违规施工的建筑企业,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惩处。其次,建筑企业也要形成自己的监管队伍,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机制,认真做好施工安全监管工作,把安全隐患彻底清除。实行共管和责任分担原则,形成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做到全面监管。

2.4改善环境条件,实行人性化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及施工工作的强度给施工安全带来的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施工过程过,建筑企业应该尽量改善施工条件,实行人性化管理,降低安全隐患信息数。一方面,建筑企业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不管施工人员的状态而持续工作,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施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天气、施工环境、工作强度等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实行人性化管理,以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结束语:总而言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建筑企业应该在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和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且综合考虑各种变动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认真落实好各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世怀.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2011,05:028.

[2]韦丹特,刘颖.浅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例(3篇)

    - 阅0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大量高素质设计人才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随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艺术设.....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例(3篇)

    - 阅0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知识能力;视觉形象;感悟岩土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技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实践的视觉观察和问题发现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综.....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