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收集8篇)
来源: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先生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先生。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角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白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仍敌不过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玩,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起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想必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暑假的时候,我拜读了这部作品。读完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我读完了《朝花夕拾》这本书,里面描写的各种人物令我难忘,描写的各种往事值得我深深回味。
《朝花夕拾》写的是鲁迅的生活回忆,很真实地反应出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在《猫.狗.鼠》这篇文章中,就表达了鲁迅小时侯对隐鼠的喜爱,对猫的厌恶。鲁迅在童年时在一间空屋里救下一只被蛇咬伤的隐鼠,隐鼠的伤好了之后,鲁迅与隐鼠的关系渐渐地好了。当他看不到隐鼠时,却得知它被花猫吃了!虽然后来知道是阿长--家里的女工踩死它的,但鲁迅对猫还是很厌恶。在鲁迅眼里,猫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
这本书为散文文体,写的是鲁迅记忆中的往事,重写感触,叙事描写才有内涵,有意味。鲁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事件仿佛依晰在前。又在这篇散文中掺进了很重的杂感因素。文中庸医骗人钱财,不顾他人性命;某些日本学生的尖酸刻薄;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古板僵化;日本仙台的遭际反映出中国的贫穷;范爱农不明不白的死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旧势力依然强大的社会情形…这些事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罗大众的生活背景。
《朝花夕拾》反应了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感情真挚,写作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我也从中了解了许多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5
午后,手捧一杯茶,仔细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别有一番滋味。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领邦日本的心中的却是一个弱国,可当我看到那段话,便不由的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这种中国人,希望祖国强大却不去努力,只是无助的祈祷,让人不禁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恨,而且可怜。
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作品洋溢着无比的牵挂与赞扬。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精湛的医学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还原到了它本来的面目——为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依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的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敬佩。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尤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祖国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祖国而去努力呢?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6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乃我国著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所作。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犀利之感,文里行间之中都饱含着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每一个字都好似一把刀、一根皮鞭,抽打着、批判着旧思想与当时腐败的社会。《朝花夕拾》也有类似篇章。
从第一篇《狗·猫·鼠》便可知晓一二。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写道,他承认自己是仇猫的,但他又怕别人说他仇猫,为什么?其主要因素还是在于那些名人教授,若几时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们,那些人便说:看呐,鲁迅先生不是仇猫的吗?狗也是仇猫的,鲁迅先生却说要痛打“落水狗”。啊哈,经某些人如此一说,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反倒成了狗,并且还要与“同类”自相残杀呢!按这套逻辑一来,鲁迅先生可被坑到“文字狱”里去了,不论说什么都是错的,也真是祸从口出呵!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的发起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当时的一些旧文人是十分反对且妨害白话文的。倒像古时商鞅变法,总是有人去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愤恨地写到:只要对于白话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在“五四”运动之前,小学生可读的书是少得可怜的,与其他国家儿童图书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由此可见白话文这种新文体的意义及好处是多么巨大。但迂腐的知识分子也不在少数,嚷嚷着文言文才是历史的主流,他们难道不知道改革才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吗?旧中国正是缺少改革才落后于世界,若想复兴中华民族,改革是必不可缺的。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7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92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是清晨带露,香气芬芳的花,喻指鲁迅青少年的往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拾”“离奇和芜杂”的心情。这本书生动的描绘了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生活的'片段,展现了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这些散文中深深引起我共鸣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出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的乏味,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各种动植物,应有尽有。还有长妈妈讲的传说与故事,冬天的麻雀,地上或桂花树上的蝉蜕,花坛上的腊梅花。这一切都令作者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然而,三味书屋的索然无味与百草园里的无限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的些许天真浪漫。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面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洋溢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亲切感扑面而来。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8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经典散文著作,其中不乏有对封建旧制度理性的批判,同时也不缺少对儿时美好童年的回忆。温馨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回忆了儿时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里学习的枯燥;理性的批判:如《琐记》,作者批判了衍太太的行为,表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妇人。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阿长和》。这篇文章讲的是:“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她迷信,又很朴实,得知作者想得到《山海经》,为其寻购并将《山海经》赠送得作者的故事。
在文中,我最喜欢“阿长”这个人物。她是一个迷信又淳朴的人,得知作者想得到《山海经》,为其寻购并将《山海经》赠送得作者。先抑后扬,升华了“阿长”的人性美。
文中是这样描述《山海经》的:是作者“最初得到的,最喜爱的宝书”“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几乎全部用直线凑合”。这说明《山海经》很破旧,但是作者依旧那么喜爱它。侧面描写出“阿长”对作者的喜爱,作者喜欢“阿长”。
读完这篇文章,我读出了鲁迅对长妈妈的爱与恨,但更多的是爱。在生活中,亲人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吗?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什么;如果做不到,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这种浓浓的亲情,难道我们不能为之动容吗?
《朝花夕拾》,一本好书,一本经典之作,推荐你去读一读!

美丽的乌镇作文(收集8篇)
阅:0美丽的乌镇作文篇1采风三日行,无法从回忆中抹去的,是乌镇的美景,乌镇的风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念想。旭日里,我怀....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收集8篇)
阅:0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

旅游的作文300字(收集3篇)
阅:0旅游的作文300字篇1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爸爸、奶奶和姑姑游玩了天安门和故宫。天安门城楼在广场上格外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