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昆虫迷》有感(收集2篇)

来源:

读《昆虫迷》有感篇1

最近,我学习了《昆虫迷》这篇课文,刚读一遍,我就被主人公法布尔那种对科学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打动了。

法布尔从小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却写出了《昆虫记》这样的大作;他没上过小学,却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自学,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

读一遍课文,我就感觉自己被法布尔对科学不断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折服。

当我读到“有一天夜里,法布尔提着灯笼,观察蜈蚣怎样产卵。看着看着,他忽然觉得周围越来越亮,一抬头,才知道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时,我不得不从心里佩服他,从半夜观察到天亮,法布尔只是个孩子,他不可能不困,但他对科学的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坚持下来。

当我读到“法布尔曾说,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人教你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自觉。”时,我不禁想到自己。每天被家长催着写作业,而法布尔却靠自己自觉的自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我不禁从心里佩服他。

最后,我读到“法布尔九十二岁时逝世,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人世,却还要将自己所知的知识贡献给社会。

法布尔凭自己刻苦自学,我们听知识渊博的老师讲课;法布尔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没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光明敞亮的教室学习。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法布尔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

读《昆虫迷》有感篇2

暑假期间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这是一本描述昆虫生育、劳动与死亡的科普书。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本无趣的说明文,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生动有趣的书啊。《昆虫记》介绍了一种又一种的昆虫,描绘了昆虫的外形、习性、捕猎,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是探究生命。”

法布尔的父母非常讨厌昆虫,而他对昆虫有着浓厚兴趣,常常把昆虫抓来观察,无论是水甲虫还是胡蜂,他都能把它们细小的部位看得一清二楚。他做过许多次试验,把土熊蜂捉进舞蛛的巢穴,愚蠢的土熊蜂自投罗网,钻进去不久便听见它的衰号,当法布尔用钳子把土熊蜂拖出来时他已被舞蛛的毒液杀死。还有一次实验,把强壮的木匠蜂捉到舞蛛洞口,一场恶战一瞬间结束了,舞蛛用毒牙咬住它的颈后根部,那正是木匠蜂的生命中心。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是舞蛛,足以证明舞蛛具有超强的毒素昆虫学家法布尔观察得这么仔细,他认真地记录、实验、研究,相比之下,我们做事情却常常只有三分钟热度,也没有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我们总是不愿意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了,也不愿意去解决问题,更不愿意去进一步了解,深刻体会。比如,我们碰到一道难题,做不出,就上网查资料,把网上的答案抄下来,也不管是否正确,更不去考虑这题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法布尔却不是这样,他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坚持观察昆虫几小时,看到忘我境界,忘了一切。要是换成我们,可能看了几分钟后就耐不住性子了,忙着玩耍去了。

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孜孜不倦、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永不罢休的求真精神让人敬佩。这本浅显易懂的《昆虫记》结合了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他以人性研究虫性,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让阅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观察,并从书中获得知识和思想。《昆虫记》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昆虫记》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昆虫记》又让我感悟到一个道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地把它做好。

《昆虫记》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我想每个人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了,都会增长见识,读出感想。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