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定义(6篇)
来源: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定义,目标,定位。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见图1。
图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见图2。
图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图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图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体系,见图3。
图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图中,沿认知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系,见图4。
图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图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10]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独立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独立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样。
3、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创新个性与美感──具有好奇、好思、好学、好做、自励、自控、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创新审美感受(主要指创新过程中的快乐感、专注感、永不满足感,与欣赏创新成果的愉悦感、诱动感等高级情感品质)。[11]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定义,目标,定位。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见图1。
图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见图2。
图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图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图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体系,见图3。
图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图中,沿认知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系,见图4。
图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图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10]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计算机教室进行。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独立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独立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样。
3、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创新个性与美感──具有好奇、好思、好学、好做、自励、自控、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创新审美感受(主要指创新过程中的快乐感、专注感、永不满足感,与欣赏创新成果的愉悦感、诱动感等高级情感品质)。[11]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信息管理;经济;运用
一、管理科学
1.管理科学的定义
管理科W(ScientificManagement)是各种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统称,以科学方法运用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科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科学等。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发展至今,历经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理论,运用范围已涵盖人事的组织和决策、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等各个领域。
广义地定义管理科学,是系统分析、决策分析、运筹学、控制论、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算法的综合运用。
2.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管理科学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运筹学:涉及方法包括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大型规划、排队论、网络分析等。
(2)决策分析:包括多目标决策、风险决策、随机决策、群决策等等,一般可通过SPSS系统实现。
(3)行为科学:包括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学。
(4)质量管理:包括统计质量管理、TQC、TQM、六西格玛(6σ)管理理论等。
(5)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常用的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决策支持系统DSS等。
(6)其他:计算机仿真技术、经济控制论等。
二、信息管理
1.信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为人类社会信息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采用技术、经济、政策、法律和人文等方面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转。
2.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从信息管理的过程来看,研究信息源、信息流以及信息宿的基本规律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基础。
信息源的管理,目的在于明确信息收集的方向,主要内容是研究信息源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根据实际需要,可从内部信息源与外部信息源、一次信息源和二次信息源、静态信息源与动态信息源等方面进行细分管理。
信息流的管理,即研究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为更好地运用信息,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才能更好地使用信息。因此,信息管理不仅包括数据信息的获取,更需要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类、加工、处理、传输、使用等一系列的处理活动。
信息宿即信息需求,为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从而促使提升信息管理工作。
在信息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进行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在企业中,信息管理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如CAD、Excel等工具,对各项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辅助决策;
第二个层次,是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进行规范化后,以流程、软件的形式进行固定,推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促进生产、财务、销售等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第三个层次,是引入大型集成应用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人力资源模块)SAP-HR系统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1.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价值
(1)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为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还需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上下级间的责任义务,有利于促进部门横向交流。
(2)提高信息使用率,有利于企业的各项决策及实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深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更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需求。
(3)提升管理效能。快速传递信息,并授予不同权限,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进行信息共享,促进公司整体效能提升。
2.SAPHR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表格分析可看出,SAP-HR系统能处理较多人力资源的基础文档工作,从而提升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减少相关从业者的人数配置,从而节省人力开支,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管理,提高相关工作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在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管理、信息管理对提升管理效能均有较大的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积极开发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升信息管理技术,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
近些年,国内外媒体、学术界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相关的研究专著也陆续面世。但大家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使用一直含混不清,有人喜欢用“信息安全”,有人则认为用“网络安全”更准确。随之而来的,是对“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争论不休。有人说,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部分,因为信息安全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电话、电报、传真、卫星、纸质媒体的传播等其他通讯手段的安全。也有人说,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密码学,如各种加密算法,公钥基础设施,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而这些只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手段之一。因此,信息安全应该是网络安全的子集。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之前,通信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强调的主要是信息的保密性,对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只侧重于密码学,这一阶段的信息安全可以简单称为通信安全。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规模化阶段,人们对安全的关注已经逐渐扩展为以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目标的信息安全阶段。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安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原则了,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可控性、抗抵赖性、真实性等其他的原则和目标,信息安全也转化为从整体角度考虑其体系建设的信息保障阶段。网络安全同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成为科技界和政府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美国把网络作为人类的“第五空间”,和“领土”、“领海”、“领空”、“外太空”并列,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信息安全且早于网络安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内涵不断丰富。信息安全随着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网络安全技术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定义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目前,信息安全(Informationsecurity)没有公认、统一的定义。常见的定义有以下5个:
1.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意外或故意的非授权泄漏、传递、修改或破坏。
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信息安全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
3.我国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完整性就是抵抗对手的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篡改;可控性就是对信息以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4.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5.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在生产、传输、处理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泄漏或破坏,确保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并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从以上五个信息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主要侧重信息系统方面的安全,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全面。我国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强调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属性。百度百科把信息安全定义为网络信息安全,以偏盖全。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准确把握了信息的含义,它涵盖了上述四个信息安全的定义,表述最为准确和全面。
(二)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Networksecurity)不仅包括网络信息的存储安全,还涉及信息的产生、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如何定义网络安全呢?从狭义来说,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所以广义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性,如场地环境保护、防火措施、静电防护、防水防潮措施、电源保护、空调设备、计算机辐射等。
从两者的定义可看出,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对信息(数据)的生产、传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有相同地基本要求,如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但两者又有区别,不论是狭义的网络安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还是广义的网络安全者是信息安全的子集。
三、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4个内容:
1.设备安全。设备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它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过程。
2.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指防止数据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和否认。即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3.运行安全。运行安全是指为保障系统功能的安全实现,提供一套安全措施(如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措施)来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
4.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是指有关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手段,确保系统安全生存和运营。
信息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有5个:
1.密码学。密码学是信息安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由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两部分组成。密码学研究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密码协议、密码技术和密码应用等。
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内采取防护措施,以便能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检测和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研究包括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应用等。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通信安全、协议安全、网络防护、入侵检测、入侵响应和可信网络等。
3.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库安全、主机安全审计及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范等方面,也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4.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就是要求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在法律上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在道德上是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的。
5.信息对抗。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领域的对抗从电子对抗发展到信息对抗。信息对抗是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和计算机网络对抗等。
显而易见,信息安全比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要广泛得多,网络安全只是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含义更广,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在实践中多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对一般网民来说可以把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同起来,大家能明白其所指。但在学术研究中,特别在不同学科的研究中,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信息安全属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网络安全属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两者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学广等编著.信息安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谭晓玲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翟健宏编著.信息安全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信息安全.百度百科,/view/17249.htm.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5
关键词:自主探究信息技术科学教学
什么是“自主探究”?科学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自主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是学校教育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什么是“信息技术”?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作为工作在科学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地学,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打造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又有何意义?就这些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现在的科学课堂形式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较以前的教材区别较大,其中安排给学生的实验较多,并且每一个实验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很费精力。这就对科学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不要说成效,恐怕连课程任务都完成不了。而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恰恰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无限的课外时间里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乐于去学,自主去学,乐于思考,自主思考,加深记忆,自主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
1.预设情境,增强自主学习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好一切知识、发展一切能力的前提条件。在一些科学课的情景导入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通过在课堂中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形象直观,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更简单。
教科版的科学教材在设计上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的,但是仅靠书本上设计的活动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比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在上这课之前利用flask动画演示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的过程:牙齿嚼碎―唾液中的淀粉酶―食道―胃(胃酸分解)―小肠―大肠―,整个过程是动态的,配以形象的文字说明,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意识。
3.使教学重难点更容易突破,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多媒体及网络环境的帮助下,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配合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信息技术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学生视野更宽广。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信息的社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信息扑面而来,而学生现在最乐于做的事情是在无边的网络海洋里尽情畅游,接触大量的、不同的、有用的、没用的信息。与其让孩子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网络海洋,不如给他一定的目标,让网络变成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温床。比如在上《污水和污水处理》这课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回去查阅资料,找出污水定义,污水的种类,常用污水处理方法及原理等,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当起听课的学生,整堂课完全由学生来讲。学生用电脑展示了搜集的污水照片,讲解了污水处理的全过程,以及每个步骤的原理,讲解生动,其他学生听到讲解不详细或是有不同意见时,主动上前提出,整堂课既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展示了知识的丰富性,每个学生都从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成就感。
5.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协同工作,增强团队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探究形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同学间的协作,遇到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协同工作。工作量太大时可以合理分配,协调配合。
三、学生自主式探究的意义
现在的教材在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要有以往热爱大自然的目标,更要强调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态度。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目标,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探究,课堂效果良好。树立了这样的情感态度,学生在课余就能持之以恒探究校园生物甚至是整个大自然中的生物。
皮亚杰的信息处理能力说和奥苏贝尔信息处理过程说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由接受型学习变为信息型学习是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向科学领域自主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才是高品质、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理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0:54-63.
地理信息科学定义篇6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学科信息门户/学科信息导航/设计规范
提出vocml[24]采用标准xmldtd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叙词表和分类表及词表映射表,支持对词表的开放描述、解析、显示、交换和映射。
(3)主题图描述,即利用一定的知识组织体系,对导航系统资源集合的主题内容结构、主题词汇、主题间相互关系以及主题与具体资源的链接进行描述,形成资源集合的主题图,可直接用于导航系统的知识化浏览,可建立资源集合的主题索引或交叉参照,还可链接复杂主题范围的分布式资源来建立虚拟知识体系,可通过主题概念与资源的不同链接在同一资源体系上建立面向不同主题体系或不同用户的资源界面。例如,xtm[25]利用xml语言标记主题图,从而用计算机可识别的开放方式标记资源集合的主题结构和链接,支持主题浏览和基于词表的智能检索。
(4)概念集描述,即建立符合学科领域要求、用开放语言描述的概念集体系(ontologysystems),利用概念集体系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或语义挖掘,形成基于语义的资源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集中语义定义、语义关系定义和推理规则,实现基于语义的智能检索和浏览[26]。
实施递进建设的csdl学科信息门户,将首先严格按照元数据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说明性描述,然后支持以xtm方式逐步深入地描述分类浏览结构,逐步研究和嵌入词表定义描述,并逐步研究和嵌入基于概念集的语义门户功能。csdl将通过标准和公开的应用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描述方式进行规定,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词表、主题图和概念集描述文件。
7管理机制描述
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导航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有效管理以及相应管理机制的规范设计。在csdl学科信息门户中,与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制包括资源组织机制、资源管理机制、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用户使用控制机制等,其中资源组织机制已在前面的资源选择搜寻控制和资源元数据描述中予以讨论。
(1)资源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规范对学科信息导航库中资源内容的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规定,包括资源链接检验规范、资源更新规范、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资源管理流程规范等。其中,资源链接检验规范根据不同资源的变化规律规定对这些资源的可链接性进行检验的时间间隔、检验方式和报告形式,资源更新规范规定对资源内容进行重新审查及其修改描述、修改标引与分类、修改评价信息、删除等处理的标准、责任分配、方式和有关技术要求,资源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检验元数据记录的唯一性、一致性、完整性和所链接的其他信息的有效性,资源管理流程规范则建立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序和控制机制。
(2)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主要指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包括本节涉及的管理机制规范)本身的管理规定,具体说明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的描述格式和描述语言、内容描述或编码规则、公共存放位置(以支持开放搜寻)、公共登记要求(以支持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功能)、与相关资源内容的链接要求、与相关定义或标准文件的链接要求、范例记录编制及其存放与指向要求、版本管理制度、定期审查要求、审查责任人员、管理流程规定等,从而保证元数据规范或管理规范的有序、可靠和可持续管理。
(3)用户使用管理机制,指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控制机制,包括合法使用范围规范、用户身份认证方式、使用授权方式、使用审计程序、隐私保护政策等。需要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资源使用控制。针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狭义控制指对导航系统内学科信息资源的使用控制,广义控制可能包括对导航系统中的扩展信息、词表数据、规范数据等的使用控制。无论是否限制用户范围,都应确定使用控制规范(因为不限制用户只是使用控制的一种特例),界定什么使用主体(subject)在满足什么条件(conditions)下可对什么使用对象(object)行使什么使用行为(actions)。这里,使用主体可能是用户或用户组、用户或另一系统,使用对象可以是具体资源、资源范围或数据对象,使用行为包括读、写、改、转换、析取等,而条件可能是使用登记、身份认证、阅读版权申明、填写保证条款、支付费用等。其中某些条件的验证与实现可通过链接第三方程序来具体实施,例如身份认证、支付费用等。csdl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将提供学科信息资源的公共浏览检索,但为统计使用情况、了解用户特点,需要进行(往往是隐蔽的)使用统计;对与学科导航信息相链接的用户讨论区、用户发表区等扩展信息和个性化定制等扩展功能,将限制用户范围、要求身份认证;支持各种规范数据的公共查询和阅读,但严格控制对它们的删改;另外,可能只允许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和授权用户批量搜寻和下载导航资源来支持分布式导航信息组织和集成定制。
8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描述
所谓开放描述,指信息系统通过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来描述自己系统的数据对象、规则、管理控制机制和操作过程,支持系统间互操作和基于智能的运行操作与管理。通过开放描述,将形成关于本系统不同描述对象的描述文件,这些文件置于本系统公知位置或递交公共登记系统,第三方系统可以对这些描述文件进行搜寻,按照开放语言规则进行解析,从而使第三方系统(或智能)能自动地识别、理解本系统的格式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开放描述并不要求采用统一的具体描述格式,而是规定描述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底层语义和语法表示方法、标准扩展方式、标准转换机制等,因此不同系统可采用符合自己需要的不同具体方法或格式来描述实际内容,从而在保障各个系统的特殊需要和本地控制的同时,支持描述信息的开放搜寻、识别和系统互操作。
对于csdl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而言,开放描述可分为描述方式和描述信息公布方式两方面的要求,目前阶段公布方式可采用在学科信息门户web服务器公知目录下以公开文件名存放描述文件,支持第三方系统开放搜寻;当csdl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建立后,将描述文件提交登记系统进行公共查询。对描述方式,可有以下建议:
(1)资源元数据格式描述,采用dublincore作为元数据核心元素集,采用扩展元素或扩展属性从其他标准元数据集中复用相关元素来描述资源的其他特征,采用namespace方式命名所复用的元素或属性,采用xmldtd或rdf方式定义整个元数据集,采用xml标记和封装输出的资源元数据。
(2)知识组织体系描述,采用dcsubject的encodingscheme属性描述资源元数据中标引分类词表,通过url链接相应的定义文件或介绍文件;采用xtm描述导航分类体系,其描述文件在一定的使用控制下也置于公知位置机制,供授权的第三方系统(例如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进行查询和调用,支持资源元数据搜寻和整合;逐步支持用vocml描述的主题词表,相应词表描述文件可能作为第三方定义文件在说明性描述中予以链接,支持嵌入的智能检索功能。
(3)管理机制的描述,涉及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和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前者包括资源组织、资源管理、元数据维护等,后者主要是用户使用控制。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可以是文本文件或html/xml文件,应存放在系统公知位置,供公共查询;但也可以用xmldtd方式定义这些规范,一方面可支持这些规范的交换和复用,另一方面可支持对规范的自动解析和处理(当然需要尽量与国内外现有的开放描述格式接轨)。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应尽量采用开放语言描述,例如用户使用控制可采用xacl[26]来规定具体控制规范,在涉及隐私保护时参照p3p[27]制定隐私保护的政策与程序。
(4)整体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描述,可作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架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定义及其描述的一部分,采用wsdl[28]开放描述语言等方法,对基本信息(例如名称、uri、学科、简要描述等)、管理者信息(例如运营者、运营系统、联系方式等)、管理机制信息(例如关于使用管理、权益保护、隐私保护、定制控制等的描述文件名称、uri、描述规范namespace等)、组织机制信息(例如元数据格式、知识组织体系、模块结构体系以及它们的uri和描述文件地址等)进行描述,以便第三方系统搜寻和解析,支持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集成定制和作为第三方服务系统的开放嵌入。
我们还将在学科信息门户及其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中继续探讨上述问题的规范建设,并希望与国内外其他单位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
3nordicinterconnected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finalreport.august2000.http://nwi.dtv.dk/anders/nisbig/slutrapport.html
4crossroads./metadata/roads/crossroads/
5isaacnetwork.http://scout.cs.wisc.edu/research/osaac/
6imeshtoolkit./toolkit/
7europeanlinktreasury.http://mother.lub.lu.se/elt/index.html.en
8distributednationalelectronicresources./
10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
11ebxml./
12webservicesactivity./2002/ws/
13bibliographyonevaluatinginternetresources.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19ieeelearningobjectmetadata.http://itsc.ieee.org/doc/wg12/lom_wd6_3.pdf
20olsonnb.cataloguinginternetresources:amanualandpracticalguide.2ndedition./oclc/man/9256cat/toc.htm
21daym,cliffp.rdncataloguingguidelines.http://orc.dev.oclc.org5103/nkos/bin00003.bin
25xmltopicmaps(xtm)1.0/xtm/1.0/xtm1-20010806.html
26xmlaccesscontrollanguage./projects/xml/xacl/index.htm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0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收集17篇)
- 阅0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篇1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学校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和教育工作。在这半年里我体会着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继.....

党员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收
- 阅0党员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间转眼即逝,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大三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我感到最光荣的并且影响我一生的是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是我自己.....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6篇)
阅:0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篇1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至今,在技术以及应用领域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虚拟....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收集9篇)
阅:0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篇1走在记忆的沙滩上,有一颗颗闪耀的珍珠,每颗都是一个闪闪的记忆,让我记忆犹新,终于,我走到....

仓库主管工作总结(收集6篇)
阅:0仓库主管工作总结范文篇1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公司领导正确的指挥和各部门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和全体仓....

如何护理新生儿胀气(6篇)
阅:0如何护理新生儿胀气篇1【关键词】护理干预;母乳喂养;成功率纯母乳喂养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内,不给其添加任....

电工人年终工作总结(整理9篇)
阅:0电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一年来,我们按照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改进机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