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牡丹情(4)

编辑:高中作文网


  赏花,本来就是一种雅事,既有感官的享受,也要心灵的契合。倾听花开的声音,回味花吐的芬芳,那种情趣,那份雅致,让人物我两忘。品酒,赏花,吟诗,作画,是雅事,更有雅韵。但盛大的牡丹花会竟然演变成一种热闹的游玩方式,狂欢之后必然陷于满地残花般的落寞。犹如繁华之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犹如盛唐和大宋,曾经的奢华难掩大厦倾覆。
  游人如织。但静静的一隅,却有一两个画家,用自己的笔触,用自己的心灵,描摩心中的美丽。也有几个专业摄影家,专心致志地用镜头留存最美丽的倩影。比起那些走马观花的看客,比起那些匆匆拍照的游客,比起那些探入花丛中想要一争妍媸的游人,他们才是真正懂花、爱花的人。而那些不懂风雅的过客,对牡丹的亵渎,犹如花上晒裈,花间喝道,大煞风景。
  大多数来这里的游人,浮躁与随意。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脚下追逐的是热闹,心里难掩的是浮躁,脸上流溢的是艳羡,心中关注的是奢华。也许是牡丹寄托了他们的某种心理需要,或是他们的某种心理契合了牡丹的富丽奢华。多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对牡丹的象征性总怀有很大的向心力,因为她身上潜藏着许多人的不可言说的梦。富贵者,炫耀和满足,重温旧梦;贫穷者,梦想和奢望,黄粱美梦;更有碌碌如我辈者,自慰和自卫,南柯一梦。此生虽然无缘,但毕竟看了花,圆了梦,沾濡一点富贵气息,足以慰聊平生。
  牡丹是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像雍容华贵、端庄富丽的美人,以致很多文人雅士不屑与其为伍。周敦颐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实,这是他们在极度的失落和无可奈何之后,移情别恋的借口。
  心中有花,则遍地芬芳;心中无花,则满目怆然。赏花,赏的是心情,不同的心情,看到的花必然不同。秦腔《玉堂春》中有一句唱词:“年年洛阳花似锦,依我看来不如春。”苏三在起解的路上,命运多舛,提心吊胆,哪里还有闲情逸致。王维的《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大唐最美丽的艳色,在诗人看来则是心事重重,忧心忡忡。其实,这正是诗人在欣喜抚爱之余,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牡丹犹如一面镜子,游客还是知音,艳羡还是贪婪,各色人等在她面前统统被打回了原形。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学会以平常心看富贵花,沉醉在这份美丽中,心地空明。彻底放松心情,不必“春风得意马蹄疾”,不必“琵琶凄凉羌笛噎”,任时光流逝,在和谐与宁静中细细品味,静静揣摩。让花的旺盛和热烈,枯萎和凋残,默默地浸淫,慢慢地感染。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由鲜花盛开想到红衰香褪: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免让人感慨韶华易逝,青春难驻。这种伤感似乎不合时宜,却是一种难得的清醒。“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盛开的富贵花,终将“零落成泥碾作尘”。注视润湿的地面上飘落的花瓣,我仿佛看到风姿绰约的牡丹仙子嫣然一笑便香消玉殒,犹如一个隋唐帝国的繁华梦,犹如一个书生的风流梦,犹如一个乞丐的富贵梦。
  一个人在繁华中走得越远,越容易迷失自己。“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花了几个小时,我终于走出了牡丹园。回头,仿佛看到了不可一世的武则天无奈且无助的目光,仿佛看到了妙语解花的杨玉环幽幽怨怨的神情。
  回家。回到最初的安宁与平淡,花开花落仿佛再与己无关。再一次重温《小窗幽记》中引用《菜根谭》的一句话: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空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