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研究的范畴(6篇)
来源:收集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1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原型理论隐喻转喻
1.引言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常态,就是说,大多数词汇都具有多义性。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一直是语言学界很感兴趣的问题。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构成一个以基本义为原型的语义范畴,范畴成员之间通过不同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这种解释为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目前,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多义词教学进行理论或者实证研究的文献不少(如马明,2011;曹巧珍,2010;李佳,蔡金亭,2008;赵群、罗炜东,2005;任朝华,2009等),但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的理论或者实证研究几乎没有。
在中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环节,教师在处理多义词时,要么一次只介绍一个词项在某一个语境中的意义;要么一次性把该词项的多个意义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学生对于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没有认知,词项信息多且零散,学生记忆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加重学生对单词学习的畏惧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并结合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在讲解多义词时,帮助学生了解词项不同意义之间的认知联系,那么学生的记忆负担将大大减轻,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或者说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钱冠连,2001)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哲学范畴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他把范畴视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是人类认知和思考的根本方式。(见吴世雄,陈维振,2004)亚氏的范畴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定义的,一事物要么属于某一范畴,要么不属于这个范畴,而不能既属于又不属于该范畴。范畴特征是两分的:一范畴的定义中要么包含某一特征,要么就不包含该特征;一事物要么具备该属性,要么不具备该属性。范畴有清晰的边界:范畴一旦建立后,就将万物分为两类――范畴成员和非范畴成员。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没有“以某种方式”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一范畴的成员。所有范畴成员地位平等:任何具备了范畴定义的所有属性的事物都是该范畴的完整成员;没有具备所有定义属性的任何事物都不是范畴成员。范畴内的成员没有隶属程度的差别。
在1953年出版的《哲学研究》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以“游戏”(spiel)这一词语为例来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日常语词的语义范畴具有以下属性:
(1)无法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描述一个语义范畴内的所有成员;
(2)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无法明确地加以界定;
(3)语义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也就是说,范畴边界其实是模糊的,并非所有范畴成员都具备一组共同的区别于其它范畴的特性。范畴的建立并非基于一组共有特性,而是基于相互交错的相似性网络。(Taylor,1989:38-39)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理论为后面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原型(prototype)范畴理论是由心理学家EleanorRosch(1973,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具有如下特点:
(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相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在此后,GeorgeLakoff(1987)、JohnTaylor(1989)等人对语言中的范畴现象做出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Rosch等人的原型范畴理论。这些研究一起构成了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对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3.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多义词意义模式
现代认知语义学认为词语意义的发展反映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构成一个以基本义为原型的语义范畴,范畴成员之间通过不同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是Taylor的链状模式和Lakoff等人的网络模式。
Austin在1961年就提出了多义词意义发展的链状模式。其后,Taylor(1989:108)又在分析climb一词意义的时候描述了这种链状结构。Taylor认为,多义词不同的意义不能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语义“分母”之上。反之,不同的意义是通过“意义链”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意义A通过某一(或某些)共同属性,或者某种相似或相关性与意义B联系在一起。意义B又成为意义C的起源。依此类推,C又链接到D,D到E,这样不同的义项就形成如“ABCDE,etc.”这样的链状模式。在该链状结构中,意义A为语义范畴的原型,越靠近意义链后部的义项越近范畴的边缘。具体到climb这个词,其原型意义是四肢的攀爬动作,其后发展出向上的运动、生长意义,再往后又通过隐喻发展出社会地位、价值等抽象概念的上升之意义。这些意义都由原型意义通过转喻和隐喻机制发展出来,构成链状结构。
Langacker(1987)、Lakoff(1987)与Taylor(1989)都谈到了多义词意义范畴的网络模式。Lakoff观察到范畴结构呈一种辐射状,亦即网状,他称其为辐射范畴(radialcategory)。在辐射范畴中,靠近边缘的范畴成员被视作中心成员的变体或者延伸。这种延伸并非是任意的,相反,其中有着认知理据起作用。范畴的中心成员决定着延伸的可能性,以及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关系。他提到了四种范畴延伸的认知理据:(1)命题结构;(2)意象图式;(3)隐喻;(4)转喻。在这四种认知理据中,对语义范畴延伸起到主要作用的是隐喻和转喻两种理据。隐喻基于意义之间的相似性,而转喻则基于意义之间的临近性或者相关性。以常见词hot为例。作为形容词的hot有①(温度)热的/烫的、②(味道)辛辣的、③(争论、性格等)激烈的、④(事物痕迹、新闻等)新鲜而强烈的、⑤(音乐)节奏感强烈的等几个主要义项,其中①为原型意义,由①到②基于通感,或者说主要是隐喻机制,由①到③④⑤也是基于隐喻机制,但是③④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义项②③④⑤围绕原型意义①,构成辐射网络模式。
4.认知范畴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利用认知范畴理论,在词汇教学环节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关联进行认知建构,并且以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述,将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下面以两个典型多义词为例来说明认知范畴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环节。
首先以一个常见颜色词green为例。按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所录,作为形容词的green主要有以下义项:①绿色的,青色的;②长着青草和其它植物的;③(水果等)未成熟的;(木头等)未干燥的;④无经验的;⑤面色苍白,带病容的;⑥精力充沛的;⑦非常嫉妒的;8政治上持环保立场的。从词源来看,义项①是最原始义,也是原型义。义项②③均由颜色这一相关性由转喻理据衍生而来。义项④则由隐喻衍生而来,其理据在于人的不成熟、无经验好似植物未成熟时呈青绿色。义项⑤应该基于转喻和隐喻机制的共同作用,因为人在生病时经常面色发青。植物绿意盎然,则生机旺盛,人精力充沛好比植物之生机旺盛,由隐喻机制,可得义项⑥。义项⑦的理据,应该也类似于⑤,人在嫉妒的情况下,大约脸色也是发青的。义项⑧的由来,多数也是由转喻机制,因为持环保立场者需保护植物,而绿色是植物的颜色,由绿色这一相关性引申出环保主义者这一义项。这样,green的多义网络可以图示如下:
再以另一个常用词break为例。该词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部头稍大的词典都收录该词数十条义项。在综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和21世纪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义项基础上,我们把该词数十条复杂的义项归纳为以下几条主要的关联义项类:①(使)弄破/断/碎,如breakacup,one’sarmbroke,breakintopieces;②(使)损坏、失灵,如Mywatchisbroken;③分开、拆散、换零等,如breakamachine,breakahundreddollarbill;④打破(连贯性的事件或状态、规则、和平安宁、记录、沉默、单调等),如breakajourney/conversation/strike,breakone’ssleep,breakthepeace/silence,breaktherecord,breakone’seducation,breakthelaw/rules/agreement/promise,breakarelation;⑤开辟(道路)、开垦(土地)、开拓(局面、领域)等,如breakatrail,breakground;⑥减弱或毁坏(事物、情绪、情感等),如breaksb’smorale/resistance/resolve/spirit,Thedeathofhiswifebrokehimcompletely.在这些义项类中,①很明显为原型义,表示物理意义上的破坏。由①到②、③的延伸,可以从转喻机制得到解释,破碎与损坏、拆解之间存在语义上的相关性。而在③中,由拆解义到换零义,是一种隐喻机制,大面值的钞票换成小面值的钞票,被隐喻为数额的拆解。由①到④是基于隐喻的意义延伸。连贯性事件、状态的中断被隐喻为可以被打破或打断的物体。义项类⑤主要是基于转喻机制,开辟道路、开垦土地等与义项①有语义上的相关性,而在⑤中,从开垦、开辟,到开拓局面的抽象意义,则是一种隐喻。义类⑥也是基于隐喻机制而来,抽象的事物、情绪、情感被隐喻为具象的物体,因而可以被毁坏或减弱。
5.结语
由上文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义项复杂的多义词汇,如果能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其语义结构进行分析的话,其语义网络可以清楚直观地得到体现,学生识记、运用都会有理据可循,既能减轻他们的认知负担,也能激发他们对于词汇意义和运用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中向学生简单介绍认知范畴理论、隐喻、转喻机制,并在词汇教学中结合理论分析多义词语义结构的话,学生也能很快掌握这些认知分析方法,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英语词汇学习进程。
■
[1]Austin,J.L.PhilosophicalPapers[C].J.O.Urmson&G.J.Warnock(ed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2]Taylor,J.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NewYork:OxfordPress,1989.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效用与成本
依循外部性特有的原理,从社会福利更替、成本更替这样的视角,明辨了质量缺陷的本源机理、缺陷引发出来的外部不经济;在这样的根基上,限缩负面效应。质量保险机制,本身耗费掉的成本及创设的效用,有着明晰的规则性。这一制度本身,为接续的实施流程添加了阻碍,要在这样的架构内,摸索可用的化解途径。
一、制度特有的成本及效用
(一)缺陷引发出来的不经济
实践情形之下,社会制度都潜藏着弊病。这是因为,社会范畴内的诚信度,还是预设了限度的。生产者完全依循设定出来的标准去建造,是很难达到的,通常会存留着质量弊病。各个层级的成本耗费,比对期待中的理想状态,也会有着偏差。这样一来,就添加了耗费掉的外部成本、外部范畴的不经济。例如:生产者私人特有的边际成本,会不断缩减;外部架构下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特性的社会成本递增,限缩了应有的福利。
市场经济的态势下,从生产者这一私人视点,选取出来的最佳产量,会超出社会这一范畴内的最佳产量。私人产量的递增,表征为净效益特有的负值。然而,即便依循既有的社会成本,来决定关涉的产量,也仍会缩减预设的总体福利。资源配置没能最优,关联着的社会福利,也不会创设最佳状态。
(二)制度限缩了外部不经济
质量保险特有的机制运行,会更替各类成本,也会促动社会福利的更替。具体而言,生产者私人原初的边际成本,会逐渐增添;边际成本范畴内的外部成本,会逐渐缩减。随着如上的成本缩减,社会福利凸显出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边际外部成本特有的缩减状态,会超出机制固有的建设成本,因此限缩了总体态势下的社会成本。接纳了质量保险这一机制后,总体范畴的社会福利添加。
(三)明辨制度固有的成本
比对预设的最优效用,质量保险这一惯用的机制,仍旧存留着外部不经济。即便制度成效升至最佳,工程恢复原初的质量状态,也会潜藏着外部特性的边际成本。耗费掉的这种成本,就是机制固有的成本,是社会偿付出来的制度代价。
现有的市场态势下,质量信息没能对称,法制及关涉的信用框架,都缺失应有的完备性。在短时段内,很难自发去创设理想情形。只有渐渐去健全机制,生产者耗费掉的成本,才会接近整体态势下的社会成本,才会自动去履行预设的义务。如上的过程,有着长期的特性;而质量保险特有的机制,可以回避掉更多的耗费成本。为此,创设这一机制,还是值得的。
二、提升效用的路径
从现状看,建筑工程范畴内的主体,保险认知还没能提升,有着认知淡薄的弊病;耗费掉的保险费用,增添了企业原初的个体成本;设定出来的保险费率,是否带有合理性,还应被审慎查验。此外,质量检查预设的费用,与其他范畴的查验费用、关涉的监督费用,凸显出重复的倾向。有必要明辨这些弊病,摸索出效用提升的路径。
(一)接纳强制保险
通过设定好的经济手段、市场范畴内的法律手段,把建筑工程既有的质量保险,更替成有着强制特性的保险机制。这样做,能化解掉实施时段内的很多疑难。强制特性的质量保险,让交纳进来的保险费用,被更替成共同成本,不再是原初的个别成本;浮动费率特有的价值,也会经由这一机制,充分凸显出来,这就耗费掉了偏多的个别成本,把个别成本预设成劣势;强制特性的保险,还会助推质量保险的延展,添加直接助推的力量。
我国若确认如上的强制属性,则应经由配套架构下的关联法规,来明辨保险性质。可用的这种法规,包含经由修正的建筑法、关涉的保险法、房地产范畴的管理法。配套特性的合同范本、关联着的规章机制,也能建构这一强制规制。此外,还可以配有协同性的关联手段,如优先去审批、优先去贷款等。经济特性及行政特性的这些手段,也能助推机制的建构。
(二)增添原有的认知水准
强化平日之内的保险宣传,让业主及地段内的购房者,能够明辨质量保险独有的功能。质量保险带有转移风险、保护既有的权利等侧重价值。经由宣传,主体就会接纳这一保险机制,明辨深层级的保险价值。从本源范畴内,带动了潜藏着的保险需求,增添了原有的投保数目,也助推了质量层级的递增。
(三)创设最佳保费
我国既有的累积经验,缺失了关涉索赔数据的特有内容。在这样的态势下,可吸纳国外的这一经验,也可搜集得来关联的数据,以便经由审慎分析,拟定出索赔频率的布设状态、索赔额特有的状态及倾向。把质量缺陷关涉的维修数据,看成明辨保险费率的本源根据。若确认了这一新机制,经由长时段的运行以后,就能累积得来可用的索赔数据,当成厘定的依托。设定好的保险费率,还应经由不断修正,才能保障长时段内的机制进展。
接纳了质量保险特有的机制以后,要渐渐把既有的关联机构,妥善整合在一起。例如:工程质量范畴内的监督机构、查验图纸的机构、工程监理特有的检测机构,都可以被划归在一起。这样做,回避掉了机构预设的职能重叠,节省了偏多的资源。如某试点把原初的监理机构,划归进质量查验的机构;在这以后,业主可不去额外聘请关联的监理主体,因此缩减了耗费掉的重复支出,促动了机制效用的渐渐提升。
结束语
运用惯用的外部理论,可以判别出:建筑工程这一范畴的质量保险,能够显著限缩质量弊病带来的、外部范畴的不经济。制度自身耗费掉的运行经费,还是带有限度的。在创设试点以后,可以积极去延展这一机制。机制建构的初始时段,会遇到偏多的疑难;经由这一历程,渐渐倾向成熟的这一机制,就会自动化解掉这些疑难。要创设过渡时段的可行政策,助推保险机制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鹏,陈小龙,林知炎.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效用与成本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3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中医辨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53-02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
艾滋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传播迅速,很快在我国形成以下特点:从局部流行进入广泛流行的快速增长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大批HIV感染者进入发病期。世界各国医药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从援非医疗队的初步探索,到国内自发散在的治疗研究,发展到今天在政府领导和组织下开展大规模医疗救助和多角度、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近20年国内外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中医药具有阶段性地增强和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治疗某些机会性感染,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等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这些优势,积极开展对艾滋病的中医治疗和研究。
1、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是一种新型致死型传染病,可累及多脏腑、多系统,变化无常,病情复杂而深重,病程缠绵难愈,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等。中医古代文献无此病记载,但根据其传播方式、发病特点、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等,与中医的某些病证、病名、基本理论有相似之处。近年来现有文献报道了不少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如下:艾滋病病因,外因“邪毒入侵”,内因“正虚”;艾滋病范畴有“疫毒”、“虚痨”、“伏气温病”、“阴阳易”等。根据其传播途径――性传播,艾滋病属“阴阳易”范畴;从其发病过程和流行情况来看,应属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到灭门,延及外人”。《内经》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有人认为艾滋属此范畴;“虚证”,是各种劳伤所致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符合艾滋病期,多数人表现出身疲乏力、盗汗、消瘦、自汗、腹泻、纳呆、面色萎黄等五脏虚损的症状,而艾滋病的并发症: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瘰疬;口腔念珠菌病与中医儿科“鹅口疮”、“雪口”相似;带状疱疹与中医外科“蛇串疮”、“腰缠火丹”相类似;恶性肿瘤归属“症瘕”、“积聚”、“失荣”等范畴。艾滋病病情复杂,可累及多脏腑,根据临床表现可涉及列中医病症十分广泛,除上面提到的还有咳嗽、腹泻、呕吐、失眠、痛证、斑证、喘证、淋证等。
上述观点是从不同角度(传染性、临床表现、并发症、传播方式等)、不同方面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艾滋病进行联系,只是反映了艾滋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内容,而不是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即动态演变过程,而艾滋病病情复杂不是一个病证就能概括的。
2、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生理、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它以一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性、病位、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根本所在,是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为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方药及具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艾滋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系统、证候较多,不是单一的“疫病”,也不是单纯的“虚证”,而是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本虚标实证。李国勤认为艾滋病的中医病证属“疫毒”范畴,即人体感染“疫毒”之邪,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进而使三焦脏腑产生病理变化。临床辨证分型:(1)肺气阴两虚型;(2)肺脾两虚型;(3)心气阴两虚型;(4)脾肾两虚型;(5)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艾滋病的感染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中医证候又有所不同,李洪件等对河南省158例因血感染HIV的感染者和病人进行了常见中医症状和证候学分析。中医症状依次为:乏力125例,急躁易怒107例,口干104例,情绪低落104例,咳嗽104例,健忘99例,畏寒肢冷97例,纳呆96例,自汗96例,腰膝酸软91例,腹泻79例,头晕77例,脱发78例,发热72例。中医舌象:最多的是红降舌(35.44%);腐腻苔(20.88%),脉象多表现为复合脉,其中含弦脉特征的脉象最多,其次是细脉、沉脉、数脉、滑脉、弱脉。证候方面,以复合证多见,脾虚证最多见(52.53%),其次为肝虚证(49.37%),气虚证(44.93%),阳虚证(39.87%),湿热内蕴(38.61%),心虚证(36.08%),肝郁气滞(30.38%)。方路等对云南省180例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的中医证候和症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医症状依次为:乏力、盗汗、咳嗽、纳差、发热、胸闷、头痛、关节痛,肌肉痛、腰痛、便秘、腹胀、自汗。中医舌象:最多为:舌红、少津、苔黄腻。脉象多为复合脉,其中含细脉特征的脉象最多,其次是弱脉、沉脉、弦脉、滑脉、数脉。证候多见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180例中气阴两虚者116例;邪毒内蕴24例;邪毒炽盛18例;肝肾不足8例;肝脾肾俱虚12例。以上均为血液传播导致感染,但前者为卖血感染,后者为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症状和证候有所不同,而性传播及母婴传播的中医证候文献报道甚少,加之目前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所以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感染者和病人多不愿暴露身份,除非发病到医院就诊被发现。母婴传播者较少,因此调研和观察的病例数较少,故尚无相关中医证候文献报道。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因感染途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中医证候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无此对照研究。
3、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艾滋病是一个多器官受损的疾病,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特别是AIDS的中晚期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因此对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横断面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特点,而应是动态研究,即演变规律的研究。吕维柏认为艾滋病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分型:早期为肺气阴两虚型,中期为脾虚或肺脾两虚型,晚期为肾阴不足型和高热神昏为主症的热盛型。杨凤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艾滋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将病人分为:(1)急性感染期;(2)无症状HIV感染;(3)艾滋病前期(分为11型――热毒内蕴、新感引发兼肺卫表证;湿热疫毒、侵犯少阳、伏于膜原;湿热浊毒、壅遏三焦;热毒阻碍、痰结血瘀;热郁气营、气阴液亏、热伏阴分、元阴损伤;邪恋于肺、气阴两虚;热毒侵心,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痰湿内阻;湿热留恋、肝郁脾虚;湿热留恋、中元气虚);(4)艾滋病期(按邪实和正虚,分别分为3个证型,正虚――一脾肾阳虚,失于固脱;。肾精不足,元阴亏虚;肾精耗竭,阴阳两虚。邪实――秽浊内蕴、心脾积热;热毒炽盛、痰蒙清窍;邪毒阻络、气虚血瘀)。
上述研究对艾滋病进行分期分型:根据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病期划分,再进行各个病期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现艾滋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不同的病期、病性、病位进行辨证论治,指导临床用药。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4
【关键词】中医特殊护理;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门诊一种常见病,高发于育龄妇女群体。该病病程长,症状明显,而且容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常规采用杀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远期疗效差,较易复发,效果不理想。在中医范畴中,该病属于妇人带下病、热入血室、瘕等范畴[1],采用中医综合治疗不易复发,为广大患者接受。本组研究对观察组2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效果较好,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年龄23-45岁,平均(32.4±4.3)岁。病程1.5-12年,平均(6.7±1.6)年;经B超等检查诊断,轻度炎症27例,中度炎症22例,重度炎症18例。入选对象均符合《实用妇科学》关于盆腔炎的诊断标准[2]。常规检查排除存在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结核等患者。全部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经统计学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西药抗炎杀菌治疗,主要给予左氧氟沙星0.5g与替硝唑250mL的混合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疗程。并配合常规的护理,包括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健康宣教、家庭护理、饮食指导等。1年后,给予电话随访复况。
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穴位敷贴及针刺综合疗法:(1)灌肠汤药由甘草6g,当归、苍术、泽泻各12g,黄柏15g,红藤20g,鱼腥草、赤芍各25g,蒲公英30g煎煮而成,每次用药量100mL,温度为39-41℃,汤药保留灌肠需达到15-20cm,药液需在15min内均匀滴完,滴完后患者臀部抬高卧床1h。睡前用药,每日1次,7d为1疗程。(2)穴位敷贴:将同样分量的延胡索与桃仁研粉,加入蜂蜜调成直径为1cm圆形药饼敷贴在三阴交、关元、阴陵泉、次穴、中极、子宫等穴位6h,每日1次。(3)中药热敷:用中药红花、蒲公英、没药、乳香、败酱草等碾成粗颗粒,放于蒸锅隔水蒸30-40min之后,放下腹部热敷至药物冷却。(3)针刺:取40-50mm的毫针直刺病人的足三里、中极、血海、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实施平补平泄治疗法,针约保留30min,每日1次。
上述三种中药疗法治疗期间的护理: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均叮嘱患者经期停用,并且禁止同房,饮食上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心情尽量放松,防止气血郁结,气血流通不畅。1年后,给予电话随访复况。
1.3效果标准[3]
治愈:慢性盆腔炎的体征、临床表现均消失,妇科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治疗后1年内不复发;
好转:体征、临床表现明显好转,妇科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与治疗前症状、理化检查指标无任何变化或者痊愈、好转后1年内复发。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进行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对照
给予4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2组复况
1年随访期中,2组全部患者均在访,观察组复发1例,占3.45%,对照组复发10例,占34.48%。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西药有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主要起到抗炎症杀菌功效,但是长期使用西药治疗,病情的迁延导致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西医治疗的复发率较大,远期效果不理想。在我过中医范畴中,盆腔炎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热入血室、瘕等的范畴。可以通过中医辩证医治,从病根入手,有效降低治愈后的复发率。
本研究对观察组所用的综合疗法中的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因肠壁半透膜具有较强渗透性,中药进入肠道,肠壁吸收了药物之后,经由局部血液循环使临床的盆腔受益,起到清热解毒、暖宫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效果。而中药贴敷及中药热敷疗法中,其温热效应可使病变处的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率提高,加强抗炎效果。再配合针刺足三里、中极、血海、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等妇科疾病要穴,可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止痛的功效,进一步加强了消炎与血气循环效果,有利于炎症的抑制。在中医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配合针对想的用药治疗及日常生活禁忌指导,有利于减少阻碍疾病康复的因素。由此,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海娜,胡超峰,蒋优芬.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92-2493.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5
1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全科医学研究范畴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
病理学研究的范畴篇6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语义认知;原型范畴;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1-0000-02
在汉语传统语法中,副词常常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而今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语用,诸如“很中国”、“真女人”“非常教条”以及“太CNN”等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现象不断出现,并且能够到达出其不意的效果,人们在潜意识里逐渐接受这种现象。早期,有些语言学家不承认这一结构的合法性,有些认为是一种临时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多从三个平面进行分析。而真正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一结构研究的人较少,本文在对“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从程度副词和名词的语义认知出发,以原型范畴、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为理论框架,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分析。
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现象的讨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副词能否修饰名词就已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随着语言的发展以及语用的实践,出现了三种观点。针对这一问题,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熙和吕叔湘的《语法修辞讲话》中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仍然很少使用“副词+名词”结构形式,但在极少的文学作品中会看到一些例子,这在当时被看作词类活用现象。如茅盾《夏夜一点钟》作品中出现“这些都是很‘感情’的话”,这里的“很感情”就属于“副词+名词”结构。此外,邢福义等人承认副词修饰名词的合法性。他提出了“特例说”,认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但并不否认副词修饰名词的事实,虽然副词可以修饰名词,但是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比较起来,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特殊现象。”[1]
早期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解释这一结构是否合理、规范。近年来,随着语言的不断运用尤其是网络语言的出现,程度副词与名词搭配用法风起云涌。“规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除非极个别的真正的难以为人所接受的‘语病’以外),通常都有其可解性。”[2]因此,我认为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临时的词类活用,并尝试从语义、语用和功能方面解释。如果说出现的频率少的话,用约定俗成的规则解释还差强人意,但随着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解释现象时原因应该并非约定俗成那么简单。同时,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名词都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结构中的名词选择是有一定讲究的,这其中包含了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一结构及其成分进行认知心理的探析。
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成分的认知分析
词类作为一种原型的语法范畴,其内部由包含某些特征的类似成员构成,而究竟哪些类型的程度副词和名词能够进入这个结构,我们认知角度来对程度副词和名词进行分析。
(一)名词和程度副词的语义认知
从认知角度上讲,名词区别于动词、形容词的特征在于离散性和非连续性特征。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形容词,在“程+名”结构中,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差别在于指称性和描述性,指称义是一个名词的理性意义,而描述义可以称之为联想意义。如果名词失去了指称性,则更多倾向于描述功能。“程+名”结构中,名词失去了指称性,更多倾向于描述功能。
程度副词是相对封闭的类,其内部成员是相对有限的,有万分、很、非常、更、极、太、有点儿、稍微、(比)较、略、最等等。它们常用来表达程度量的大小,主要功能在于描摹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量。根据表达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把程度副词按程度量的大小大致上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在“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中,较为强烈的程度副词出现的频率较多,如“很、非常、太、特”等,而诸如“稍微、略”等程度较弱的程度副词用于这一搭配的频率相对较少。“程+名”多选择程度量强的程度副词,原因在于使用者在选择“程度副词+名词”时的心理是为了表达新颖的语言效果,给人以形象丰富的表达效果和心理上的冲击力。
(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使用一方面取决于名词的性质意义,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运用者当时对这一特异结构的感受和需要。首先,名词的性质意义就是认知角度中名词的描述义,即联想义。例如“他一向很绅士”中的绅士,理性意义指礼节和外表都很讲究的男士,而它的描述意义可以为待人谦和、温文尔雅等。而使用者在运用这一词语,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需要,另一方面是使用者脑海中有对这一词语特定的联想意义,是“待人谦和、温文尔雅”,而不是“举止做作”,其实这一义项早已潜意识地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三、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解释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人类要认知事物,就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找出其共有特征或者一定范围内的相似性。词类作为一种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拓展的主要方式,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
(一)原型范畴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原型理论,又称为原型范畴理论,不是通过成员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组织起来的。词类作为一种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且存在着某种类程度高低的差别。正是由于相似性,才区分出不同的种类。名词之所以能够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充当句子成分,是因为名词相对于动词、形容词来说,具有离散型和非连续性的特点。当然,原型范畴内部成员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核心成员和非核心成员、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差异的。例如“朝气”和“石头”相比较,“朝气”一词对名词原型范畴的依赖程度要弱于“石头”一词,而在词类内部成员中,“石头”的核心成员地位要强于“朝气”。
名词具有概念意义和描述意义。“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多倾向于其描述意义,而非概念意义。如:他很奶油。这里的“奶油”在此类上属于名词,指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黄色的或白色的半固体化的食品。而这一结构中,奶油一词除了具有典型特征,还具有非典型、边缘特征。“很奶油”中的“奶油”不是指具有某些特征的食品上的概念意义,而是侧重于非典型意义,即奶油所具有的特征阴柔。有人会提出为什么不用“很阴柔”,而用“很奶油”?因为“很奶油”具有更为丰富的意义,会让人们一听到这个词语就会想起“白色、香甜、腻人”等义项,表意形象,更方便人们认知。
(二)隐喻
隐喻是以相似联想为基础,利用一种形象的、具体的、熟悉的概念来代替抽象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领域投射到另一认知领域”。[3]隐喻利用投射的方式,本质在于让人们更容易认识事物。
例如“他的想法太小儿科”,“小儿科”作为名词接受程度副词“太”的修饰。“小儿科”本意是指医院专门给儿童看病治病的科室,例句中比喻幼稚的,价值不大的想法。这里运用“小儿科”一则是因为形象、易于理解,再者是表达意义丰富,使人能够联想起相关的义项。同时,与“想法参考价值不大”相比,语言简洁,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省时省力。
(三)转喻
转喻是指在同一认知域内运用突显、易感知的事物特征来替代另一事物,它依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依赖性。“用重要、突显、易记忆、易辨认、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是转喻的本质。”[5]转喻一方面体现构造出来的认知框架,另一方面体现事物的显着性效应。常见的名词转喻表现为部分和整体,事物和性质的变换。如“他很女人”中的“女人”范畴,可以转喻为女人的特征,如举止搔首弄姿、做事犹豫不定等。
此外,同一范畴,其表现的特征有可能不同。例如(1)他穿着很上海;(2)他办事很上海。例(1)中上海代替时尚、潮流的特点,例(2)中上海表现为都市化,高效率的特点。这可以反映同一范畴内主要特征的不同。因为在特定范畴,内部成员折射不同特征,在语言运用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因此即使是同一词语,其突显的特征有所不同,该词语转喻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在原型理论上倾向于描写功能。要判断一个词是否能用于这一结构,首先得看其是否具有描述意义,再者是二者之间的语义特征是否相似、想通。而“转喻是以事物间的临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识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描述。”[4]
四、结语
名词到底能否程度副词的修饰,至今在语法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仍是讨论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有些“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搭配仍在很大争议,如“很都市”、“很淑女”等。另一方面,“程度副词+名词”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流行,运用恰当的话,在语言表达时不仅没有歧义,而且会收到新鲜、形象的、打破常规的表达效果。在这些搭配中,有些只是新鲜体验,出现了后来的沉寂;有些被人们乐于使用,流行固定了下来。
语言是为交流服务的,当语言不能达到人们希望的交流效果时,会创造适合自己的语言。当运用达到一定量时,会成为流行趋势。对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当传统的解释方法不能进行合理的解释时,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考方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知识进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体会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情况和变化,反映了语言使用的创新。当然,目的是为人们的认知和交流服务的,最终会带动语言自身的变化。
注释:
①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M].邢福义学术论着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③王杨.原型范畴理论与名词意义的拓展[J].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④G.Lakoff,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
⑤陈霞,曹莉,辛倩.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J].文学界,2011年01期.
参考文献:
[1]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甘世安,陈刚妮.名词的原型理论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
[3]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税昌锡,吴立红.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高中学生简短的毕业感言范文(精选2
- 阅0高中学生简短的毕业感言范文(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写感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应该怎么写感言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

济南勘测院测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
- 阅0济南勘测院测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紧张、充实的工作氛围下,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20xx年已经拉下帷幕。回首这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帮助与鼓励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