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前沿知识(6篇)

来源: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1

关键词:环境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国H化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类的本科生,需要面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环境类企业的技术和标准也需要与国际接轨,这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双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应时而生。“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是借鉴国际语码转换研究成果,根据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

一、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

语码转换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它通过语码转换的方式,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渗透其专业内的专业词汇、语句、语段或语篇,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量、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具有普适性、高效性、分散性、灵活性、变化性和示范性等特点。_2’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时,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仅在每节课适当地渗透专业内词汇及语段,降低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也降低了专业英语学习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和应用专业英语。相比传统教育模式,语码转换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学校对此颇为重视,提供了众多优秀平台,每年甚至每学期都会进行评奖,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写课程章节的英语小结、专业实验的英语报告、环境专题的英语小论文、时政新闻的英语撰写、中文文献的英文摘要,参加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模拟国际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翻译报告会、微型项目,听取国外专家讲座等。

“语码转换式”的双语教学方式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讲解和学习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保证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间英语学习的不间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用英语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人才的国际化专业性。当今时代各领域发展迅速,环境领域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需要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接轨,环境类专业“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在环境领域新兴技术的学习以及培养环境领域国际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二、在环境类专业课中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国家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起步较晚,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环境类专业来说,“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材虽然有穿插出现专业英语名词,但没有新兴的科学技术的融汇,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与时展相接。此外,教学方法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也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双语知识有效地结合,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环境类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为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繁杂,图表化表达少,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对于学生学习双语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也很大。

三、“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环境类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双语词汇的适当渗透

专业词汇的熟练掌握是学习专业英语的第一步。在理论课堂的双语渗透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在课件中添加双语词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重复,教师自然而然地流露专业英语词汇,努力营造和谐、理解和信赖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学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语,也顺其自然地促进了语言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语码转换,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的效果。同时教师紧密结合专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这样就能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得到英语培训,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学以致用。在每周的学习结尾,我们还会对本周学习的单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学习不能依赖于突击,主要还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和分类整理,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延伸和扩展到专业英语小论文的书写、专业英语文献的翻译、专业英文实验报告以及前沿热点英语辩论赛中去。

(三)科技英语翻译译丛

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建成了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并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专业外文文献翻译的校内比赛。参赛学生在专业老师的辅助下进行外文专业文献的翻译,再由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评判,每个参加文献翻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就环境类专业来说:首先,在翻译文献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词汇的积累,这种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被动记忆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献的翻译更锻炼了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应用能力,语法是将词汇串联起来的骨架,语法的学习与词汇的掌握同样重要。除此之外,文献翻译的整个过程不仅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学习过程,更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拓展,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所在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科技英语翻译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

(三)专业英语小论文

专业英语小论文是指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外语结合,自主撰写和创作英语论文。英语小论文是研究内容与外语的综合,是学生研究内容的一个升华,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学生增强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撰写英语小论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论文的撰写不仅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还要对大量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翻译为外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除词汇量和语法外,更学到了同种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英语小论文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提高学习技能和英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

(四)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

为提高学生对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内容可以与英语结合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类的环境、化学、生态实验,因此,将语码转换融入实验报告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巩固课上所学过的双语词汇,一起学习实验室内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的英文词汇,进行词汇的再一次积累。实验课后,学生用英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英文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词汇。进行专业实验报告的英语撰写是“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有效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图表表达,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会议

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拓宽环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学院支持学生参加优秀的专业会议,这样学生平时的所学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与国际前沿接轨。2016年4月,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六名本科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水业院士论坛暨水安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真正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口语的平台。英语辩论赛综合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各个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将中文用英文形式来表述的能力,是学生切磋英语、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环境专业里,英语辩论赛内容结合了专业相关知识,并就专业内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更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探究精神,这种双语学习模式对于培养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着“以考促学”的理念,必须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价和反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环境专业课程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法,旨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随堂小测验、专业知识翻译、环境专题综述、专业英语课件制作、期末笔试等多种课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笔试中英文考核题目占有一定的分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完善课程考核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质量。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2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提出:自主学习的动机要求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要求有计划或熟练地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要定时而有效,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自主学习才能有效。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知识性或物质性准备,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知识性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新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相关材料,并形成可以在课堂上和向大家进行一次性汇报的作品,作品的形式因人而异,可以是一张地图、一张图表、一份报告、图片、视频、PPT等等。物质性准备主要是为课堂上动手操作的环节准备好物品或直接把制作好的成品拿到课堂上展示。如讲到《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制作“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的房子,并比较二者的不同。学生在课前制作过程中就能发现房屋的构造取决于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复习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初步形成知识脉络。如单元复习课,教师可以给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该单元的基础知识,为课堂上教师对单元知识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课堂上自主学习。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完成落实基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如何引领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引领和任动驱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要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展开,实施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特点,注意问题与活动的有机结合。问题要设计在情境之中,任务的设计要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假如你们是生活在汉代长安的商人,刚刚从欧洲的大秦回到长安,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做生意的经历。”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生在课前搜集、课上整理资料形成汇报作品的过程中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沿途的风土人情、往来贩卖的商品及商路之艰险等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对本课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问题的认识就容易。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人意识和特点的平台。

1.合学小组建设。组织建设:历史课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最佳,人数多的班级可以增加到6人一组,组员构成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要有完成特定任务的二级合作学习组织。

机制及文化建设: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由组内成员共同自主建设的、富有个性的小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组名、口号(或座右铭)、组长、小组分工、小组制度、评价机制等。其中小组分工必不可少,历史课可以把学生以角色分工,如,资料调查员(负责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员(负责对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形成作品)、汇报员(负责作品的展示)。可以多人担当一个角色,也可以一人担任多个角色,角色定期要进行互换。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3

【关键词】海岱地区桑蚕丝绸起源海陆丝绸之路交汇

【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

海岱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东渐的重要地区

海岱地区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黄河和淮河下游部分地区及山东半岛。它东临黄渤海,西接中原,南北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地处中国的东方。3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一地区,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泰沂山脉北侧山前地带出现了若干群落。一部分南下成为马家浜文化的渊源之一;另一部分北上,繁衍生息于泰沂山北侧东段山前地带,留下后李、彭家庄、前埠下等3处遗址;北上的一部分进入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典型海洋特征的白石文化,在6000年前就与辽东半岛进行过文化交流,对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影响①。到北辛文化、贝丘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珍珠门文化的时候,海岱地区的文化区系问题已相当清晰、环环相扣了。由此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址基本沿泰沂山脉边缘的南北两侧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覆盖山东全境(除黄泛区)。

海岱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约15座,其中13座分布在山东境内泰、沂山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到黄泛区之间的狭长地段、沿古济水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一直到达今天山东半岛的黄渤海边,如果把这些史前遗址用一根红线串起来,会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海岱廊道”把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使海岱文化与河洛文化及其他文化区在史前的交流成为可能并保持文化上的大致同步性②。这说明,一方面当时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交通相对通畅、区域叠加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也较为密切。这就为后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奠定基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女执懿筐”、“爰求柔桑”。关于丝绸的始祖―嫘祖还是嫫母?学术界虽有争议,但她们都是黄帝的妻子,或来自海岱地区的东夷族或来自中原的华夏族,这里都是野蚕最初发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③荀况的《蚕赋》和晋代的《搜神记》都将桑蚕故事定位在东方的海岱地区,考古中发现的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和济阳刘台西周墓葬中大量精美玉蚕也是最好力证。齐涛先生在《丝绸之路探源》一书中多次提到“黄河流域是中国蚕桑的最早发祥地”,“古代山东(古青州)是蚕桑业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已成定论,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日本学者吉成武美、布目顺朗以及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台湾学者邹景衡先生也认为中国蚕业的发源地是山东省。还有多元论的代表蒋猷龙先生把山东这一源头放在重要的地位,都说明海岱地区是古代丝绸的起源地。

大量文献表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已是我国桑蚕丝绸生产和服装时尚的中心。“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带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到秦汉时期,齐地的丝织业继续辉煌。其中汉朝在山东临淄设立的“三服官”,每年花费数亿钱(《汉书・惠帝纪》),远超其他两地三服官花费之和。山东生产的绮绣、罗纨、素绨、冰锦等丝绸品种,沿“海岱廊道”一路西行运往京城长安,除汉皇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其余作为高贵礼品分赐功臣和各地来华使者、或西出长安走上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如汉武帝在山东河北等地出巡一次,“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史记・平准书》)。按就地取材原则,这些丝绸应出自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一带,出巡一次赏赐帛百余万匹,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均要生产丝织品约0.4平方米④。“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绮b杂帛8000匹,絮6000斤”;“前50年,呼韩邪再次入朝,赏衣110袭,锦帛9000匹,絮8000斤”;“前25年,匈奴伊莫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缯、帛20000匹,絮20000斤”;公元前1年,单于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帛三万匹,絮三万斤”。(《汉书・匈奴传》)这些对匈奴的赏赐并非特例,对其他来朝的国家亦是如此。如“公元前65年,龟兹使团来朝,赏绮、绣、杂缯数千万匹”。到西汉末年,海岱地区的济阴、川、东平、高密、鲁国、北海、齐郡等地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十位⑤,丝绸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更是大得惊人且质量上乘。齐地的丝绸、盐粮、铁器等沿“海岱廊道”运到长安,在这里集散并西出阳关走上丝绸之路。上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西汉时期“任国亢父V”,就是山东地区汉代丝织品的重要代表,说明海岱地区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质供应地。

“陆、海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交汇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北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开辟的、主要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循海岸水行的海上贸易通道。

齐国强盛时疆土包括整个山东半岛(海)和泰山(岱)以东的泰沂丘陵地区,是海岱地区的主要代表。齐国充分利用丘陵和海洋优势,“劝女工”“通鱼盐”,不仅丝绸生产质高量大,而且航海能力和造船技术在当时也遥遥领先。公元前485年的齐吴大海战时,吴水军已有了三翼,“大翼广(宽)一丈五尺,长十丈(可载士卒90多人)”、“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越绝书・逸文》)。这些狭而长的多帆战船,如遇顺风顺水,可以船行如风的⑥。《史记》载:吴“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如果没有巨型而坚韧的战船、娴熟的航海技术,自然是做不到在海上航行并进行大海战的。虽然种种原因现在还找不到齐的造船厂遗址,但能败吴的齐国造船水平至少不会低于吴。所以,齐被冠以“海王之国”一定是有其航海技术支撑的。

齐曾一度是我国海上航行的霸主,控制了环山东半岛及渤海航线,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向南控制了远达东海和钱塘江的航线⑦,与海丝南航线接通,使南方的货物、甚至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奇石异物也能转运北上来到中国腹地。如山东青州战国西辛齐王墓和临淄西汉齐王墓内都发现了近东风格的列瓣纹银豆,与伊朗考古发现的前9~前6世纪的埃兰银器,艺术造型如出一辙,这说明海岱地区与前6~前3世纪的西亚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参考广州汉代南越王墓中发现的13件香薰炉、波斯银盒以及非洲象牙等物品,说明先秦时期吴越贵族和齐国贵族是通过南北航海贸易获得南亚、西亚甚至非洲和地中海地区货物的可能性较大⑧。而分布全国各地战国墓中的蜻蜓眼玻璃珠(前6~前3世纪地中海东岸产品),也应该是以同样海运方式来到齐国,再沿“海岱廊道”往西流往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因为连接南海与西南地区的“灵渠”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开凿,之前南洋来的货物不太可能从陆地经西南来到中原。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到秦汉时期,因秦始皇两次派徐福东渡寻仙药、汉武帝七次从山东半岛出海巡游、并于前109年“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北击朝鲜说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已被官方作为与朝日交流的干线了。

海岱廊道连接陆海“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与南北朝大致相同时间的是公元四世纪西方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公元301年,运到亚历山大的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国王下诏把每磅生丝的价格定位274个金法郎。到查士丁尼(527年~565年)时代,……每盎司普通丝绸的价格提高到340.56克黄金,丝绸的价格要比黄金高出十几倍。所以有许多人争相逐利,包括平民与国王”⑨。这时期的波斯使节与商人一直源源不断地与统治黄河中下游的朝廷进行沟通,来做丝绸贸易。因此,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但每个朝廷都十分重视丝绸业的发展。

山东青州出土的9块北齐线刻画像石,形象地再现了古青州与高鼻卷发的西方人进行丝绸贸易的场景;青州博物馆一件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其脚上穿的一双鎏金方口履鞋,与新疆民丰出土的织锦履鞋,形制上也极为相似,被专家认定是山东与新疆和西亚密切商贸的力证。

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取经,413年从海上丝绸之路东归青岛崂山,第一次将陆海丝绸之路交汇于海岱地区。当然,法显大师沿海岱廊道“来青州一冬一夏”,又西行到徐州,却因战乱而没能最终到达长安而遗憾终身。这说明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海岱廊道顺畅与否,与国家的和平安定休戚相关。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并派人远征西域,东征高丽和流球,将丝绸之路向西跨越咸海,伸延到里海沿岸;向东将丝绸之路经海岱廊道与通往朝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连接。

到盛唐时期,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出现了北线、南线等多条线路,中外交流达到历史高峰,中朝、中日之间的交往是最大亮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向唐朝正式派出十九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近邻,关系更为密切,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双方共160次”⑩。他们大多借助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经胶东半岛的莱州、板桥镇到达中国,然后再转陆路“经青州―兖州―曹州―汴州(开封)―洛阳,最后到达长安”。当然,这一时期南方的扬州、宁波等港口也开辟了穿越东海直达日本的航线,但由于造船技术和对季风规律认识的局限,从南方各港口穿越东海直达日本还是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如《鉴真东渡日本》载“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所以,南方大批去高丽和日本的商船更多还是北上取道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循海岸水行经辽宁半岛到朝鲜和日本。

为更好管理货物和对外贸易,宋元v三年(公元1088年)在胶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海关)。这是北方唯一设置过的市舶司,其进出口货物量“必倍于杭、明二州”(《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2014年版的《胶州古板桥镇遗址出土文物图集》再现了古板桥坊的繁荣,来板桥镇港的不仅有韩日商人、也有东南亚、西亚的商人,他们从海外带来货物在这里销售或中转,然后再装上他们需要的中国丝绸、陶瓷等产品回国。直至南宋末年,板桥镇还保持着海上物资集散中心和海外转口贸易两大传统优势。而海、陆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发展也达到鼎盛。

元明清时期海岱地区的丝路交汇发展开始衰退

蒙元时代疆域辽阔,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人等往来于陆、海“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三次西征“摧毁了横亘于东西方传统贸易之路上的种种障碍,为蒙元时期丝路贸易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东方,元顺帝通过“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元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加强对东北亚朝日的贸易、军事管理。

元之后中国已形成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的格局。南方的丝绸生产也超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地区的丝绸业开始走向衰退成为丝绸生产的二类地区。但是,随着元朝海运漕粮逐渐取代传统运河漕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方式,山东半岛因海运而地位上升。

连接山东半岛和中原的海岱廊道被元明清继承,并随时局的变化而略做调整:一是随着京城从开封转移到燕京(今北京),徐州―济南―德州―燕京的南北干道取代了宋代以前东西主干道的位置;二是随着海运漕粮重要性的提升,三条海路航线都必须经过山东半岛转到燕京,或者从胶州板桥镇(或莱州)转陆路―青州(或诸城)―济南―德州―燕京,或者直接从山东半岛到天津港再转陆路直达燕京。所以,无论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还是东西交通大通道,它们都要经过海岱地区,并在此进行交汇、融合,展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海岱地区沿途也因此形成一系列著名的商贸核心城市,对全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淄博的“周村”,晋代还只是个铸钱的小镇,到元明清时成为北方丝绸产品的重要转运城市,居山东四大商业重镇之首。唐宋时期的板桥镇市舶司,到元明时期因胶莱运河从这里通过,使海河陆贸易交汇于此,胶州因此而繁荣富足,被称为“金胶州”。这些海岱廊道上的重点城市,都是“陆海丝绸之路”上闪亮的珍珠,一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结语

当然,由于清王朝整体奉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处于历史低潮。甲午海战的炮火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弥漫着腥风血雨,千年古航道辉煌不再。海岱地区丝绸之路的交汇发展也遭到空前破坏。

总之,从史前开始萌芽的海岱廊道到秦汉时期完全成熟,它与丝绸之路西部的天山廊道东西呼应,成为山东丝绸生产重地向西安汇聚的重要东方廊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广泛传播至日韩、最终形成亚洲儒家文化圈的重要通道。梳理海岱廊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上的借鉴,因为认识历史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本文系201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丝绸之路在山东的交汇衍生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ZZ-SH-01)

【注释】

①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7期。

②戚松安:“试论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明交流的格局、途径与历史背景”,《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③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潍坊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④姜颖:《山东丝绸史》,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第81页,第243~244页。

⑤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33~340页。

⑥⑦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8~89页,第133页。

⑧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⑨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1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⑩杨昭全:“唐与新罗之关系”,《中朝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日]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4

关键词:晚清;科学观;格致;格物;科学

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科学”(或称“格致”)在时人的言说中,已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最初沿袭明末清初时的观念,以“格致”来称呼这种西来的知识,而后引进日语词汇“科学”取代“格致”。近年以来,国内外关于清末民初国人“科学”观念的研究,已有多种论著发表,如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1],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2]等文,但其中仍有未发之覆,特别是对清末国人科学观演化的具体过程少有论及。本文通过检索清末学者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几个汉语词汇的具体内涵,辨析国人对西文“science”之译从“格致”到“科学”的演变过程,借以揭示清末国人“科学”观念的重要变化。

一、中西“格致”之别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携来了有关数学、天文、地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当时中文里没有意义对等的词来称呼它,利玛窦、徐光启等最初的西方科学传人就借用前人使用的“格致”一词来称呼它。传教士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首先使用:“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国虽褊小,而其庠校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焉。”然后,徐光启在介绍利玛窦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3](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清人基本沿用前人的这一词汇来称呼西来的自然科学。冯桂芬指出西学中“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致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4](P209)。1861年伟烈亚力、傅兰雅与李善兰合作,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作《数理格致》。1866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了一本《格物入门》,全书分为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测算举隅等7卷。直到1874年徐寿等人创办“格致书院”时,述其办学宗旨是“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5](下册,P169)。美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4年编辑出版《格致汇编》,登载声、光、电、化及制造文章,目的是“意欲将格致之学问并制造工艺之理法广为传布”[6]。皆将“格致”或“格物”与西文“science”(科学)对译。

以传统词汇翻译西方来的新名词,本是国人常用的作法,也是国人用以理解和诠释一种新知识的工具。正如葛兆光所言:当西学东来时,“面对新的世界和新的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要反身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一种新知识的理解,与一种新语言的翻译并没有什么两样”,“语言的翻阅需要用自己本土原有的词语去一一对应,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唤起历史记忆、传统知识和原有的想像空间,来充当再度理解和诠释的‘思想资源’”[7](P21)。以中国传统词汇“格致”来“格义”西方自然科学,直接的效果就是,为西方科学技术在传统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作为西方自然科学名称的“science”与中国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格致”毕竟存在差别。

“格致”一词,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而来,在汉语词汇中主要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工夫,是和“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的方法,其旨归则是“治国平天下”,属于儒家的“外王之学”。后来,朱熹将其中“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但朱子的“格物致知”还是重在其道德修养方法,提出:“《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8](P298)讲的还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达到修身、正心,以进入“圣贤之域”的境界。

晚清国人在沿用明末清初以来以“格致”一词指称自然科学时,已注意到中西“格致”之差别。化学家徐寿在《拟创建格致书院论》中指出:“惟是设教之法,古今各异,中外不同,而格致之学则一。就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9]1887年春、1889年春,许星台、李鸿章曾两次就“中西格致之学异同”问题考校格致书院的学生,在答卷中,王佐才指出:(儒家之格致)“乃义理之格致,而非物理之格致也。中国重道轻艺,凡纲常法度、礼乐教化,无不阐发精微,不留余蕴,虽圣人复起,亦不能有加。惟物理之精粗,诚有相形见绌也。”以讲“义理”与谈“物理”区分中西“格致”。钟天纬则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角度,区分中西格致的差别,“格致之学,中西不同。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先儒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泰西新理方且日出不穷。盖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之所由分也。”[10](第4册,P15)可见,中西“格致”的不同已成为晚清人的共识。在晚清人的认知中,西学“格致”与传统儒家所言不同,以中国传统“道、器”观念来看,它是侧重于“技艺之术”的形下之器。1896年陕西设崇实书院(格致实学书院),张树声说:“伏惟泰西之学,覃精锐思,独辟启牖,然究其本旨,不过相求以实际,而不相骛于虚文。格物致知,中国求诸理,西人求诸事;考工利索,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求诸理者,形而上而坐论易涉空言……”[5](下册,P358)批评中国格致学入于虚理,不切实际,提倡西方格致“实学”。人传授科学知识的格致书院后,大发议论:“大学之言格致,所以为道也,非所以为器也,……自西洋各国以富强称,论者不察其政治之根抵,乃谓富强实由制造,于是慕西学者如蚁慕膻,建书院以藏机器,而以‘格致’名之,殆假大学条目以美其号。”[11](P50)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也”;要求改格致书院为“艺林堂”,以示与传统的格致之义相区分。

但由于“自强”“求富”的需要,作为“形下之器”的“格致”在晚清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被作为可以经世的“实学”受到重视。1879年上海格致书院招生启:“本书院创设沪上,专为招收生徒究心实学。”[5](下册,P179)于是又有中、西“格致”的“虚”、“实”之别。薛福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序《格致汇编》中说:“格致之学,在中国为治平之始基,在西国为富强之先导。”《皇朝经世文三编》言:“《大学》之格致穷事物之原,西学之格致究事物之委;《大学》所谓事物,物即事也;西学所谓事物,则事自事、物自物。《大学》究事物之虚理,以人之应物处事而言,故曰终始曰本末;西学究事物之实道,以事物之本体而言,故不曰终始、本末,而总名之曰消长气为之也。”可见,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对中西“格致”学的区别都有大致相同的认识,赞同者将之等同于“实学”,反对者称为“技艺”,说明时人对西方“格致”的认同皆在其技术而非其学说、理论方面。转贴于二、“格致”与“格物”之分

晚清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经注意区分西学“格致”与中国传统注重人生道德修养的“格物致知”的差异,并从二者的比较中将西学“格致”定位于“实学”上,注重的是声、光、化、电、农、矿、工、商,侧重于“技术”方面。但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更深一层,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只有实用的“技术”,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晚清人的科学观念中又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分。

国人所言“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其基本含义应包括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相关事物的知识;而“格物”只是指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实,“格致”与“格物”的这一区别,在《礼记·大学篇》中即见端倪:“古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及至明清人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格致”以来,人们不再注意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开始形成的以“器、技”为特征的科学观,更是将“格致”等同于“格物”。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清末人们已注意到,在引进的西方“格致”学中,不仅有技艺,也包括其学理。王韬就曾指出:“窃谓近今一切西法无不从格致中出,制造机器皆由格致为之根柢,非格致无以发明其理而宣泄其奥。以是言之,格致顾不重哉!”[6]丙辰年序已经指出西学“格致”中包括了相关的知识、学理。奕讠斤曾指出:“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并针对时人“或谓制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为之”的说法,指出当时提倡西方格致之学的目的,在于明事物之“理”,而与匠人只讲习“事”是有区别的,“盖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又何疑乎?”[5](上册,P150)故清末人言“格致”时,有改称为“理科”、“理学”者。

由于认识到“格致”之学的“理学”性质,于是清末人观念中便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别。1888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格物馆”,以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及理论知识。后发现以“格物”名其所教内容,不能包括其中的理论、知识,遂于1895年改名为“格致馆”。为此次改名,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了一个上谕:“据总教习呈称‘致知必由格物,同文馆设立格物馆时,未能顾名思义。请将格物馆改为格致馆,庶于致知格物不至偏’等语。该总教习所呈,不为无见,嗣后格物馆即改名为格致馆,以符名实。此谕。”[5](上册,P139)从中可见,时人已经意识到:“格物”与“格致”存在“技艺”与“理论”的差别。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仅有实用的技术,而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晚清人意识到“格物”与“格致”的区别,这一区别是导致从“格致”到“科学”概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科学”一词中包含的“学”字,正切合于时人对西学格致中“理学”的认识,“科学”取代“格致”便顺理成章了。

三、从“格致”到“科学”

在康有为、严复引入“科学”①一词后,从1897年至1912年,“科学”与“格致”同时并用。从“格致”到“科学”的变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字的变化,而有更重要的观念的变化。正如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指出:“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12](P117)“格致”一词容易被理解为技艺之术,而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一词中之“学”字则有原理、理论的含义,“科学”一词落脚在“学”上,进一步划清了与“格致”、“格物”的界限,“科学”逐渐取代了原用的“格致”。

严复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中,使用的都是“格致”一词,到1901~1902年出版的《原富》中,已经是“格致”、“格物”、“科学”并用,其中,以“格致”、“格物”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自然科学学科,而以“科学”指代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如:“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裨益于民生日用者无穷。”[13](P624)“今夫格物者,治宗教妄诞尚鬼之蔽之圣药也,假使通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多所究心,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13](P655)基本认同“科学”是讲“通理公例之学”,而“格致”、“格物”是技术之学。从这一区别出发,严复批评当时人将西方科学看作“技艺之末”的“艺学”观念,1902年《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批评时人中体西用、政本艺末的观点,指出“科学”是一切西学之源,“其曰政本而艺末者,愈所谓颠倒错乱者矣。且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力、质,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中国之政,所以日形其绌,不足争存者,亦坐不本科学,而与通理公例违行故耳。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未也”[14](P622623)。1906年《政治讲义》“第一会”谈西方政治学为“科学”之义,“是取古人谈治之书,以科学正法眼藏观之,大抵可称为术,不足称学”。“学者,即物而穷理,即前所谓知物者也;术者,设事而知方,即前所谓问宜如何也。……今吾所讲者,乃政治之学,非为政治之术,故其涂径,与古人言治不可混同。”[15](P1248)说明他的“科学”观已不在于“技艺之术”。

1902年梁启超所写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说明“狭义之科学,即中国所谓格致”[16](文集,第十二)。将“格致”包括在广义“科学”之中。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第10、14号发表《格致学沿革考略》,讨论了格致学的范围:“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者皆谓之格致。”[16](文集,第十一)仍然沿袭近人通行说法,以形而下之技术科学为“格致”。在这篇文中又有好几处用了“科学”一词,如“一切科学”、“科学革新之气运”、“科学之方针”,“科学”一词泛指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以示与形而下之“格致”相区别。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17]可见在严复、王国维、梁启超等人的认知中,“格致”只是“科学”中的一部分,指作为“实学”的技术学科,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科学”则不是专讲技艺,而且包含理论知识的学科。这样,“科学”因其词义内涵更具包容性,进入民国后,便取代了原有的以“格致”或“格物”与“science”对译之作法。

通过对清末国人从“格致”、“格物”到“科学”的词义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到:最初人们沿袭明末清初的说法,以中国传统的“格致”概念来“格义”这种西来的新知识,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寻找到传统的依据。在对西学的了解过程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认识到中西“格致”的根本差异,并将西学“格致”定位于“技艺之术”或经世致用的“实学”;继而通过区分“格致”与“格物”的概念,又认识到西方科学中的“学理”及理论知识,对西方科学的理解从“技艺之术”上升到“学理”层面。此后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日语词汇中引入“科学”一词,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这为此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广泛传播、对“科学”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促进“科学”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终于取代前现代的“格致”一词,表明清末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已经摆脱中世纪的窠臼而向现代观念靠近。注释:

①关于谁最先在中国使用“科学”一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甲午战后,康有为编著了《日本书目志》一书,梁启超在1897年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作了介绍,该书的第一册卷二“理学门”中列有“《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这是中文首次出现“科学”一词。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又使用了“科学”一词。康有为是在中文中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此观点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一文(《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而汪晖据台湾学者黄彰健的考证,康有为《戊戌奏稿》有后来补作的内容,以此为据称康有为最早使用此词则成问题,故认为严复才是最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中国人,此观点参见《汪晖自选集》第221~22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3950.

[2]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J].中国学术,2000,(2):143.

[3]利玛窦.几何原本[M].同治四年金陵刻本,1865.

[4]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傅兰雅.格致汇编[C].上海:上海书店石印本,1897.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徐寿.拟创建格致书院论[N].申报,同治甲戌正月28日,574号.

[10]王韬.格致书院课艺[C].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

[11]刘锡鸿.英轺私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2]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3]严复.原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严复.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5

关键词:恐怖主义;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定量分析;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K901.5文献标识码:A

“9・11事件”的爆发将恐怖主义推向新的高度,恐怖活动日渐猖獗,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之一,是对所有国家和人类的挑战[1]。如何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掀起了恐怖主义研究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恐怖主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极其重要的政治性历史记录、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和恐怖组织上[2]。在恐怖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方式上也已经有诸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成果,并通过文献发表、政策制定和反恐应用等形式进行展现。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解释学科研究发展规律的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运用普遍[3],采用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对恐怖主义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相关隐含信息,分析恐怖主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恐怖主义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4-5]。本文通过对恐怖主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采集,以客观计量的方式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确定了恐怖主义研究的知识基础和主要研究视角,并且归纳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恐怖主义的研究前沿,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现,明晰恐怖主义研究的领域与方向,为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恐怖主义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来自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该数据库在现有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更新及时,收录的文献质量较高,覆盖的领域全面。以“terrorism”作为主题检索关键字,“article”为文献的检索类型,选取1991年~2015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检索和提炼,共筛选出相关学科范畴内的文章共计8216篇,作为本次分析的样本文献集合。然后,采用CiteSpace软件,运用共被引分析,词频分析、膨胀词探测等方法进行文献数据处理,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展现,进而对处理结果进行解读。其中,共被引分析是指对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文献的施引文献参考目录中形成的共被引关系的分析[6]。共被引文献的集合是在研究特定领域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文中通过共被引分析对文献的研究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恐怖主义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通过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带的分析结果检索统计分析工具对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分析。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以此来判断研究热点[7]。膨胀词探测可以分析研究的前沿动向[8]。文中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对恐怖主义研究的不同阶段高频关键词汇进行提取,从时间序列判断恐怖主义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膨胀词探测分析,得出恐怖主义研究的活跃阶段和发展趋势。

2文献分析

2.1知识基础

在相关主题文献中,已经作为成果输出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是研究恐怖主义良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部分)(图1)。图中节点表示被引文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被引文献分布于“terrorism(恐怖主义)”、“attacks(恐怖袭击)”和“bioterrorism(生物恐怖主义)”类别下的节点数量较多,说明对恐怖主义的研究在这些领域的文献较多;结合高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和被引次数(表1),可以看出当前世界上研究恐怖主义的高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多处于2001年~2006年,说明恐怖主义研究者在该阶段发表的文献质量普遍较高,研究成果突出。

由表1可以看到,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反恐顾问萨吉门2004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萨吉门曾经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担任外交官,是一位法医精神病学家。他在书中结合了自己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参考网络、模型和法医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对恐怖主义进行了分析。从网络的角度认识恐怖主义,对恐怖主义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9]。另外,他在《没有领导的圣战:二十一世纪的恐怖网络》一书中分析了的形成过程,认为圣战主义是自我终止的,并提出了反恐执法方面的建议,对恐怖主义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10]。

引用频次排第二的是医学博士桑德罗的文章“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该文章刊登于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文中采用随机拨号的方法对曼哈顿南110街道的成年人进行访问和数据采集,经过分析得出恐怖袭击后大部分人有相关心理疾病的结论[11]。另外,引用频次排第三[12]和第五[13]的也是心理医学方面的文章,分别对不同时间不同的人员样本进行数据采集,针对恐怖袭击后人们的心理疾病进行研究。“9・11事件”的伤亡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重、达到的恐怖效果明显,是研究恐怖活动的经典案例。

引用频次第四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佩普的著作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该著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80年至2003年期间315次自杀式恐怖活动的分析对比,找出其相似之处,得出自杀式恐怖活动主要是为了让相关组织(国家)做出让步的目的的结论[14]。该书是研究恐怖袭击、本身以及相关政治环境的资料,文中采用大量的数据对恐怖主义进行定量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2研究视角

对共被引文献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共生成13个主要研究类别,通过对这些类别分析,总结出目前恐怖主义研究的六个主要视角(表2)。

可以看出,从经济和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首先,恐怖主义与经济密切相关,通过经济角度对恐怖主义进行研究可以看清恐怖主义的本质。其次,恐怖主义对平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恐怖活动对其造成的生理伤害,因此医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恐怖活动的急救医学为主,例如急救医学类别的代表文献讨论了规划和应对生物恐怖事件的问题,认为急诊和医院适当的反应能够比较显著地限制生物武器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5]。

其次是社会科学和心理的视角。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类别归纳为社会科学研究角,这两个领域的论文引用率不高,可能质量也不太高,因此引用的较少。虽然如此,国际关系类别的研究文献还是社会科学视角的“主力”,其代表文献研究了后冷战时期国际支持的减少和工业国家的打击对恐怖主义的影响,并通过数据对恐怖主义的趋势和恐怖攻击的周期模式进行了分析[16]。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以跨领域心理学为主,其代表文献从心理上研究恐怖活动后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与感知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积极情绪对感知利益的重要性[17]。

媒体宣传和地理学视角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从媒体宣传进行恐怖主义研究的基本上是对新闻报道恐怖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例如新闻类别的代表文章就是通过《纽约时报》报道恐怖活动所采用的语言来分析报道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反响[18]。从地理角度分析的论文大约有一半也可归类于经济角度的研究,说明地理角度的研究与经济结合比较紧密。例如经济地理学类别中的代表文章分析了不稳定的安全性对国际游客选择以色列作为旅游地区的影响,体现了恐怖活动发生的地理位置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9]。另外有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代表文献便是通过分析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地理空间信息来挖掘西方对中东地区采取政策的原因,这也是一种研究中东问题和地缘政治的方法[20]。

3研究热点与趋势

3.1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中集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专题和要点。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和精髓,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热点词汇[21]。通过词频分析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样本文献不同时间阶段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有利于总结恐怖主义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明确恐怖主义的研究态势。

将1991年~2015年间的科学文献分成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五个时间段,进行主要参数设置(表3)后分别生成频次排名前10的热点词汇表(表4)和各阶段的恐怖主义研究领域的热点知识图谱(图2)。

从以上图谱来看,“恐怖主义”毫无悬念是各阶段出现频次最高的节点。受国际形势转变的影响,1991年~1995年和1996年~2000年两个阶段的恐怖活动数量较少,有关恐怖主义研究的文献数量也比较少,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特别突出,但通过“人质(hostagetaking)”、“爆发(outbreak)”、“暴力(violence)”等关键词仍然可以看出研究以恐怖活动为主。另外“欧洲(Europe)”、“美国(UnitedStates)”、“伊拉克(Iraq)”等地区词汇也出现频次较高,说明这两个阶段研究的多为区域性恐怖活动;由于“9・11事件”的发生,2001年~2005年期间,恐怖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幅度增加,“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创伤后神经紊乱(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和“灾难(disaster)”等成为当时的热点词汇,这说明此阶段恐怖活动的形式和恐怖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受到关注。受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影响,“战争(war)”、“灾难(disaster)”和“安全(security)”成为2006年~2010年期间的热点词汇,战争意味着灾难和危险,战争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战争也为恐怖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恐怖活动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增加,此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为研究战争和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2011年~2015年期间,“战争(war)”仍是一个研究重点,“冲突(conflict)”和“暴力(violence)”的频次大幅度增加,这两个词汇也是恐怖活动本身的外在表现特征,这说明对恐怖活动的研究成为当今阶段恐怖主义的热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模型(model)”在热点词汇中出现,这说明在恐怖主义的研究上建模等分析方法的运用逐渐增多。“跨国恐怖主义(transnationalterrorism)”则说明恐怖主义的范围不断扩大,跨国恐怖活动逐渐增多,恐怖主义越境作案的情况有所增长,恐怖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全球化。

3.2恐怖主义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分析

1965年,普莱斯引入研究前沿的概念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21-22]。2006年陈超美博士将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变的概念及其基本研究问题[23]。本文通过CiteSpace中的膨胀词探测算法对恐怖主义研究前沿进行探测,从时间尺度上通过对词频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关键词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名词短语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根据探测出的词频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恐怖主义的研究前沿,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24]。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在表4的基础上将参数阀值设置为(3,3,20)(4,4,30)(4,4,30)。“TimeSlicing”设置为“1991年~2015年,5yearsPerSlice”,TermType选择“BurstTerms”,得到1991年~2015年恐怖主义研究与发展趋势知识图谱(图3)和膨胀词统计列表(图4)。

结合图谱和列表可以看出,2001年~2005年时区内膨胀词最集中,其中“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的膨胀强度最高,为“29.3583”,“武器(weapon)”位于第二位,强度为“16.0078”,说明该阶段恐怖主义的研究以活动形式和攻击方式为主;另外,该阶段附近的“灾疽(anthrax)”、“公共健康(publichealth)”、“爆发(outbreak)”和“受害者(victim)”等词汇的膨胀度也比较高,说明该阶段以恐怖活动的受害者为研究对象,在医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该时区内的节点较多,与后面两个时区的连线也比较密集,关联度比较高,这说明2001年~2005年的研究在随后的十年中得到延续。

根据膨词统计列表可以看出2011年~2015年期间,“工作(work)”、“自杀式恐怖主义(suicideterrorism)”、“内战(civilwar)”和“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等处于研究前沿,说明近阶段的研究重点可能会放在恐怖活动及其造成的经济影响方面,恐怖主义与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结合研究可能会成为近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分析恐怖主义文献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11年~2015年数据进行膨胀词分析。将“TimeSlicing”设置为“2011年~2015年,1yearsPerSlice”,TermType选择“BurstTerms”,得到2011年~2015年恐怖主义研究与发展趋势知识图谱(图5)和膨胀词统计列表(图6)。

从图中的连线可以看出,2011年的节点与后面四年的连线较多,说明2011年的研究突破性很强,为后面的很多研究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后面四年相互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相关研究的持续性较弱。通过膨胀词列表可以看到2015年出现的膨胀词有“紧张(distress)”、“时间序分析(timeseriesanalysis)”、“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relation)”和“疾病(disease)”,说明与这些前沿词汇相关的研究可能成为近期恐怖主义文献发表的方向。

4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和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自身统计检索功能,对1991年至2015年间的恐怖主义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现,综合全篇,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恐怖主义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知识图谱,对恐怖主义研究的知识基础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主要的被引文献分析可知,2001年~2006年期间的恐怖主义研究文献质量较高,参考性强。例如:萨吉门2004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医学博士桑德罗2002年的文章“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佩普2005年的著作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等都是恐怖主义研究引用的重点文献,对恐怖主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引用价值。

(2)通过对共被引文献的聚类分析,对聚类的类别进行研究视角的归纳,可以得出目前恐怖主义研究主要有经济、地理、媒体宣传、社会科学、心理和医学六个视角。

(3)通过时间序列对关键词词频分析可知,战争、暴力、灾难等一直是恐怖主义研究围绕的重点和中心,不同时期恐怖主义的研究热点与实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恐怖活动的形式本身具有的属性及恐怖活动造成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另外,恐怖活动范围由区域性逐渐向着全球化发展,活动的数量也逐渐增长,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必然也将越来越强,恐怖活动的发生也有从单一走向联合的趋势。

(4)通过膨胀词探测方法,得出2001年~2005年对于恐怖主义研究趋势的发展影响较大,恐怖活动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之间关联研究、恐怖主义定量研究方法和恐怖活动的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恐怖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紧张”、“时间序列”、“国际关系”和“疾病”等可能成为近期恐怖主义文献发表的前沿词汇。

参考文献:

[1]顾震球.联合国通过全球打击恐怖主义宣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14(1).

[2]CrenshawM.Thoughtsonrelatingterrorismtohistoricalcontexts[J].TerrorisminContext,1995:3-24.

[3]魏志华,林亚清,吴育辉,等.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3(1):27-56.

[4]邱均平.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5]DanielsonM.Generalizedevaluationindecision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

2005,162(2):442-449.

[6]SmallH.Co-citationinthescientificliterature:Anewmeasur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wodocument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73,24(24):265-269.

[7]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4-199.

[8]昭.基于Citespace的商务智能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情报探索,2012(12):6-9.

[9]MarcSageman.Understandingterrornetworks[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2004.

[10]MarcSageman.LeaderlessJihadTerrorNetworksintheTwenty-firstCentury[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2008.

[11]GaleaS,AhernJ,ResnickH,etal.PsychologicalsequelaeoftheSeptember11terroristattacksinNewYorkCity[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2,346(13):982-7.

[12]SchusterMA,ElliottMN,KanouseDE,etal.Racialandethnichealthdisparitiesamongfifth-gradersinthreecities[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12,367(8):735-745.

[13]SchlengerWE,CaddellJM,EbertL,etal.Psychologicalreactionstoterroristattacks[J].Jama

-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002,288(5):581-588.

[14]PapeRA.Thestrategiclogicofsuicideterrorism[J].AmericanoliticalScienceReview,2003,97

(4):343-361.

[15]RichardsCF,BursteinJL,WaeckerleJF,etal.Emergencyphysiciansandbiologicalterrorism[J].AnnalsofEmergencyMedicine,1999,34(2):183-90.

[16]EndersW,SandlerT.TransnationalterrorisminthePostCColdWarEra[J].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99,43(1):145-167.

[17]CrisóstomoV,SongHY,MaynarM,etal.Perceivedbenefitsafterterroristattacks:Theroleof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s[J].JournalofPositivePsychology,2010,5(2):154-163.

[18]LuleJ.Murderandmyth:NewYorktimescoverageoftheTWA847Hijackingvictim[J].DrugDelivery,

1993,70(1):26-39.

[19]MansfeldY.Turbulentsecurityenvironmentandvariablepropensitytotravel:thecaseofIsrael,1948-1989[J].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1993,84(2),132-143.

[20]SiclawayJD.Geopolitics,geography,and'terrorism'intheMiddleEast[J].Environment&PlanningDSociety&Space,1994,12(3):357-372.

[21]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2]PriceDJ.Networksofcientificpapers[J].Science,1965,149(3683):510-515.

[23]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09,57(3):359-377.

[24]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2):240-243.

Visualanalysisofhotspotsandresearch

frontsofterrorism

LIUZi-yi,CAIZhong-xiang,LIUHong-jian,ZHANGLin-xiang

(Inform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GeospatialInformationCollege,Zhengzhou450000,China)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6

关键词:语用调整;词汇语用过程;关联;语言意义;交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54-3

1引言

关联理论是以关联、认知关联理论和交际关联理论为基础的。人们倾向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此人们将精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说话人提供最为关联的信息,以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努力建立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建立了关联,也就取得了某种语境效果,可以加强认知语境假设,或否定、放弃现存认知语境假设,这样语境效果就是新信息与旧信息与原有假设之间的互动结果,就会不断形成新语境,从而推导出话语所传递的交际意图。听话人的理解就是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去寻找话语最佳关联的一个推理过程(何自然,2006:3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取得的积极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中的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并且有两种结果:收窄和扩充。笔者认同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但认为话语中词汇语用调整有五种可能的结果: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听者首先对词汇意义进行解码,然后在显性层面上沿着最省力的路径对解码的语言意义进行语用调整,而后在隐性层面上对显性意义进行补充,直到关联期待得到满足。关联理论认为,重要的不是词的语言意义,而是交际意义。词的交际意义是通过语用推理而不是语言解码得到的。为了理解话语中的词义,听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寻找关联,直到关联期望得到满足。关联理论可以用于解释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

2零调整

零调整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与它的语言意义相同(詹全旺,2009:11)。在零调整的情况下,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积极的认知效果,获得关联期待。例如:

(1)朱军:说到这个话题,反过来,如果以父母的心情来看的话,我们觉得孩子是什么,怎么样才是孝呢?我们觉得孩子把事业干好了,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调理好了,孩子呢,有一份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个可能对父母来讲,在我们的内心也是孝敬,所以它有时候是不是会有一些矛盾,我们怎么调整这中间的矛盾?

(《艺术人生》2011年12月30日)

听话者期待上面的话语与他们的谈话有关联,当听话者听到上面的话语,他们关于心情、事业、生活、志向、抱负、孝敬和矛盾的百科信息被激活,然后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它们进行语用调整,直到关联期望得到满足。因此,对上面话语的理解需要语用推理,但是由语用推理所得出的话题——心情、事业、生活、志向、抱负、孝敬和矛盾的交际意义和他们的语言意义相同。

零调整在以往的词汇语用研究中被忽视了。零调整虽然没有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重要,但在话语理解中确实会发生,不容忽视。

3语用收窄

语用收窄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比它的语言意义更加具体(ibid.)。语用收窄经常发生在含有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等级形容词的话语中,这里仅以地点指示语为例。

(2)朱军:其实今天呢,我们略微有点遗憾,因为《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的主演,孙中山先生的扮演者马少骅先生临时回去探亲,不能来到我们的现场,虽然很遗憾,但我们深表理解,所以我在这里呢建议我们现场的观众们,让我们用掌声祝福马少骅老师的家人早日康复。

(《艺术人生》2011年11月8日)

时间指示语“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太宽泛。听话者期待其与当时的情景有关联。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其进行语用收窄,时间指示语“这里”可以收窄成“2011年11月8日朱军在录制《艺术人生》时所在的中央三套的演播大厅”。

4语用扩充

语用扩充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比它的语言意义更加宽泛(ibid.)。毋庸置疑,话语的用法有三种:字面意思、宽松用法和比喻用法。实际上,话语的大部分用法都是宽松用法和比喻用法。例如:

(3)蔡明:有一次我从食堂吃饭出来,大家在前面的车上喊,蔡明赶快上车。我赶快跑,我们住的地方全部是石子、沙子的路,啪!一个跟头出去了,一下子就出去了。出去那一瞬间我头是扬着的。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能把脸摔坏了。等我起来以后,全部是血,腿全部都蹭破了,勺变成了90度,盆找不着了,又哭了。脸没有摔坏。

(《艺术人生》2002年8月30日)

在上面的例子中,勺子几乎不可能弯成90度。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其进行语用扩充,直到关联期待得到满足。

5语用叠加

语用叠加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与它的语言意义部分重叠(ibid.)。例如:

(4)鲁豫:这时候你爸妈说的话你会听他们的吗?

杨澜:不会的。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对于父母的关系就是说谢谢你们把我养大,现在该我照顾你们了,但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决定。

鲁豫:还好,你老公也是愿意冒险的一个人。

杨澜:对,他某种程度上在这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俩一起冒过一些险。

(《说出你的故事》2011年6月28日)

为了理解上面的话语,听话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对“澜”进行语用调整。这里的“澜”既指杨澜的澜,也有其语言意义“大波浪”的意思,所以“澜”的词义是其交际意义和语言意义的部分重合。

6语用转移

语用转移指一个词的交际意义从它的语言意义中完全转移出来(ibid.)。语用转移经常发生在含有暗喻的话语中。例如:

(5)夫妇是树,儿女是花,有了花的树才能显出根儿深。

老舍《我这一辈子》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收集3篇)

    - 阅0

    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篇1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今年的____月____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经党组织的批准,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兴奋之余,我也感觉到压力.....

    党员评议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收集6篇

    - 阅0

    党员评议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一年来,本人在党组织和单位领导的正确带领下,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安排严格要求,认真加强政.....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整理8篇)

    阅:0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篇1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总会带走我们一些东西,给我们留下一些东西。我也顺利从xxxx师范大....

    生物前沿知识(6篇)

    阅:0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篇1关键词:环境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中图分类号:G642.....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总结(整理5篇)

    阅:0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总结篇1“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准则。“玩”,是孩子愿意做的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