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6篇)
来源: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1
王知英
(舟曲县峰迭新区幼儿园)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
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
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
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
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
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
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
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
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
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
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
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
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
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
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
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
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
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
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2.1游戏内容的创新
2.1.1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
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
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
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
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2.1.2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
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
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
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
而提升教学效果。
2.2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2.2.1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
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
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
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有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探讨
王知英
(舟曲县峰迭新区幼儿园)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
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34-01
2.2.2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
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
新思维。
2.2.3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
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
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
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2.3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
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
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
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
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
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
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2.3.2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
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
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2.3.3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
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
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
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
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
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
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
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2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3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学业语言;说明性讲述活动;幼儿园语言活动;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17-05
随着人们对儿童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那些在相对正式情境下使用的语言,如教育性语言、学院式语言、科学性语言、学术性语言等,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此,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C.E.Snow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学业语言(AcademicLanguage)”这一概念。C.E.Snow认为,语言是一个连续体,如果根据语气的正式性、内容的复杂性、立场的客观性来描述这个连续体,那么一端是非正式的、随意的、漫谈式的语言,另一端则是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客观性、权威性、逻辑性等特征的学业语言,它通常较多地出现在书籍、论文、课堂等学习情境中。〔1〕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语言水平与其未来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密切相关。〔2〕学业语言掌握不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适应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其学习与长远发展。〔3〕
已有研究大多以学龄儿童为对象,对学前儿童的学业语言学习关注较少。为此,研究者将详细分析学业语言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的案例探讨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的策略问题。
一、学业语言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学业语言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类。3~6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词汇逐渐丰富,所涉的词类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在掌握了大量名词、动词之后,还会逐渐学习和掌握表达指代关系的代词,蕴含修饰关系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用以表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与此同时,句子的结构也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不完整逐渐发展到完整,由松散慢慢变得严谨。C.E.Snow的研究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不仅包括非正式的、随意的语言,还包括相对正式的语言——学业语言。
书面语言学习是一种以文字为工具的言语活动,学前儿童的言语活动包括前识字、前阅读和前书写等。已有研究发现,有些儿童虽然能顺畅地识别文字,但在理解文字内容方面经常存在困难。〔4〕C.E.Snow认为,造成儿童阅读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业语言的理解困难问题。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早期阅读,尤其是科学类图画书的阅读过程中,幼儿会接触到大量的学业语言,如《血的故事》中的“血小板”“血管”,《白鹅日记》中的“迁徙”“觅食”等。要理解这些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客观性等特征的学业语言,对尚未具备相关生活经验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学业语言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幼儿成功开展早期阅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其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2.学业语言涉及幼儿语言、科学、数学等诸多领域的学习
学业语言不仅涉及幼儿的语言学习,还涉及幼儿其他领域如科学、数学等的学习。〔5〕
事实上,任何领域的学习都会涉及到学业语言。这里的“涉及”不仅指特定领域中要使用到专业用语(如细胞、偶数、节奏),还包括在相对正式的情境中常使用的语言(如举例、说明、观点)。此外,某些学业语言还具有多重含义,它所表示的意思或指称对象的内涵会随使用领域或场合的变动而有所差别,如数学领域里“9的组合”中的“组合”与音乐领域里“乐团组合”中的“组合”,语义上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幼儿学业语言掌握情况不佳,不能结合特定领域、场合或情境来理解学业语言,那么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就会碰到一定的障碍,从而降低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6〕甚至在相关领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偏差或困难。
3.学业语言与儿童日后学业成就的发展相关
儿童早期的学业语言积累有利于其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更是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准备。例如,阅读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它是影响儿童日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语言研究专家Scarborough指出,儿童能否流利阅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字识别能力,二是语言理解能力。〔7〕近年来有关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研究也证实,识字不等于阅读。〔8〕因此,虽然某些幼儿识字很多,但他们进入小学之后仍存在阅读困难问题。这里可能的原因是,不是幼儿识字不够多,而是小学教师常会不自觉地使用本学科学业语言,儿童又因早期学业语言积累不足而无法理解课堂情境下教师所使用的学业语言。这会影响儿童对该学科知识的正确理解及求知兴趣,乃至影响其学业发展。
二、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中的学业语言学习问题
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按语言特点可分为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性讲述及议论性讲述。其中,说明性讲述是指幼儿在较正式的语境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等解说清楚。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遣词造句的简洁、准确和规范
说明性讲述活动并不要求幼儿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而是要求幼儿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如,“苹果的肉肉”可以用“果肉”一词来代替,“苹果上面的杆杆”可以用“苹果柄”一词来表述,以达到简洁的表达效果。这些要求与学业语言强调的简洁性、精确性相一致。
2.强调表述的条理性、逻辑性和重点突出
说明性讲述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白语言的重要方式。与随意的谈话活动不同,幼儿在进行说明性讲述时,需要独立思考并清楚完整地表达。表述要具有条理性,即按先后顺序一条条地讲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如从里到外或从外部形状到内部结构,来组织讲述内容;要突出重点。这些要求与学业语言强调的逻辑性相一致。
3.强调语言情境相对正式
说明性讲述活动提供给幼儿的是一种较正式的语言学习情境。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幼儿不能像在谈话活动中那样宽松自由,说话不能过于随意,而应进行较完善的构思,并有头有尾地说出一段完整的话。〔9〕说明性讲述活动所要求的相对正式的语言风格与学业语言要求的正式性、复杂性、客观性相一致。
综上所述,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与学业语言所强调的语言特征相一致。由此不难看出,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学业语言发展机会,可以看作是发展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
本研究以“种子长成苹果”的活动为案例,分析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的问题。
1.重视并充分解读活动中的学业语言
如上所述,学业语言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且具有简洁性、精确性、权威性、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说明性讲述活动前要充分理解学业语言的特点,在活动中向幼儿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开展“种子长成苹果”活动之初,组织活动的教师及研究团队就共同解读了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学业词汇,如形状、颜色、大小、结构、果皮、果肉、果核、种子等。在解读过程中,组织活动的教师和研究者对“果核”一词中“核”字的发音发生了分歧,后经查证得知,“核”字与其他字组成词语时念“hé”,在某些口语词中可念为“hú”。这个查证过程提高了教师的学业语言意识。
2.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学业语言输入
幼儿语言输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外部语言输入质量的影响。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学业语言,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从而引导幼儿使用相对严谨、简洁且合乎逻辑的学业语言来表达。
3.根据幼儿经验和回应,适时引入学业语言
语言的学习、概念的获得,与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学习学业语言,首先需要积累与学业语言相关的经验。“种子长成苹果”的活动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果皮”“果肉”“果核”等学业语言词汇时,先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再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回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理解学业语言的含义。举例说明如下。
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幼A:我觉得有点像苹果的杆杆头。
师:哦!你摸到的好像是苹果的柄。杆杆上面,那是柄。
师:你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幼B:我摸到那是一个苹果。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苹果呢?
幼B:因为它上面有那个柄。
师:哦,你也摸到了和她(摸到的)一样的东西,这个是苹果的柄。
组织活动的教师还在幼儿观察、品尝苹果的基础上引入了“果肉”“果皮”“果核”等相关学业语言词汇。
师:吃完了,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你吃掉的是什么?
幼A:我吃掉的有点酸的。
幼B:果肉!
师:噢。酸的果肉!把你们的话加在一起说就更完整了。
师:看看这一组小朋友吃剩下来的。剩下来的是什么?
幼A:果皮!
师:噢,剩下来的是果皮!
师: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果皮,有些小朋友把果皮吃掉了。
师:看看这个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幼A:果芯!
幼B:芯子!
师:专业一点叫——果核!
此外,教师还注意及时纠正幼儿在理解学业语言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偏差。
师:这个果核里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谁知道?
幼A:果核就是苹果的种子。
师:果核就是苹果的种子,是吗?
幼B:不是!
师:那么种子在什么地方?
幼C:种子在那个里面!
师:对啊,就在这个果核里面。看到了吗?藏着的种子在哪里?
幼C:看到了!
幼A:像两个眼睛。
师:像两个黑黑的小眼珠一样。
师:大家试着来说说,种子藏在……
幼(齐):种子藏在果核的里面。
师:好。真完整!
4.关注幼儿学业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逻辑性
说明性讲述活动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的语境,幼儿需要使用简洁明了、准确精炼、正式规范的语言。因此幼儿要尽量使用学业语言词汇,以准确地表达意思。举例说明如下。
师:你们吃的是苹果的什么?
幼(齐):肉。
师:苹果的肉。
师:你吃到的是什么?
幼B:苹果的肉。
师:苹果的肉简单一点可以叫什么?
幼A:果肉!
师:噢,叫果肉。
幼B:有的苹果的皮也很好吃。
师:那么苹果的皮叫什么呢?
幼A:果皮!
师:味道怎么样呢?
幼C:很好吃的。
幼B:我吃的是苹果的肉。
师:对。我们叫它——果肉!
说明性讲述活动还要求幼儿表述时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在“种子长成苹果”活动案例中,组织活动的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支架,如“苹果的外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里面是什么?”这种句式相对固定的填空式提问,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运用学业语言加以表述的逻辑框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幼儿表达的条理性。对于学业语言掌握不足的幼儿来说,这种提问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师:看看苹果的外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里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看?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
幼A:外面是果皮。
师:苹果的……
幼B:苹果的外面是果皮。
幼C:苹果的外面是果皮,里面是果肉,再里面是芯子。
师:噢,他讲的是,苹果的外面是……
幼(齐):果皮!
师:苹果的中间是……
幼(齐):果肉!
师:苹果的里面是……
幼(齐):果核!
师:你来完整地说一次。
幼B:苹果的外面是果皮,苹果的中间是果肉,苹果的里面是果核!
这种带有启发和引导双重意义的提问方式使幼儿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合乎逻辑地使用学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专业职责。当然,如何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各领域学业语言的发展,仍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作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TORRANCEN.TheCambridgehandbookofliterac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112-133.
〔2〕SNOWCE,LAWRENCEJF,WHITEC.Generatingknowledgeofacademiclanguageamongurbanmiddleschoolstudents〔J〕.JournalofResearchonEducationalEffectiveness,2009,4(2):325-344.
〔3〕SNOWCE.Academiclanguageandthechallengeofreadingforlearningaboutscience〔J〕.Science,2010,328:450-452.
〔4〕JOHNSONJC,MARTINHANSENL.Improvingsciencereadingcomprehension〔J〕.ScienceScope,2005,28(6):12-15.
〔5〕SPYCHERP.Learningacademiclanguagethroughscienceintwolinguisticallydiversekindergartenclasses〔J〕.TheElementarySchoolJournal,2009,109(4):359-379.
〔6〕SNOWCE,BVRNSMS,GRIFFINP.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M〕.胡美华,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7〕SCARBOROUGHHS.Connectingearlylanguageandliteracytolaterreading(dis)abilities:Evidence,theory,andpractice〔J〕.ApproachingDifficultiesinLiteracyDevelopment:Assessment,PedagogyandProgrammes,2009:(23).
〔8〕周兢.幼儿识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J〕.幼儿教育,2006,345(10):6-9.
〔9〕周兢,程晓樵.幼儿园讲述活动新探〔J〕.幼儿教育,1994,155(11):12-15.
DeclarativeNarrationActivitiesinKindergarten
andAcademicLanguageDevelopmentofChildren
ZhangWenjie1,NiuYilin2
(1DepartmentofPreschoo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2WannanKindergarten,Shanghai,200032)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5
本书为2001年版的修订版,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时代精神和《纲要》的新要求。
0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黄瑾著/主编25.00元/本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教材,也可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学前专业所选用并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参考读物。
03《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幺丹彦方燕/主编45.00元/本
内容简介:该书是一本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著作,它提倡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互动。书中指的材料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材料取自身边资源;材料有一定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材料能引起幼儿不断地研究和与之相互作用。
04《生成课程》作者: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30.00元/本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通过创造性地、生动地展现美国西部一千个儿童日托中心在一年中实施生成课程的完整实录。比较全面地把学前教育生成课程的理念、生成课程的“生成”的来源及操作运用等介绍给读者。这些对国内学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践意义。
0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朱家雄等/主编9.00元/本
本书旨在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0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金浩等/主编12.00元/本
本书具体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学前儿童学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探讨从教育目标开始进而寻求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教学方法。
07《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沈心燕/主编11.00元/本
本书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入口,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为7章,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幼儿探究科学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每个案例均配有点评,可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一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08《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25.00元/本
本书分为研究报告和试验工作报告两部分,从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践策略、效果分析以及各具特色的实验园、试点市区的探索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0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施燕/主编11.50元/本
本书为学前儿童教育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提供了有关理论,也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设计,并提醒应注意到的问题。
10《学前教育学》修订版李生兰/主编29.00元/本
本套教材以国内几所著名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共同设置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为基准,作者由国内该领域著名学者担纲。
11《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著14.00元/本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提供了如下核心观点: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将通过发现幼儿的不同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等教育策略与技能,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6
关键词:儿童英语教学颜色音乐语言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特指4到6周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各种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机构以及双语幼儿园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家长也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在学习英语热的浪潮推动下,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充分肯定儿童英语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看似繁荣的学前儿童教育表面下存在的不足。作为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思考如何让学龄前英语教育更完善和科学高效。
一、颜色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儿童的世界里,对色彩没有很强的定论,因此他们比较中意鲜艳的颜色。在课堂中,彩色的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用彩色教具来教授颜色类词汇,教授其他类单词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作为辅助,便于幼儿反复练习。比如,文具类词汇pencil(铅笔),如果教师用若干彩色铅笔教具来帮助幼儿练习、认读,既有助于增强记忆,又能培养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视觉神经发育得并不完善,教师需选用辨识度高的颜色。
其次,儿童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使用不同的颜色,有时颜色会和画的线条混在一起,甚至有些儿童会分不清浅色画笔和深色画笔。但是,正是这样的行为活动会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1]。在课堂上,利用儿童的这一兴趣点,将涂鸦、描点、彩笔连线等课堂小活动和教学内容适当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看图识单词时,多让学生描摹对应的图形或者给单词涂喜欢的颜色,他们会更加感兴趣。
无论是填涂还是认读,还需注意的是教具不宜过小。适当大小的教具不仅可以让儿童看得更清晰,减少不确定性,而且可以作为课堂游戏的工具,一举两得。
二、歌谣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0到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儿童对语言刺激非常敏感,而学龄前儿童正处在挖掘语言潜力的重要时期。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神经中枢的成熟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前提,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等心理发展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儿歌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形式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易被幼儿接受。学龄前儿童对儿歌感受力主要来自于对儿歌的节奏体验,为此,在学龄前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诵读、吟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儿歌,提高儿童的语言感悟和感知能力[3]。例如,“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fallingdown,fallingdown.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myfairlady.Builditupwithironbars,ironbars,ironbars.Builditupwithironbars,myfairlady.”这类儿歌句子短小,很多简单的单词反复出现易于记忆。语感在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中都十分重要,正如牙牙学语的儿童刚开始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样的歌谣。这种语感的训练,在英语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从儿歌本身来说,大部分儿歌都具有押韵的特点,并且曲调优美,内容生动有趣,节奏感强,是训练儿童语言节奏感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编成各种小儿歌,也能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模仿儿歌,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地跟着教师唱出来,从而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4]。
三、教师的语言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一)指令性语言简洁明确
教师课堂用语需要简洁明确,儿童才能准确地抓住主要问题,更好地参与配合教师。特别是在讲述规则时,教师更要明确要求听到口令才能做动作,如游戏开始时听到“onetwogo”才可以开始活动;课堂中抢答的幼儿听到开始口令“standup”时,需要站起来大声说“onetwo”,才能开始回答问题。
(二)指令性语言循序渐进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每次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数量在一到两个比较合适。如果一次性提问的数量过多,会分散儿童注意力,超过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过尝试,让学生观察一幅图,并将所有问题一次性写到黑板上,学生的注意力会在四五个问题之后开始分散。常规做法是逐个提问,还可以两两分组合作,回答两个到三个问题,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问题回答率的方法。
(三)多使用激励性言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教师点滴的鼓励也会成为他们更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赞扬会让他们开心愉悦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多表扬,也可引导全体幼儿来赞扬。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为其他幼儿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榜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幼儿在课堂发言中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做到不正面批评,只要他们敢于表达,就应该被肯定[5]。
(四)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6]
在课程教授中,教师还需要配合肢体动作具体指示幼儿应该注意的对象,使他们明确任务。比如,在教授动作类词汇时,可以让幼儿配合这个动作演出来,加强记忆。在教授字母时,也可以设计一套可爱易学的字母操让他们边做动作边识记。另外,教师的肢体语言在鼓励时也会起到作用,如鼓掌、竖起大拇指等等,若是在幼儿回答错误时也能摸摸幼儿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影响学龄前儿童英语课堂效果的更多要素仍有待探究,各种要素的运用需要进一步深析,才能更科学地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活动,真正让学龄前英语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幼儿英语教师还要具有科研意识,在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英语教育技能和教研能力,引导学龄前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梅.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刘秀蓉.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音乐时空.
[3]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幼儿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4).
[4]马春玲.歌曲、歌谣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选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刘云海.幼儿英语素质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师素质[J].职业技术理论研究,2007(16).
[6]史爽.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艺术教学,2012(11).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0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关于安全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
- 阅0关于安全心得体会在加油站企业安全生产学习中,我们通常把对员工提出的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一.....

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作文范文(9篇
- 阅0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篇1他两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浓浓的眉毛,时不时上扬的嘴巴,一看,一定是又在哪场比赛中取得胜利了吧!他那飘逸的头发,总是打着发胶,他的身上全是健壮的肌肉,他就是.....

公司行政部的年度工作总结(收集5篇)
阅:0公司行政部的年度工作总结篇1从入职到现在,回顾将近一年的工作,有进步也有不足,下面我从三部分来对我的工作进....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6篇)
阅:0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篇1王知英(舟曲县峰迭新区幼儿园)[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

老年协会工作总结(收集5篇)
阅:0老年协会工作总结篇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镇坚持认真贯彻实施《老年法》,加强老龄工作宣传....