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收集3篇)
来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篇1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篇2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杨谨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80后的我们,初为人母,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平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篇3
多年前,当贾静雯还很受欢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则娱乐新闻,据说新妈妈贾静雯也会蹲下来奶声奶气的和宝宝说话。
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新闻中的那个动词——蹲下。
作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也会蹲下和孩子对视、交谈,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始终贯彻“蹲下”的姿势呢?大多数时候,也许,我们是在挺直腰板,对孩子们颐指气使,或者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直接弯腰和他们说话。
我们之间的种种不经意,忽略了“蹲下”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虽然我们赋予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更不是父母活着的玩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必须成为他们的朋友。如果想让孩子陪我们长大,就必须花时间陪孩子。如果想真正尊重孩子,就不应该为他们做决定,而是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我们不应该拒绝他们合理的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抚养孩子,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他们。父母应该把自己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父母只有蹲下,才能真正接受、理解孩子;要认清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而是真正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健康快乐地发展。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和你的孩子感情用事。父母的情绪状态也可以成为孩子情绪状态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总结经验,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父母”。孩子的教育质量完全取决于他的父母。只有真正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眼光来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青鸟读后感(收集2篇)
阅:0青鸟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完了《青鸟》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棣棣和咪棣遇见了一个仙女,仙女说她的女儿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收集3篇)
阅:0《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篇1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
《青鸟》读后感(收集11篇)
阅:0《青鸟》读后感篇1《青鸟》这本童话书,抒发作者对幸福的看法,而且巧妙的用一个童话,来说明幸福的美好,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