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整理5篇)

来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篇1

有一篇文章叫《二十四孝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童年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重点分析作品“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这种封建孝道不顾孩子的生命,会“有趣的是肉麻”,“以不情为伦纪,诬蔑古人,教坏后人”。作品尖锐地攻击了当时反对白话文、倡导复古的倾向。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传封建孝道。但其中之一“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郭巨埋儿。据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去世后,他把家产分成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养母,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会影响母亲的`供养,于是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后不能复活,最好埋葬儿子,节省食物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为了避免儿子死亡,兴好挖了一罐金子。

虽然郭巨孝顺,但杀儿之举违背了人性,不符合儒家思想“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本观念。看似孝顺,其实是残忍的。在古代,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的,也有割股肉为了解父母想吃肉的想法,现在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很少有为父母杀人的。为了节省食物,我想杀了自己的儿子,一个违背了母亲对孙子的爱,另一个陷害了母亲的不仁。所以后来有人称这种孝道为“愚孝。“

随便翻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觉得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严重的迷信思想;“尝粪忧心”恶心。

孝是对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篇2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充满传统儒家孝道思想的书籍,它通过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孝的多种形态和内涵。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也对孝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许多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所打动。比如《鹿乳奉亲》中的郯子,他为了让患有眼疾的双亲能吃到鹿乳,不惜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中去取乳。这种为了父母不惜冒险的行为让我深感敬佩。又如《百里负米》中的仲由,他家里贫穷,却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这种勤劳和孝顺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故事让我感到困惑和不解。比如《卧冰求鲤》中的王祥,他为了给老母煲汤,不惜在严寒冬日里赤裸身体卧在冰面上。这种行为虽然体现了他的孝心,但却显得过于极端和不切实际。又如《郭巨埋儿》中的郭巨,他因为家境贫寒而打算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供养母亲。这种为了尽孝而不顾儿童性命的做法让我感到震惊和愤怒。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阅读这些故事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他批判了那些为了尽孝而不顾一切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不仅难以做到,而且有些甚至不能去学。他呼吁人们要理性看待孝道,避免陷入愚孝的误区。

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深刻认识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应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封建孝道中的极端行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条件来尽孝。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儿童的权益和成长,避免将他们作为尽孝的牺牲品。

总之,《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充满传统儒家孝道思想的书籍,它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孝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更加坚定了要尽自己所能去孝顺父母的决心,并努力成为一个有孝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篇3

读完《二十四孝图》,不禁发自内心的感慨: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基础.因此,古人常说为先。自古以来,关于孝道的感人事迹就一直发生,一切都让我们深感震惊。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黄香,他妈妈九岁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更孝顺,更关心父亲。严冬时节,黄翔在父亲睡觉前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体盖住被子,让父亲睡得温暖舒适;在炎热的'夏天,黄翔用扇子冷却枕头席。为了让父亲睡得凉快,他不惜出汗。亲戚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谅人民,孝顺父母,人民都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有一个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它让世界各地的母亲得到了安慰。

2023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真理。田世国得知母亲患有尿毒症后,偷偷去医院做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不告诉母亲,毅然将肾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的母亲恢复得很好,但她总是不知道她的肾脏是她儿子的。田说:如果我母亲恢复正常,器官排斥相对较小,我认为这将永远是一个秘密。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但也是一颗孝顺的心!

孝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遵守的人生标准。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能爱他的亲戚,那么他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俗话说老五老,人老,幼五幼,人之幼。由此可见,孝道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像树根一样牢牢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动摇。

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在美国却是不可想象的。听者感叹:发达国家的人要捡起我们丢失和忽视的东西。我们应该反思这一点吗?我们应该珍惜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吗?

做孝顺不必充满活力。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想想父母,尽力让父母身心愉悦。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篇4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由元代郭居敬辑录并配以图画而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更是一部揭示封建孝道虚伪与残酷的文献。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中既有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也有令人发指的愚孝行为。

首先,书中许多故事展现了孝的真谛。比如《刻木事亲》中的丁兰,他在父母早逝后,制作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这种对木像都如此珍惜的态度,深深体现了丁兰对父母的尊敬和怀念。又如《戏彩娱亲》中的老莱子,他年逾七十仍不忘孝敬父母,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甚至在跌倒后也故意装作小孩子一样玩耍,以避免父母担心。这些故事让人感受到孝的力量,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足够孝顺。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故事显得荒谬甚至残酷。比如《郭巨埋儿》,郭巨因家境贫寒,担心养儿会影响供养母亲,竟打算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这种为了尽孝而不顾儿童性命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人性和道德。又如《尝粪忧心》中的庾黔娄,他通过尝父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这种医学上的荒谬行为不仅无助于治疗,反而让人感到恶心和不解。这些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也让我们对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阅读这些故事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他认为,这些故事中的许多行为不仅难以做到,而且有些甚至不能去学。他批判了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的'虚伪行为,并呼吁人们要理性看待孝道,避免陷入愚孝的误区。

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深刻认识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应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孝道。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封建孝道中的极端行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条件来尽孝。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儿童的权益和成长,避免将他们作为尽孝的牺牲品。

总之,《二十四孝图》不仅是一部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书籍,更是一部揭示封建孝道虚伪与残酷的文献。它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孝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子女。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00字篇5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