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艺术概论(6篇)

来源: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和谐环境

“公共艺术”,在我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概念,最初主要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形式出现。公共艺术的概念复杂,较宽泛,从艺术形式上讲,它包含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从材质上讲,软硬材料都适用于公共环境之中。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公共空间,同时带给人们融合的精神感受。在这里笔者主要从狭义的概念来分析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和谐”原则,以自己的理解和参考专业学者的学术见解,做一分析,谈谈其与环境的“和谐”表现。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分析应把“公共”和“艺术”分开解释,“公共”即“共有的”或者说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市民共有的空间,我们常说的“公共场所”,“公共环境”都在突出公共二字,可以说“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从古至今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能把它与日常生活分开。从波普艺术的发展开始,安迪沃霍让艺术与平常人与日常生活开始有了联系,加上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立,就足以说明艺术与我们大众相隔不远。

我们理解公共艺术,狭义的讲是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包含的艺术种类较多,出现的公共场所类型也很多,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园艺、建筑小品、灯雕等。常出现的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建筑物周边等。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公众兴办的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不仅包括美术活动,还包含有音乐和舞蹈等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本文主要阐述公共环境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二、公共艺术在室内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内公共环境可以包括商场、地铁站、飞机场、楼梯、地下通道、博物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室内环境。常出现的公共艺术类型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这些场所里可以出现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艺术家的作品,观念性的雕塑等,体积都比较大,让人一眼就可以注视的到。

(1)与室内环境的和谐呼应表现

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前要考虑其环境因素,如地铁站是人流量很大但停留时间很短的地方,这里放置雕塑类作品占地方。一些地铁站出现了装饰性的壁画、浮雕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北京地铁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地铁进行了布置画的创作,集结了全国在创作上有成就的画家,材料以油画为主,后来因为材料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加上时期结束后社会难以容忍,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这就说明了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也需要材料与环境的和谐最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与环境产生呼应关系,需要时间的考验,这就要求作品与环境形成统一与和谐感。日本在公共艺术发展上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国家,艺术家在日本的某一地铁的出口处放置了一个抽象的雕塑,作者在三维实体内通过凿洞的方式,提供给人们一个抽象的方法,从这个洞中看过去是梦想还是现实。这件作品不仅体现出在一个特定环境展现的公共艺术,同时另过往的人产生思考,可以说作品与观者产生了一定的互动关系。

(2)重视与大众的互动体验

如今有些公共艺术作品,注重与大众的互动体验。这一新鲜的形式,是把艺术介入大众的一种方式。另大众在公共环境中有了体验的同时,也就有了情感的体验,当大众把作品注入了感情,大家会喜爱或者把它称为“代表”,是一种和谐统一的高度表现。目前中国的公共艺术表现出与公共参与的作品较少,在国外更多一些。在美国提出了百分比法案之后,不论美国还是欧洲都大大加大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越发注重公共参与,让市民对城市多了一份情感的表达。

三、公共艺术在室外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外公共艺术指存在于户外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室外公共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广场、公园、商场周边等。室外公共艺术材料运用丰富,如金属材质,玻璃材质,陶瓷材质等,这些材料都禁得起天气变化的考验。

(1)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

室外环境的公共艺术,常要曝露在户外必然与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大树的陪衬下和各种植被的呼应下,若搭配上与环境产生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环境本身无疑是增添了另一道风景线。公共艺术作品不能脱离环境的依附,也不能破坏了环境,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策划、论证和创作过程中,应该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作为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主要的表达内容。罗伯特·史密森是最早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中表达明确观念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以壮阔的大自然为场地和画布,将观念融于其中,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他尤其追求这种人造痕迹与大自然原始痕迹间的对比效应,蕴含着保护自然环境的深邃内涵,并为观念、行为、材料、自然这四个因素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突破口。

中国当代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等观念要灵活运用。因为‘天人合一’观至少包含着两点,一是整体思想,二是平等观念,这是截然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观,是中国哲学蕴含着丰富生态思想的生动写照。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自然环境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既是中国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使命,也是中国艺术家的优势所在。

(2)与建筑呼应的和谐表现

如今公共艺术已发展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由一个项目构成,这其中就考虑到与建筑的配合。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可谓是建筑的经典,但也可以看作是与建筑呼应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与卢浮宫的古典特质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强烈的对比,在夜晚黄色灯光的衬托下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和谐感。最初人们的不接受,到最后感受到它与建筑的呼应感,反而称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展现出与周围环境呼应表现出的美感,对于忙碌在办公室的人们来说,若能在半刻休息时通过玻璃窗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作品,丰富了环境的同时,更能给人带来生活中的新体验。

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人们需要公共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这也需要创作公共艺术的设计者,不仅用发展的眼光,还要有注重环境和谐的发展观念,最终将其理念注入到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2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数量的激增,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本世纪的一个主要主题。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我校在环境类专业、非环境类专业均开设了环境学概论”课程,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如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专业由于环境类基础知识薄弱,其环境学概论”教学方法与环境类专业有所不同。本文根据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探讨”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式。

1教材的选取

教材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素材,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环境类基础知识薄弱,如果所选教材环境专业知识深奥、理论性强,则学生难以理解,易出现厌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亦选择浅显,易于理解,没有较多抽象理论知识的教材。

2教学内容的丰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环境基础知识薄弱,后期学习亦较少涉及环境类课程,因此,环境学概论”课程对于环境类专业知识的讲解要全面,并有一定的深度,以扩充其知识面,加强环境素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通俗化。同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多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将一些重大的环境新闻事件以及最新的环境动态及时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将环境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设计中。

3教学方法的选择

环境学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由于与该专业知识体系相差较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时,就需要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善于将新的环境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程气氛。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尤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水污染”问题,例举云南省曲靖市发生的铬渣污染事件,以及玉溪市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能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拓宽了其知识面。

4实践教学的开展

环境学的实践性很强,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加深对环境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扩展所学知识。

(1)放映教学片

由于教学片直观、形象,能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事后印象深刻,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实践方式。教学题材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环境事件、环境热点。教学片观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某些环节、疑问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由于选取的教学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受到学生的欢迎。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商业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是一种外来词汇,又被称为大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存在于公共场所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场所的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态度。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自身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2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在国外发达的现代都市里,虽然车流如织、熙熙攘攘,但从城市建筑的整体外观到局部装饰,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甚至一些广告、路灯、马路、花草树木等,都极有秩序与美感。虽然有些国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但是其历史悠久的城市和街道仍无处不焕发着甘醇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街道,从室内到室外,甚至一树一花你都能感觉到每个细节都不是随意而致的。这是什么样的思维在推动着这一切的设计与实现呢?毋庸置疑,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民,把他们所认为最好的,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借着身边的一切,尽可能充分的向外界表达,通过这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最终实现的是人们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心态,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文化倾向与质量。在这样的一种城市状态下,无论是现代化的都市,还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都能在满足居住的前提下,还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上的沟通。焕发出这个城市的最理想的精神状态。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却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失去了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基础—公共性,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塔,那个像灯笼似的电视塔虽然有405米高,但是连我们的电视台都不再宣传它了,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可笑。而上海的东方明珠知名国内外。在河北省涿州市中心,毫不吝啬的将一座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复制并缩小的放置在河北某大学城附近,这难道可以体现这所大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整体文化环境设计。而这些复制品的旁边就是毫无秩序的交通和年久失修的建筑。这样的公共空间艺术能给这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什么?文化?沟通?还是尊贵?都不是。而是一种摆设,仅此而已。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几千年的典雅、尊贵、胸怀博大的文化精神在哪儿?就说当今的社会文化品质与精神,与上个世纪的文化艺术精神相比较,期间的差距也是不少的。

3商业区公共艺术的现状

视觉元素的角度分析与当地文化传承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交流是否深入,纵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原创精品匮乏、迎合低层次审美的愉悦之作不时出现,艺术家与公众审美对抗的现象也呈现日益激化的趋势。出于城市“补妆”为目的的公共艺术建设,一方面,因为过度强调视觉与形态方面的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公共艺术与所属地区历史文脉的融合以及对于场所精神的表达,城市地缘文化流失严重;另一方面,

过去,由于认识不足或者资金欠缺等原因,人们有时忽视了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而仅仅把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必要设备来对待。实际上现代公共环境设施并非处于某种新的特殊的雏形阶段,它是人类从线性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以多维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结果。现代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的概念。从人类环境的时空出发,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环境设施的关系,使公共环境设施构成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生,人类与环境关系更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开始认真地把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物一样列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以求确立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环境设施带给人们更加舒适、方便的生活,也是城市风貌最有力的高度概括。

4城市商业区公共艺术的发展

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伴随着城市商业区的成熟发展起来,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发展主要是靠对于本地区文化的吸收和对商业人群的细化来推动,分年龄层和分消费水平等来区分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而从具态来看,商业区现在也区分的越来越细,从以前单纯的百货大楼,到后来的商业步行街,到现在的城市综合体,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像现在的城市综合体已经不满足单纯的扩大建筑面积,并且已经开始重视退让红线的距离,把更多的环境还给人群,从交互性来说,公共艺术必须在这种自由度大的大空间里面才会显得价值很高,并且设计师从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等都会显示出关怀的一面。

5中国传统民俗与商业区的结合

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这个八十年代改造的建设,至今已有30多年,长约960米,宽22米,它是南朝梁时佛教圣地明教寺居东段,晚清李府居中段,目前约有129户商户。虽然步行街商业繁荣和人流密集是其他区域不易见的,但当初开发设计的缺陷,也制约了步行街后期业态布局、功能配套等。耿福兴、李府,一个是安徽的名小吃,一个是安徽名人故居,如果不经指点,外地人可以很便利地找到么?进去、出来都很直接,没有广告、图册和宣传的互动,没有与步行街的环境有机融合。景观不太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与环境、地域的融合,给人地方印记不深的感觉。经过调查,也有人对步行街的雕塑持有疑惑和不解,“没有特色”是最突出的,街上的雕塑并不是不好看,而是没有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非常突兀。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在东北看二人转感觉特好,但在北京看就仿佛在欣赏盆景。文化的脉络要清晰,要有地方印记,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民俗文化要想发扬光大,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合肥新建了一个“迎娶”民俗文化的豆瓣汇步行街,民俗文化与商业街擦出火花,不论是否修成正果,无疑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在豆瓣街的300多家创业门店中,民俗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街内可以看到非遗传人马家轩,从消费者的惊奇程度而言,民俗文化有着相当的商业价值。豆瓣街“迎娶”民俗文化并非偶然。“与南北知名特色商业街不同,豆瓣街的定位是面向合肥本土。”我们不难想到,商业街要想烙上“本土”的印记,除了具有历史记忆这一先天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合肥本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精华,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设;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19-01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小康社会用以满足发展的要求来建设,推动中国的环境景观质量,满足城市环境的国际标准,已成为21世纪的战略主题。我们如何重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准则和应当遵循的。环境艺术作为学科的工具的适用性,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它应该以人为本,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它的功能和美学方面,以反映城市环境的特点。

环境艺术作为综合艺术,在设计阶段,优势学科,设计,综合人文,地理,科技,建筑,建设等方面,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环境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辉煌。许多中国城市现在从事花园城市建设,吸收了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与他们的传统特色相结合,做出了很多的好艺术作品。当然,许多城市的环境应用艺术,大力绿化工程,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下,文化广场建设,业绩工程和劳力财力的损耗。在市政项目名称的旗帜,做所谓的花园城市,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违背艺术。环境艺术应遵循自然的原有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惯性相结合,促进对环境的理性环境艺术,环境艺术应强调以人为本,为社会的尊重。

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人与自然,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身体的因素结合方面作出的和谐,我们要充分依靠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山水相结合,道路,植被等因素,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的精神,给了上述亲切愉快的环境,景观的艺术美化环境,反映了社区文化,促进社会互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众参与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艺术的发展要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的基本原则的原则,“人”与“环境”的推动下的经济大潮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文化建设也正在朝着更高层次。多样化城市环境建设,道路建设,城市环境艺术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需求。同样的,合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还需要对人类住区的支持。这是20世纪的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纪希腊的学者指出的。现在,无论是从事建筑,进行规划,或在环境中进行,不能反映居住环境,因为他们是居住环境方面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环境艺术设计,现代景观规划是一大景观的概念,同传统的景观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不同的是,一个大景观,小景观。小景观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环境,是结合了园林形式的人工环境。大景观是一个规划的概念,作为风景的一部分,这将需要城市环境艺术的融合和建设的整体发挥。同时,城市规划和设计内,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两者是密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他们正在进行内部和外部的所谓的混合过程室内和室外,主要是通过反映了相对于实体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户外的绿色景观引入,与适当的室内绿化结合起来,以利用阳光,充分利用植被,创造一个更适合活动人民生活的“生存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内部和外部空间进程的继续,是一个内部和外部的结构多样性的组合。现代艺术给了环境,新的概念和知识,并了解其真正目的,先进的研究和学习,从而促进和应用,使卡彭特技术研究与产业转移到一个专业学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附加环境艺术。

从环境中在艺术和设计的风格来说,环境艺术和设计风格上的自然,文化,艺术融合协调,反映了城市环境发展的特点,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和人的生命,此外还应当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材料,结构和建筑技术等领域,以创造一个方便,合理,完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反映“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环境艺术的个性与城市发展重点相互补充,发挥了丰富的城市空间的作用,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还提高文化水平和创造地方特色和精神环境和丰富的艺术城市环境,确保良好发展的连续性。美国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诺克斯・杜冷丁早在公元前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设计理论自然的结合。这样,在环境和景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空间的合理组合和空间关系的实际结构改变期间,人们的思想和思维,环境艺术的视觉信息的方式时,转达了蔓延空气,要求在所有发生变化的时代,性能和设计空间,物质和精神功能的统一结构。

环境艺术以及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主张在塑造景观环境,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先进的生态技术。应该反映在自然环境的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创造与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的特点,避免盲目移植。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景观为定居点景观设计,历史保护区,但也应注意整个协调,以保留在前,后改革。城市环境是分不开的,从艺术,环境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整体。城市环境艺术,并要求对现代技术的发展平原和对人民的影响,认真的态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力量,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工与环境和谐统一,并利用在继续和环境之间更艺术发展过程中适当的城市目前的态势。

参考文献

[1]GB5O18O一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2002,4.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5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与建筑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6

一、城市设计与诚市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子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所遵循的主要规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适用性。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或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三、城市景与城市

优美的城市景观,方更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会到城市的优秀之处。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的概念上经常混淆,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即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观、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所获得的知觉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能最佳地体现城市的艺术性。

(一)城市轮廓控制

城市轮廓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有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轮廓控制包括城市高度分区的控制、景观视线走廓的控制、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二)建筑高度分区

为使成市具有合理完整的空间结构,为城市优美的轮廓线奠定基调,并为城市的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创造条件,并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深度和层次,应确定城市的高度分区。

(三)旧有景观改造

城市的肺是绿化,血脉就是河流,是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可改造为景观。

(四)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为了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景点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规定某个空范围必须允许视线穿透。

(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性、地方的特色和城市的内涵,而且更能反映城市的历史的延续性。

(六)与绿化相结合

我国的城市环境景观已大幅度改善。在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城市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原则,以自然生态园林绿地构建诚市景观。

四、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作为城市的外展面,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也就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使城市“环境艺术化”的工作,是环境中的每个“对象”(环境艺术“作品”)环境化的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际交通,它的细节处理应该是艺术化的,令人舒适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美学的概念,也包含了以人为主体,处处考虑人的使用与心灵感受的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后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景观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设计的艺术化旨在倡导一种精品意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范文(整理9篇

    - 阅1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作文篇1今天,我们全家兴奋极了,因为今晚要进行110米的跨栏决赛,中外闻名的刘翔叔叔是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刘翔叔叔刚上场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紧张,但他看到现.....

    党员党校学习个人总结范文(收集5篇

    - 阅0

    党员党校学习个人总结范文篇1作为香洲区选派的两名副科级干部之一,参加市委党校为期两个月的2019年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我深感荣幸非常、收益匪浅。学习期间,本人始终以.....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收集17篇)

    - 阅0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简短篇1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学校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和教育工作。在这半年里我体会着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继.....

    春,来了作文(收集9篇)

    阅:0

    春,来了作文篇1春姐姐,来了!春姐姐,来了!春姐姐把冬爷爷送走带着种子回来了!春天,小草探出了小脑袋,长出了嫩绿的小....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6篇)

    阅:0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篇1关键词:公共艺术和谐环境“公共艺术”,在我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概念,最初主要以城....

    月全食作文(收集9篇)

    阅:0

    月全食作文篇1今天早上听新闻说晚上有十年一次的月全食,我激动极了。晚饭过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出去看月亮,只见....

    行政后勤的办公室工作总结(收集5篇)

    阅:0

    行政后勤的办公室工作总结篇1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来豫兴公司已半年多了,首先感谢公司领导及所有同事在工作上....

    电气焊的基本知识(6篇)

    阅:0

    电气焊的基本知识篇1关键词:co2气体保护焊?实训教学?教学质量?提升co2气体保护焊因具有工艺灵活、适应性强、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