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论文(6篇)
来源:
书籍设计论文篇1
还原传统书籍形态的优点在于保存了传统书籍的所有样式,阅读者可以非常完整地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籍设计阅读体验与设计特点,从书籍内容本身以及文化记忆的还原而言,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传统的阅读意味,还可以让读者完成对传统设计样式的真实体验,更具体地了解在这一传统书籍样式中包含的设计理念与具体展现。如中央档案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手书精选》(图5)完全采用线装书样式,宣纸印刷,书根录有书名、卷数,函套为布封纸卡,可谓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完整还原,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浓厚的书卷气息(但封面题字为电脑行书,略显僵板)。对传统书籍设计再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出于设计者对样式本身的钟爱,如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藏书铭印记》(图6)采用传统蝴蝶装样式,尽管这种样式因承载内容少,装订会出现白页的问题,但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页面天宽地阔的视觉审美。再如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逍遥游》(图7),木质书盒,内置经折装、线装两本设计样式,其内部版式设计也按照传统样式,设计者在正文上使用了电脑里的字体,虽然让书籍的历史气息略微减弱,但其整体设计样式的还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把玩的意味已经完全实现了。由于阅读习惯的转换,大多数现代读者会不适应传统的设计样式,但传统书籍设计中蕴含的设计审美、读者意识都有着很好的留存,我们在阅读还原设计传统样式的时候,是在了解书籍的历史,体验书籍设计的文化历程。
二、理解传统阅读体验,实现具有文化记忆的创新
时展与阅读方式、形式的变化,导致纯粹传统书籍并不具有广泛的读者,对传统书籍设计的更高要求的借鉴,应当是从读者综合体验与需要出发,创造出符合阅读时代性又具备文化记忆恢复的设计样式。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国维手稿人间词话》(图8),书函采用了线装元素,这只是一种元素装饰性的挪用,即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联想。打开函套,木质雕刻封面精美而有触觉感,可见其文化意味;翻开封面,其内容为影印经折装,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同时,因为经折装可以全卷打开,其手稿也得以完全展现。这本书对传统书籍设计元素的挪用采用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读者充分的阅读享受体验,完成了阅读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其设计是对传统元素进行的分解重构。再如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丛书(图9),书籍木函正面即是一幅木刻版画,读者从中获得了阅读之外的视觉与触觉体验;打开书函,其中有木刻印章一枚,这是木刻版画真实的工具之一,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接触木版年画的实体。结合书中内容,读者能够从书本转换到对木版年画的直觉感受,书本和年画的距离被拉近,阅读和体验完美结合。我们在阅读传统内容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书籍设计者力求全面地复活书籍要传达的视觉审美、阅读体验与文化记忆。
三、对借鉴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反思
就信息内容的记录而言,数字化形式逐渐成为主要的方式。但从另一面看,正如设计家原研哉所言:“正是数字媒体的发展,原来作为传达图文的最主要功能的纸张载体被解放出来,书,将成为书之本身,它将以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当我们在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它脱离了仅仅是获取信息内容的阅读目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直接的阅读体验。因此,当代的书籍设计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二维的设计,即书籍的保护与视觉美化——装帧,而是需要从阅读的时间、空间、装帧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这也就意味着,书籍需要进行综合的设计来满足读者的视觉与心理要求。正如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从“装帧”向“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其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的任何一种借鉴,都需要意识到所选择的是一种文化记忆的符号,这种符号曾经是如何在阅读中实现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与驾驭传统设计元素。书籍阅读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它将通过书的形式进行传达。中国传统书籍设计,是中国传统文人另外的精神寄托样式,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类似于艺术把玩,以获得更多的阅读意趣。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包含人与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情境,让信息生活化、情义化,具有更多的“灵韵”意味与象征性。由于欣赏体验本身具有的内在情感价值,人们在阅读时,会形成对书籍本身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社会群体中,也暗含了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设计者如不能充分引发读者视觉、触觉的兴奋感,读者也就失去了阅读书籍的情境体验。
书籍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符号学
书籍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书籍既然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然就会包装,书籍装帧设计自然也就被看作是这种特殊商品的包装。造纸术的发明确定了书籍的材质,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籍的形成。印刷术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一本书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精神交往的手段是一系列可感知的符号单元组成的完整系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书籍已经不再像古时那样的难求和不便于保存,于是更多人在喜爱阅读的同时也对收藏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书籍装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书籍是可感知的符号系统,书籍的内容在不同的地域和时空下传播,无论环境变化,书籍设计都是一种可感知符号的互相传递。
“符号”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表现或指称某一事物,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事物,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符号学”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他对符号学的定义是:一种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他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整个心理学的一部分。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是与逻辑学、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等众多门类的交叉学科。
设计一词在英文中有做记号的意思,而符号可以看作是这种方式的延续。从上古人民的结绳记事到木板刻字再到图腾崇拜,我们都可以看作是做记号,对社会信息的符号记录。符号不仅仅是文字,图像的传递,任何东西只要在一定的活动背景下都可以被看作是符号,只要能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符号承载着信息的传递,书籍装帧设计和图形设计、字体设计都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设计者在通过使用一些能突出书籍特色的符号来传播文化,给读者直接的符号信息来传达书籍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者正是通过设计者使用的这些符号更直观地获得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也就成为了视觉设计的一种符号形象,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书籍设计就是这样的一种设计语言,设计者通过对书籍信息的理解使用非语言的符号传达给读者书籍的符号语言。
符号包括3种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这3种类型的符号对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在设计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文字符号的使用,它还包括图形的设计,字体的设计,版面的设计等等,可见书籍的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设计。
一、书籍装帧中的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的使用是一个将图形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我们对图像符号图像有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是传达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能表达的信息也能够准确的被读者获得,也能更快速有效的传达书籍的内在信息。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像符号的历史演变。索绪尔认为符号学应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的生命,认为对于符号来说,声音知觉和内心观念的结合才是最本质的。书籍装帧设计是没有声音的设计,但是书籍设计要求设计者是对书籍内容理解和内心感受的结合,图像符号的使用是受一定社会规律约束的,而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对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研究和使用。
吕敬人是书籍设计的大师,2000年他为《梅兰芳全传》一书的设计把纯文字的书变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使用了大量的图像符号。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使用了大师所扮演的经典的京剧形象,能很好的传达京剧信息的戏曲形象。切口处将书端起,向下翻开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打开是梅兰芳的舞台照。双面人物图像符号的使用准确的贴合了书籍的名称,在翻动时能看到梅兰芳一生的形象。切口处的独特设计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精炼了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中的图像符号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到位的图像符号能更好的承载信息。《梅兰芳全传》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符号生命,对大师经典形象的图像使用,是图像符号所传达的信息直接而明了,读者在接受这样的图像符号信息以后能直观的获得书籍内容。
二、书籍装帧中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具备有一定指代功能的符号,他或许和所表达的对象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而指示符号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向功能。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表现或指称某一事物,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和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巴特尔延续了索绪尔对符号学基本原理的两分法,“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书籍装帧能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读者能从书籍装帧的封面理解到书籍的内容,这就是书籍的“能指”。而“所指”则表明了书籍的指向性,书籍的指示符号不仅仅是个符号,而是能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
《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的得意之作。在构思这一书籍的形态时,吕敬人认为朱熹的大字遒丽洒脱,以原大复制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创造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于是在翻开《朱熹榜书千字文》时,遒劲、粗犷的字迹仿佛从纸上立起来,镶嵌入一个古老的石碑,似乎让人感觉到当年篆刻者手上的力度。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划点、撇、捺作为上、中、下3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木质结构的书籍设计和书法元素的运用,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的符号特色。设计者通过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很好的诠释了书籍的内在。“所指”和“能指”这一符号学提出的理论对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指示符号的使用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
这套书的设计使用了中国的传统符号元素,具有特色的指示符号的使用很好的传达信息,读者能在第一时间明白书籍设计的涵义和了解到书籍的内容。在书籍设计的表现中,使用的符号能体现出具象、抽象的风格,就很好的阐释了符号学中所指和能指的关系。这一对关系能阐述清楚,也就是书籍装帧中只是符号的应用,能为设计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设计。
三、书籍设计中的象征符号
索绪尔强调了符号学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象征符号即是这样的一种符号,它与所指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是由长时间多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成,即社会习俗。
我们来看一下曾经获得第6届全国装帧金奖的《小红人的故事》的书籍装帧。《小红人的故事》是一本讲记述了作者近年来在民间采风、考察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剪纸小红人的故事。设计者把中国设计元素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瑰丽的乡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红色的主旋律蔓延至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落。本书从函套到书蕊,从纸质到装订样式,从字体的选择至版式排列,以及封面上很特别的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色彩。设计者熟练的运用了中国设计元素,把能象征中国特色的符号和书籍装帧相结合,书籍设计中的象征符号和书籍的内容紧密贴合能更好反应书籍的内容。符号学是一种有规律的学科,而象征符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这样象征符号和符号学就有着必定的联系。书籍装帧中的象征符号的使用,缩短了读者获得书本信息的时间,给读者直接的视觉信息,这就是一本书籍设计成功的地方。
近年对符号学的研究已经逐渐兴起,而面对复杂经济的变化,书籍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和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书籍设计正在经历这样的符号化的影响。我们身处符号的世界,我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都离不开符号,设计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而设计的目的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平面设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书籍作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设计者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理解,通过设计的语言,使用不同的符号元素进行结构和重组,从而准确的传达出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和符号学的紧密结合,能使设计更好的为阅读来服务,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也能更好的指导一本书籍的成功设计。
参考文献:
1、赵毅恒.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书籍设计论文篇3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出版了一本以他的核心观点命名的书籍——《情感设计》(EmotionalDesign),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也许比实用因素更为关键。于是,他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进行试验,并提供了很多产品设计方面的实际案例来具体论证其观点。诺曼凭借着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情感设计”这个概念。之后,他深入发展这个概念,形成一个核心的框架,称为“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每个层次上的情感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本能层次的设计,聚焦的是物品外观,使用者通过感官觉知对象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它强调实际的效用问题,这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以及与物品之间的物理关系问题;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由物品所引发的人的意识层面的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对人来说,物品不仅仅象征物质上的拥有,还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反思层次比较容易受到使用者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地域风俗、受教育程度等综合的影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书籍也是产品,它同样受到消费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需求转变的影响。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思索设计如何创造书籍的情感价值,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情感设计理论无疑为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无论从设计要素、设计观念、设计标准,还是设计方法,情感设计的介入对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观念和评价标准
(一)介入书籍整体设计观
书籍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20世纪30年代“装帧”一词由日本引入到中国,用“装帧”一词来命名书籍的制作加工过程,即由纸张折叠后成一“帧”,然后用线将多个“帧”串联装订起来。这个时期注重的是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供携带阅读和对书籍的保护。建国初期,邱陵老师提出了“书籍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名称的变化中,明显能发现艺术性成为了时代对书籍新的要求。20世纪末,国内设计师们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这个概念主张的是将书籍从狭义的,附属于艺术的设计观念中独立出来,倡导以信息传递为主导,流程整体化的设计观念。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转变为感性消费,而书籍作为商品不免也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读者不再满足于书籍所带来的理性的、知识或信息层面的内容,而要求书籍提供更多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就需要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情感设计的介入为书籍整体设计观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是时代的要求。当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观念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构成了“信息——设计师——读者”这样的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读者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非线性的信息组织和传播结构成为主流,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主张积极的参与,在书籍设计中,这种参与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参与。因此,读者的情感因素成为了书籍设计的重要部分。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促使书籍整体设计观变的更加丰富和完整,它进一步提升为由“读者、作者、设计者”三个维度组成的交叉的,循环的,全方位的整体观念。
(二)介入书籍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作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评判的标准,而不同的时代,标准是不同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被视为书籍设计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它严格遵照着这样的评选基准:1)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2)强调超越、有创造性。3)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其中第一、三点强调书籍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够的实现,第二点是最为核心的,也是最难量化的。怎么才算是超越和创新呢我们认为,它所指的超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强调与读者情感层面的沟通,这应该是对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那么,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呢?我们通过分析情感设计的三层次理论发现,以层次而非以种类来划分,其原因在于,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高层次中包含了低层次的特性的,换言之,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关系。本能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并没有在行为层次中消失,反思层次又包含了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反思层次是最高的情感设计层次,它包括了所有的层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层次。好的作品应该超越反思层次,这就是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三、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
书籍中情感设计的使命是通过设计建立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情感桥梁,达到思想和心灵的共鸣。这需要设计者能创造性的采取设计符号的迂回,以能指的穿插、文字的编排、视觉线的贯穿等各种手段来完成价值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情感设计的层次不同,所发挥作用的主导要素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有些书籍形态另类大胆,色彩绚丽夸张,而另一些书籍则追求文人般的书卷气质,还有一些书籍强调人性化的阅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情感设计概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籍中的设计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特征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一)形式层(本能层次)
书籍的形式层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的,它强调是生理层面的感受,例如色彩鲜艳的视觉感受、纸张表面粗糙肌理的触感,大开本书籍的庞大体量感等等。这些感受往往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它们综合形成了读者对书籍的初步印象。与这些感受相对应的主要是书籍的外部形态,它包括书籍开本、装订结构、视觉图像、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形式层是书籍设计最初级的一个层次,因为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生物性的。而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生物性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举例来说,书籍中色彩明快鲜艳的图形对于儿童来讲特别有吸引力,而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读者来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惊悚类主题的书籍设计中,深沉的暗色基调对追求恐惧所带来的愉悦感的读者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招致厌恶感。于是,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形式层的效果是有限制的,不能单凭这个层次决定设计效果,而需要往更高层次寻求帮助。
(二)功能层(行为层次):保护功能、阅读功能
功能层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主要起到提升阅读体验的作用。阅读体验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书本形态的易用性(针对翻阅行为)、文字的易读性、文章内部逻辑结构的视觉呈现效果和阅读的趣味性等等。这一层次的设计往往需要关注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具体举例来说,袖珍的口袋书是针对读者便于携带、随时可读的行为需求而设计的,轻质的纸张,袖珍的开本非常适合读者携带,也便于单手翻阅查看,充分体现了便利的特性;又比如,菜谱类书籍,在装订形式上采用线圈装订的方法,是考虑到读者能够把书籍平铺摆放在厨房的操作台面上,边看边学习操作的阅读习惯。这种以行为主导的设计考量能够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乐趣,促使读者对书籍产生依赖感,进而推动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此外,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的呈现问题也是提高阅读效能的很重要的一个设计方面,相比之下,这个环节的设计更为隐性,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设计素养。在功能层面,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好的催化剂。一些文字信息量大的书籍,其内部的主题构架往往比较复杂,但又绝非单纯的信息集合体,而是有主有次,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视觉动线,通过调整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和版心的位置制造微妙的视觉流程,让文章的各个部分有序的连结起来。这种设计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使读者感到阅读的舒适感。
(三)意味层(反思层次)
书籍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迹象论;书籍装帧材料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34-02
一、书籍与文化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商家的销售方式都在日益更新、不断改进,书籍装帧的各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印刷的技术也在进步,这些都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书籍设计追求的是对传统书籍装帧的突破,它早已不是只注重封面设计和简单的内页设计了,更提倡造型与神态完美结合,要符合日益发展和提高的审美要求和人们的心理要求,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内涵和保存价值的书籍。总结过往的书籍装帧设计,包含的设计元素有很多,(印纸优劣,开本大小,墨色好坏,版式规格,字体的风格版画插图是否精细等等)。近年来的吕敬人,宁成春等人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为书籍设计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书籍设计的进步,书籍的整体设计概念越来越强,设计师们不断引进新的观念开拓新的设计思路。在注重书籍功能的同时更体现设计美感,也更关注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
二、书籍装帧中的迹象
在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当中,绘画迹象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指示。钟孺乾认为,绘画的基本元素是迹象,迹+象+x=画,然而迹象论并不局限于绘画艺术,迹象论亦可以解释整个视觉艺术。因此,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也少不了对迹象论的内涵解读及其体现。
“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象”则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即“落笔成迹,因迹生象”。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有五感即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而吕敬人则认为书籍有其形态即形―为造型;态―为神态。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大约就是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从外表形象到内心灵魂的塑造,形成统一才是完整的书籍装帧设计。我想书籍的“迹”大概包含了书籍的纸张材料、印刷工艺、板式编排、字体、插图、色彩,肌理,质感等。“象”则包含了书籍的形状、开本、装订工艺等。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体现
书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播知识的,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记录一定形式的著作物,它是一个盛纳知识的容器。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与传统的书籍有着很大的区别了,现代书籍而更倾向于对书籍形态的整体把握。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比如说古籍的复制,不能动文本,要完全原汁原味。第二种叫商品书,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不计成本,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哪一种书,在设计中都会体现出相应的迹象。现代书籍的设计包括函套,护封,硬封,书脊,腰封,环衬,切口,扉页,目录,章节页,正文,插图等等内容。下面将重点以几个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书籍设计中迹象的体现。
(一)函套
为了保护书籍,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函套材料对书籍进行包装,在中国古代我们通常用木质材料、纸板材料等作为主要的包装,用丝绫或布糊裱书套,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介入和应用,如特种纸,皮革,塑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以及焊接,镶嵌等手法都成为书籍独特个性和品位的手段。每一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都体现不同的迹象。例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仿皮制函套具有经典的感觉;《西城考古图记》刻木雕板的函套,加上西方文具柜卷帘形式,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趣。
(二)护封
通常称呼的包封或护页就是护封,它的构成元素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和前后勒口构成。在设计中也通常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以展开的形式进行构思与设计,通过文字、图形或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穿插运用的迹,造就了起广告及保护封面作用,而又趣味十足的象。因为书常常是树立在书架上,大多数时间大家看到的只是书脊的部分,所以书脊是书籍结构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有的护封采用镂空工艺与内封色彩上形成对比;有的的书脊与写意的封面结合,拙朴的线装结合,风格鲜明。
(三)切口
书籍除订口之外的三个边称为切口,以前传统的手工精装书切口大部分都是用颜色或者大理石纹理等材料进行装饰,我们经常会看到用镶金的修饰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宗教出版刊物。在今天,设计师们则越来越多的把心思放在读者翻阅书籍时触碰到的切口部分巧思设计。将书籍的切口设计成体现书籍内容或中心思想的人物以及事物,或者在切口保留原有纸张的形状,不进行任何的裁边,以保留原始的味道是许多设计师采用的方法,这样的迹象更让我们回味无穷。
四、用材的迹象论原理
书籍就物质本身而言就是油墨与纸的构成。材料是组成书籍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之一,是书籍的载体,因此,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书籍装帧材料越来越多,包括塑料,牛皮,玻璃,丝绸等都被运用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曾这样形容现代的书籍装帧。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现在,市场上纸张品种各式各样,甚至还有很多特殊纸也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每一种纸张的色彩、光泽、质感及表面的肌理和纹路都不一样,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如果要更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特种纸的特点和性能,凸显纸张的个性,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使纸张的风格和设计风格完美统一,展现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些带有凹凸纹路的特种纸,以利用原有的纹理进行简单的或局部的加工,造出风格独特的象。除了纸以外还有很多的材料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比如丝织品,皮革,木材等等。如果是要表达细腻风格的书籍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广州沉香笔记》是一本叙述晚清民初时期广州历史的文化散文集,该书的封面是以手绘素馨花树作为图案,裱以泛黄绢质布面,整体设计浓淡相宜,呈现出温婉柔美高雅脱俗的格调。试想如果设计者只选用最普通的纸张或其他不相宜的材料来设计,那如今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最普通的迹象结果的丛书,它的历史感,它的柔美气质将无法完美表达出来。皮革的使用通常较少,因为它价格较高而且加工困难,只有需要珍藏的精装书才会使用。而且不同的皮质造就不同感觉的象,猪皮纹路粗糙,羊皮柔软细腻,牛皮坚硬平整,皮革的不同纹路和色泽在通过烫印后使书籍显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档次。在近期的书籍设计中木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虽然木质材料的价格相对比较高,加工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出的魅力却是非常独特的,其表现力也是超强的。
五、现代书籍是一项典型的迹象活动以及意义
作为现代的书籍设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还要引导人们对美好明天充满期待,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现代设计意识的不断挖掘和创新,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在书籍设计上所表现的新奇性,视觉性,拼接性,反传统性,空间性等值的我们学习。现代的书籍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求创新,因此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对书籍装帧设计从手段,方法,观念上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吕敬人曾说“当今的设计已不能单凭设计者来完成,还需要工艺,纸张素材来表现设计意图,可以说设计者发完稿仅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我们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想,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不断利用和发展各种材料各种工艺,甚至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它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这种典型的迹象活动在迹象论的指导下会增添更多地新意和创想,设计出让大众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书籍。
钟孺乾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迹象,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在书籍设计的迹象研究中,书籍设计所用的材料与书籍内容的结合会构成视觉冲击力强的迹象结果,从而在众多书籍中脱引而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书籍设计的新要求。书籍设计中迹与象的多元化将带给我们新的视觉冲击。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付小云.浅谈材料的发展对中国现代书籍形态的影响[M].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01).
[3]何方.书籍装帧设计.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系列教材[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01).
书籍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图形化,视觉化,易读性,商品化
1.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封面设计是人们对书籍的最初印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的作用不光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所有的视觉信息当中,图形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凸显方式,纵观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书籍封面设计,无不充斥着以图形为主流的形式,宣告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形是书籍封面设计中能够强化主题的一种重要元素。好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在审美的基础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在书籍封面图形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研读封面图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图片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体现作品气质,使作品得到升华。因此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潜力是巨大的,好的图形是一本书形象的体现,对书籍封面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应用的形式
图形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表现的形式,只有变化翻新的图形应用手段,才能不断的刺激读者和消费者的视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满足人们视觉更替的需求。才能真正抓住当代设计的脉搏。论文格式。然而在书籍封面设计的领域图形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此体系之下,具体对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2.1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一般情况,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着格式塔心理学上的深层依据。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规律,但一味强调规则会导致画面语言的单调和刻板;不规则的图形倾向于活泼、生动,但走向极端就会干扰正常的视觉秩序。秩序感是人们审美知觉活动中的一条最基本心理学原则,在这种知觉过程中,过于单调常见的图像引不起人的知觉兴趣,太杂乱的图像又使人茫然,因此书籍封面图形设计的审美要求就建立在这种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之间。论文格式。所以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灵活应用可以让其变的灵活多变。很好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会让书籍封面设计产生活跃的气氛,会带动阅读者的情绪。论文格式。巧妙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图形会让封面整个版面的气氛活跃起来。
2.2正负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正负图形是平面设计设计所特有的设计手段,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图形语言传达多重信息,通过逆向思维深化读者印象。这种图形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要比精确地描绘物像更为不易,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所形成的负形,让视觉进行多重阅读,在图形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是图形创意特有的亮点。将这样的视觉语言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当中,必然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视线,不仅如此,读者还会在图形的寻找、玩味过程中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更加完善的理解设计主题。
2.3变异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设计师们除了运用写实图形﹑变形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外,还常常运用变异图形这一比较特殊的构形手法来表达自己特有的设计意图。在图形设计中循规蹈矩的美丽图片虽然因能轻松的给人和谐,安定的视觉享受,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是在视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沉闷缺乏变化的形象难以激起人们了解它们的愿望,大脑会把司空见惯的常规信息处理掉,而把更加新鲜有趣,人们未经熟悉的需要学习了解的信息储备起来。变异图形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图形,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异的一种图形,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对于夸张、变形和奇特的形象,视觉和大脑都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记忆将它存储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变异图形设计正是利用了视知觉的这一特点,把寻常的东西设计成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的不寻常形象,它的反常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复杂怪异的形象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予其个性化的寓意和象征,使审美境界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消费市场上也在不断的获的认可。
2.4文字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的图形化设计,是以文字为基点从而进行的设计,把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是以文字的意思和大体的造型,来体现的,所以文字的图形化设计,会让文字有另一种新的视觉表现,突破他以往的造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表现。
使文字的图像化设计具有文字传词答意的准确性的同时又同时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抽象性。文字的图形化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能够达到精准的传达书籍内容信息的意图。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进行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在汉字结构上的图形化,创意化,让人们对已有的汉字熟悉的基础上想象变化后的另一种含义。
3.书籍封面设计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结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的大舞台,更好地与世界设计进行交流、沟通,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结构、重组。传统图形(纹样)在书籍封面的应用让书籍封面变的有内涵,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图形加以视觉的表现手法,从新的打散、分割后就变的非常现代化,非常的新颖。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图形相结合本身就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会让书籍封面设计本身就非常的具有表现力,很有穿透性,视觉冲击力强。
4.结论
图形设计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因为他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书籍封面设计图形化,视觉化,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书籍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只有把图形设计依附在书籍封面设计,才可能使书籍被人们记住,因而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是有很大前景。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西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装饰,2004.
[3]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书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书籍设计论文篇6
1.1媒介与信息的改变导致阅读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众多传播媒介形式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正在迅捷改变。阅读也从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延伸到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电子媒介。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54.9%上升了2.9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2.7%,较2012年的58.2%下降了5.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38.3%,较2012年的45.2%下降了6.9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单一而平面的传播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在许多大众眼中新媒介呈现“动态的”影像文本阅读比“静态的”铅字文本阅读更具有吸引力,运用多媒体感受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使得视觉符号逐渐取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
1.2多元化阅读强调感官性和互动性
当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新媒介出现以后,阅读平台从传统纸质书籍延伸到显示屏。多元化媒介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依靠这些技术可以将各种视觉、听觉的符号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以极富生动和美感的形式刺激着人的感官体验。如现代流行的网络阅读,通过网络的平台让书籍信息的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及时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的时效性和范围性是传统阅读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创作者随时写作随时发表,阅读者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并与作者交流,甚至还可以和其他读者建立交流,这种充分互动的形式调动着读者的阅读热情,不仅令信息传播得更快,还会使传播质量更高。
2多元化阅读对书籍设计观念提出新要求
2.1图文并茂———迎接“读图时代”
多元化媒介繁荣发展的现在,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内容呈现视觉化、数字化等特征。从“图文书”的风行可以看出这是社会阅读的需要,从少量的书籍插图到以图代字的全绘本满足着不同人群的要求。像庸的都市漫画系列《双响炮》、《涩女郎》的风靡,几米的绘本《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的走红,之后又有《手绘土耳其旅行》、《被爱路过》的热卖,甚至如《美的历程》和《资本论》这样的专业著作也有了插图本,异常活跃的图文本提醒我们已进步入一个“读图时代”。从“读书”到“读图”,这是新阅读时代的表征,是对传统单一线性阅读方式的突破,是书籍设计观念中要求“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具体运用。文字在生活中日渐减少,相反,图像却急剧增多。图像阅读相对于文字阅读来说,是一种更为轻松的阅读方式,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不仅要做到汲取知识,更要得到放松和快乐,“快乐阅读”已成为现代人推荐的阅读伦理。与传统阅读不同,图像阅读常被称之为“浅阅读”,和文字的模糊性、抽象性、被动性相比,当代的图像阅读更注重表象与形式,拒绝隐喻式的解读,也拒绝深层结构的理解,所以常被冠以“无深度文化”。而正是因为这种快捷直观的特点,才使它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2.2高效传播———迎合大众流行文化
多元化的阅读包容着不同方式、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取向的阅读。它既强调理性,也重视感性;既需要饱满的信息量,又需要高效便捷的传播。它以信息视觉化的方式来探索信息的表现力,并以此来提高信息表达的效率[3]。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就要求设计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作为“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第一人”吕敬人认为:“为了使读者愉悦地获取资讯,设计师应该将书中繁杂或冗长的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趣味化的重新整合与创造,使读者能有效、快捷地把握书籍的主旨,完成信息明晰并准确的传递。”[4]受此类概念的影响,现在的许多书籍设计特别强调了内文信息的合理编排,充分考虑读者在信息传递中的接受效果。近几年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像《黑与白》、《朱叶青杂说系列》、《乡土中国》、《意匠文字》等,不仅在书籍外观形态和表现风格上独树一帜,更是在内容信息的编排上精益求精,在秉承原著信息的基础上,将各个素材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和运用,既强调信息的节奏又注重层次之间的排列,对于像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文字段落的行距等方面,以及封面、扉页、目录、页码设计都是十分的用心,力求构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诱导人们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5]。
2.3形态创新———满足读者多样需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更重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念。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功能性需要,又要迎合人们多样化情感的需求。从多元化概念产生,到多元化阅读环境的形成,书籍经历了一个华丽的变身。曾经单调乏味的单一性文字书籍、简单的封面、没有形式感的内文、永远不变的纸张,到如今比比皆是强调封面创意、内文版式编排、扉页护封的精致、图文并茂的精美书籍。书籍的形态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读者首先对书籍产生的最直观印象,与书籍内容相适宜的新颖形态设计能给阅读带来舒适、愉悦和方便之感。而对于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新而言,材料和工艺的运用有着最特殊的意义,而且每每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会鼓励设计师进行新的书籍形态探索。纸张是书籍主要的材料,在设计中利用不同纸张在书中的相互关系,结合不同的工艺手段能让书籍呈现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6]。许多儿童读物常利用模切技术,制出圆形、三角形或其他有机形态;一些杂志或书籍的封面利用凹凸手段制成浮雕效果,强化图形或文字;即使在内页里也可以使用不规则镂空、折叠、打孔、开窗等方法塑造出立体的造型来激发阅读兴趣等。吴勇设计的《画魂》(见图1)一书,就没有采用平常用的方形开本,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形这一特殊的形态。对这样一本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来说,创新的形态并不影响阅读,反而能充分展示其独特性格,在形态独特与文本精神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赋予书籍更为生动、丰富的审美内涵。
2.4感官体验———丰富读者审美趣味
对于现代书籍设计强调五感,吕敬人是这样形容的: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里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人的其他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材料是物质的,所以材料最直观的特征就是质感的展现,同时它也担当着书籍与读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物。新型材料对设计的影响绝非仅仅止于技术性利用的范畴,而是包含了视觉与触觉的“整体质感”,以及对流行趋势所形成的激发作用[7]。书籍雏形之初使用的材料是甲骨、石块、青铜、竹木简、丝帛到纸张等,给不同的形态的书籍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纸张作为最理想的书籍制作材料,早已千姿百态。不同纸张的匀度、紧度、表面强度、色彩、肌理、光泽度,透气性等特征能引起人们阅读情感上不同程度的微妙回应[8]。另外,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审美的多样性,书籍设计也开始了材料的多元化尝试,如金属、木材、皮革、纤维织物、塑料以及一些新的合成材料等。粗糙的质地让人感觉自然、纯朴、原始甚至野性;细腻的质地给人带来高雅、尊贵、纯净等感觉;光泽的质感让人觉得华丽、明快;坚硬的质地有着坚毅、结实和厚重感;柔软会使人有亲近、舒适和温暖之感。图2是采用不同材料的书籍设计形式,藤条编制的书盒给人给自然、亲切的感觉;木制封面显得大气质朴;而特种纸的粗糙肌理则带给人很强的存在感。这些强调多感官的设计,让读者可以从容的在视觉和触觉上更直观的感受书籍的美,进而可以加深对书籍中精神内涵的理解。
3结论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党员双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收集2篇
- 阅0党员双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首先,更为全面的认识了什么是教学评估它是对全国各普通高校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它的意义就在于更进一步的加强国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

党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收集3篇)
- 阅0党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篇1每个党员都要经常想到自己的党员身份,经常想想党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经常想想面对鲜红党旗的庄严宣誓,经常想想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常想想自.....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整理9篇)
阅:0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1匆匆忙忙又一学期,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和压....

书籍设计论文(6篇)
阅:0书籍设计论文篇1还原传统书籍形态的优点在于保存了传统书籍的所有样式,阅读者可以非常完整地感受到中国传统....

护理社会实践总结(收集8篇)
阅:0护理社会实践总结篇1寒假社会实践期间,参加了高邑县脑性瘫痪康复中心的临床护理实习。临床护理工作有很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