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6篇)
来源: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1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风沙和干旱侵蚀下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土地含水量不断减少,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也在不断锐减,越来越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这对于农作物增加复种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提高栽培技术
通过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作物的灌浆期,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通过松土、垄作、地膜覆盖、灌溉等会直接对土温和气温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我国化学肥料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导致当前许多农户对于土杂肥及绿肥缺乏重视,为了片面的追求高产,往往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从而导致土壤不断恶化。不仅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较为严重,对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则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在当前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以往的农作物栽培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对栽培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了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结束语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则在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对栽培环境进行改善,努力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农作物栽培理念的转变,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作物科学栽培,严格管理,从而确保农作物能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云南农业,2010,5.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2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效益,由于农作物自身生长特性,产量大小受到气候环境因素和病虫害等众多因素影响,这2点尤为突出,随着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玉米产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就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进行阐述。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112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就需要做好玉米栽培技术管理工作。玉米可以单独种植,也可以和其它的农作物实行连种,诸如豆类作物和麦类作物,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玉米栽种中可能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样尤为关键。由此看来,加强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玉米种植提供更为合理的参考依据。
1玉米栽培管理技术
1.1科学选种
玉米的选种工作十分关键,选择的玉米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正常生长,耐高温、抗病虫害能力。选种需要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特点,选择抗病虫害、抗高温、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由于玉米品种繁多,所以尽可能选择优良高产的品种,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进行选择。品种质量高的种子可以降低劳动量,提升施肥效果,获得更高的产量。优良种子和配套的栽培技术共同使用,玉米产量将具有更大的潜力[1]。
1.2精细的整地和播种
在耕种前期,应该将田地可见的杂物和前期耕种的根茎清除干净,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翻地和施底肥,一般情况下翻地深度保持在20cm以上,不超过25cm。地面平整后,将多余的土块捣碎,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保持播种间距在25cm左右。对于间作套种的玉米,可以不需要做前期的整地工作,直接播种即可。
1.3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在田间管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苗期管理,在整个管理周期,主要是根据幼苗生长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措施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表上部的生长,实现壮苗和苗齐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是帮助幼苗出土生长、补苗、间苗、除草、施肥和灌溉等措施,同时还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穗期管理,在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玉米生长影响较大,玉米茎叶快速生长,穗逐渐分化发育,是玉米生长期间对水分吸收需求最大的阶段。故此,需要做好灌溉的工作,确保施肥和灌溉能够平衡协调,促使玉米根系健壮和发达,为玉米高产奠定基础;粒期管理,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确保玉米茎叶正常生长,根系活力旺盛、健壮,尽可能避免根系和叶片出现衰老现象,同时还要定期施肥灌溉,在高温天气应该适当的增加灌水量,如果是旱地春季玉米则不需要特殊对待。
2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一种生长力较强的农作物,根系非常发达,但是根茎和叶片在生长期间对于肥料需求量较大,所以进行有效的施肥对于玉米高产具有深远的影响。氮是玉米生长期间吸收量最大的元素,所以需要定期为玉米施加氮肥,但是由于玉米植株十分易折,所以应该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多施氮肥,配合适度的磷钾肥。这样能够有效满足玉米生长期肥料需求,避免后期可能出现脱肥现象。玉米作为一种高产农作物,对于肥料需求量较大,据相关权威数据调查显示,每667m2生长500kg玉米,需要尿素大概33kg左右。玉米的苗期需肥量较小,穗期对肥料需求量最大,大约占到玉米施肥期的80%。后期的开花对于肥料需求量较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需要注意后期玉米生长的用水灌溉,避免出现倒伏现象。
3玉米病虫害防治
3.1褐斑病
玉米在生长期间如果出现褐斑病,一般情况下是选择12.5%的禾果利湿性粉喷雾使用,结合叶片表面追肥方式来添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等肥料。
3.2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种玉米较为常见的病害现象,如果玉米青枯病较为严重,可以选择瑞毒锰锌粉剂600倍稀释喷雾使用,如果是发病面积较少,可以采用霜灵400倍液灌溉玉米根系,同时做好玉米的排灌工作。
3.3锈病
玉米出现锈病现象,需要选择禾果利1500倍、百客1000倍喷雾及时治疗,避免病害加重造成大面积的发病。
4结论
玉米作槲夜主要农作物之一,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中,应该坚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大力推广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提升玉米产量。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果树;栽培技术;无公害
中图分类号S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108-02
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深入研究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而无公害农作物中果树的栽培成为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1]。
1品种优良化,苗木无毒化
在选择果树栽培品种时,要选择早果丰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以及优质抗病的品种。在对苗木品种进行选择时,一定要选无病苗壮的品种,如果所选苗木是从外地引入,要对其产地检疫制度予以严格执行,尽量不从病虫害发生区引进苗木,确需引进时要及时对病苗予以剔除,剪除病部,同时用10%硫酸铜消毒液或70%甲基硫菌灵对苗木进行消毒,待浸苗完成后再进行栽植。
伴随着我国不断产生的果树优良品种,通过各个地区对试验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观察以及示范,逐渐推广出了优质、丰产的高档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种植[2]。①梨树品种。高效发展“砀山梨”、“金花”以及“早酥”等。②苹果品种。红富士系苹果栽种,要选择短枝富士中的宫畸短枝、惠氏短枝以及辅导短枝等,而元帅系则要选择五代、四代以及三代品种,即首红、新红星、哈迪、红鲁比以及瓦里等;大果型品种和早熟品种则要栽种成熟的特别早的“红世界一”和“早捷”。③桃树品种。支持发展“雨花露”、“头接白”、“春蕾”以及“吊枝白”等,不支持发展“雪桃”。④柿子树品种。要对甜柿品种予以发展,如“富有”、“禅寺丸”、“次郎”以及“西村早生”。如果是传统的柿品种,则可以发展大果型品种“油篓盖”,其他品种通常没有太大的前途。
现阶段,在进行果树生产中,所栽种的葡萄、苹果等都含有病毒。国外报道苹果病毒有40种,而我国所鉴定的苹果病毒有6种,这些病毒主要为锈果病、绿皱果病、茎痘病、花叶病、茎沟病,对于葡萄病毒而言,被世界农作物组织所公认的主要有茎痘病、卷叶病、扇叶病以及栓皮病。所存在的这些病毒会直接造成苹果果树生长不整齐、品质差、着色差、果实小、结果晚、产量低、易早衰等。而对于葡萄,则会直接造成葡萄果穗不紧凑、落花落果、果实小、着色晚、果实大小粒严重、不丰产以及色泽差等[3]。总之,对果树苗木脱毒是我国果树栽植的发展方向。
2科学选址建园
选择建园园址决定着农业中果品是否会受周围污染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会直接导致该园址中的果品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存在有毒物质的情况。因此,在对果园的地址进行选择时,一定要与一切污染源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在对园址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对果园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而且还要观察与测定果园用水中水的质量。
3科学选择果品套袋方式
对果树上的果实套袋能够有效地保证水果的安全。首先,套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侵入率;其次,套袋能够使果品的存储期得以延长;再次,套袋能够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和内在品质[4]。此外,对于比较适合套袋的果树品种来说,如苹果和桃等,待到其疏花疏果之后,用袋子将其包裹,这样能够促进果品着色,而且还能增加果实表面的平滑度,使果实表面的药物板块和煤污斑块得以减少,防止由于枝叶随风摆动而造成果实的磨损等伤害,确保果品更为鲜亮光洁。
4管理化学化,农药使用低毒高效化
在我国农作物逐渐趋于现代化的现阶段,果树的种植同样离不开化学管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在桃树种植中所推行的高密化控桃树种植技术,同样也是通过化学手段来栽培的。在栽植过程中,所运用的多效唑不但可以保证密植桃园中的葡萄达到第1年栽种、第2年丰产的效果,还能确保桃树枝繁叶茂,每片桃树叶的厚度可以增加4~5倍,花芽饱满,而且复芽比较多,开花和果实成熟的时间要比一般葡萄树早3d,而且果实要比一般葡萄大1/5倍,效果非常显著。
在果树栽培的过程中,使用农药对危害果品安全是直接性的。在对果实施农药时,其药液只有10%的成分附在果树上,而剩下90%的药液则通过各种方式扩散到周围,尤其是那些残效期长、性能稳定而分解之后还会残留毒副作用的毒性比较高的农药,在其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以浓缩的方式在人体中积累,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5]。由此可见,在生产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那些高残留、高毒致畸、致突变以及致癌的农药。
5栽培集约化
通常所说的栽培集约化,其实就是现阶段世界上在进行果树栽培中所采用的密植、矮化果树栽培技术。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式,属于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果树栽培模式。栽培集约化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所用土地比较少,能够栽种尽可能多的果树,而且能够在短期内获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栽培集约化也被简称为早、密、矮。以桃树种植为例,传统的桃树种植密度大约为495株/hm2,桃树间距大约为4m×5m,种植3年后结果,种植5年后桃子产量还不到15t/hm2。通过运用集约化栽培方式,种植密度为3330株/hm2时,桃树间距为1.5m×2.0m;种植密度为9990株/hm2,桃树间距为1m×1m;桃树最大的种植密度能达到1.5万株/hm2。根据这种桃树栽植密度,第一年进行桃树种植,第2年果树丰产,而且桃子产量为12~21t/hm2,到了第3年,桃树果实的产量达到37.5~45.0t/hm2,平均每株果树产果127个。
6栽培设施化和整形修剪简单化
栽培果树设施化,其实就是指生产先进的现代果树的主要栽培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日光温室或者大棚进行栽培[6]。日本和意大利在葡萄和桃树种植中都普遍采用了这一技术。果树栽培设施化相比于露天栽培,优势非常多,不仅能够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根据人的具体意愿进行栽培,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不用打药或者打很少的药就能确保果树优质丰产,而且还能提高果树的经济效益。
树形,即每棵果树的生长形态。像桃树属于开心形、苹果属于纺锤形、葡萄属于篱壁形等。每棵树的形态都是根据其具体树身结构的规格,通过人工修剪而成的。对果树进行修剪整形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使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得以建立,充分协调果树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之间的平衡。传统的稀植树修剪整形技术非常复杂,而且修剪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差。现代果树修剪整形技术则非常高效而简单,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修剪整形往往是人为地制造果树矛盾,而科学的果树修剪整形主要是根据每株果树自然生长的形态与规律,对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7]。
7结语
从果树种植情况可以看出,只要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种植的科研工作,同时对优良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以重视,对农作物栽培的自然环境予以改善,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率予以提高,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给予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对农作物栽培与高产的影响因素予以明确,并制定出有效的补救对策,对传统错误的农作物栽培观念予以转变,注意总结在农作物实践中的经验,对集约化栽培技术予以充分利用,加强管理,科学栽培,必能达到无公害农作物高效栽培以及高产的目的。
8参考文献
[1]汪晓云.新型无土栽培模式系列谈(二)多功能(LG-D)无土栽培模式及配套设施[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2):58-60.
[2]汤春桥.农作物保护地栽培技术[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1):46.
[3]孙丽丽,张广仁.浅谈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民营科技,2008(5):102.
[4]富荣,时茂山.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的全过程[J].吉林农业,2013(6):62-63.
[5]刘憨.忻州市农作物栽培过程配套机械化需求预测[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6(12):7-8.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4
一、生物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是同步化、标准化的教学。而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作用:
1.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扩大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感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生物学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智能水平
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也使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二、生物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和学校师资及物质条件等,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农业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果树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蛙的生长发育观察、唾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
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生物学素质,诸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乡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
三、我校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
我县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的教学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5
关键词:花生;栽培模式;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S565.2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1-0133-04
我国花生的栽培历史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人认为花生起源于我国,但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栽培的花生是16世纪初叶由国外传入的[1]。据1503年的江苏《常熟县志》记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可见我国花生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2],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花生在我国的种植范围较为广泛,播种面积稳定在470×104hm2左右,占全球花生面积的近20%。年产量1400×104t,占世界花生总产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花生生产的发展,对解决国内食用油供需矛盾和粮油争地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花生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国花生栽培模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春播高产栽培模式、间套复种栽培模式、优质绿色栽培模式和机械化栽培模式四个阶段。春播高产栽培模式是花生高产的前提,在总结推广群众传统增产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科技投入,根据花生高产生育规律与高产途径提出了有助于产量增加的各种栽培技术。间套复种栽培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解决粮油、棉油争地的矛盾,增加粮棉油产量,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优质绿色栽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需要,在提高花生品质的前提下,生产出农药及其他有害成分残留在安全标准以下的花生。机械化栽培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花生生产的全面发展。
1春播高产栽培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总结以往群众经验和开展多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组织高产攻关,实现了春播花生较大面积上每公顷7500kg、小面积每公顷9750kg的新突破[3],促进了花生春播栽培模式的发展,使我国花生单产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研究,逐步完善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春播花生栽培模式的技术内容。
11清棵蹲苗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调查莒南、日照等花生产区广大群众在花生苗期进行“挖窝晒棵”或“剜花生”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之后,总结提高并推广开来的一项先进的苗期管理技术。这项措施是在花生基本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时,用小锄在花生幼苗周围将土向四外扒开,使两片子叶和子叶叶腋间的侧芽露出土外见阳光,以利于第一对侧枝的发育,使幼苗生长健壮,起到蹲苗的作用。实践证明,花生清棵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据各地试验对比结果,增产效果可以达到66%~230%,成为花生高产栽培一项不可缺少的传统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到全国各花生产区。
12化控技术
20世纪70年代,化控技术在花生生产上特别是高产田块得到了全面推广,早期认为B9是控制花生徒长的最好调控增产剂,随后研究推广了多效唑、壮饱安、缩节胺等多种生长调节剂。该技术是春播花生栽培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在花生盛花末期或植株长到35cm以上时喷施调节剂,一般在下午太阳落下时喷l~2次即可。该项技术在把握好喷施时期和用药量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使单产提高10%~20%的增产效果。随着新的植物调节剂的开发和深入研究,化控技术已从单一控制花生徒长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全程控制,使其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
13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是1978年由日本引入我国。1979年,首先在辽宁和山东花生种植区进行试点,试验面积仅为068hm2。随后,花生覆膜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到2002年达到1257×104hm2,推广到27个省(市、区),成为我国花生高产栽培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地膜效应包括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疏松土壤、增肥保肥、防病除草,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有了较大改进和发展,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近几年来,山东等花生主产区还进行了花生地膜覆盖超高产的研究,小面积单产达到了9000~11250kg/hm2。各省(市)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总结出了花生覆膜高产栽培的规律及其配套技术。
14单粒精播技术
长期以来,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每穴双粒播种花生,播种密度15×104穴/hm2左右,用种量大花生一般需300~375kg/hm2,小花生一般需225~260kg/hm2。全国每年用于做种的花生约为150×104t,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用种量大造成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突出,群体质量下降,产量降低。20世纪50年代,沈毓骏教授报道:单粒播种有利于增长成熟果实[4],而单粒精播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则开始于“十五”期间。研究认为,高产条件下,改每穴双粒植为单粒植,可以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更有利于群体高产[5]。大田试验和生产示范证明,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该技术在节种20%的前提下,可增产10%左右,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6,7]。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又对单粒精播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善了该技术节本增效的机理,为其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15连作高产技术
花生连作可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降低,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有不少花生主产区不得不连作,并且我国花生的连作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20世纪90年代,封海胜等对花生连作障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使用微生物调节剂是减轻或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一项经济有效的对策,可以显著促进连作花生的植株发育,使连作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达到或超过轮作花生,使连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提高198%~554%[8,9]。然而,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随着最近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改进,认为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也是造成花生大量减产的重要原因[10]。因此,研究降低土壤中化感自毒作用物质的含量是解决花生连作障碍的新思路。
2间套复种栽培模式
我国花生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田基本条件的改善,栽培技术的创新,早、中熟高产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栽培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年一熟向多熟、春播向夏直播、单作向间套作发展。经过多年科学合理的研究,出现了花生与油菜、果林、棉花等有利于产量和效益双提高的间作模式,以及大麦、小麦、油菜等与花生套作的模式。
21麦套、夏直播花生栽培
1980年以来,以麦田套作和夏直播为主的栽培模式迅速推广,对其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小麦、花生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大面积双6000kg/hm2、小面积双7500kg/hm2地片,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宜的套种方式。
麦套花生苗期在小麦行间生长,由于小麦遮阴,造成花生光照不足,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主茎伸长快,侧枝发育慢。麦收后,花生要经历苗势由弱转旺的“缓苗”过程。王才斌等(1992)[11]通过对大垄宽幅和小垄宽幅麦套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认为,群体密度是限制麦套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麦套花生高产,首先应增加群体密度,一切有利于增加群体密度的措施均有利于提高套种花生的产量。夏直播花生的生育期由于受麦收时间的限制,明显短于春播花生和麦套花生,因此,尽可能延长产量形成时期、力争产量形成期有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和保持较高的物质分配系数是提高夏直播花生产量的主要途径[12]。
22秋、冬花生栽培
秋、冬花生是我国南方各省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秋、冬花生播种面积常年达到14×104hm2,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省。一般利用早熟稻茬秋冬种,产量一般在2000kg/hm2左右。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发展秋、冬花生对提供鲜食花生、加速良种繁育、解决春花生用种等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优质绿色栽培模式
近几十年来,花生生产上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化肥、农膜等来提高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花生黄曲霉毒素和重金属镉等超标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研究推广无公害或绿色花生栽培技术,已成为提高花生种植效益、促进花生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13]。
优质绿色栽培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条件下栽培花生,在管理过程中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和激素类化学物质,生产出优质、安全、绿色的花生,其从生产基地、抗病品种的选择到种植方式、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都制定了严格的国家标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优质绿色花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发展优质绿色花生生产,既是人类健康的需要,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机械化栽培模式
花生的机械化应该优先发展播种、收获、摘果、剥壳等农用机械,以达到提高花生产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14]。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花生生产基本上是靠人工、畜力操作。60~80年代,花生机械化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研制与拖拉机配套的机引花生机具为主,特别是花生收获挖掘机械发展较快。9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研究者在提高花生机械自动化、全机械化程度上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制工作,使机械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15]。各地推广使用花生机具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机械化栽培模式在花生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花生机械化栽培模式有了长足发展,并且在推广机械化新技术时注重了农机农艺的配套[16]。例如,万书波等为配合单粒精播技术开发的花生单粒精量播种机等,都大大提高了花生播种效率。然而花生的收获作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我国大部分主产区仍以人工收获为主,成为制约花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17]。
5展望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攀升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依靠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增加总产的潜力极为有限,这就需要尽快探讨先进的花生栽培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花生高产、超高产的目标,保证我国食用油的安全供应,因此建议:
第一,大力提倡精简栽培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花生的收入在农民整个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农民在花生上的投入,特别是人力投入越来越少。农民更需要的是一次播种、一次施肥、一次喷药及一次收获就可解决花生生产中所有问题的精细简化栽培模式。因此,在发明新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将众多传统增产栽培技术加以整合简化,并且有利于机械化实施是花生栽培模式发展的方向。
第二,进一步开发推广花生旱薄地高产技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花生在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可大力发展山区丘陵土壤肥力贫瘠地区的高产潜力,解决花生连作障碍,开发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另外,加大在东北农牧生态交错带、新疆和滨海盐碱地上花生栽培模式的研究力度,能够尽可能地扩大我国花生的种植面积。参考文献:
[1]王在序等.花生栽培[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孙彦浩,陶寿祥,陈殿绪,等.花生高产高效地膜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建议[J].中国油料,1996,18(1):77-79.
[4]沈毓骏.落花生的密植试验[J].农业学报,1954,5(2-4):261-266.
[5]王才斌,成波,迟玉成,等.高产花生单粒植群体密度研究[J].花生科技,1996,3:17-19.
[6]邵长亮花生单粒精播节种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D]青岛:莱阳农学院,2005
[7]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取得显著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2.
[8]封海胜,张思苏,万书波,等.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对策研究Ⅲ.微生物调节剂的增产效果[J].花生科技,1996,3:13-16.
[9]封海胜,张思苏,万书波,等.花生连作对土壤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3,1:13-15.
[10]刘苹,赵海军,万书波,等.连作对花生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3):639-644
[11]王才斌,孙彦浩,郑亚萍麦套夏花生双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2,8:14
[12]万勇善,张高英,李向东,等.夏直播花生高产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3:43-47.
[13]徐秀娟,黄培德.花生绿色食品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22(4):29-32.
[14]张德文,李林,王惠民.精密播种机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5]万书波.山东花生六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6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1)以金优785、香两优875、黔优388、奇优894和竹优7号为供试品种,5个品种均属杂交籼稻,生育期165d左右。供试品种均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提供。2)目前白酒生产上常用的稻壳样品(作对照CK),由白酒生产厂家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时间与试验地概况栽培模式试验于2010—2011年在仁怀市茅台镇中华村、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于2009—2010年在贵阳市小河区进行。生态安全栽培技术检验于2011年在绥阳等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油菜,土壤肥力中等,质地黏性。
1.2.2不同栽培技术比较1)试验设计。试验设置2种处理,即常规栽培(处理T)与安全栽培(处理E)模式;以金优785、两优875作试材,采用大区试验,每块田种植面积667m2以上。2)栽培管理(详见表1)。
1.2.3优质稻壳品种选择以金优785、香两优875、黔优388、奇优894和竹优7号为供试品种,以生产企业提供稻壳为对照(CK),采用安全生态栽培模式种植,通过常规出糙机加工获取稻壳,与目前白酒生产企业所用辅料稻壳进行品质指标,即容积重和稻壳完整率的比较,筛选出优质的品种。
1.3测试内容在成熟期分别调查2种栽培模式下各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谷粒在晒干簸净后(含水量13.5%左右)经过机械脱壳(贵州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测定生态安全栽培模式的稻壳容积重、稻壳完整率。应用软件Excel2003进行数据整理,应用Dps7.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t检验、方差与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与产量构成从表2可见,采用生态安全栽培技术种植的金优785和香两优875均比传统栽培的显著增产,其中,2个品种的产量构成中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技术,而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
2.2稻壳的形态物理指标1)容积重。容积重是衡量稻壳在酿酒中填充效果的重要指标,容积重越小,表明,单位质量稻壳的填充空间越大,通气状态越好,利于酿酒粮食原料的发酵与蒸馏。从表3可见,参试的5个品种除竹优7号外,其他品种的容积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具有较好的填充通气特性。
2)完整壳率。完整壳率也是衡量稻壳填充效果的重要指标,完整壳率越高,降低秕谷壳与破损稻壳的空间占据量,从而增加稻壳的填充通气效果越好。从表3可见,参试的5个品种中,黔优388和金优785完整壳率显著高于对照,而竹优7号、香两优875的和奇优894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3)稻壳物理指标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从表4可见,稻壳的容积重与结实率、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完整壳率与结实率、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是影响容积重、完整壳率的重要鉴定指标。
2.3生态安全栽培技术应用效果从在绥阳县进行的生态安全栽培技术示范的产量(表5)看,适宜酿酒工艺且具有较好形态和物理性状的酿酒用辅料稻壳品种有香两优875、奇优894、金优785和黔优388,通过进行生态安全栽培技术示范试验,产量均达10t/hm2以上。
3小结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1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收集17篇)
- 阅0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篇1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学校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和教育工作。在这半年里我体会着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继.....

党员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收
- 阅0党员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间转眼即逝,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大三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我感到最光荣的并且影响我一生的是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是我自己.....

销售内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整理5篇)
阅:0销售内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20xx年我又有了新的开始新的挑战。20xx年初公司开会决定将我从办公室职位调到....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6篇)
阅:0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篇1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前言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

编辑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收集8篇)
阅:0编辑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作为网站编辑,过去的一年,我也是尽责的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学到了很多,在工作里头....

难忘的决定作文(收集9篇)
阅:0难忘的决定作文篇1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总会面临某些决定。而每个决定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决定,需....

全国爱牙日活动方案(整理3篇)
阅:0全国爱牙日活动方案范文篇120xx年9月20日是第xx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