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调研(6篇)
来源:
乡土文化调研篇1
【关键词】中学乡土地理;地理教学;3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5-01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生活化地理”的理念,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在领略环境与生活魅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
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国外,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
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2000~2014年之间,国内学者在三大部级地理教学期刊《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69篇,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差异。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时间就越早,相关研究成果也越丰富。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的如公司、学校,小的如学者个人,都十分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软件,如GIS软件,而且能运用这些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如马耳他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鲜有教师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而新加坡虽然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较少涉及3S技术,但是已计划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对3S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这将有助于3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是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最为前沿的国家,其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方向及其变化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地理学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将不断发展,而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必然随之发展。
2.国内研究进展。纵观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S技术课程和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上。3S技术课程研究又主要分为课程内容研究与课程教学研究。在课程内容上,段玉山、安业分别对高中地理中3S技术应用的选修模块内容与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3S技术部分内容进行解析与评述,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为主。
在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3S技术辅助教学――以制作专题地图为主,用于分析、讲解特定教学内容。②3S技术辅助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验教学中;③3S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④基于GIS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李晴晴、孙婷等就GIS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也做了相应的研究。
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中学3S教育仍属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或高等教育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而较少涉及引导学生将3S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利用地理信息,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论文。另一方面,3S技术在我国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3S技术部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使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教材内容做简单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学校给学生提供上机、体验3S技术应用功能的机会。
三、不足与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外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且其实践教学发展也较快,尤其十分重视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3S技术的问题。而国内研究进展缓慢,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往往侧重乡土地理资源、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少部分基于GIS建立乡土地理资源数据库,而将3S技术综合应用到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则仍较为少见。因此,如何将3S技术的优势应用于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7):4-3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信文.乡土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福州地理》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余茂军,.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应用及实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
乡土文化调研篇2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选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在“实施建议”中都专门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问题,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提供了指针。如何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河北磁县具有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早在65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渔猎业与种植业。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县治在今磁县城),迄今逾1700余年。境内有著名的商代文化遗址、北朝墓群、古磁州窑遗址、保存完好的明城隍庙大殿等文物古迹。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馆藏文物1.4万件。名人志士不乏其人。“受人于危难而不辱使命”的战国名相蔺相如(其墓址在南城乡头羌村);“屡建奇功,貌美无双”的北齐名将高肃;驰名古今的金代“三坛盟主”(诗、书、画)赵秉文;“从知捧日丹心在,无奈凌霜白发何”的明代翰林学士蔺从善;明代“学有建树双进士,勤政为民父与子”的纪杰与纪纯;“文武兼备,勇卫国门”的明代兵部尚书张镜心;被陈庚将军誉为“越狱大王”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王维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河北磁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是我们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本课题的基本概念
(1)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即我们生活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与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相关的资源。这种资源学生可以看的见摸得着,他们能亲自参与去发现、去了解、去感悟,并把这种朴素的情感转变为一种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和执着追求。
(2)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乡土课程资源与教科书的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服务。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炼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历史资源来实现的。这对学习者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磁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现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将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丰富历史课程资源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历史学科资源的有效途径。
(4)促进学生自主、互动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让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4)经验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五)本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实验研究分九个阶段进行。
(1)启动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进行了宣传发动,明确分工。
(2)查阅文献,掌握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乡土资源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确立研究对象,拟订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5)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乡土资源,形成阶段性成果《磁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资料集》。
(6)依据教学实践,撰写研究论文。
(7)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8)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9)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乡土文化调研篇3
这个时期,建筑是作为初民社会物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并非研究的主体,也很少有建筑师参与其中。
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的多学科参与,也与学科本身的发展进程有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学者们开始关注快速消失的传统乡村和传统工艺,出现了对西方本土的乡土建筑的记录研究。20世纪下半叶,乡土建筑引起了广泛关注。此时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都趋于成熟,对社会、历史、工艺等相关背景的研究积累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切入乡土建筑的研究,并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在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开端伴随着连绵的战火,进展缓慢。建国后,各地建筑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扎实的民居调查,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建筑学仍然是乡土建筑研究的主要学科。建筑学在我国是一个工程性学科,因此这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形式、空间、材料、结构等物质层面的研究,对历史、文化、行为等非物质层面关注较少;加上20世纪60、70年代的动乱,这批研究成果大多在80年代才陆续整理出版并产生广泛的影响。80年代后期,建筑学才开始引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也开始逐渐涉及建筑研究。相对而言,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多学科局面尚在形成当中。
2乡土建筑的术语和概念
西方的建筑学和建筑师职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建筑学的主要关注对象都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建筑,比如宫殿、寺庙、教堂、剧院等等,而建筑师也是作为一个精英职业而存在。由居住者和当地工匠建造的住宅等日常建筑虽然构成了建成环境的主体,却长期为建筑师和学者们所忽视,在很长时间内,对这类建筑的称谓纷繁多样,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专有名词。这些称谓包括:primitivearchitecture,这个词往往与civilized相对而含有价值贬低的含义;shelter,强调了基本动机但多指简陋的构筑物;indigenousarchitecture,无法涵盖随人群迁徙或受到外来影响形成的建筑;anonymous/spontaneousarchitecture,与精英建筑师的建筑相对而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peasant/ruralarchitecture,定义过于狭窄;traditionalarchitecture,也同时被广泛用于纪念性建筑和建筑师建筑;folkarchitecture,只在美国流行。直到20世纪50年代,vernaculararchitecture才成为广泛使用的主要术语。[1]
vernacular一词17世纪早期来源于拉丁语的vernaculus,意思是domestic,native,原常用于语言学。其词义与本土的,日常的,普遍的这些意思密切相关。关于“vernaculararchitecture”的概念,建筑史学家保罗·奥利弗[1]和罗纳德·布鲁斯基尔[1]都进行过讨论2),目前公认的定义和标准则是来自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乡土遗产保护》(CharterontheBuiltVernacularHeritage),其中“乡土建造”(vernacularbuilding)的定义是“社群居民为自己建造居所的传统、自然的方式3)”,乡土建筑的辨识有6条标准:
a.社群共享的建造方式(Amannerofbuildingsharedbythecommunity);
b.与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域特色(Arecognizablelocalorregionalcharacterresponsivetotheenvironment);
c.风格、形式、外观与传统建筑类型之使用方式的一致性(Coherenceofstyle,formandappearance,ortheuseoftraditionallyestablishedbuildingtypes);
d.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传统设计与建造技艺(Traditionalexpertiseindesignandconstructionwhichistransmittedinformally);
e.对功能,以及社会与环境的限制有效的应答(Aneffectiveresponsetofunctional,socialandenvironmentalconstraints);
f.对传统建造系统和工艺的有效应用(Theeffectiveapplicationoftraditionalconstructionsystemsandcrafts)。
在具体的研究中,不同国家的研究范畴又有所不同。在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学界普遍以铁路的修建作为乡土传统(vernaculartradition)终结的标志:当材料可以自由流通,建筑的本土性便失去了。铁路在欧洲各国的普及大多在20世纪中叶,这样的概念划定基本上把这些国家的乡土建筑研究的对象时期限定在了20世纪60年代之前。而各学科蓬勃发展并广泛关注乡土建筑领域则是在60年代后,因此,英国等欧洲国家对自身文化内部的乡土建筑研究实际上错过了对形成机制进行活态研究的最佳时期,因而多偏向于历史研究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等方面。而美国学界则把视野扩展到了当代社会的日常建筑,如居民的自建住宅、零售商店等等,乡土建筑不再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遗存,而是紧密地与常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从静止转向动态的历史观,以及将传统视为一个连续前行之概念的观点,形成了乡土建筑的研究在当代的生长点,使研究得以随时代不断前行。因此,这种观念下的乡土建筑研究不再限于历史,而是与当下的人与社会、生活和行为密切相关。
3建筑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建筑学在西方虽然历史悠久,但传统建筑学关注的主要是纪念性的宏大建筑与精英建筑师的作品。直到19世纪末,郊区建设扩张,工匠技艺被机器设备取代,乡土建筑在城市化中快速消失,对乡土建筑的研究才伴随着怀旧情绪陆续开始。从19世纪后半叶持续到20世纪前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从不列颠诸岛扩展到欧洲和北美,使建筑师们开始关注日常建筑和传统手工艺,也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到20世纪中叶,对乡土建筑实体与空间的记录分析已经比较完善了4)。这个阶段的研究,多是对某个地区乡土建筑的历史、形式、空间以及结构、工艺等进行记录、描述和梳理,主要关注建筑本身,对建筑所处的语境尚未深入探讨。
196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展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虽然这场展览及此后的同名著作以艺术性为主,并未追求学术深度,但是却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乡土建筑的关注。在那之后,涌现出了众多乡土建筑的研究著作。
一方面,地区性研究的完善为综合性著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里必须提及的一位作者是保罗·奥利弗,他是推动20世纪乡土建筑研究的先锋学者,著作丰富。他主编的《乡土建筑百科全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其贡献不仅在于结合文化、气候、地理建立了全球性的地区框架,为后人提供了系统、丰富、实用的乡土建筑资料库,更重要的是,全书组织材料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纲领。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知晓已有研究之源流、思考未来研究之去向。这部百科全书代表了一种在更广泛的多文化范围内比较和思考乡土建筑的趋向,类似的综合性著作还有理查德·布兰顿的《家屋比较研究》(HousesandHouseholds:AComparativeStudy),约翰·梅的《手工艺建筑》(HandmadeHouses&OtherBuildings)等等。
另一方面,正如拉普普特所言,随着对乡土建筑的一般性研究基本完善,研究工作进入了更加综合化、理论化的“问题导向性阶段”[3]。对乡土建筑应用实践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方向。例如,建筑师哈桑·法赛通过分析埃及乡土建筑在形式、材料处理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了在干热气候中调节和控制光、热、风、湿度,形成良好微气候环境的一系列措施。许多建筑师也十分关注乡土建筑,现代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就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项研究获得资助的重要推荐人之一,阿道夫·路斯、弗兰克·赖特、路易斯·巴拉干等人也对乡土建筑褒扬有加。乡土建筑应对需求、适应环境、注重实用功能、强调资源和材料利用的经济性,这似乎与许多现代建筑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乡土建筑的保护也也是应用性研究的重要主题。以英国为例,保护工作除了宏观层面的思考外,还包括许多具体、切实的研究。例如,杰克·鲍耶针对乡土建筑修复中标准模糊、材料难以寻找、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对各个部位的修复技术做法进行了探讨,并将相关的标准条例以及材料供应商、工匠和专家机构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形成了对实际工作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技术手册[4],这些工作是我国乡土建筑研究中相对缺乏的。
4人类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从初民社会(primitivesociety)开始,逐步扩展到农民社会和城市生活。在长期的学科实践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田野调查方法,十分适合于了解乡土建筑及其所在的乡土社会。保罗·奥利弗就认为,建筑学与人类学结合为主、并借鉴历史学和地理学,可能是最适合乡土建筑的研究方法[5]。事实上,人类学也是最早参与乡土建筑研究的学科之一。
多样化的建筑的成因一直是人类学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路易斯·亨利·摩根早在19世纪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中,就把他们的房屋描绘为其习俗、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在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指出了社会形态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成因[6]。另一位著名的作者是阿莫斯·拉普普特,他根据建筑所处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建造过程中的分工程度和角色关系,把建筑分为了原始建筑(primitivearchitecture),风土建筑(vernaculararchitecture)和风雅建筑(high-stylearchitecture)三个阶段;他认为,物理和经济因素提供了解决需求的建筑形式可能的范围,而文化最终决定了人们在其中的选择[7]。因此,建筑不仅是物质材料的集合体,更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产物。拉普普特这种将建筑与行为以及行为中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与学者诺德·埃根特与霍华德·戴维斯的观点是相近的:前者主张把建筑看成是建造行为的连续体,以建筑人类学的视角构建一个人性、包容的理论框架;后者则将建筑视为建造过程中不同角色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的产物,从而消除了“architecture”和“building”之间的意义断裂,使构成建成环境主体的日常建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8]。
建筑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塞尔·格里奥雷对道根人建筑的研究:他详细地描述了道根人复杂的宇宙观和创世神话是如何体现在其村庄结构、院落布局、单体形式以及建筑构件上的。在这里,建筑是描绘宇宙秩序的文本;建筑环境与习俗、仪式一起,勾画出了当地人对世界的理解[9]。此外,拉瑟对爪哇建筑的研究、卡宁汉对阿托尼建筑的研究、布迪厄对柏伯建筑的研究等,也是象征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在这些研究中,建筑往往包含着神圣/世俗、洁净/污秽、内/外、男/女等象征意义,反映了当地的文化观念。
5地理学与乡土建筑研究
建筑作为文化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反映了人类聚落的历史遗存、当代需求与物质环境的特征,其重要性一直为人文地理学家们所强调。早在20世纪初,乡土建筑与聚落就出现在了人文地理学著作中5)。早期的研究把建筑与聚落看作物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关注它们与环境的呼应关系:人们如何应对气候、地形、材料、资源而建造居所,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与生产、运输等活动相协调的。
之后,地理学家们开始引入历史的视角:建筑类型、聚落形态、土地使用情况等都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构建逐步形成的,它们都是历史的载体。人们为了满足生理、社会和精神的需求对环境进行组织和改造,建筑和聚落就是这些需求和行为的物质记录,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弗雷德·尼芬的研究是这一思路的代表作。在美国建国不久、各个文化群体还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背景下,他以乡土建筑为线索,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通过对美国各地乡土建筑的分析归类,并且将建筑形式的流行时间与西部开发、人口迁徙的时间进行比对,他梳理出了新英格兰(NewEngland)、中亚特兰大(MiddleAtlantic)、低切萨匹克(LowerChesapeake)三支传统向西传播的路径。这一传播途径与美国方言地图和社会组织的分布情况相互匹配,有力地支持了其方法和结论的可靠性,也证明了乡土建筑的确是文化的重要表征[10]。
相较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更加宏观,注重普遍性,因而也比建筑学更关注日常的建筑与聚落。建筑作为空间系统、文化的产物和价值观的体现,处在一个广大的环境之中;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各个因素不是彼此孤立或单向映射的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网络中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例如,地理学家阿伦·诺贝尔的《传统建筑:对结构形式和文化功能的全球性调查》(Traditionalbuildings:AGlobalSurveyofStructuralFormsandCulturalFunctions)就是一部杰出的综合性著作,他既强调空间的整体性语境,也注重形式生成与历史变迁,他倡导广泛的案例与信息搜集,试图寻找乡土建筑的深层通则。
而因诸多的中国建筑研究为人熟知的罗纳德·纳普则在整体性的思想下关注了更多样化的尺度与对象,包括聚落景观、建筑形式、建造仪式与文化、象征符号与信仰等等,涉及了从宏观到微观、物质到非物质的各个方面。他的研究已经带有人文地理与人类学、建筑学结合的趋向。
6结语
乡土文化调研篇4
关键词:乡土文化特色学校资源开发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正发生由“集聚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化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变。以创新塑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效益,以效益树品牌,逐渐成为大多数学校自觉追求的办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开发利用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自主探索,构建教育主体内涵式、多样性、特色化发展的办学格局。乡土文化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族群历史演进的产物,其物质表征和精神意蕴与师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教育品位。选择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态,有利于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发展。
1.文化体认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总体的分支系统,既兼备民族文化的整体共性,又具有特殊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品质。作为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特殊方式,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建构。特定地域中的学校不可能超脱相应的文化环境,乡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调与底色。学校特色化建设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文化生态优化,发掘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统摄观照下,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凸显乡土文化的鲜明印记。通过文化的亲和与体认,增强师生员工的教育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校本规划
社会状态中个体的成长以接受与适从族群文化为基础。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学校。顺应素质教育与特色化办学的教育改革趋势,学校建设远景规划应纳入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校园文化、课程结构、教学科研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展现乡土文化的风采神韵。文化主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与族群,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彰显办学特色,必须调谐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热忱和创新意识,聚积乡土文化资源重构转化的教育合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乡土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园文化生态与校本教研体系,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办学模式,进而确立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地位。
3.课程开发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客观上为乡土文化资源向现代教育资源转化提供政策依据。乡土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并且与师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如风土民俗、优势产业、建置沿革、重大史事、杰出人物、文学艺术等文化素材。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学科协作、师生融合的原则,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指定相关学科组教师专门负责,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编写体例,编纂富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具体运用中及时总结完善,借以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局限与不足,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4.教研创新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专业技能成长,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和执行者,倡导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程资源解构与建构,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应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加强以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学期每学年推出系列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主题,引导学科教研组和学生学习小组,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专题式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促动,创新教研体制,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的校本课程教研体系,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品质的优化与办学模式的创新。
5.考评奖励
奖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对行为主体在心理上产生正向诱导和后续激励的双重反馈效应。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单纯依靠理性规则与制度刚性,难以持久维系师生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必须明确分工、严格职责,客观评估,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实际工作中恪守职责、成效显著的个人或小组,通过报刊、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介,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颁发荣誉证书。对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教育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专题成果,除了精神激励外,学校还应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质奖励。运用奖励的诱导效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乡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文化源泉。
乡土文化调研篇5
摘要:提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乡土树种,由来已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在威海园林绿化中如何运用乡土树种进行景观营造展开研究,总结出威海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应用的特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乡土树种;应用;威海
Abstract:advocateintheurbanlandscapeapplicationoflocaltreespecies,hasalonghistory,butinthepracticalapplication,therearemanyproblems,thisarticleisforlandscapinginweihai,howtousenativetreespecieswerelaunchedresearchlandscapebuilt,summarizedtheweihaicitygreeningtreespeciesinthefeatureandapplicationoflocalexistencedeficiency,andinthelightoftheexistingproblems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proposal.
Keywords:localtree;Application;weihai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乡土植物是城市绿化中的重要素材,而乡土树种更担当着主体作用。它不仅具有生态适应性强、性能价格比高、管理便利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对于创建城市生态园林和人文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1]。提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乡土树种,由来已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对威海市现有乡土树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和扩大现有乡土树种的可行性方案与建议,为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威海城市园林景观提供依据。
1.乡土树种在威海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1.1应用价值
乡土植物指的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被证明已经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2]。与外来树种相比,乡土植物适应本地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减低后期养护成本;乡土植物和外来树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减少病虫害,阻隔病虫害的传播;乡土植物在园林建设中不仅具有一般植物的防护和保护功能,而且对突出地方景观特色具有外来树种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如椰子树是南国风光的典型代表,而槐树、白杨则是北方无畏精神的象征,乡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1.2应用现状
威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许多优良树种,无论从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造景效果,数量分布,繁殖状况等方面论证,都具有一定的驯化培育条件和优势,是城市绿化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尤其以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最有代表性,由于该地处于南北交接地带,物种资源分布既有北方特点,又有南方的特征,乡土植物种类相对丰富。许多种类已广泛栽培于威海市的各园林绿地,如朴树、乌桕、黄连木、榉树、楸树,这些园林树木均能很好地适应威海市园林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其观赏价值高并能反应本地特色。然而,在城市植物造景中,乡土树种的开发、应用和推广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据调查,昆嵛山、铁槎山、伟德山、正棋山现有各类植物132科,571属,1058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有600多种。到目前为止,开发利用的优良观赏植物仅有几十种,大量的野生植物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因此,对地方乡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2.乡土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2.1对乡土树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园林建设中认为乡土树种缺乏活力,难以形成特色,过多栽植乡土树种是思想不开放,无从体现现代化城市氛围,而对乡土树种在丰富观赏植物多样性,稳定城市生态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则欠考虑,未能充分认识到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综合生态功能[3]。
2.2规划设计的偏好
一些园林设计人员对许多优良乡土树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不了解,规划设计不用或少用乡土树种,不能把乡土树种大量应用到设计中去,这也是造成乡土树种应用少的因素。
2.3对乡土树种开发力度不够
对乡土树种栽培和野生资源的开发研究滞后,是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但是,当前对众多优良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路,也缺乏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所需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将野生植物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开发方面更是如此,致使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乡土植物,由于缺乏系统的开发研究,它们在威海这块美丽富绕的土地上默默地繁衍生息了多少年,没有人去发掘、培育,也就谈不上应用。
3.乡土园林绿化树种开发利用的建议
3.1树立乡土树种是城市园林建设基础树种的思想
实践证明,只有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实施乔、灌、草的最佳配比,才能显著提高绿地质量,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体系内部植物间的良性互动[3]。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乡土树种为基础树种的思想,充分认识乡土树种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骨架作用,使优良的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作用,提高绿地系统稳定性,形成区域或城市的植物特色,使城市园林体系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真正体现出科学的内容,自然的外貌。
3.2切实采取措施,保证乡土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3.2.1要在科研经费方面加大投入。选取一批景观效能特点比较突出的乡土树种进行培育驯化。研究这些树种的景观效能特点、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更要掌握乡土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律,为在园林绿化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乡土树种打下基础。
3.2.2建设行业管理,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奖励资金,鼓励发展以培育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苗圃,使乡土树种的苗木生产单位政策上有指导,经济上有支持,信息上有导向,经营上有信心,种树有效益,把乡土树种推向市场化发展,形成经营规模,要严格禁止到山区直接开挖大苗,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
3.2.3对大型的绿化工程,要从立项、设计、招投标、组织施工等各个程序中,明确要求必须优先应用乡土树种,制定应用乡土树种的指标和比例,使乡土树种能够大量的使用和推广,把重视乡土树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抗逆性强、树型优美的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应定为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特别是行道树的骨干树种更应以这类树种为根本。应用乡土树种要避免重移大树轻种小树、重色块轻灌木、重整形轻自然、重一次成形而轻自然生长、重常绿乔木轻落叶乔木等错误做法。
3.2合理开发野生乡土树种资源
3.2.1开展野生乡土树种的调查。组织力量进行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的专项调查,摸清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对其品种、数量、分布、自然状态下的结实情况,天然更新能力等情况造册登记,然后制订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计划。只有全面详实的掌握了乡土植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和应用它们。
3.2.2加大野生树种驯化工作力度。广泛收集、保存适于城市生存的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对引种成功树种,扩大种源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源。同时,应加强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并迅速扩繁,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对主要乡土树种的繁殖方法、管理技术措施进行试验,摸索出一套育苗经验。
3.2.3建立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的繁育基地。要加强苗圃的现代化建设,走出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加大科技含量,利用最新信息与技术开辟行业新气象,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按品种大、中、小苗木分别培育,力争短期内挖部分野生大苗,投向市场,建立示范绿地[4]。苗圃基地要形成一定规模,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3.4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品种选择,培育乡土植物种苗
3.4.1在苗圃不具备搞精细科研的情况下,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同开发研究新品种驯化乡土树种。通过网络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信息,及时把握行内发展的最新动态,把握苗木实时的市场行情,比便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依据市场需求来指导生产,减少盲目性。
3.4.2加强乡土树种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对乡土树种资源进行调查、筛选出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引种成功可能性大的种类,进行引种试验。设置培育基地,制定长短期培育方案。切不可急于求成,未经引种驯化而大量采掘,既浪费人力、财力,又破坏自然资源。应在小范围内繁育,成功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3.4.3要加强乡土树种生态习性和繁殖技术。研究乡土树种一般对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应加强生态适应性研究,确定各树种的适宜栽培区域。开展乡土树种的就地培育和大树移植技术研究,提高乡土资源的利用率。开展乡土树种的繁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扦插育苗和打破种子休眠等技术研究,扩大乡土树种种群,为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5]。可以通过母本园、采种园、苗圃的建立利用无性繁殖、组织快繁与杂交等手段进行试验和选育。
参考文献
[1]黄小飞.浅议乡土树种在节约型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湖南林业科技.2009,(36):65-67.
[2]王世新.关于乡土树种在北方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探讨.甘肃农业科技.2006,(2):39-41.
[3]王长江,历建兴,李建清,叶银强,申屠军,陈飞云.永嘉城镇绿化中乡土树种应用探讨.2005,(25):66-69.
乡土文化调研篇6
近年来,我国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强的统一性。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置的学习科目大都相同,都在学习统一科目、统一版本的教材。这些教科书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往往是多个省份共用一个版本,版本的不同只是在编排的顺序或案例上有所区别,而实际知识内容没有较大差别。这些科目的学习都是核心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统一制定的。这就使得中学生毕业之后,学习到的知识都是相同的,全国一盘棋,而没有形成独特的地域特性,没有形成自身的属地文化。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往往不甚了解,不知道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发展规划等。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乡土地理课程的开设,可弥补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属地文化,使学生热爱家乡,从而形成爱祖国的情操。同时,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由于乡土的综合性、区域性和范畴动态性使得各种地理概念在乡土地理这个小区域内能够得以体现,乡土地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学习的距离,在小区域中掌握和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此外,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通过课外活动了解家乡状况,在参观学习、研究讨论、课外调研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从我做起,自觉保护地理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独特的属地文化,使其具有能够区别于其它地区学生独特知识和独特内涵的能力,富含浓厚的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清末新政时期。建国以来,乡土地理课程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对于乡土地理课程及教材编写的各种文献和专著也相继发表。王静爱、董晓萍等编写的《乡土地理教程》中提到乡土地理教学要具有地方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袁孝亭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中提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要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地方性和实现性原则,我国目前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多采用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郑一帆在《启发性原则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中针对文字表述、图像组织和练习设计三方面,与启迪思维密切配合做了阐述。此外,在地方院校的学报中还有许多关于乡土地理教材结构、编写原则的相关文献。还有以江苏地理、贵阳地理、泉州地理等乡土教材编制为例的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反映了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编写原则、编写特色。但这些内容大多是通过宏观阐述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问题,尽管有对地方乡土地理教材的实证研究,但只是以当地地理特征作为实例对编写特色进行解释,缺乏就某一具体区域分析如何具体地实施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编写要求,缺少对编写内容的梳理,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没有在教材编写中得到解读。同时更多的文献发表于2005年左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属地文化的角度出发,就某一具体区域,通过梳理相关地理知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归纳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一般内容,为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提出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实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当地人”,是了解当地主要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未来展望的人。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中,就要涉及到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事政治等相关内容。下面以北京市丰台区乡土地理教材为例,做简要分析。
北京市丰台区的乡土地理教材为1997年出版的乡土地理教材《丰台区地理》,2002年出版的地方课程《探索丰台》,还有1997年出版的区情读本《知丰台爱丰台》。
《丰台区地理》一书中分专题从卢沟古渡口与北京城的兴起,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优越的自然条件,首都重要的副食品、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和科技事业,前途广阔的旅游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城镇七个方面对丰台区做了介绍,开篇简要介绍丰台区的面积人口和区划等情况,最后配有简单的参考练习和实践活动。《探索丰台》一书中,通过丰台科技园区、方庄小区、卢沟桥等具体有特色的区域以探究活动案例的形式介绍了丰台区,书后附有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案,给予学生其它方面调研的帮助。《知丰台爱丰台》一书中分章节介绍了地理风貌、历史风云、交通邮电、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古迹名胜园林、名人英烈和丰台区的明天九部分内容。
梳理这三本教材,有用传统章节形式编排内容,有用专题形式编排内容,还有用探究活动形式编排内容。但这些均有其教材共同特点,即都涵盖了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风貌等,更多涉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即社会经济部分。总体上对丰台区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探索丰台》中,以探究地区特色人文环境为主,对丰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民生民情以区域分析的方式进行了介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部分的要求是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乡土地理是小尺度上的地理环境,通过丰台区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分析,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完成培养学生属地文化的功能,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对地域内的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地形、气侯、自然资源等的描述。
人文地理环境部分:对地域内的城镇发展史、社会经济、交通邮电、教育医疗、旅游资源、主要产业、名人名家等的描述。
区域分析部分:对地域内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区域分析,探究其兴衰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时事政策部分:对地域内未来国家规划方面的重大政策,重点投入建设项目,地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的描述。
实践活动部分:对地域内开展小型的课题研究,调研活动的方法指导和选题建议以及评价方案。
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方式上,采用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相结合,突出区域的综合性,对于学生学习必修地理教材中的区域综合分析提供帮助,可以更好地完成讲述乡土地理知识以及探究活动的任务。同时注重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精神文化的作用,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
四、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建议
(1)开展授课内容调查。学生是教材学习的主题,尤其是学习身边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授课内容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哪些乡土地理知识感兴趣,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更能体现学生的属地文化。
(2)体现属地文化渊源。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最能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地理事物,这其中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渊源。着重于这些方面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体现属地精神,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
(3)注重精神文化作用。当地经济发展蕴含着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延续。在描述当地经济取得的各种成就时,注重体现劳动者创业的文化精神,是学生树立属地文化,增强自身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强化乡土区域分析。地理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综合的分析方法,但给出的区域案例往往是大尺度、距离学生较远的地区。将乡土地理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地区以分析区域的方式编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分析方法,更好地学习必修地理课程。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0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难忘的拔河比赛作文范文(10篇)
- 阅0难忘的拔河比赛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同学们无比高兴和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有一场拔河比赛。第一节下课老师带着我们去操场操场上的人非常多,也十分的热闹,大.....

党员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收
- 阅0党员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光如梭,转眼20xx年的工作又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一年来,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工作、学习和生活.....

风筝的作文(收集9篇)
阅:0有关风筝的作文篇1“呼!”“呼!”,迎面吹来了一阵阵柔和的春风,它吹走了冬日的繁重,吹出了春日的轻盈,吹出了小草....

乡土文化调研(6篇)
阅:0乡土文化调研篇1【关键词】中学乡土地理;地理教学;3S技术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

仓库人员年度工作总结(收集8篇)
阅:0仓库人员年度工作总结篇120xx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挥、各部门的积极协助配合下,仓库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着库....

村卫生室工作总结(整理9篇)
阅:0村卫生室工作总结篇1一、改善我村村民就医,树立卫生室的良好形象。今年以来,我村按照上级的安排,对卫生室进行....

我的心作文(收集9篇)
阅:0我的心作文篇1我有许多许多的心愿,对学习的,对未来的,对大自然的……在这里,我向大家说说我对大自然和环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