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例(3篇)
来源: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篇1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理念、学习观的变革
作为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应该主动地适应——树立起学习新理念。新课程中学习新理念是学习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知识日新月异,要把学习新理念落实到学习行为上,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新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现代学习观。那么,新课程学习要求树立哪些现代学习观呢?终身学习观,全面学习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批判与创新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优化学习观,回归生活学习观,素质学习观,实践性学习观,选择性学习观,社会性学习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要求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的、探究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探索、合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1)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只有认识和把握好新的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才能为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提供保证。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主动性:主动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相对应,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②独立性:独立性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相对应,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③独特性: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④体验性: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⑤问题性:是新课程背景下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⑥稳定性: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以上六点特性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容。实施新课程改革让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①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改革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拥有主动权,由他主学习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我能学”。②探究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也能促进相关知识的记忆,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等。③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具有目标导向、以小组为形式、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学生能很好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提供了契机。
(3)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①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课前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为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准备;转变个人单独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学习习惯;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等。②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行为。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改变“学为教服务”为“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要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转换师生角色,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③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教师为主,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表现为主。为此,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与差异性。④改变学校管理模式。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模式直接决定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到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重新审视学校管理的发展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智慧管理;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尊重师生、民主管理;整合教育资源、开放管理。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
【Abstract】Foundationeducationnewcoursereformisanoverallofchange;Withstudentdevelopmentforshouldbelookforcoursereformofbalancemachine,thesebe2ofthecoursemodelheavyGou.Buttheinnovationofcourseprincipleincludeagaininnovationofschoolview,innovationofcourseview,innovationofteachingmaterialviewandinnovationofteachingview.Thistexttrythistwoproblemmakesomestudy.
【Keywords】Newcourse;Reform;Theories;Innovation;Development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1.课程典范的重构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1.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2.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2.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2.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2.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2.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17)
摘要: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技能目标的设定,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以专业课程延伸的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上三者有效融合,构建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http://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469人,创收1175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http://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多媒体教学的利和弊范例(3篇)
- 阅0多媒体教学的利和弊范文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高效率课堂的要求越来越高,多谋体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成为现代化教育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是一种.....

南瓜的病虫害防治办法范例(3篇)
- 阅0南瓜的病虫害防治办法范文篇1李付献1982年从安阳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延津县农业局,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工作作风,多年的工作历练,使他积累了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