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做教书匠》有感(整理7篇)
来源: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1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籍,它从另一角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让人思考和启迪的好书。
作为一位读者,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最初,我对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或许会有一些脱离常规的思考角度。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后,我被里面的观点所震撼。
首先,我被书中提出的思考方式所深深感染。作者认为,教育本身并非一个“产业”,而是一种“本质的服务”,因此教育者应该像演员一样,关注观众,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像匠人一样通过传授知识来赢得认可。而且,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而在于“学”。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变得更好,而不是让他们记住更多的知识点。
其次,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教育的积极态度。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谈论教育的不足和缺陷,而是从正面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让读者从中找到真正的灵感和启示。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是彻底的颠覆,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者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接着,我深深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说,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业,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且,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石,它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像作者一样,在探索现有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寻找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来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最后,我深刻了解到了作者的创新思考和观点。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看似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教育者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等等。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方式改革、教育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创新的思路和观点,为目前教育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好书。通过对教育的深入探讨,它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思维,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停下脚步,仔细思考教育这个话题,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2
直溪小学顾卫华说“态度”粗粗读完前四章对第三章中的“第三种态度”感触颇深。文中说到教育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种态度。说起态度我对一些老教师总是充满敬意。
记得徐善英老师退休前夕将一套口算卡片赠送给我。那完全是手工制作原本洁白的卡纸经过多年使用已泛黄。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小朋友曾使用过徐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我们除了要继承上一辈人认真踏实的优良传统之外还需要发挥年轻人爱学习、爱不拘一格的特点“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这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四条建议。在学生时代时常听到老师这样批评人: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以前也曾听人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的确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着这个方向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坚持下去终将有守得雾开见日出的一天。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授课、批改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看起来很机械琐碎的事但在有想法、敢作敢为的老师手里每天的精彩就会各不相同而在另一些老师手里就是别有滋味在心头。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做一些尝试。
尝试并不总会成功但失败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同爱迪生在一次次电灯实验失败后的态度他说:“至少我知道这是不适合做灯丝的。”拥有超然、豁达态度的人怎会和成功失之交臂?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这句话为所有准备具有第三种态度的教师扬起希望的风帆。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3
《不做教书匠》。书中朴实的语言,精辟的论点和鲜明的事例,令人深受启发。它启发人去学习,启发人去奋斗,启发人去创新。
一、“先投入地爱你目前的工作吧”
人都有许多美好的理想,梦想自己将来功成名就。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真心地爱你目前的工作吧。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教的虽然是副科,但我仍热爱我的工作事业,有时为某一个课题经常与同行做好研究和学问,并取得了令自己比较欣慰的成绩。我觉得把教育做好,是对学生有个交代,是对社会有个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交代;把教育做好,生活也一定会过得更坦然,更舒心。
二、呼唤师师合作,师生合作
现在,我们教育界的荣誉评比、职称晋级都牵动着每位教师的心,从而也引发了一些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师师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就某一个问题,大家集体协商,共同出谋划策,你会在别人的谈话中得到启迪,产生新的思想。本学期我们体育组成功地举办了本校首届校园文化周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各自为战,只有失败,害人害己。我们成功的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合作。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智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在跳竹杆中,我只让学生学会了一个简单的跳法,但学生又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出了“井”字跳法和“米”字跳法,使跳竹杆活动焕然一新,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体育项目。在师生的合作中,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智慧和闪光点,发现的闪光点越多,你就越有教育的信心。
三、做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老师,不管你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不管你是体育老师还是音乐老师,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层次和水平上,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适应现在的要求和质量必将会被淘汰的。现在只有多读书、多充电才是最好的方式。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才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来。把所学理念用于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4
六年前,也是我的教学生涯的第九个年头,当时的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一些的心得,但又恰好处于很可能形成“年轻的老教师”的尴尬时期,我有幸读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让纠结了许久的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觉受益匪浅。
今年寒假的一天,我回家找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管老师的这本书。再次打开,看见以前所做的划记,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触。
管老师在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语言,在这里不多叙述。这次重温书本的过程中,我对管老师的“成长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个小节文字体会很深。管老师在文中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艰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会沉浸在别人以为的寂寞无聊中,乐此不疲,像周国平所说的“丰富的安静”。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寂寞,这样才能把基础打好。
实际上,管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39岁就已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还兼任学校的副校长。从我自己的工作来看,这些年来的历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育行业要沉下心来的重要性。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读文学书,读专业书,读一些杂书,在书香的浸润下,人的内心得到洗涤,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我的'第一任务是教学,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发现所学的东西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用得上了,课堂的内涵比以前提升了,多读书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我想起了余映潮老师在50岁以后才尝试上公开课,越上越精彩,越上越有味。他应该算是厚积而薄发的典型吧,他说过自己的成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比别人更舍得花时间在教学研究上,他用最笨的办法读书,安于寂寞。这些年我也慢慢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这和我认认真真学习、认认真真教书应该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干事,我也承担了许多繁琐的事物性工作,这些工作费时费心,但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
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但是我坚信成长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静待花开。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5
《不做教书匠》是一篇具有启示性的文章,作者在其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真正的教学方法。文中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剖析,阐述了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神秘和谐的贤人而非流水线上的机器人,真正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相融合的过程而非机械化的刻板引导。阅读本文,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本文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教育不是一个机械化流水线的过程,教师也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人。教育是一门需要艺术家的精神和技巧的艺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够扮演好教育的角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去感受他们所需要的、所渴望的和所怀抱的。
本文反思的教育问题是重要的,它引出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问题,以期为今日的教育事业贡献创新思考和改进的`方案。教育作为社会的基础,从根本上约束着我们的社会发展,而教师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质量和教师培训,并致力于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在此基础上,我可以提供一些个人创新思考和观点。首先,我们应该在教育法规上做出改进,让教育法律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师权益。其次,我们应该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开展更多的探索与研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学方法。最后,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和国际化,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合作平台,以实现教育理论的最大化转化和创新教育实践的最大化推广。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的书籍应该是有益且有启迪性的,而《不做教书匠》正是这样一篇具有启示性和思维性的好文章。它关注的是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这便是一篇好的文章所应具备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6
我发现了一件珍品,即管建刚先生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它使我原来凌乱的教育思想更加清晰,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教育目的更加实用
高中毕业后我上了师范大学,20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天真无邪的乐趣,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过去的事……
如今,在教育本质严重异化的时代,我从一个偏远的山村调到了一个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然而,我目前的教学生活已经远离了我的理想,有时沉重的负担甚至使我难以正常呼吸。
我想过逃避和处理工作的方法。然而,作为一个农民,我从小就被我的母亲教导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总是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永远不要对不起同学们,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而这朵花能够在未来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希望,责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为我母亲的教育,无论我是做人还是做教育工作,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深体会到:面对同学,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在学生面前,我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因为母亲的教育,十多年来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得顺利,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刚开始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的学生从害怕拘谨的.学生变成了能够充满自信地与老师交谈的学生;有的刚从固执无理走进现在才知道是非的荣辱……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从他们的父母一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对孩子变化的惊讶和我衷心的感谢……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感动呢?这真的值得我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快乐!
正如于丹在《论语》中所说:“当你给予他人幸福时,你会感到真正的幸福。”生活会以你所看到的来对待你!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篇7
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读书随笔《夏洛的网》心得
阅:1读书随笔《夏洛的网》 爱,是开户心灵的金钥匙;爱,是照亮前程的一盏明灯……《夏洛的网》这本....

读后感400字《稻草人》
阅:1《稻草人》读后感(一) 初读《稻草人》,叶圣陶先生笔下那个默默伫立在田野间的稻草人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它虽....

读后感《西游记》400字
阅:1《西游记》读后感(一) 初读《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便深深吸引了我。书中讲述唐僧师徒四人,为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