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固磷机制(6篇)
来源: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1
关键词:作物施肥科学施肥配合施肥
施肥是作物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增产措施,科学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还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目前,作物施肥的种类、比例和方法还很不合理,有的片面追求产量,却忽视产品质量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注重有机肥,单纯施用无机肥,并且存在施肥过量问题,最终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偏重无机肥,忽视有机肥
有机肥是消纳农业废弃物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针对丰富的秸秆资源,如进行秸秆还田,则可培肥土壤,使土壤肥力减缓衰退。
在有机肥利用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无机肥用量不断增加。如大豆从施肥150kg/hm2,增加到施肥250~300kg/hm2,认为化肥施的越多越好,结果施肥不少,收成却不见好,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对土壤造成污染,使土壤板结,土壤毛细血管网破坏,存水量差。雨水大时,容易形成浆状,水土流失;干旱时,土壤坚硬板结,容易形成大量土壤硬块,产生大小不同的硬土块,盖籽困难,在中耕培土时也较困难,土块压苗,通透性差。
1.2多施氮磷钾肥,忽视中微量元素
离子间有相互拮抗作用,过多使用某种元素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的吸收。如氮肥施入过多会抑制作物对钾、硼、镁等元素的吸收;钾肥过多又会妨碍钙、镁、硼的吸收;磷肥过多,则抵制作物对钾、铁、铜的吸收,从而引起缺素症。
2、解决问题的措施
2.1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用地养地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展开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国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调动农民耕地养地的积极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养分全面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无机肥养分单一,分解快,容易使土壤溶液浓度迅速升高而烧伤作物根系,而且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而且还能提高肥效。如过磷酸钙在土壤中容易被土壤固定而失效,而施入有机肥就可以减少过磷酸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养分的固定。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还可以产生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各种不易分解的养分溶解,从而被作物吸收利用。
2.3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施肥
大豆从开花到结荚期吸收养分最多,所以我们一般在大豆封垄前进行一次追肥。对土壤瘠薄、互苗长势瘦弱的,追肥可起到增花促荚的作用;对基肥克足、豆苗长势正常的不必追施氮肥,以防徒长。
玉米吸肥高峰期是在小喇叭口和大喇叭口期,因此在小喇叭口和大喇叭口期各追肥一次。对一般田块应前重后轻为好,而对土壤肥沃、产量高的地块,为防止前期徒长,采用前轻后重为好。
水稻有两个吸肥高峰,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一般重施分蘖期,先用施肥量的80%全田撒施,再用余下的20%对长势差的地块多施,长势好的地块不施,这样全田才能均衡一致。孕穗期对长势好的地块或有稻瘟病的地块不施肥,对长势差的地块施肥或者喷施一些叶面肥,孕穗期可施用钾肥,增加抗病性。
2.4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及肥料的化学性质施肥
施肥要施到作物的根际,化肥深施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促使根系发育,而且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氮肥深施作底肥、种肥和追肥,减少了磷素被土壤固定而使作物根系接触不到磷,而不能被吸收利用。钾肥深施作底肥和追肥,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2.5测土配方施肥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应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块进行测土施肥,按照土壤供肥能力,目标产量所需氮、磷、钾总量及中微量元素来进行配方施肥。
2.6叶面施肥
叶面施肥能及时补充根部对养分吸收的不足,吸收快、肥效好,可避免土壤对某些养分的固定作用,提高养分利用率,施肥量少花钱多办事,适合于微肥的施用,但不能代替土壤施肥。
根据叶面肥作用和功能可把叶面肥分为四大类:营养型叶面肥、调节型叶面肥、生物型叶面肥和复合型叶面肥。喷施叶面肥时要掌握好浓度,过低效果不好,过高会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激素类,更要掌握好喷施浓度。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2
关键词:磷;砖红壤;吸附
中图分类号:S15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587-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20
CharacteristicsofAbsorptionofPhosphateontheLatosol
Solid-solutionInterface
CAOZhi-gang
(NantongCentralStation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Nantong226006,Jiangsu,China)
Abstract:LatosolwasuesdtostudyadsorptionkineticsofPandtheinfluenceofseveralsolutionfactors.TheresultsshowedtheLatosolhadahighcapacityforP.ThemaximumadsorptionwasnotreachedwiththeinitialconcentrationofPashighas2.0mM.AdsorptionofPwasrapidattheinitialstage,followingbyaslowprocess.ThechangeinsolutionpHexhibitedthesametrend.ThepresenceoforganicacidssuppressedtheadsorptionofP,whichwasattributedtothecompetitionbetweenPandorganicanionsforreactivesites.TheamountsofFeandMnreleasingfromtheorganicacids-promotedsoildissolutiondecreasedoncethesoilwaspre-adsorbedP.TheinhibitiveeffectoftartaricacidonPadsorptionwasmorestrongthanthatofoxalicacid.
Keywords:Phosphate;Latosol;adsorption
磷素是作物生长、生理活动的重要营养元素,土壤中磷素有效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维持土壤中一定的磷水平是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1]。据有关估算,我国约有1/3~1/2土壤缺磷[2],为保证作物产量,生产中普遍存在过度施入磷肥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起土壤中磷素的大量积累。这些未能被作物及时吸收的磷素,通过雨水流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与释放是决定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化学循环的复杂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磷素进入土壤后,能快速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或与土壤中的一些物质(Fe、Al等)生成难溶的盐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中磷素的释放和对植物的有效性[3]。探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特征对磷肥合理施用具有指导作用。
砖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南部以及台湾南部等热带地区。此类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含量丰富,对磷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磷素进入土壤后更易生成难溶性磷,从而使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比其他类型土壤磷素利用率低[4,5]。因此,揭示砖红壤对磷素的吸附特征,对该区域合理施用磷肥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砖红壤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这类土壤对磷的吸附容量和动力学特征,并考察了不同种类有机酸对磷吸附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土壤样品采自广东省雷州市0~20cm表层砖红壤,经风干、研磨,过100目筛后备用。土壤pH在土水比1.0∶2.5(m/v,下同)条件下测定,有机碳含量用外加热K2Cr2O7-浓H2SO4氧化法测定,游离氧化铁含量用DCB法测定,无定形态氧化铁含量用pH3.0草酸-草酸铵盐溶液提取,具体分析方法参考文献[6]。总还原性Mn含量用盐酸羟胺法浸提测定[7]。阴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方法参照文献[8]。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试验所用玻璃器皿在使用之前均用10%HNO3溶液浸泡过夜,然后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晾干后备用。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含表面吸附态磷土壤样品的制备:称取一定量土壤样品,按土水比1∶50配制一定体积的10mmol/L磷溶液,搅拌4h后,静置过夜,将上清液倒掉,用去离子水洗至上清液不含磷为止,将样品烘干、研磨过100目筛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磷吸附等温线称取若干份0.20g的土壤样品置于50mL塑料瓶中,分别加入以0.01mol/LNaNO3为支持电解质、初始浓度为0.20、0.40、0.80、1.00、2.00mmol/L的磷溶液25mL。塑料瓶密封,室温下振荡4h,用真空抽滤装置(NalgeneCorp.,USA,滤膜孔径0.2μm)过滤土壤悬液,测定上清液pH和磷的浓度即c(P)。分别研究磷溶液初始pH3.0或4.0条件下磷的吸附情况。
1.2.2磷吸附动力学称取若干份0.20g的土壤样品置于50mL塑料瓶中,分别加入以0.01mol/LNaNO3为支持电解质、初始浓度为1.0mmol/L的磷溶液25mL。塑料瓶密封后,室温振荡,并在振荡7.5、15.0、30.0、60.0、120.0、240.0和480.0min后,用真空抽滤装置快速过滤土壤悬液(t
1.2.3有机酸对磷吸附的影响称取若干份0.20g的土壤样品置于50mL塑料瓶中,分别加入以0.01mol/LNaNO3为支持电解质、有机酸和磷初始浓度均为1.0mmol/L的溶液25mL。随后向土壤悬液中加入微量1.0mol/LHCl或NaOH溶液调节土壤悬液酸碱度至pH2.5~5.0。振荡结束后分离土壤悬液,测定上清液pH、c(P)。
1.2.4有机酸溶解土壤过程中Fe、Mn的释放称取若干份0.20g土壤样品分别置于50mL塑料瓶中,加入以0.01mol/LNaNO3为支持电解质的浓度为1.00mmol/L有机酸溶液25mL。用1.0mol/LHCl或NaOH溶液以调节土壤悬液酸碱度至pH2.5~5.0。振荡结束分离土壤悬液,测定上清液pH、铁的浓度即c(Fe)和锰的浓度即c(Mn)。按类似方法研究有机酸溶解表面含吸附态磷土壤过程中Fe、Mn的释放。
1.3分析方法
溶液pH用复合玻璃电极测定;c(P)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6]、c(Fe)采用邻菲啉比色法测定[6]、c(Mn)用甲醛肟比色法测定[9]。
2结果与分析
2.1磷吸附等温线
由图1可知,在磷初始浓度范围内,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未达到最大吸附量,同时,低pH条件下,磷的吸附量较高pH条件下大。由图2可知,反应结束后溶液pH也较初始pH有明显上升,且上升幅度随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
前人研究表明,土壤铁铝氧化物对磷具有较强的吸附活性,是磷吸附的主要载体[10]。本文所研究的砖红壤游离氧化铁含量高达98.3mg/kg,因而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土壤吸附磷的机理主要是与铁铝氧化物表面的羟基发生交换反应,所释放的羟基导致溶液pH上升。另有研究表明,砖红壤表面在低pH条件下主要以带正电荷为主,因而与磷酸根等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较强;反之,在高pH条件下,由于土壤表面以带负电荷为主,对磷酸根产生排斥作用,不利于磷酸根的吸附。这就解释了为何低pH条件下磷酸根的吸附量比高pH条件下大。
2.2磷吸附动力学特征
由图3可知,砖红壤对磷的吸附速率可明显区分为快、慢两个阶段,前1h内反应迅速,该时间段内磷的吸附量占所有反应时间内总吸附量的75.6%。与之对应的是土壤溶液pH在前1h内也迅速上升,随后上升幅度逐渐平缓并趋于恒定(图4)。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磷吸附位点可区分为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两种类型,且与高亲和力位点的结合速率迅速,而与低亲和力位点的结合速率较缓慢。此外,由于一部分吸附位点位于土壤内表面,磷酸根需要经过缓慢的扩散过程才能到达内表面被吸附。由此可见,土壤表面磷吸附位点属于非均一性分布,因而导致磷的吸附速率出现快、慢两个阶段。
2.3磷酸根对磷吸附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着pH逐渐升高,酒石酸、草酸均对砖红壤吸附磷产生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越来越明显,且草酸的抑制作用强于酒石酸。
有机酸主要通过改变土壤表面电荷的性质、数量及竞争吸附作用影响磷的吸附反应。徐仁扣等[11]研究发现,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表面负电荷增加,增强了土壤对磷酸根的排斥作用,并导致磷的吸附反应受到抑制。此外,有机酸还将与磷酸根竞争土壤表面的吸附位点,使磷的吸附位点和吸附量减少。为进一步证实有机酸与磷酸根对土壤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作用,本文还研究了有机酸溶解含有表面吸附态磷砖红壤的过程中Fe和Mn的释放特征。由图6和图7可知,当土壤表面有吸附态磷时,在其溶解过程中Fe和Mn的释放数量明显少于表面不含吸附态磷的土壤。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当磷占据相关吸附位点时,既能增加土壤表面的负电荷数量,又能减少有机酸的吸附位点,从而使有机酸溶解土壤过程中Fe和Mn的释放量减少。
此外,由于草酸具有较短的碳链,该空间结构使其更容易在土壤铁铝氧化物表面形成表面络合物,与土壤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从而使其对磷酸根的抑制作用大于酒石酸。
3结论
由于砖红壤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因而对磷的吸附容量较大,且土壤吸附磷后,对应溶液pH上升;土壤表面吸附位点为非均一性分布,表现为磷的吸附速率分为快、慢两个阶段,对应溶液pH升高也存在快、慢两个阶段;有机酸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数量和与磷酸根竞争表面吸附位点,从而导致有机酸的存在将抑制土壤对磷的吸附。土壤表面吸附磷后,有机酸溶解土壤过程中Fe、Mn的释放量减少,进一步表明有机酸与磷酸根之间存在竞争作用。此外,由于草酸与土壤的亲和力强,所以草酸的抑制作用强于酒石酸。
参考文献:
[1]娄运生,李忠佩,张桃林.不同水分状况及施磷量对水稻土中速效磷含量的影响[J].土壤,2005,37(6):640-644.
[2]李寿田,周健民,王火焰,等.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释放量和释放率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3,40(6):908-914.
[3]章爱群,贺立源,赵会娥,等.有机酸对土壤无机态磷转化和速效磷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8):4061-4069.
[4]马良,徐仁扣.pH和添加有机物料对三种酸性土壤中磷吸附-解析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6):596-599.
[5]林清火,罗微,林钊沐,等.磷肥在砖红壤中淋溶特征的研究初报[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1):58-63.
[6]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NEGRAC,ROSSDS,LANZIROTTIA.Oxidizingbehaviorofsoilmanganese:Interactionsamongabundance,oxidationstate,andpH[J].SoilScienceSocietyAmericaofJournal,2005,69(1):87-95.
[8]ZELAZNYLW,LIMINGHE,VANWORMHOUDTAN.Chargeanalysisofsoilsandanionexchange,in:Sparks,D.L.(Ed.),MethodsofSoilAnalysis[M].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Madison,WI,1996.
[9]徐仁扣,刘志光.甲醛肟比色法测定土壤中Mn2+时对干扰的消除[J].土壤,1992,24(6):321-323.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3
水溶性磷肥就是肥料中的有效磷多数能够溶解于水的磷肥,包括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硝酸磷肥、磷酸铵等,枸溶性磷肥是指肥料中的有效磷多数能够溶解于弱酸的磷肥,他包括钙镁磷肥、脱氟磷肥、钢渣磷肥等等;难溶性磷肥是指肥料中的磷既不能溶于水又不能溶于弱酸而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他包括磷矿粉、骨粉和鸟粪磷等。
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例如选用优量品种,按时浇水等等。另一方面,各种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是提高肥效不可低估的问题。例如根据土壤分析结果,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充分发挥养分的平衡施肥的作用,使各种养分发挥出最大的增产效果。
综上所述,施肥的品种的数量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营养平衡的原则,因土施肥的原则和因作物施肥的原则。
下面浅谈磷肥的施用技术包括磷肥品种的选择、磷肥的施用量、磷肥的施用时期等等。
一、磷肥品种的选择
磷肥的性质不同,即磷肥的水溶性不同,所适宜的土壤也有所区别。磷肥的选购和使用的原则一般为:尽量减少水溶性磷及有效磷的土壤固定,增加非有效磷的溶解,提高磷肥的施用效率和利用率。
一般来说,水溶性磷肥呈酸性,适宜施用在中性和碱性土壤,可以用作基肥、追肥;弱酸溶性磷肥呈碱性,适宜于酸性土壤,可以用作基肥;强酸溶性磷肥即难溶性磷肥更应施用在酸性土壤,应该用作基肥,以充分利用土壤酸性促进磷肥中磷素的缓慢释放,这种难溶性磷肥不应施用在北方石灰质的土壤上,一般也不提倡施用在北方的盐碱地里。
另外,各种磷肥除含有磷素外还含有其他物质,也就是所说的副成分。各种作物的营养特性有区别,对磷肥的副成分吸收能力也不同,不同土壤供应这些养分的能力相差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土壤、作物、磷肥等几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选择磷肥施用的品种。例如:普通过磷酸钙含有大量的硫酸钙(通俗名称是石膏),适宜施用在喜硫及喜钙作物上,钢渣磷肥、钙镁磷肥含有大量的硅、钙等元素,适宜用于需硅较多的水稻、麦类作物及喜钙的豆科作物。
二、磷肥用量的确定
磷肥施用量是作物种植户最为关心的事项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农民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到底能挣多少钱。但磷肥施用量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牵涉到种植的作物、目标的产量、土壤的类型、磷肥的种类、磷肥的施用技术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
目前磷肥施用量确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地力分级法、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其中目标产量法是农民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也容易掌握,所以对此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地力分级法
这一方法是按照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高低,将土壤肥力划分成若干个有效磷含量相等或接近施肥区,即同一个施肥区里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差不多,根据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得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相对产量的关系,从而估算出某一有效磷水平的土壤所应施用的磷肥量。
该方法的优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应用,但需要前期做大量的工作,以便得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相对产量的关系。
缺点:方法粗糙,所推荐的施磷肥量是一大概数。
(2)肥料效应函数法
肥料的不同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就叫做肥料效应,利用数学原理可以计算出肥料用量与作物产量存在这函数关系,利用肥料效应函数关系来计算磷肥用量的方法就是肥料效应函数法。
该方法的优点:通过建立肥料效应方程式,可以直观地看出磷肥的增产效应,还可以计算出经济效益最高时的磷肥用量,作物最高产量时的磷肥用量,方法科学。缺点:掌握该方法需要较高的数学水平,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量的田间试验。
(3)目标产量法
目标产量就是农民计划达到的产量。通过制定目标产量,根据作物的养分含量、土壤的供肥能力和肥料的利用率来计算肥料的实际用量的方法就叫做目标产量法。其计算方法如下:
计划施磷肥量(kg/667m2)=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要知道达到一定产量所需的磷肥用量就应先知道作物的计划产量、达到计划产量时的作物所吸收的磷素总量、土壤所供应磷素的总量、磷肥的利用率。
作物的计划产量不是凭空制造的,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现有的习惯施肥水平下的作物产量而制定。一般情况,计划产量要比习惯施肥水平的作物产量高5%~20%。
作物计划产量所需磷素养分总量(kg/667m2)=作物的计划产量(kg/667m2)×(形成1kg作物产量所需的磷素养分总量)。
土壤供磷素总量(kg/667m2)=土壤有效磷的测定值(mg/kg)×0.15×15×校正系数。
式中的0.15为土壤有效磷的测定值(mg/kg)换算成每亩土壤磷素含量的换算系数;校正系数应通过下公式计算:
校正系数=
土壤有效磷含量可以通过有关部门直接化验而得到的。
磷肥中的有效磷含量可以从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中得到。
磷肥的利用率(%)由下式计算:
磷肥的利用率(%)=
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的用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田间管理措施、作物种类和磷肥种类等因素的影响,磷肥的利用率上下变动幅度较大。在一班情况下,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5%~25%,当年的利用率为5%~30%。
三、磷肥施用方法
磷肥的施用方法应根据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而定。当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时,应本着降低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的原则,实行集中施用,例如将磷肥用作种肥及条施;当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时,可以将磷肥撒施不会影响磷肥的肥效。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种肥的磷肥不宜与种子直接接触,否则会影响发芽;也不宜过身,以免肥效发挥过迟;一般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2~3cm。作种肥的磷肥应选用优质的水溶性磷肥,含游离酸过高或有害成分多的磷肥不适宜作种肥。
有的磷肥品种也可以作用追肥,在没有施用或者没有施足磷肥作基肥的时候,应追施水溶性磷肥作为补充。例如棉花的施蕾肥及花铃肥,苹果的果实膨大期追肥。
跟外追肥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此时喷施的溶液不容易蒸干,叶面湿润时间长,有利于作物吸收。磷肥根外的好处是能够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用量省,肥效快。但是它不能代替基肥、种肥和土壤追肥的作用。
四、磷肥施用时期
作物生长的早期常常是磷素营养的敏感时期,因为种子发芽到出苗后,种子中储藏的磷素营养基本被消耗完了,作物的进一步生长就需要从土壤中或其他外界环境中吸收磷素,而此时作物幼苗的根系发育不完全,吸收磷的能力很差,容易导致缺磷的现象发生。
一般来说磷肥作基肥的效果较好,适合在播种、插种或作物苗移植前结为劲地,将不低于总推荐施磷量的70%用作基肥,在严重缺磷的地块适合将总推荐施磷量的五分之一用作种肥。对于一些难溶性磷肥,适合将总推荐的施磷量全部用作基肥。
五、注意平衡施肥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4
“冲施肥”又叫水冲肥,它是一种追肥的方式。大量运用在设施园艺中,操作方法就是把固体的速效化肥溶于水中并以水带肥的方式施肥。冲施肥通常用水溶性化肥,主要是氮肥和钾肥,二者的水溶性强,通过肥水结合,让可溶性的氮钾养分渗入土壤中,再为作物根系所吸收。冲施肥即是灌溉施肥。而灌水方式可分井灌和畦灌,也包括滴灌、喷灌。但有的地方管理粗放,用大水漫灌来冲施化肥。这种大水漫灌的施肥方式突出了一个“冲”字,很容易造成氮素的大量损失,同时也造成水分利用率低的问题。
目前冲施肥广泛用于大棚种植和露地蔬菜上。由于冲施肥的肥效来得快,很符合一些急于求成的种植者的心理,因此,冲施肥近年来发展很快,除了蔬菜还有其他经济作物。这也刺激了大量的小包装硝酸铵、硝酸钾等水溶肥料的纷纷上市,而这些小包装肥料都比较贵。
在评价冲施肥的应用前景时,首先要对现代农业中施肥的目的有所了解,不仅是为了作物高产,而且从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的综合效益看,要适当应用冲施肥。为此,要掌握“冲施肥”的技术要领,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选择冲施肥的肥料种类
只有水溶性肥料方可随水施用。在氮肥中常用尿素、氨水、硫铵和硝铵;钾肥中有氯化钾和硫酸钾,也可用硝酸钾。而磷肥中即使是水溶性的磷一铵和磷二铵,也不要冲施,其原因是磷肥溶解后移动性很差,容易被固定,不能随水渗入到根层。为此,磷肥的最好施用方法是将它分层埋人土中,才能提高其利用率。
冲施肥单次的养分量一定要规范
在高产蔬菜种植中667m2,经济又高效每次的纯氮用量应控制在2~4kg,尤其是硝酸态氮素要控制在2~3kg,有限次数的钾肥667m2用量(氧化钾)一般在2~4kg:否则,养分的浪费和损失大,既降低氮肥利用率,又可能造成对水质的污染。全生育期的冲施肥一般以2次为宜。
作物进行冲施肥的时期是在作物大量生长期例如果菜类在盛果期、采摘瓜果后冲施;又如大白菜的包心期,在秋菜种植中,选择气温下降。土壤矿化作用下降,而蔬菜作物又是大量生长期为宜。
灌水量的控制畦灌方式下防止大水漫灌,渠灌时,沟深与水量相适宜,防止溶于水中的肥料养分随水流失。
虽然冲施肥肥效来得快,但是如果为了追求表观的效果,不讦成本,片面使用大量氮肥,滥用冲施肥,则会导致蔬菜徒长,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大,加剧土壤性状的盐化。有的人把未腐熟不溶性的固体有机肥或微生物制剂用于冲施,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总之,冲施肥的方式要适时适量地用,主要是用于集约化的蔬菜栽培中的追肥,追施氮、钾肥。有几种肥料不要冲施,一不冲施磷肥,二不冲施颗粒状复混肥,三不冲施固态有机肥,四不冲施微生物制剂。
氮肥用得巧,经济又高效
根据土壤特性施用碱性土壤。可以施酸性或生理酸性氮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它们除了能中和土壤中的碱性外,还能形成容易被作物吸收的铵态氮;而在酸性土壤上,可选施碱性或生理碱性氮肥,如尿素、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钹钙或石灰氮等。它们一方面可降低土壤中的酸性,另一方面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容易被作物吸收的硝态氮。在盐碱土中不宜施用含氯的氯化铵,以免增加盐分,影响作物生长。肥沃的土壤施氮量要少,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施肥次数可少些;反之,施氮量应适当增加,而且要分次施用。
根据作物种类与生长情况施用
各种作物对氮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甘蔗、叶菜类蔬菜等作物需氮较多,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需氮中等,而豆科作物有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因而需氮较少。不同作物对氮肥品种的反应也不同,如水稻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碳铵和尿素效果好。马铃薯施用硫酸铵效果好。忌氯作物如烟草、淀粉类作物、葡萄等应少施或不施氯化铵。多数蔬菜施用硝态氮肥效果好。作物不同生育期施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作物需肥的关键时期.如在营养临界期或最大效率期进行施肥,增产作用显著。如玉米在抽穗开花前后需要养分最多,重施穗肥能获得显著增产。所以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掌握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数量,是有效施用氮肥的关键。
根据氮肥的性质施用
碳铵、氨水都要深施盖土,防止挥发。由于它们都是速效肥,在土壤中又不易流失,故可作基肥和追肥。适宜在水田、旱地施用:硝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大,肥效快.适宜作旱地追肥。尿素中的氮素呈氨基态存在,在土壤中一般需经转化,作物才能大量吸收,转化前其肥效没有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快,作追肥应比一般肥料提前3~5d(天),不宜作种肥,但尿素作为根外追肥最为理想,适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总之,要根据氮肥的特性来考虑其施用方法。
与适量磷钾肥配合施用
在缺乏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土壤上,单施氮肥效果很差,增施氮肥还有可能减产。因为在缺磷、钾的情况下,蛋白质和许多重要含氮化台物都很难形成,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各地试验已证明,氮肥与适量磷钾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
蔬菜补镁可优质高产
随着氮、磷、钾等化肥的施用,蔬菜产量不断提高,土壤中的镁消耗多,补充少,缺镁现象较多。给蔬菜补施镁肥,可使其优质高产。
镁肥选择中性及碱性土壤,宜选速效的生理酸性镁肥,如硫酸镁:酸性土壤,宜选用缓效性的镁肥,如氧化镁等。
施用方法镁肥可用于基肥、追肥或者叶面喷施。作基肥,要在耕地前与其他化肥或有机肥混合撒施或掺土后单独撒施:作追肥要早施,采用沟施或对水冲施。
适宜用量在土壤中施用镁肥667m2硫酸镁的适宜用量为10~13kg,折纯镁为1~1.5kg。镁肥一次性施足后,可隔几茬再施。叶面喷施时,在蔬菜生长前期、中期进行,浓度宜为o.2%一o.5%。
磷肥与畜粪混合沤制好处多
磷肥易被土壤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差。作物难以吸收利用。若将其与畜粪混合再堆沤发酵,然后施在地里作基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其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提高肥效。有机肥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能促进难溶磷的分解转化,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利用,减少磷素固定。(2)避免烧苗。过磷酸钙含游离酸较多,若直接施用,用量稍大时易发生烧种烧苗现象。若将磷肥与畜粪混和堆沤施用,则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3)增加养分。磷肥成分单一,而有机肥养分完全,二者混合后,既能满足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又能以磷保氮,以氮促磷,减轻氮素的挥发。
肥料合理混用增肥效
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后施用,可以提高磷肥效果。因为有机肥能包裹在过磷酸钙的外面,减少磷与土壤的接触,防止磷的固定。同时有机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又能溶解难溶性磷,有助于作物吸收利用,两者混合堆沤还可以减少有机肥中氮的损失。起到以磷保氮的作用。
人粪尿中加过磷酸钙人类尿中若加入5%~10%的过磷酸钙,不仅可以减少人粪尿中氨的挥发,而且能补充磷素
营养,二者相得益彰。
过磷酸钙与硫酸铵过磷酸钙与硫酸铵混合.会形成部分磷酸一铵和硫酸钙,既能同时供给作物氮磷2种主要营养元素,又可以部分改善这2种肥料的理化性质。
过磷酸钙与磷矿粉过磷酸钙和磷矿粉混合施用,前者能保证作物苗期对磷的需要,后者可供作物旺盛生长期的需要,使作物整个生育期都不至于缺磷。
有机肥料与氨水每100kg有机肥加氨水3~4kg混合堆沤,既可以减少氨的挥发,又能调节有机肥料的碳氮比例。可加快堆肥的腐熟。
磷矿粉与硫酸铵磷矿粉与硫酸铵混合施用,既能消除硫酸铵的生理酸性,又能增强磷矿粉的肥效,对作物生长发育大有好处。
农作物施肥10不宜
未腐熟的农家肥和饼肥不宜直接使用应先将农家肥和饼肥充分堆沤腐熟,经高温消毒或药剂处理后再使用。
含氯的化肥不宜使用在盐碱地和忌氯作物上
忌氯作物有烟草、水果、甜菜、薯类、西瓜等。
氮肥不宜浅施或浇水前施用氮肥施入土壤后一般要转化为铵态氮,容易随水流失或受光热作用而挥发失效。
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氮肥不宜多施于豆科作物上豆科作物根部都有固氮根瘤菌,过多施用氮索肥料,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使作物贪青晚熟,影响产量。
磷肥不宜分散使用磷肥中的磷元素容易被土壤吸收固定,失去肥效,应先将磷肥与积肥混合堆沤一段时间,再沟施或穴施于作物根系附近。
含磷量较高的肥料不宜多用于蔬菜。
钾肥不宜在作物生长后期使用。
稀土肥料不宜直接施于土壤中。
不宜不分作物品种和生育期滥施肥料。
番茄要高产,施肥是关键
定植期施足底肥番茄秧苗移栽前667m2施足量优质农家肥,同时施人尿素10kg、磷酸铵10kg、过磷酸钙40~50kg,或667m2施足量优质土杂肥、硫酸钾三元复合肥25~50kg、尿素10kg。
壮秧期施肥番茄幼苗长至5~6片叶时.如叶色变淡可进行叶面喷肥。常用肥料有300倍尿素溶液、3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0.1%~0.3%硫酸钾复合肥溶液。在壮秧期每隔10d(天)喷施1次。另外,叶面喷肥可与防治病虫结合进行。
结果期适时追肥第1果直径1.5~2.5cm时追肥浇水.667m2用硝酸铵15~20kg、过磷酸钙20~30kg,或者用尿素5kg、硫酸钾复合肥10~20kg,地面撒施后水冲施入。第2和第3果直径3cm时,分别进行第2和第3次施肥浇水,667m2用尿素10kg、硫酸钾复合肥15~20kg,方法同第1次。在盛果期,可结合喷药进行根外追肥,用磷酸二氢钾等肥料。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5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36
微生物肥料的施放能促M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殖,从而有益微生物将土壤中氮、磷、钾等更多的分解,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微生物肥料的发现其实有100多年的历史,1890年科学家维诺格拉得斯基分离硝化细菌的纯培养,以及1896年商品根瘤菌菌剂开始获得销售专利[1]。我国微生物肥料最早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主要研究应用的是根瘤菌试剂。50年代早期我国研究了根瘤菌在内的固氮菌、硅酸盐细菌等细菌肥料。60年代推出了“5406”放线菌抗生菌肥料。70-80年代中期则研究土壤真菌制成的泡囊―丛枝菌根(AM菌根)[2]。从以上看得出来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有着间隔的研究,这是由于微生物肥料的安全性、统一性、质量性以及销售性都得不到保障。
到了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由于化肥的使用过于频繁,使得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影响了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化肥的流失造成的水质污染以及大气污染,从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科学家们急需找到其他肥料来替代化肥,从而把目光转向了微生物肥料。这样,引起了研究微生物肥料的热潮。中国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微生物肥料,科学家们根据先辈科学家们的研究,先后研究出了固氮菌肥、硅酸盐菌剂、光合细菌菌剂以及PGPR制剂等试剂[3],这些试剂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以及有效的解决了食品安全的问题,所以在农业的发展当中,微生物肥料越发的重要,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新的产品。
1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1对病原菌的抑制以及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肥料不但能有着增殖微生物的作用,还能有效的抑制病原微生物增殖,原因在于微生物的增长会形成一个优势种群,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增长有着限制作用,这称之为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有着解磷、解钾、以及固氮的作用。它能将土壤中的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城市淤泥、粉煤灰、家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均可有效利用,这样一方面减少环境的污染,还可缓解一定的能源危机,据统计[4],微生物肥料每年能消耗禽畜5万吨、处理厂污泥1.6万吨、以及粉煤灰1万吨。
1.2对土壤有着改良作用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团粒的破坏会使土壤的保水以及通透力下降。过量的氮、磷、钾等正是使土壤板结的主因,而微生物肥料正是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办法。微生物肥料能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加,而微生物分泌物能将难溶的磷酸盐、磷以及钾等微量元素释放出来,有效的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问题[5]。
2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微生物肥料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通常是指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与有机固体废物(包括畜禽粪便、秸秆、有机垃圾等)经无害化处理、除臭、腐熟后复合而成的兼具微生物肥料以及有机物效应的化肥。微生物本身不含有营养物质,它是增加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活性作用于土壤,分解出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常的农业微生物菌剂包括根瘤菌剂、固氮菌剂、解磷菌剂、解钾菌剂等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特定的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具有有益微生物和农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具有速效性、缓效性。PGPR类制剂就是当今主要的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常用的这是未来市场主要发展的潜力微生物肥料[6]。
2.1根瘤菌肥料
根瘤菌肥料是推广最早的,效果显著的一种高效的菌肥。它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确保豆科植物生长良好,增加豆科植物的产量。目前生产的主要根瘤菌剂主要有花生根菌剂,大豆根菌剂等。有于它里面含有大量的根瘤菌,人们称它为活肥料[7]。目前由于工业化生产根瘤菌肥料较为复杂,投资高,工业生产的根瘤菌肥料并没有普及,所以制作这种肥料通常采用简单易行的干馏法和鲜瘤法。
2.2解磷菌肥料
解磷菌肥料是增加土壤中的解磷微生物,将土壤中的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分解成能被作物利用的磷素,促进粮食增产的菌肥。按照其对磷种类的转化分为两类[8],一类为微生物产生的酸将不溶性的磷矿物溶解成为可溶性的磷酸盐,称之为无机磷细菌,如氧化硫硫杆菌。还有一类是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的磷素以及有机磷酸盐矿化,形成植物能够吸收的磷元素,如巨大芽孢杆菌。施用磷细菌肥料能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像解钾菌肥料也是和解磷菌肥料一样的原理。
2.3PGPR类制剂
PGPR类制剂是一种复合微生物肥料。所谓的PGPR(plantgrowth-promotingrhizobacteria):是一群定居于植物根际的细菌,当接种于植物种子、根系、块根、根茎或土壤时,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繁殖。PGPR类制剂对植物有着直接促生机理的效果,它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比如生物固氮作物、提高根系养分的利用性、增强其他有益的共生作用以及复合促进作用,很多种的PGPR能够促进植物根的生长、增长根的长度以及根毛数、根质量以及表面积等[9]。光合细菌肥料是能将光能转化成为微生物代谢活动能量的原核微生物,为植物根系分泌出氨基酸和核酸,提高植物的抗病作用,还有抗生菌肥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5406”抗生菌,菌种通常是放线菌,对农作物无毒无害,也有着抗病的作用。
3微生物肥料所存在的问题
3.1基础研究落后于生产实践
微生物应用生产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还有着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还有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也是过于单一。比如像许多研究仅仅停留在菌株分离、大田试验以及增长原因分析方面,对于像影响肥料肥效的制约因子、微生物的自身突变性以及微生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等都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10]。而且现在的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存在严重偏向性。例如对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研究较多,某些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但是对于解磷、解钾等细菌缺乏深入的研究,造成的是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单一,无法解决多种问题。
3.2产品性能差
微生物肥料有着巨大的市场潜能,很多企业看到其利润和以及商业价值就赶紧投入这种行业。殊不知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技术要求的是非常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一些企业设备落后,工艺不完善,导致产品中杂菌较多或者菌株完全检测不到[11],甚至产生出有害的菌株,为农业粮食带来巨大的损失。自己企业亏损还不算,还让农民们对这一产品失去信心,这对未来发展微生物肥料带来巨大的阻碍。
3.3微生物肥料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农民对于微生物的了解不够,有的密封不严导致杂菌进入;有的没有放在阴凉处保存,在阳光下暴晒,有的甚至和杀菌农药一起使用,使得肥料中的微生物减少甚至杀光。这些都是各个部门对于它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没有达到详细且正确引导,再加上以上所说的企业的问题,导致自身的粮食有损失,使得农民不再轻易相信微生物肥料,影响其声誉。以上问题都影响着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与推广。
4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对策
虽然微生物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来制约它的发展,但是作为未来的巨大潜力股,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它,而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繁荣。对于微生物的发展前景我带来三点建议。首先加强理论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应用,应该创新性的解决微生物肥料所面临的问题,对于它的研究我们应该展开多方面进行研究[12],而不是仅仅研究个别菌株;其次企业要完善生产菌株的设备,做到严谨且一丝不苟,政府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监督,完善生产工艺。对于企业生产出无效或是有害于农田的微生物肥料进行严惩;最后,做好微生物肥料的普及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对于农户要有一定的培训,让其施肥掌握要领,做好保存好微生物肥料的工作。
5微生物肥料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微生物肥料如此具有潜力的发展前景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创新发展好微生物肥料。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微生物的发展研究愈发的重要。何况环境的问题也在日益的严重,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但使得水质污染、环境污染等,它还会有严重的土地污染,使得土壤板结,使得我们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这就影响粮食的可持续发展[13]。所以发展微生物肥料,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其市场在未来将无比的广阔,让我们今后多研究出新的微生物肥料产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秉强,张福锁,廖宗文等.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05):536-545.
[2]王粉莲,苏利民,王萍等.生物肥料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06):74-75.
[3]占新华,蒋延惠,徐阳春等.微生物制剂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05(02):97-105.
[4]夏铁骑.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评价.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20-23.
[5]朱英,朱国胜,刘作易等.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贵州农业科学,2005,33(增刊):89-91.
[6]冯欣,刁治民,曹玲珍等.PGPR作为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06):85-87.
[7]MarraLM,SousaCRF,OliveiraSM,etal.Biologicalnitrogenfixationandphosphatesolu-bilizationbybacteriaisolatedfromtropicalsoils[J].PlantSoil,2012(357):289-307.
[8]R春浩.解磷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04):34-36.
[9]黄鑫.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分析[J].华章,2011(12):310.
[10]蒋宝贵,赵斌.解磷解钾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01):43-48.
[11]唐欣的,张明,于连海等.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推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88-291.
土壤的固磷机制篇6
【关键词】水稻;合理施肥;原则分析
1.根据土壤的供肥性能确定施肥量
水稻一生中所吸收的营养元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供给,主要来源是土壤,其次是灌溉水中溶解的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层中藻类固定的氮素;二是当季肥料供给。在一般施肥栽培水平下,水稻一生中所吸收的养分,大约有2/3来自于土壤,只有1/3是当季施入的肥料。据N示踪法测定,水稻收获物中的氮素来自土壤的占吸收量的63.3%一66.8%。水稻对土壤营养的依赖程度与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及土壤肥力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首先应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量(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称为“以产定肥”原则),再在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的基础上,用下式计算出其理论上的施肥量:
2.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施用到稻田的肥料,能被当季水稻吸收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合理施肥还必须注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我国稻田化肥当季利用率的大致范围是:氮肥为30%一60%,磷肥为l0%一20%,钾肥为40%一70%。因而不同种类的肥料,其利用率高低差别较大。
(1)氮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应用N示踪法测定,氮素化肥表施的利用率,硫酸铵为45.4%,尿素为34.8%,碳酸氢铵仅为26.8%。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由于化学氮肥施入稻田后,在淹水土壤中经特殊的化学和生物转化过程后,有的为水稻所吸收,有的残留在土壤中,有的转化损失。用N测定的结果认为:稻田表施硫酸铵的氮素利用率为43%,残留在土壤中为22%,损失占35%。氮肥在稻田的损失途径主要是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以及氨的挥发等,因为铵态氮和尿素表施在稻田表土的氧化层,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一部分为水稻吸收利用,另一部分下渗到还原层,其中大多数被亚硝化细菌转化为氮气逸失,称“脱氮”。一般这种“脱氮”损失约为10%一15%,高的可达20%左右。铵态氮施用后还可因氨挥发而损失,其损失率变幅很大,一般为5%一50%,特别是挥发性强的碳酸氢铵,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即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此外,施入稻田的氮素也会因排水而流失,稻田施用化学氮肥后,若一天内排水,则损失率为10%一20%。至于稻田中的铵态氯因渗漏被淋失的量一般来讲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重点应是减少“脱氮”和挥发损失。在栽培实践中,常采用以下几项措施:稻田追肥尽量用硫酸铵、氯化铵、尿素等铵态肥料,忌用硝铵;提倡深层施肥(做成球肥,施入15cm根际);追肥后及时中耕,泥肥混合,施用氮肥增效剂等,抑制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活动,提高氮肥利用率。
(2)磷肥:磷肥利用率与氮、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水稻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一般为8%一20%,平均为14%。磷肥施到土壤后,很快和土壤中的铁、钙和铝等结合成难溶性的化合物,即发生磷的“化学固定”作用,这是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反应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磷被固定后可以减少由于淋失引起的损失,固定保存下来的磷素是微溶性的,它可以供给后季作物的吸收利用。
(3)钾肥: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主要受土壤对钾的固定能力的影响,土壤对钾的固定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粘土矿物类型和土壤酸碱度等。PH值高的碱性土壤固定钾的能力弱小,pH值低的酸性土壤固定钾的能力强。因而,钾肥的土壤固定率变化很大,一般在11%一77%,其利用率也会随之有很大变化。这一情况水田和旱田相似。水稻田经常淹水和干湿交替是否有利于钾的释放,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但较多的研究结果认为淹水和干湿交替可增加土壤溶液中的钾。
稻体中的钾绝大部分是水溶态,因此,水稻成熟期遇雨,稻株中的钾会大量淋洗入土中,这是稻田钾素循环的一个途径,但影响对水稻钾吸收率和钾肥利用率的准确估算。此外,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虽比硝态氮小,但比磷大,所以也有一定的淋失性。
3.配合施用各种肥料
(1)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仅对土壤的有机质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有效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循环和平衡,是提高土壤肥力和调节当季水稻营养条件相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由于各种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水稻施肥上,必须重视化学肥料间的配合使用,使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协调,互相促进,实现高产。
水稻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的比例大致是1.9:0.5:0.8—1.5,但在实际应用上,需考虑到当地土壤中磷、钾的供应能力,以及各种肥料施入土壤后可能被水稻吸收利用的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整。
4.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施肥力方式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一般将水稻全生育期的施肥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以水稻移栽至有效分蕖终止期作为前期,有效分蕖终止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中期,以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为后期。合理的施肥方式就是要按照各地的生态条件、土壤性能、品种特性、施肥水平和肥料种类,决定各个时期肥料的合理分配比例。我国传统的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在施肥方式上自然也形成了“施足基肥、普施面肥、早施追肥”的一般原则。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稻田施肥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以及对各个产量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施肥方式,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基肥、追肥的比重及其追肥时期和数量的配置上。
(1)“前促”施肥方式:也称“大头肥”施肥法,其特点是将肥料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施用,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蕖肥的方式。就氮肥而言,一般基肥占20%一30%,分蕖肥占70%一80%,后期求再追肥。在施肥和产量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这种施肥方法有利于保证一定的穗数而取得较高产量。但当施肥量和产量水平提高以后,这种施肥方法常造成过早封行,无效分蕖多,导致病虫害加重,抗倒伏性降低。一般情况下,对于全生育期短、前期气温较低的稻作类型如东北地区早粳稻、华北地区稻麦茬稻、南方早稻,可采用这种施肥方式。
(2)“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方式:在重视前期施肥的基础上,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控氮,后期适量补氮。这种施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重施肥法的不足,是保证水稻全生育期较合理氮素供应的一种施肥方法。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大、粒饱。需要指出的是,“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也只是一个施肥时期与数量的总原则,具体促、控、保的程度仍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具体运用时,“前促”是在有效分蕖终止期前施促分蕖肥,即施足基肥、早施蕖肥;“中控”即达到预定穗数后至穗分化期以前,—般停止追肥,结合水层浅、湿、搁管理,控制无效分蕖,使已形成的分蕖中储藏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促进根系发育;“后保”是指孕穗期以保花为主,施用穗肥,抽穗前后酌施粒肥,提高饱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
参考文献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党员工作总结范文(收集4篇)
- 阅0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篇1根据20xx年度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评议的基本内容,对自己近两年来(20xx年7月至今)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

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收集3篇)
- 阅02023年党员半年总结范文篇1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今年的____月____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经党组织的批准,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兴奋之余,我也感觉到压力.....

信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收集8篇)
阅:0信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这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土壤的固磷机制(6篇)
阅:0土壤的固磷机制篇1关键词:作物施肥科学施肥配合施肥施肥是作物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增产措施,科学施肥不仅能提高....

个人实习总结(收集5篇)
阅:0个人实习总结篇1我于x年7月8日到x酒店实习六个月,x年1月8日实习完毕!实习已经结束,回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总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