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7篇)

来源: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1

【摘要】

目的通过自拟方抑制癌汤对人肺癌NCI-H446细胞株进行干扰研究,探讨其增殖抑制作用。希望从苗药中药组方中找到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新方法。方法将NCI-H446细胞进行培养,绘制NCI-H446细胞生长曲线,取处在对数生长期的NCI-H446细胞进行实验。首先确定抑癌汤的作用浓度范围。取细胞的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范围作为抑癌汤的给药浓度参考。再将抑癌汤在该浓度范围内分为5个浓度组;实验分抑癌汤组、西药组、抑癌汤加西药组、空白组四组、每一组各4个复孔,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抑癌汤对NCI-H446细胞毒实验得到细胞存活率50%时的药物浓度范围在1~100μg/ml之间。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抑癌汤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西药组;西药组优于抑癌汤组;抑癌汤组优于空白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空白组;西药组优于空白组。结论抑癌汤在体外对人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自拟方抑癌汤肺癌NCI-H446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carcinoma)肿瘤细胞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肺癌中医治疗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分化较好的非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者,单用中医药治疗可获比放、化疗较好的效果;②配合手术、放化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即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疗效;③晚期肺癌西医无特殊治疗者,应用中医药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在抗复发转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苗医药认为癌是由于致癌恶毒引起细胞异常增生和变性的恶毒病症。为了从中药、民族药中寻找能抑制肺癌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我们开展由中药、苗药组成的抑癌汤对人肺癌NCI-H446细胞株进行干扰研究。现报道如下。

1材料

1.1苗药中药处方八月扎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三尖杉20g,白英20g,石见穿20g。

1.2阳性对照药物金喜素(注射用盐酸托泊替康),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428规格:2mg/瓶。

1.3人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人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购买于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培养要求:贴壁培养:

培养基:RPMI-1640+10%小牛血清+1%双抗

消化液:0.25%胰蛋白酶

冻存液:胎牛血清:DMSO=9:1

培养条件:二氧化碳培养箱:5%CO2,37℃

2方法

2.1给药方法

2.1.1苗药中药组方煎煮和灭菌方法首先将待煎的药物用冷水浸泡30

min,加水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3cm为度。称取药物重量约120g,使用砂锅煎煮。煎煮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是以文火煎煮时间考察的,煎煮30min。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煎煮两次。煎煮时应当注意搅拌。再将两次煎煮好的汤药倒在一起,进行浓缩。将浓缩好的抑癌汤经过纱布、滤纸过滤,得到汤药约120ml。即得到抑癌汤生药浓度为1g/ml。再经过高压消毒锅灭菌,4℃冰箱存放备用。

2.1.2金喜素(注射用盐酸托泊替康)人体每日用量:1.2mg/m2

2.2人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的培养

2.2.1细胞鉴定对收到的细胞株进行鉴定,由专职病理老师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并结合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细胞资料,鉴定为NCI-H446细胞株。

细胞株收到后,细胞培养瓶完好无损,培养液无外渗,培养液无混浊。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密度,汇合度约为60%,未达到细胞传代要求的汇合度80%的要求,将培养瓶中培养液吸出,留10ml培养液继续培养,细胞形态呈现圆形或梭性。过了2d后细胞汇合度超过80%后,按细胞传代要求进行传代。

细胞高度恶性,未分化。癌细胞体积小,核圆形和卵圆形,癌细胞胞浆少,核浆比例明显增大,核外形不规则,核分裂多见,癌细胞界限不清。

2.2.2细胞传代继续培养细胞,直到细胞汇合度达到细胞传代为80%的要求时,进行细胞传代。在NCI-H446细胞瓶内加入0.25%胰蛋白酶,消化3~6min,加入培养基吹打,制作成细胞悬液按1∶2传代。

按细胞培养条件进行传代,经过3次传代培养后,细胞一共有8瓶。细胞形态呈现圆形或梭性,将其中4瓶冻存。将2瓶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瓶继续传代培养。

2.3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2.3.1细胞加样计算细胞浓度2次,得出细胞浓度平均值。然后将细胞悬液等量的加入培养板的每个孔中,每天观察4个孔,培养时间计为7d。

2.3.2观察指标每隔24h吸去4个孔的培养液,加入消化液,混悬细胞,计数细胞数目。每个孔计数2次,得出细胞浓度平均值。

2.3.3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横坐标为培养时间,纵坐标为细胞浓度,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倍增时间约为26h。结果见图1。

2.4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2.4.1细胞加样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将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再将细胞悬液加入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配制为5000个/ml细胞浓度,将其接种细胞培养板。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放入37℃,5%CO2培养箱继续培养。

2.4.2加药方法细胞加样后经过24h培养,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取出96孔细胞培养板,在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确定细胞生长良好后,按实验分组用取样器每孔加入相应液体各5μl。每组4个复孔。

2.4.3检测方法再经过24h培养后,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4h。吸去培养液,加入与培养液相同量的DMSO。然后振荡10min,使结晶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光吸收值。

2.4.4实验分组根据抑癌汤细胞毒实验求出的抑癌汤IC50值,得出抑癌汤的IC50值所在的给药浓度范围。本实验IC50值所在的给药浓度范围在1~100μg/ml之间。因此实验分组如下:

抑癌汤组:取抑癌汤组的中间浓度(60μg/ml);

抑癌汤加西药组:取抑癌汤组的中间浓度(60μg/ml)并加用西药;

2.4.5观察指标在酶标仪上测定光吸收值,测定波长为490nm,测定OD数值。并进行形态学观察。

2.4.6绘制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图表细胞存活率(%)=实验组光吸收值/对照组光吸收值×100%,对照组为只加等量的细胞培养液而不加任何药物。细胞增殖抑制率(%)=(1-细胞存活率)×100%。以时间为横轴,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纵轴,绘制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图表。

2.5实验条件控制全部实验在遵义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细胞培养及相关检测在其细胞培养室完成。

2.6统计学处理方法方差分析两两差异比较用LSD-t检验[2],两者间比较用均数比较。统计学软件应用MicrosoftExcel200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不同浓度抑癌汤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在20,40,60,80,100μg/ml的5个浓度上,癌细胞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即随着抑癌汤药物浓度的增高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NCI-H446细胞在低浓度20μg/ml时,细胞数量最多癌细胞被相互积压而呈现出变形状态。NCI-H446细胞在较高浓度80μg/ml时,癌细胞呈卵圆形,梭形;核大、胞浆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不明显。NCI-H446细胞在较高浓度100μg/ml时,细胞数量继续减少,癌细胞呈结构不清。

3.2同浓度抑癌汤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抑癌汤在20,40,60,80,100μg/ml各浓度和在24,48,72h这3个观测时间点与空白组(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抑癌汤组3次重复实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到:P=0.492,即抑癌汤组3次重复实验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抑癌汤作用48h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抑癌汤在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3.47%,54.47%和10.45%。3次实验的抑癌汤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54.47%,53.2%和46%。表1抑癌汤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略)表2给药组抑制率数据(略)

3.3四个给药组(抑癌汤组、抑癌汤加西药组、西药组、空白组)之间的比较

3.3.1细胞形态学观察抑癌汤组选用的中间浓度(60μg/ml)。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在4种不同给药方式作用下呈现不同细胞形态。其中抑癌汤加西药组在48h观察点上效果最明显,细胞核完全固缩,核溶解,细胞轮廓难以辨认;其次是西药组,细胞呈现出细胞核固缩,核溶解,细胞轮廓勉强可以辨认;再次是中药组,细胞呈现出偶尔有细胞核固缩,细胞轮廓清楚,细胞数量最多癌细胞被相互积压而呈现出变形状态,癌细胞呈卵圆形,梭形但不规整;空白出细胞存活状态良好,核大、胞浆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活跃,只是偶尔有衰老细胞增多。

3.3.2不同给药方式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抑癌汤组选用的中间浓度(60μg/ml)。抑癌汤加西药组与抑癌汤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与西药组;抑癌汤组与西药组;抑癌汤组与空白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与空白组;西药组和空白组的细胞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

通过给药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抑癌汤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西药组;西药组优于抑癌汤组;抑癌汤组优于空白组;抑癌汤加西药组优于空白组;西药组优于空白组并有统计学差异。

4讨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carcinoma)简称肺癌(lungcancer)。肿瘤细胞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3]。在我国城市人口中,肺癌的死亡率已由第四位跃居为各种肿瘤的首位,农村中上升最快的也是肺癌。肺癌的历史只有五百余年。1420年在德国萨克森的一座矿山发现了首例肺癌。1875年在痰中首次见到癌细胞[4]。有专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的肺癌人数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5]。就临床角度而言,肺癌可分为两类:即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小细胞肺癌大约占肺癌的25%。由于癌组织迅速扩散,绝大多数患者失去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临床过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而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异常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治疗肿瘤的途径之一,也是抗肿瘤药物的基本要求。

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无肺癌这一病名,但文献中描述的“肺积”的临床表现与肺癌较为相似,可以归于“咳嗽”“痰饮”“肺积”“咯血”等病证的范畴。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上气咳嗽,喘促胸痛,咳痰咯血,胸闷气急,发热口干,气短乏力,腰酸腿软,畏寒怕冷[6]。随着中医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已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的中医肿瘤学[7]。目前肺癌中医治疗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分化较好的非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者,单用中医药治疗可获比放、化疗较好的效果;②配合手术、放化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即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疗效;③晚期肺癌西医无特殊治疗者,应用中医药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8],并在抗复发转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6]。

参考文献

[1]章静波.组织和细胞培养培养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

[2]刘刚.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0.

[3]熊敏,吴一龙.现代肺癌病理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2003:86.

[4]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

[5]徐振晔,杨宇飞.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6]陈锐深.现代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核心课程Experienceonthereformofclassroomteachingofcellbiology

DengFang-YiChengHai-YunDaiJian-Hui

(KeyLaboratoryofEthnicMedicineResourceChemistry(Yunnan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StateEthnicAffairsCommission&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650031)

【Abstract】Cellbiologyislifescienceandrelatedspecializedcompulsorycorecourses.Coursesnotonlycontent,complexanddecentralizedknowledgepoints,Conceptsandabstractisoftendifficulttounderstand.Authorscombinetheiryearsofexperienceinteaching,inthecourseofcellbiologyinchurchteachinghastakensomemeasures.Somereforms,madegoodresults.

【Keywords】Educationreform;CellBiology;Classroomteaching;Core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6-02

引言

教育改革的号角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早已吹响,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日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与重视。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细胞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生命科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从根本上理解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关键学科,生命科学中的其它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的发展能推动细胞生物学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但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均无法替代细胞生物学,更离不开细胞生物学,因此,学生对于细胞生物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对学生而言,要学好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关键。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是每位教师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没有一点活跃气氛,整个堂课都显得死气沉沉,迷迷糊糊的学生毫无半丝兴趣。时间一长,大批学生开始厌学,不愿学,不想学,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起来很枯燥、乏味,累,烦,学习效果之差,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摈除二元对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必须研究教与学之间的协调与对立、整合与冲突,在冲突和对立之中寻求整合和协调、在整合和协调之中解决冲突和对立,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形成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每个讲授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的教师不能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本人在多年的细胞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右图),对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在教学方式方面太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授,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将老师讲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抄在笔记本上,上完课后或考试之前,学生使尽全力去背上课抄下来的笔记和教科书上的重点内容,这样学生整个过程都非常辛苦,而真正掌握的知识却非常少,课程结束后,学生几乎对临时所背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教与学之间没有互动性,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老师,自己不去主动思考,在知识方面就没有多少长进,能力上没有创新性。再加上背抄是一种疲劳状态,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感觉很累,漫漫地开始厌学,由于厌学,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听课,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

1.2教学手段方面过于死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细胞生物学主要强调理论教学,很少结合实验教学,即使部分结合实验教学,但使用的这手段太过于死板,对学生来说理论教学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验操作与所观察的实物非常有限,这样很难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也就增大了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难度。因此,如果能改变一下教学手段,如播放一些实验操作的录像,让学生观看一些具体的实物,播放一些Flas,让学生心目中对所学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再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印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教学内容缺乏先进性:传统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有些内容过于繁杂,没有突出重点内容。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没有及时更新,在讲授基本知识时,又不能适当结合自己的科研,将前沿性内容加入到自己授课内容之中、致使授课内容缺乏先进性和启发性,学生听来索然寡味,由于缺乏兴趣听课,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非常低。

2课堂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2.1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引导语设计好,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引导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头,头开好了,下一步就好办了。运用教学导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导语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引其渐入佳境。教学引导语的运用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心理原则之外,还必须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1]。比如在讲授细胞信号转导时,可以先引入古人话,“南橘北枳”,及中药的“道地”性,然后提问学生:古人之言及中药的“道地”的含义,让学生认真思考,再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教师解释:“南橘北枳”是指生在南方的橘子是酸甜的,而生北方却成了苦涩的枳子,所谓“道地药材”是指特定的地域所产的药材具有独特的药效。如长白山的人参、宁夏的枸杞、四川的黄连、云南昭通天麻,还有石牌藿香等等。这样一经老师解释,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此类问答及讨论,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正确进行时空表达的过程,再引出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植物细胞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是指细胞耦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最后再举例说明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途经:信号ü受体ü反应,如手触摸含羞草后小叶合拢,手触摸就是刺激(信号),小叶合拢就是反应。偶联刺激到反应之间的生化和分子途径就是这个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signalingpathway)。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活跃。导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一首歌、一个笑话、一幅画等等,都可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万变不离其宗,运用导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而高兴的教学情境,同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只有在备好课,抓住教材关键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风趣的、符合教学目标的、富有艺术性的引导语。

2.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教师只顾自己讲,学生只顾听,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常此以往,学生容易觉得听课乏味,从而失去听课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机会进行研讨,甚至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去试讲,去发表各自自己的看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积极、认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这样即可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老师讲课的热情,发挥老师的特长。比如,在讲到细胞内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时,其中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相关概念,在《普通生物学》这门课程中就已经学过,如果仍然按照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上课,学生就会觉得内容重复,假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引导、协调、指导和评价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在上课之前的几周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让学生自己自行分组,让他们自己选择题目,自己查找资料,再做好课件,再上讲台进行讲授等。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讲台上去讲授,通过学生自己讲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选题是否新颖、所做课件是否精美、课堂教学的组织是否妥当、在语言表达方面是否做到了准确而且清晰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分,这种教学方式颇受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踊跃,创造能力惊人,从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到做成课件等都进行了认真、精心的准备,合作、竞争成为课堂内的主旋律,很好地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讲授也很富于激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巨大的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影片等,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再加上讲述时进行生动的描述和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2.3.1一般问题采用图片解释笔者在讲授长期细胞生物学的过程中,利用图书馆、数码相机拍摄及网络等资源积累了许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图片,多媒体授课中用大量的图片解释一些细胞的相关问题,尽量少用或不用文字。比如在介绍细胞的基本形态时,不同细胞的形态千差万别:呈圆形、椭圆形、柱形、方形、多角形、扁形、梭形,甚至不定形等,配以大量细胞形态的图片,然后引出高等生物是多细胞有机体,其细胞多构成了组织,各种细胞发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细胞的形状往往与细胞执行的功能及存在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采用一些常见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图片:如在高等动物体内的肌肉细胞呈长条形或长梭形,利于收缩功能,红细胞呈双面凹圆盘状,有利于O2和CO2气体的交换;高等植物筛管细胞呈条形,有利于植物茎部起支持和输导作用,叶表皮保卫细胞呈半月形,以利于呼吸和蒸腾等来加以形象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物体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学生印象极其深刻,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2.3.2知识难点采用动画来解释。例如,在讲授物质出入细胞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动画描述物质或离子从膜内到膜外再从膜外到膜内的全过程,形象生动。使学生对于物质或离子出入细胞印象深刻。

2.3.3适当放映一些录像,让学生放松。为了使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本人引进了多部教学录像片,如显微镜的使用、肿瘤细胞发生,细胞的分化、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细胞的生理化反应、物质的跨膜运输等。在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之中穿插这些录像片,使不生的学习得到了放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规定的每位教师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每位教师都不能单纯地搞教学而脱离科学研究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4]。例如在介绍细胞分化时,将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干细胞的分化联系起来,笔者正好在做肿瘤细胞的培养,故在授课过程中插入细胞培养的方法、肿瘤细胞及干细胞的研究思路、实验过程,以及最终获得的实验结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比较贴近实际,而且通俗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采用双语教学: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高质量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初步具备直接阅读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外文期刊与外文版教材等资料的能力,也可促使学生从多个渠道去了解国外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各种学术观点,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利用最新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研究[5]。当然,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英语水平跟不上来,如果课程内容全部采用英语书写,只有其中的关键词汇用汉语注解的方式来授课,能听懂的同学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生词太多,记忆与识别很难,要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目前还难以办到。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决定反过来,采用汉语书

写课程内容,采用英语来注解其中关键词汇,并让授课老师花一定的时间讲解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相关的背景内容,全部采用英语进行章节内容总结的方式授课在每一章结束后再进行,实践结果表明效果非常好。双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强调英文教学“形式上”的效果。通过双语教学,学生首先应该学到的是必须掌握的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其次才是对细胞生物学专业英语词汇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

3改革与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到了克服,受到广大学生们的欢迎。通过对05、06、07、08、09、10级生物技术共近五百多名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增长。改革前对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占40%,改革后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为88%,增加了48%;(2)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有提高。改革前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25%的学生具有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改革后增加到了65%,增加了40%。(3)课堂教学参与性得到了提高,改革前教师总是在课堂上不停地讲授,学生总是在课堂下不停地记笔记,只有35%的人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改革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人数增加到82%,提高了一倍多。(4)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改革前课堂上主要是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改革后由于在课堂上播放了相关内容的实验课件与录像,然后学生才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有86%的学生认为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5)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实行以后,有50%的学生认为专业外语水平得到了提高。总之,通过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1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参与性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外语水平改革前40%有兴趣25%具有主动性35%能积极参与22%有助于提高10%有助于提高改革后88%有兴趣65%具有主动性82%能积极参与86%有助于提高50%有助于提高4结语

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占有的地位,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其教学的改革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使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及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更科学,使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细胞生物学综合素质,仍然是每位细胞生物学的授课者不能忽视与应该摸索探讨的问题。因此,细胞生物学教学必须朝着这一目标,不断进行改革,为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朱长俊,许平华.细胞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5-57.

[2]宾丽英.启发式教学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2-133.

[3]王立梅,徐冰.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80-85.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3

一、酒精(或乙醇)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汇总

1.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必修一P18)

作用:洗去浮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由酒精配制而成,所以可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浓度: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步骤: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2.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作用: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按1∶1混合制成解离液。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浓度: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步骤:二、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作用:提取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浓度:无水乙醇(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建议填空直接填写“无水乙醇”

步骤:一、提取色素――研磨

4.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88)

作用:冲洗去多余的卡诺氏液

浓度: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步骤:固定形态(卡诺氏液)

注意:此实验也有“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类似的“解离”

5.实验十八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

作用: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浓度: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步骤:采集小动物

二、盐酸(HCl)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汇总

1.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作用: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浓度: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水解

2.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

实例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作用:加入盐酸使酶溶液成酸性

浓度: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

步骤:试管中加入酶溶液之后,注入盐酸,再注入淀粉溶液

3.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4

关键词药理学;药理实验教学;创新性科研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08-02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同时又是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过程。通过药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药理学理论教学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目前由于总教学学时数的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仅安排了6次药理学实验课(8学时/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局面:总学时数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药理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普遍感到课程的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应付和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出现。

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药理学实验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而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且有大部分学生会涉及到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课题。因此,保留动物基本技术操作和一些经典验证性实验如抗炎药物实验、镇痛药物实验等。另外着重以药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效应为主题,在药理学实验课堂教学中采取创新性科研实验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不错的效果。

1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准备

在进行药理学实验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分为四个部分。

1)肿瘤细胞株的选择: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株,如肺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宫颈癌细胞、胶质瘤细胞等。实验课开课前一个月完成细胞的复苏及传代工作。由于生物技术班本科生前一学期刚进行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细胞培养工作不会成为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对学生的细胞实验操作进行巩固和加强。

2)药物的选择:选择四种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天然产物单体有效成分作为实验药物,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调研工作。

3)实验耗材及试剂的准备:准备实验中所需的细胞培养用品,如细胞培养瓶、96孔细胞培养板、细胞吸头、EP管、离心管等,细胞增殖试剂盒的订购。

4)预实验:进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预实验,为学生进行正式实验做好有效的参考。

2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在药理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根据科研项目的基本模式,介绍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基本步骤:1)科研选题;2)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并最终确定;3)实验方案的实施;4)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5)实验报告撰写;6)PPT汇报及总结。通过创新性科研实验程序的介绍,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今后科研课题开展和实施的雏形。同时部分参加过学校星火基金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初步了解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过程,了解创新科研性实验与科研工作的相关性。

根据实际情况,将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分为两个主题:1)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种肿瘤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比较;2)不同药物对同一种肿瘤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比较。学生以六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选择确定本小组实验主题。接下来,实验小组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每个小组成员利用图书馆数据库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现状,经过小组课后讨论,设计出翔实、科学、合理及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所选用的肿瘤细胞株、细胞培养用品;所选用的实验药物以及药物浓度和配制药物的方法、药物的无菌处理方法等;拟采取的实验步骤;拟观察的实验指标及预期实验结果等。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研项目的提出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3优化并最终确认实验方案

每个实验小组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后,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PPT答辩的形式汇报实验目的、实验材料、操作步骤、预期结果等方面的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展开集体讨论,针对设计方案的目的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讨论课结束后,各实验小组根据讨论结果优化,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并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4实验方案的实施

学生进入正式实验阶段,首先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组学生的协助下,细胞传代培养及接种96孔培养板,讲解实验药物浓度的计算、配置和稀释,各小组准备好实验药物。接种细胞第二天后,观察每组细胞的形态,然后加药处理。第三天进行细胞增殖的检测,在实验的间隙讲述检测的原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助与监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各小组的实验进展情况,由于细胞培养需要无菌操作,虽然学生进行细胞培养操作的练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错误的操作技术出现,因此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影响后续实验的进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大胆创新和操作,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5实验结果处理,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各实验小组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包括细胞增殖抑制率的计算、统计学处理,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课堂上讲解统计学处理的方法以及其在今后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结合所查阅的参考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对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较大偏差,分析可能的原因和今后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6实验结果答辩会及实验总结

各实验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PPT的形式汇报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等,时间在15分钟左右,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质询,并给予答复。同时各小组之间有交叉重复的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从实验方案、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等多方面对实验进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展反应良好,创新性科研实验比同时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帮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2]。通过这次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增加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3]。

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展是对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另外,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教学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教师应不断扩展知识,充实自我。不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药理学知识,同时要了解药理学前沿进展,将药理学前沿进展同药理学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性科研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新的引导和启示。因此,药理学创新性科研实验教学做到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药理学创新性科研的开展实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将药理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科研前沿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开展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等,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科学合理地验证,才能真正掌握药理学的精华。在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药理学创新性实验的开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科学评价及反馈,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为本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江,汪晖,武汉生,等.药理学探索性实验中教学方式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6):

638-640.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5

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汇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运用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剖析模型,构建概念

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剖析模型,可以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展示肾单位模型,在模型上剖析肾单位的结构,再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通过剖析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理解和应用概念。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剖析,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就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解析关键字词,精准概念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四、列举事例,深化概念

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些事例,突出强调了反射的三个构成要素:①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②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③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反射这个概念得到了深化。

五、亲历实验,验证概念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6

王翔:博士后攻读期间,我主攻“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膜上结合作用机制。浸润游走寻找受体。模型的研究”。2000年回到重庆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力学、人工红细胞血液代用品及组织工程、生物物理、临床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其间,还曾于2005年2006年赴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客座访问学者,研究带4.2蛋白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红细胞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及其膜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变异,在红细胞膜蛋白同源性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工作回国后继续从事红细胞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记者:现在您不仅身负重庆大学的教学任务,还承扭着重大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细胞生物力学、人工红细胞血液代用品等领域的研究。请问您的这些研究具体是围绕哪些问题展开的?

王翔在对红细胞膜结构对细胞功能及其力学特性的调控、内毒素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机制等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后,我逐渐形成了以细胞膜结构及其生物力学为基础,结合临床医学领域,进行组织修复与重建研究的创新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是以“应力一生长关系”、结构与功能等理论为基础,将红细胞的生物力学和生化功能综合在一起。发展了一种膜磷脂结构蛋白相结合包封血红蛋白的体外构建红细胞的方法,首次重建出力学特性。细胞形态,携氧能力均接近天然红细胞的双凹碟盘形人工红细胞――重建红细胞,重建红细胞血液可置换大鼠全身血液50%并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在此基础上,我将细胞生物力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相结合,对红细胞相关膜结构蛋白及其细胞力学基础、重建红细胞携氧动力学、重建红细胞形态与功能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研制了新型的携氧功能分析系统。该系统不同于其他相关分析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分析携氧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对不同血液或血液代用品的携氧能力和时效性进行有效地评价。

二是以内毒素分子与肉皮细胞膜的结合作用机制原理和固定化肝素分子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分子的界面作用机制,研究开发了血液体外循环治疗系统。该系统将患者的血液引入体外循环系统,通过物理治疗方法,分离血浆后迅速地对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内毒素(LPS)等致病因素进行过滤。吸附清除。然后将清洗后的血浆与原血液细胞混合,回输入患者体内,通过动力学的调控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达到治疗目的。血液体外循环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具有创新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该系统调控降低病理状态下人体内内毒素的水平,对于缓减炎症反应,减少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损伤,进而降低烧创伤等病理因素引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

迄今,王翔教授多次在相关领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部省级项目以及横向研究课题,先后在clinicalHemorheologyandMicrocircu]&tion、SPIEIntern&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fneering、《生理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等国家一级及核心刊物上58篇。1999年在ClinicaIHemorheology&ndMicrocircul&tion发表的研究论文“EffectsOfoxidativedamage0fmembraneproteinthiolgroupsOnerythrocytemembr&neviscoel&sticities”被SCl检索收录并被国际著名杂志《N&%ureMedicine》、((Amer’lca,nJournalofHu-m&nGenetics》及《Journ&lofNeuroscience》等杂志多次引用(2000-2006),3篇研究论文被El和ISTP分别检索收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受理1项发明专利。

记者: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您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王翔:生物组织的修复与重建是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细胞生物力学在组织工程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多年来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力学,人工红细胞血液代用品及组织工程、生物物理。临床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创新地提出了红细胞重建的理论,首次重建出力学特性,细胞形态、携氧能力均接近天然红细胞的双凹碟盘形人工红细胞,并应用于人工红细胞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在人工器官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血液体外循环治疗系统等系列的研究,形成了以生物力学为基础,进行血液组织重建与修复的创新特色。

记者: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把氧气运输给人身体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产物=氧化碳,可以说,是我们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运输队”。但说到红细胞重建,对一般人来讲还是比较遥远的,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体外重建人工红细胞的相关情况好吗?

王翔:体外重建人工红细胞研究走的是一条独特和新颖的技术道路。是基于细胞生物力学与其功能之间的特殊结构关系,而进行体外重建人工红细胞研究,与世界各国和国内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区别。体外重建的人工红细胞能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天然红细胞的生物特性,因此,这是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红细胞。通过上述各种实验,也使我们明显地看到这种非常具有天然红细胞特性的人工红细胞在动物抗40%~60%失血性休克以及血液置换实验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携氧以及微循环能力;并且毒性低。本项目已申请了二项发明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特批提前授权了一项发明专利。本研究是一个重大的并与世界各国技术都不相同的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记者:那么,您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如何?

王翔:我们申请的关于红细胞重建的相关研究已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国家“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专家组、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重视和关注。除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外,还应邀向“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专家组作了专题汇报,目前正在进行"863”重点项目的联合申报。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申报了2项发明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专门为了这项申报要求我们课题组赴京汇报,汇报完毕后,他们认为本项目研究意义重大。

现在,“体外重建的人工红细胞及其制备和在血液代用品中的应用”研究,正在按照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规定,进行临床前的动物试验研究。

记者:“体外重建的人工红细胞及其制备和在血液代用品中的应用”属于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下一步将怎样开展呢?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7

肝脏移植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排斥反应依然是移植后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排斥的存在、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则对病理学家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肝活检诊断排斥的形态学特点、诊断标准和分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2,5~11],但结论各持已见,看法不一。我们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引入当前趋于统一的最新诊断标准,综述如下:

一、超急性排斥(体液性排斥)

体液性排斥是由胚胎性抗供体特异性抗原的抗体介导而产生的移植器官迅速衰竭。这些抗体与移植器官的血管反应,并引起内皮细胞受损,伴有补体活化,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移植器官的坏死。体液性排斥在肾和心脏移植中较为常见,但在肝移植病例中却极少见,其原因尚不清楚。但也有人认为在ABO配型不同的病例中,也常见到类似于体液性排斥的表现,只是程度尚未达到诊断的标准[3~4]。

临床上在移植后立即或一周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严重肝衰竭。早发生者在术中即可见肝脏肿胀,发绀和瘀班形成,胆汁分泌缓慢或停止。早期组织学改变可见肝窦内中性粒细胞堆积和纤维蛋白沉积,其中掺杂一些红细胞;同时伴有小叶中央肝细胞肿胀、胆汁瘀滞、小灶状肝细胞坏死以及肝实质出血,汇管区可见不同程度的嗜中性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有时小的肝动脉可见坏死性动脉炎的改变。随着病程发展,出血梗死区域扩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学所见。这些区域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渗出,血管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免疫组化染色在动脉壁,尤其是大血管壁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总之,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迅速发生肝功能衰竭;(2)伴有缺血性坏死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的组织学特征;(3)排除其他明显原因引起的局部缺血或梗死(如保存损伤)。

二、急性排斥(细胞性排斥)

急性排斥是肝移植出现排斥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生在移植后5~30天。其发生率因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不同而异,在(30~70)%之间。在免疫抑制剂用量不足、儿童受体、以及血型和组织配型不同的受体中尤为常见。

早期和轻度的急性排斥无临床表现,而晚期或重度的患者可出现发热、肝肿大和触痛、胆汁常变得稀而白,且流量减少。偶而因肝脏肿大,入肝压力增高以及淋巴液的产生而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的指标可通过实验室生化检查而定。急性排斥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以三个主要的病理特征为基础:(1)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母细胞或活化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2)门静脉或中央静脉内皮细胞下炎症。(3)胆管的炎症和损伤。最近,肝移植国际学术会组一致认为;诊断急性排斥至少具备上述二点,并伴有肝功能受损的生化指标。如果有>50%的胆管受损或者汇管区或中央静脉明显有内皮细胞下炎细胞浸润,诊断为急性排斥更为有说服力[5]。转贴于

一旦急性排斥的诊断成立,下一步就是排斥程度的分级。近十年来,许多学者[6~9]都为急性排斥提出了分级系统。但不能为预测治疗反应和进展为慢性排斥的可能性提供依据,因此均未得到一致的承认。1994年,来自世界四大移植中心的病理学家制定了NIDDK系统,这个系统简单、适用,而且对于多数患者有预测的价值,因为它对急性排斥的分级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半定量标准[10]。不久,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个European系统[11]:把急性排斥的三个主要特征即汇管区炎症、胆管损伤和静脉内皮炎做为参数,每项评分0~3分,各项相加的总分即为最后的排斥分数。1995年7月,上述两组成员在加拿大Banff共同制定了一个Banff系统[12],成为全世界统一的标准。在这个系统中,肝活检急性排斥被分为不明确、轻度、中度和重度(见表1)。这个分级必须是在急性排斥诊断成立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需要一个半定量的评分,可根据表2的组织学特征来评估(见表2)。

三、慢性排斥(胆管消失性排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党员双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收集2篇

    - 阅0

    党员双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首先,更为全面的认识了什么是教学评估它是对全国各普通高校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它的意义就在于更进一步的加强国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

    党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收集3篇)

    - 阅0

    党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篇1每个党员都要经常想到自己的党员身份,经常想想党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经常想想面对鲜红党旗的庄严宣誓,经常想想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常想想自.....

    活动策划实习报告(整理6篇)

    阅:0

    活动策划实习报告篇1一、实训背景和目的大学四年,转眼即逝.学习了4年的市场营销相关知识,总体感觉我营销知识....

    细胞生物学实验(7篇)

    阅:0

    细胞生物学实验汇总篇1【摘要】目的通过自拟方抑制癌汤对人肺癌NCI-H446细胞株进行干扰研究,探讨其增殖抑制....

    十五岁的我作文(收集3篇)

    阅:0

    十五岁的我作文篇1十五岁的我处在生命中最叛逆的时刻,或感伤,或兴奋。像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也想过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