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大学论文(6篇)

来源:其他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生态文化区域科学和艺术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植物园北京京华园林工程设计公司承办的“第三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于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开。本届交流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会上交流探讨的项目不仅代表着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走向生态的设计

交流会上,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往往单独开辟“生态景观展示区”(或生态园林区),甚至有些项目本身即以“生态公园,生态...”定名。由此可见,对“生态设计”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师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则。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难道仅仅依靠“多种植物、引水入园、减少建筑小品和硬质铺地的面积”就能实现改善生态的要求吗?一些设计项目采取极具“人工性”和“装饰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贴上生态设计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生态效益的改善无补,而且会造成对生态设计概念的误解。

近年来,国内园林专家及学者对“生态设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真正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却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论的实践更应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尺度和层次的景观设计项目所处的生态系统圈层不同,生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亦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到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惟有此,才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本届交流会上,王绍增教授介绍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及其在江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即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应该能够收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项目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美学评价。

生态设计日益成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与文化及艺术的联系,“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湮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1]”。

2走向文化的设计

本届交流会上讨论的25个项目,除去“生态设计”这一重要理念以外,设计师重点阐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涵的丰富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意境的创造曾经是我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精髓:秦汉山水建筑宫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江浙写意派山水园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联景题”都书写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给游赏者提供了一个“触景生情”的广阔天地。与古代造园师衣钵相承,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关注园林使用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优良传统,仍然在煞费苦心的经营着园林的意匠,力求赋予园林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次交流会上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介绍的“九日-旭”广场,以“后羿射日”的主题文化为景观创作之源;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介绍的保定环城公园项目则是以保定历史文化典故和历史地段之特色为主题,设计了8个主要景点。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早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指出“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2]”。风景园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项实践性的造型艺术,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及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园林文化。

3走向区域的设计

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的展拓,从传统意义上的造园(古典园林)发展到“大地景观规划”。汪菊渊先生在199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论及“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即造园)、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与生态关系密切,是应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出现的,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上的大地景观规划。

本次交流会上研讨的25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小尺度的造园项目,如建设部办公楼前环境改造设计;中间尺度的城市绿化项目,如保定高科技开发区河套绿化,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项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规划。无论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于“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俞孔坚)。

4走向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4.1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园林设计师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计算机辅助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例如,1993年,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卡尔・斯坦尼兹(CarlSteinitz)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的五个组织的设计师合作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区域景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安・L・麦克哈格(Lan.L.Mcharg)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区域景观要素的分层、叠加分析,为设计师更全面的把握环境的特质,并进行方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3]。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以传统园林的方式方法来约束现代园林建设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园林必须在吸取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革,反映并满足新时代使用者的欲求。

4.2风景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高水平的造园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对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艺术(如绘画、诗歌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场景范例(范本或蓝本)。18世纪英国的图画式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建设无不从当时的风景画中吸收创作的灵感,或直接通过造园实体的组织来表现画意和诗情。

第二,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画室,脱离画布,亲自参与到现代园林的创作中,将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地艺术。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景观和艺术两个领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动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发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Schwartz)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和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2]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2001(1).

[3](美)卡尔・斯坦尼兹.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J].中国园林,2001(5~6).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专业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研究性以及相当的实用性,。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进步,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随之调整与更新,从而保证各个不同时代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满足时代的需要。对于园林专业的教学,当然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现代风景园林的教学内容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也不断地在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设计初步为基础,与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等课程息息相关,同等重要的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通过熟练的表现技法,将设计理念清楚表达在图纸上。不仅如此,学生可将该课程所学与其它植物类、建筑小品类专业课程结合,从而将设计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详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由理论及设计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对园林中外史的简介,园林的美学特性、布局形式、植物建筑造景的特点,以及各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练习,掌握地形、道路、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的搭配。

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设计类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要求对园林四大要素的特点、布局掌握扎实。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作品美观、实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职教育的学生整体上来讲,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规范。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会容易放弃,不够坚持。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是太高、少有学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现能力。从而在设计训练当中会失去耐心,头脑中缺乏所谓的“灵感”,造成所设计的作品空洞、表现不规范、美感差。

(二)课程时数不够,教学内容繁多

过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两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以及一周实习的教学安排。教改以后,直接浓缩为一学期,减少一半。这就打破了理论和设计的比例。因为理论知识繁多,若删减过多,设计阶段难保设计质量;若不删减,设计训练的次数不够,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着时困难。

(三)外出实习机会不够多

鉴于园林专业对园林要素,尤其园林植物的要求,外出参观实习对于学生专业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园林要素、园林布局的直观认识。随着课程时数的减少,首先就是外出教学时数的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对园林的认识仅仅限于书本和图片,不够全面。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正确适当缩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部分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园林中外史简介、园林美学特性、园林布局、园林要素和各类绿地园林设计。其中,中外史简介作为园林鉴赏部分,对于学生对园林分类及特点的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时数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讲解一些中外名园。而园林美学特性作为纯理论部分可大幅度缩减。作为园林基础知识的园林布局和园林要素部分,是园林设计好坏的根本。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花较多的时数。

该课程的设计理论部分包括道路、厂区、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屋顶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的设计训练。整体来讲,每一类绿地的设计训练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例案掌握此类园林设计布局和要素的特点;第二阶段,进行设计实作练习;第三阶段,通过方案讲解,评奖,找出方案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因此,这部分需要占据更多的时数,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体会各类绿地的特点并且掌握。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理论,绘图表现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园林设计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园林设计、社会生活与园林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园林设计、审美意境与园林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1]。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口述讲解设计理念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丰富活跃学生的设计思想。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小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09,15(11)

[2]刘华.现代园景设计创意祥解,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3

关键词风水理论;传统园林;影响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槛逗几番花信,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者四,包卑无论,载竹相宜。”郊野地:“郊野择地,致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之版筑,构擬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月阴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可见,这三种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园冶》书“相地”的许多方法源自于风水理论的“相地”方法,如“卜筑”、“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开池垒山”以及“依乎平冈曲坞”(近似于风水地中的马蹄形凹地)等。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以风水思想为指导。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PierreMartial)记载了当时一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象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板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想。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相地)机理的。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诗人画家,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追求一种怡然超脱的山水环境,晚年得宋之问的蓝田山庄,有辋川绕于舍下,依山傍水。他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景观,精心规划布局,构建华子冈、竹里馆、孟城坳、辛夷坞等园林胜景二十处,名辋川别业。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在京都千福寺所作的壁画《辋川图》是“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从王维诗作《辋川集》和历代临摹其作《辋川图》,可知是一个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的幽静山水环境,这同风水思想中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显然他对园景规划布局正是以风水思想为其机理的。清代北京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全园的规划意向上,建有许多大体量大尺度的宗教建筑,居于园景的重要控制点或全园的构图中心,如以佛香阁、须弥灵境作为构图中心控制了万寿山、昆明湖和颐和园的全园。这种规划的意象正是风水思想中形势说“积形成势”、“聚巧形而展势”理论的灵活巧妙运用,从总体上丰富了全园的景物与功能内容。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1958年撰文比较南京中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景区和中山陵景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园林谈丛》),通过种种分析推测,认为完全可由风水思想的有关理论得到明确的阐释。如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纳阳光,夏季招来凉意,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左右阜丘环护,称为青龙、白虎二砂山,符合“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风水理论;而居于陵寝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则符合“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的理论。上述事例正是风水理论景观规划思想的体现。现代著名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在对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园林环境规划时就以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的。

三、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中有更详尽阐述:“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旺宅必兴旺,树木败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阳地脉,斯为富贵坦局。”《周易阴阳宅》也有类似的记述。说明园林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龙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理,不仅符合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而且咳满足改善城镇、村落、居宅庭院的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水理论中重视园林树木景观和配置的思想无疑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日本最早的造园学著作《作庭记》中,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显著影响。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之以七棵楸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桧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众所周知,日本造园艺术是从中国传去的,中日园林艺术存在着渊源关系。《作庭记》中所反映的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唐、两宋时期)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也可以说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要内容。风水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若不曾对中国园林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很难理解风水思想会对日本园林产生如此之影响。

四、园林组景

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构思高超,极富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连。

1.借景: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手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如在卷十“借景”中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可见,这种园林空间与风水地空间结构是一致的。卷一“园说”中有“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等记载可与风水思想相印证,风水和造园理论中均把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作是最有生气的祥瑞之气地。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山、玉泉山的景致,就是借景西山。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借景作为“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变出许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理论有关联。

2.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值景而造”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就是对景。清代李渔《闲情偶记》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讲的也是对景,主要利用门窗对景。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又称“宾山”;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或“座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或“望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岗筑建平山堂,“坐堂中,望隔江诸山,如似都与山平列”,这正是对景的佳例。从风水理论的角度进行诠释,平山堂所对的镇江三山就是“朝山”。井邑之宅的庭院园林也能分清风水中案山、朝山的对景,如《阳宅会心集》中说:“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是明堂,对面屋宇为案山。”可见园林中利用窗格洞门对景正是其理论的变异。

3.点景: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约2500亩,浩渺广阔,造园家在园林结构布局时借用风水理论的“点穴”手法,在湖中疏密合宜点缀龙皇庙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以及凤凰墩等小岛,达到了景观上的和谐。

4.补景:补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手法之一,在平地或无山的地方造园所进行的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等方法就是补景。它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都属于补景一类。这种补景手法既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又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

五、水口园林

水口是指某个风水地中水流之去处,“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中国人在“天地为庐”的思想支配下,将某些经过良好围合的露天空间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水口一般处在两山夹峙狭窄处,随着山势的蜿蜒以及茂密树木和众多建筑的遮掩,形成了一个狭小的入口,容一条小路及溪水弯曲而过。在讲究聚族而居的古代徽州人特别重视水口地带景观的建构,在村落的出入口即“水口”地带建造园林,以作为村人聚玩憩闲之地,有人称之为“水口园林”这种园林的形式与通常园林所不同的主要是以变化丰富的水口地带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适当构景,形成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特征,使山水、田野、村舍有机融于一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徽州《仁里明经胡氏支谱》记考川仁里的水口园林是:“水口两山对峙,涧水匝村境,……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有阁高倍之,……榜其楣曰:文昌阁。”表明仁里水口结构完全符合风水理论的“水口”结构,景观的布局则完全是园林式的。再如徽州岩寺水口园林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凤山灵境,这里有七层明塔一座,可登塔俯览全镇,远望黄山天都、莲花二峰。塔下筑有凤山台,台上建有三元阁,供村人休息观景。其间遍植水竹,一片翠绿。又有枫树成林,深秋之季,红绿相映,景致无上。跨溪水有余公桥与北岸相连,有一寺名“芥庵”。傍水又小亭一座,坐亭中,观宝塔,则塔影桥虹,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可惜的是今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徽州地区像这样的水口园林比比皆是,歙县的檀干园、黟县的西递、宏村等就是集水口和村镇于一体的园林。清康熙年间的徽州人方西畴《新安竹枝词》对徽州水口园林景观作过生动的描述:“故家乔木识楠,水口浓郁写蔚蓝,更着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可见,徽州水口园林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景构筑与风水理论有机结合的最好体现。

注释:

[1]陈植等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第57页,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

[2]陈植:《园冶注释》第56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3]陈植:《园冶注释》第62—6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4]、[5]、[6]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7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吴良镛等:《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载《中国园林》1999年第6期。

[8]刘托:《两宋私家园林的景物特征》,载《建筑史论文集》第十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陈植:《园冶注释》第23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0]陈植:《园冶注释》第51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4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前西方最热门的城市设计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景观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倡导的“以景观作为核心介入手段”多学科合作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教育仍以单一的“人居环境空间、场所”设计主,面对综合复杂的诸多城市问题,当前的教育思想缺乏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协同的合作研究,已较难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笔者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育改革,鼓励风景园林专业跨界融合,重新定位当代风景园林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协作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简介

1997年,美国城市学者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的概念,并指出“景观将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这标志着一种以景观作为主要介入手段,并结合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城市设计思潮的诞生。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多学科融合,考虑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因素融入规划实践,并充分运用新的图形分析、图像模型生成技术,形成崭新的城市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Corner)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四个主题: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面的分阶、操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景观都市主义观点主要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

系统观念认为,应该将“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都市景观设计与再造的过程,力求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操作模型的建立,来描述复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跨界融合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工程、生态学、社会学等交叉合作,形成良好的学科协作平台。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的创造应该打破对传统视觉领域构图美学的教条,创造出不确定的,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景观都市主义还认为,城市景观化、绿色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城市户外空间人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化图像处理、分析,是景观都市主义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开启了数字化的崭新的景观生成过程。

2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

2.1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回顾

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组建的造园组。后来由于国家院系调整,北京林业大学于1956年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我国早期园林教育的开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林大的园林专业一度停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专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较大成绩。

据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我国现有220所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50000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农林、环境艺术”三大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各个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我国风景园林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所以各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筑类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强调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以人居环境的“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农林类院校则强调以“植物学、生态学、传统造园学”来指导教学。

这就造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义、内涵、外延存在争议。

(2)专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异,专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导致很多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效果不理想。

(3)专业教育理论及思想发展缓慢。由于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在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教学缺乏“多学科协作、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教育缺乏思想及理论的革新。

(4)课程内容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当前围绕“建筑、规划、绿地、生态、人文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以单门课程教学展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5)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由于不同院校师资、场所硬件条件的制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多以校内课程设计方式展开,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围绕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型教学。

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3.1教育理念的革新

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观点,将城市的设计纳入以景观主导下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创新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大胆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树立基于“自然、生态、人文、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规划教学理念。

未来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相关教育就更要转变仅仅在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界域思考问题的思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向城市区域尺度、城市生态系统层次,从系统观综合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首先要突破单一绿地空间界域和传统园林设计的视野限制,力图将人居环境学科与生态、人文、自然、市政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从学科的交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要突破单一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进一步加强建筑学、城市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城市水文、城市生态学、市政设计、人文地理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GIS技术、参数化设计”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借鉴医学教育方式,以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主体,保证学生能有较多时间在校学习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真正做到跨界融合,夯实和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树立利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3.3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以“基础课―专业课”为最基本组织模式展开,综合类的课程设计安排较少。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单一某门课知识为主体的的思维,缺乏多种课程融合、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探索的精神。

要打破现状过于分割的课程培养体系,建立以综合设计studio模式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方法,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综合设计studio课程。这些课程的训练主题应紧密围绕复杂的城市问题,如“旧工业遗址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等,从而逐渐让学生认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研修的学习习惯。

3.4教学质量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体系需要科学而缜密的教学大纲设计,为突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要增加风景园林专业涉及城市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态、人文学科、市政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如:鼓励跨学科专家及社区公众组成评审团,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成果评价。对于学生设计成果,要坚持开放性评价原则,在坚持科学与艺术原则基础上鼓励方案多解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种思维。

4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关注复杂背景下城市问题,力求通过打破单一传统园林设计界域,建立以景观设计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跨界整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参与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景观作为核心媒介重新定义城市的秩序,力求真正整合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所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应该树立新型的以“风景园林学科主导并多学科协作”的教学理念,同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9):133.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树人成境――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成果集

(1951・2003・201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031-032.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风景园林的国家之一,但是园林教育仅仅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是教育中的一个新型的学科。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主要是通过利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创造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环境。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对环境的不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风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形的改造和对花草树木的一直来营造出建筑物和布置道路的过程中,是通过创造来完成美丽的自然景物,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学科。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篇6

关键词:园林景观;风水理论;景观设计

被誉为“园林之母”的中国,国内的园林艺术可谓博大精深,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类似之处的园林景观,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文化对其的熏陶,最终在美学中酝酿出园林造景之美。当然,其中对其影响最深的还属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唐朝园林艺术起源开始,中国的古代传统就开始影响园林景观的发展,其中风水学对中国的园林甚至是建筑业都影响颇深。风水理论曾经一度为人们所不齿,但是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很多学者发现,风水学并不应该被划分在迷信之内,它完全具备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科学性,因为很多为现代人追捧的美学建筑,比如说园林景观,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水理论,那么学者针对园林景观中风水挖掘的工作也就随之展开。

1、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素

园林景观可以说是人们通过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缩小到人类的现实生活身边。但是园林景观从出现、发展,一直到现在都未出现过随意建造的情况,因此,现代的园林坐落的位置也相对固定。正是因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自然,所以才会让游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许是其深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另外,园林景观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守中国传统流传的文化,更具当地的文化底蕴来设计建造。当然,园林景观是美学者备受关注的对象,所以其设计过程中还要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观念。这么玄妙的园林景观也引来了不少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园林景观在产生的过程中,确实运用到了很多风水理论,而且设计者对这些风水的应用几乎全部达到了“返朴归真”的境界,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风水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定义。

2、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体现

我国现有的传统古典园林景观,上至皇家园林,下到私人盆景园林,均会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被称为“山水之术”或者“民间吉凶之术”的风水理论,道法自然,在自然大川大河之间成长,独有的因地制宜学说,一度被应用于我国古代各色人文景观的设计之中,并在其中闪烁着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正是运用了风水理论,才使得其能在百步之内彰显万里河山之美。

2.1风水理论下的园林选址与布局

在风水理论之下古典园林选址一般都在遵循着背山面水,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原则,这也是风水理论中房屋建设的原则之一。因此,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皇家园林在选址方面更不能懈怠,首先是着重看风水,如现存的著名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佼佼者,在设计上的山北水南是完全符合着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矗立于园林主题位置的的佛香阁位于整个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心,前面昆明湖,背靠万寿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无一不在考虑之内。加上黄石假山的陪衬,将整个园林呈现了一个水绕山护,山环水抱的自然状态,很容易使游人墨客进入想象意境之中,整个布局相互呼应宛然形成了了一幅奇妙的人工自然山水画面。

2.2园林景观中的风水植物布局

园林造景中的植物造景也是园林布局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适当的植物造景布局,不但能够使园林更加符合藏风聚气的风水效果,更是融入自然景观的纽带,起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的生态效果。如,在园林的东南方位设置了一个招财亭,根据风水理论,在五行八卦中的东南方位属五行为木,为了使这个位置更加富有神韵,就要对这个方位进行优化调整,一般采取在相同方位的地方放置与木相关的事物,一般选择植物盆景,目的在于增强这个方位的能量。在植物景观的布局中,还要强调各个植物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功效,尽量使游人感到身临自然之中的美感,当然在拥有美感的植物身上进行人工修建雕刻,是为了使其更符合风水气象的目的,因为在风水学中指出,植物是可以通天,那么经过管理之后的植物,便会有顺天应人的风水功能。

3、风水理论的原则

风水理论能够作为一门学问而流传至今,必然是其内部的科学性使然,这也许说的就是风水理论的原则所在。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起,风水理论包括的原则有:因地制宜、依山傍水、整体性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坐北朝南原则、适中居住原则、改造风水原则和顺成生气原则。在园林景观造景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依山傍水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3.1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的原则在风水理论中久盛不衰,山是自然的骨架,水是万物生长之源,没有水,万物将无法生存,包括人在内。总结山水理论,可以知道依山主要有两种形式存在,“土包房”和“房包土”。“土包房”也称“土包屋”,即房屋三面环山,南面敞开,若隐于山林之中,这在风水理论之中主要体现的是安详的含义。有文称,明朝宣德年间,有户人家来到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县的张谷英处定居,五百多年来发展到现在的六百户人家,三千多人的大村落,全村的房子多是串通一气,老少尊卑有序,过着相当安详的幸福生活。“房包山”也称“屋包山”,即房屋集中建造在山坡之上,一般从山脚开始至山腰截止。

古典园林对依山傍水特比重视,纵观我国各大皇家园林没有不山水同在,即使没有水也不会缺少人工造池,人造假山的存在,当然不能排除其中的部分只是为了创造景观,但是大多的是设计者所为,也就是依照了风水理论中的依山傍水的原则。

3.2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在风水理论中的本意解释为,设计者根据客观的自然环境,采取适宜自然的设计方式。从我国环境特征上的气候差异较大,土质东西不同,南北水量各异的特点来分析,建筑当然不可能完全相似。也许这也是大型园林景观主要存在于南方的原因,不过也从侧面体现了风水理论的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在园林设计中是务实的设计思路的体现,根据实际地理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使园林景观适宜于自然生态,返朴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风水理论自然功不可没。

4、结语

如果说佛学、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存在形式,那么风水理论就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哲学基础,曾经被一知半解之士悉数归罪于玄学迷信。但是简单的从其在我国园林景观的应用上来看,风水理论的学问之深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动的与现代科技设备进行结合,摒弃简单的经验猜测确定方位,而转化为可以证明其科学性的定量数据,使风水理论为人们正确理解的情况下,被科学所利用,才能使我国园林的设计造诣上升到一个新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斌.园林造景与中国传统风水[J].林业勘察设计.2008(2)

[2]呼海艳,弓弼等.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J].安徽农业科技.2008,36(3).

[3]鲁晓丽,刘兴.浅谈风水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中外建筑.201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学生会纪检干事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

    - 阅0

    篇1我是XX学校的一名大一新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眨眼间一学期结束了,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当初跨入兰州工专的我,懵懵懂懂,但追求进步,渴望锻炼。最终选择了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

    关于教师晋级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教师晋级工作总结篇1我总是感觉从我成为老师那一天起,时间过去得越来越快了,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眼看着,这学期就这么过去了,回想这段时间自己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