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一》读后感(整理6篇)

来源: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1

其实,教学以来,什么应该是第一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阅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有了些了解。其实,一本好书,要想真正了解其中的精髓,是需要很长得时间的。浅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了解也就显得很肤浅。这本书实在是值得好好品读的。

李希贵校长说: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令管理者事务缠身,说好听一点叫日理万机,说白一点则是焦头烂额。但是当我们真正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时候,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学生第一恰恰说明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律、有计划的过程,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在学校里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那就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学生一生的立身之本。假如在学校没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那学生的成长将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某些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当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那他的`品德会出问题,自私、霸道等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学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要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身,都会招到排斥。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当中多和学生多多接触、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及碰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2

翻阅了图书馆的一本书《学生第一》,这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部新作,主要收录了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城乡差异,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我们望尘莫及,但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取向,却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第一位,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就是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努力探索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做教师的都懂,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怕进校园,一进校园如入苦海,原因何在?看看十一的做法,想想我们的作为,答案不辩自明。死板的课程,教条的制度,枯燥的课堂,单调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是原因,但又好像不是全部。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不去剖析,学生的情感我们不予理睬,学生的活动我们不去参与,甚至学生的姓名我们不用知道,我们就像一位牧羊人,挥动着鞭子,按着我们的意志将一群羊驱赶至我们划定的领地。虽然这块领地中的青草不够鲜美,羊啊,你没得选择,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你不愿意?你不高兴?呵呵,看我的鞭子!我们各自驱赶着一群被驯服的羊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按着自个儿的意愿养育。我可不管你是山羊、奶羊还是绵羊,听话的就是乖乖羊。我们创作的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在演绎一部经久不衰的活剧,你我都是导演。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3

记得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看每一篇小故事,觉得畅快、过瘾,感叹于十一学校的一些我们想都没想过的做法,惊异于十一学生们的才华和能力,更感叹每一个做法之后渗透出来的教育理念,学生第一。因为这个理念,从开学典礼到学校课程,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因为这个理念,校务会上才会响起学生的声音;因为这个理念,每一项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展示。

“学生第一”,这个简单的说法使我对自己的教书过程进行了深思。自己每天都在教育教学一线忙个不停,可是我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我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被日渐繁杂的工作困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这一理念。

“学生第一”,李希贵从最初的一个想法、一次尝试到最后形成一项制度。我想十一学校如今能运转得如此成熟,中间经历了不少研究、实验。回想自己参加工作的时间不算短,当班主任的时间则和工作时间一样长,一直毫无建树。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书,用来指导我的工作。

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灵的需要;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欢笑痛苦;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托起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我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这本书中汲取的理念加以发挥运用,为我们的孩子服务。

当然,做法可以借鉴,思想和理念唯有自己播种才能结出果实。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4

读完《学生第一》这本书,第一个念头就是:能够如此周到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颗对教育怀着怎样的耐心和虔诚之心的人啊!

我被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这本书让我知晓了很多更为深刻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关心一下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就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的关心,更是对其心理健康的关心;理解学生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些做法的谅解,更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我感叹李校长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他通过开展“我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对活动细节和自身存在的关注,从而创新的设计了“开学护照”、“校园泼水节”和“每月百星”等活动,满足了学生对师生情感的需求,对接受关注的需要和对适时放松身心的需要,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仁爱情怀,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为本”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学生参与校务会等。多么直接有效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理念就在这几条沟通的渠道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再者李校长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让我非常的吃惊,他居然让学生在校园里办出版社、开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这些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一中真切的发生着,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自负盈亏的小商店可以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大使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学生身上的潜能远超于我们所能想到的水平,我们需要及时大胆的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舞台,尊重他们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来激发这些惊人的潜能。

“以学生为本”就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行业,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谋生,为社会创造价值。那怎样保证服务质量,便显得非常重要。李校长在职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邀请名家大师讲解人生经历,开设社会职业考查课程和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以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而明确人生理想,帮助他们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与才能的领域。我想这种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服务教育方式,势必会培养出志存高远、目标明确的人才!

读李校长的书,我发现,好的教育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一如他语录中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5

以前老是听张校长说《学生第一》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春节前我在网上一下子买了《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先拜读新书《学生第一》,受益匪浅。

翻开扉页,首先看到的是粉棕色和一句温馨的话:“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这句话字体略大,剩下的是满满一页老师的名字!我很震撼!在李希贵眼里的学校管理中,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我在想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已经把自己的学生名字记住了呢?今年春节前我见到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我给她老人家问好后,她竟然能叫出我的名字!还说我那时的数学很好,但有些调皮。说实话我们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她老人家还能记得我,这位数学老师给我上了一课!虽然我每年都教三年级能记住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但我从现在就必须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尊重、重视每个学生。在我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这能给学生无限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带着放大镜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哪怕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闪光一次,也许就成了这个孩子上进的起点!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个自信、上进的孩子!像我们的一些不危险的实验我都会让给孩子动手做,十二班的张云尧课下给我说:“老师,我今天很幸福!”我说:“为什么?”“因为我今天在化学课上给大家做了演示实验。”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者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孩子们真是潜能无限!

这本书我细细读了两个多月,接下来再读《学生第二》,我要自己的视野开阔,多读书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

《学生第一》读后感篇6

《学生第一》这本书是被学校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时,学校赠给的一本书,拿到家里,一直没有时间细看。今日拿来翻看,一下就被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书中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一个个让学生展示和锻炼的舞台,使得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中,学生们释放个性,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他们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能力,真的所有孩子们向往的学校。在这本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是主体,其中校园泼水节、学生大使团、学生出版社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他们个个了不起,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他们睿智机敏、有着智慧的韬略,有着仁爱的情怀。

不知怎的,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学生第一,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指责中,他就学会了冷漠,生活在讽刺中,就学会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学会了自卑,繁殖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就学会了自爱。

这就让我想到了自身的教学,他们的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力让给学生,不束缚学生们的思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