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例(3篇)
来源: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主要内容:①农业机械基础化。农业机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经济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的提升,所有农业的生产、收割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运行,奠定了农业机械的基础化特性[2-3];②经济规模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农业机械也不断发展创新,信息化也使得农业机械规模化生产,促使各种农业机械的多种多样、和人性化设计,提高质量和效率;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机械的产业结构是农民自主生产,产量少且种类少。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机械产业结构以及变化为多种经营、多种农作物生产,扩大了产量,使得产业结构向农业多方位发展[4]。
2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意义
主要内容:①促进全球化发展。农业机械从传统农业机械向信息化发展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能节约农村生产力,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基础产业推进我国全球化发展的进程[5];②农业机械信息化。农业方面的人才与资源相结合,使得资源充分全面的利用,提高效益;③提升自身竞争力。农业机械信息化不仅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还能促进竞争机制,提升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农民学到新技术,增加产量以及收入,实现从单纯种植农作物到销售农作物的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④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产业水平,生产处高质量高效率的设备。
3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
3.1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信息化技术借助CAD/CAM技术,结合VR设计优化传统农业机械的设计方案。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向设计者和使用者生动的展示出开发的过程,这样就能够预测产品的相关性能的使用感,提高设计水平,减少成本。
3.2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结合信息化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比如:柔性制造技术(FlexibleManufacturingTechnology,FMT)和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CIM)对农业机械制造进行改善。柔性制造技术可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利用率并减少运行成本;CIM技术结合多种技术可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制造的工艺水平。
3.3农情信息采集
只有有效的分析把握农情信息,根据农情信息进一步对农作物做出调整,才能有好的收成。1)采集土壤信息。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土壤的供应就没有农作物的生产。因此监测土壤信息至关重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土壤进行检测,为农作物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2)采集农作物信息。农作物信息包括:生化参数比如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等;理化参数比如叶面积指数等。根据采集的农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相关措施,有效提高产量。3)采集虫害信息。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旦虫害泛滥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大幅度的降低,非常有必要对虫害进行监控和采集信息。传统农作物虫害只是靠人力,耗时且效果不佳,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监控虫害信息,准确率也能够得到提升。
3.4农业机械导航及作业水平
精确测量耕深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最终产量,信息化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土地的耕深,确保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而农作物种植环节包括播种、育苗、嫁接。播种时采用播种检测技术查看播种的进程以及漏播率等,对于漏播的地方后期可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在种植后还要对农作物进行管理,比如施肥、灌溉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施肥和灌溉等管理上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为后续高产打下基础。
4结论
文章研究了农业机械信息化研究基础包括:农业机械基础化、经济规模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文章旨在突出研讨农业机械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以下结论:农业机械信息化能够提升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采集农情信息包括:土壤信息、农作物信息、虫害信息等、农业机械信息化,还能够对农业机械进行导航包括:灌溉、施肥等田间的管理工作还能检测作业水平。
作者:高思佳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中收农牧机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秦芳磊,王新建.浅谈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5(10):158.
[2]闫国豪.如何发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J].河北农机,2016(1):13-14.
[3]罗锡文,廖娟,邹湘军,等.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0):1-14.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篇2
关键词:肥料;农产品;质量;有机肥料;化肥;微量元素
中图分类号:S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6-8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商品性也日益关注。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肥料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能让农业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其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种子的品种、自然环境、农作物种植中的管理这三个方面。其中肥料的施用对农产品质量是否能够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作物种子中的优良特征要靠充足的养分才能显现出来。肥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微量元素,它在农作物体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更加广义的农产品质量上来说,如它的完整性、色泽、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都直接或者间接与肥料有关系。
1元素无机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1氮肥施用过量会影响农产品的味道
氮肥不宜过多施用,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在食用过程中会有味道差异、耐贮性变低等。经过科学统计得出,种植环境中全氮或者碱解氮含量与稻米蛋白质含量有关,追施氮肥对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和食味有着很大的影响。
1.2磷肥可以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形成
磷肥功效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同时又能够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在种植谷类农作物中,施用适当的磷肥可以改善谷类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例如: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氮磷肥配合施用要比单施氮肥生产出来的水稻品质提高很多,稻米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多方面提高。
1.3钾元素对农产品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钾元素俗称品质元素,对农产品质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指的是为农产品提供高蛋白质和脂肪数量。间接影响指的是通过施用钾肥来减少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经过研究实践,施用钾肥可以提高禾本科作物籽粒中淀粉、蛋白质、糖和氨基酸的单位含量。钾肥又可以提高小麦面筋的含量,制作面食可以提高烘烤品质。钾肥在棉花生产中,可以提高棉花的纤维长度和绒长。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病几率,使纤维成熟度与细度有所增加。钾肥还可以提高油菜和大豆的含油量,有效改善甘薯品质,能够让甘薯的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经研究得出,钾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果实的味道,当钾元素含量较多的时候果实脆度高、肉质好,又可以增强果实的抗病能力,增长果实的存储期。在茶叶生产中,施用钾肥后茶叶中的谷氨酸、丙氨酸、茶氨酸的总量有所提高。施用钾肥的茶叶所泡出来的水,茶多酚含量要高于不施用钾肥的茶叶。
2中微量元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2.1中量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
钙肥、镁肥、硫肥、硅肥都可以对农产品的味道产生不同影响。即使是同一种中量元素,对不同的农作物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譬如说硅肥在禾本科作物生产中是必要元素。在水稻生产中如果缺乏硅元素,就很容易出现茎秆较弱,抗逆性下降,谷类色泽灰暗不满。钙元素与果实风味相关,适当施用钙元素肥料能够提高水果的品质,增强作物的抗病性。由此可见,中微元素对农作物品质的提高也起着重大作用。
2.2微量元素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中营养物质的合成
微量元素为多酶和辅酶组成,对农作物的干物质形成起着巨大作用。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十分有益。以硼元素为例,如果农作物缺乏硼元素,将会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含量,造成果树花芽发育缓慢,授粉受精受阻,导致果实发育不良,最终很容易出现缩果病。钼肥能够有效促进谷物中蛋白质的快速合成。此外也应该注意微量元素适宜的范围比较窄,过量施用对果树会起到反作用,导致水果的品质下降。所以在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时应该注意用量。
3有机肥料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最有效的肥料
有机肥料是作物生产中不可替代的肥料。有机肥料有着作物所需求的丰富营养,能够充分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能够促进土壤中养分的活化。为农作物产出高品质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有机肥料与传统化肥一起施用,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养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以上的叙述,现在的主要任务应大力改善肥料种类,严格控制肥料施用不合理现象,推进混合肥料的施用,鼓励农民施用混合肥料。在宣传上着重宣传平衡施肥技术。大力提倡施用优质肥料,促进高质量农产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宏,王红慧.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综述[J],磷肥与复肥,2003,(07).
[2]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11).
[3]张金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考察[J].苏州大学,2008,(04).1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农业种植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动下,生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张,生物技术普遍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比较难以应用,所以发展和推广都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年来,科学家更深入的对生物科技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让生物技术更多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必须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对农业产品的中产量需求很大,近几年来,生物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在农业中,在没有污染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粮食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生物科技有投资小、产量多、高回报的特点,并且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生物科技不仅能拓展农业发展,减少可利用能源的浪费,还能使产量得到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小,粮食少,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值。这正是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2)运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例如:“转基因技术”,通过对产品基因的改造与组合,使其和另外的生物体相结合,提高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生物农药方面的运用。农作物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其中病虫害的危害是一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本身受到危害,更加破坏了环境,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通过提取制成的农药,和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种类较多,农户选择类别较大。生物农药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成分,在使用中,对植物和环境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传统农药是通过生物组织生产出的药品,农药的材料受到范围的限制,这使传统农药价格较高,生物农药避开了这种弊端,生物农药有生长快、范围广等等,与传统农药相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4)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我国,除了水稻等极少数农作物的产量高以外,大部分农作物产量底下,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我国农作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差。农作物抗虫性和抗病性差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要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生物技术的引入,给解决这种难题带来了契机,如利用马铃薯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物质来抵抗科伦那多甲虫对其的伤害。长期利用生物技术防虫害,可以使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抗虫性和抗病性,这也会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5)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金属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工业发展离不开对金属的利用。由于对金属的广泛运用,使得金属微粒无处不在,甚至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也含有这些金属微粒。有些重金属本身是有毒性的,它们被植物所吸收后,生长产生的农作物产品中就会带有这些重金属元素,这就会给食用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土壤中也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由于这些土壤一直生长着农作物,所以这些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易移除。如今,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自身的重金属抗性,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在经过改良后农作物的循环种植,重金属被逐步移除。
3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的展望
3.1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利用的研究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对光源的利用,达到植物产量的增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率,从而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3.2生物固氮技术传统的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作用,但是也对农作物及土壤有着很大的伤害。氮肥是对农作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肥,传统的氮肥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伤害土壤和农作物本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3.3通过对农作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目前,对于菌类的生物反应器的掌握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植物农作物的反应器就相对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对操作技术要求低。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反应器,必将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4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农业生物技术如果被全面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必将引领农业生产潮流。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扶持,加强宣传投入。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范例(3篇)
- 阅0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反思范例(3篇)
- 阅0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反思范文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